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飲食史怪事:生魚片何以失傳

[複製鏈接]

3006

主題

3534

帖子

6083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08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悠閑活著 發表於 2013-5-8 05: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記》「鴻門宴」故事中,作者用生吞大塊肉的細節來刻畫「壯士」樊噲。肉食跟強壯是有天然聯繫的。饑寒交迫的漫長歷史,加上缺乏獵牧生活的體格鍛煉,導致華人的體質相對孱弱。

比起吃生牛肉的民族來,「粒食者」體內蓄積熱量的能力較低。遠古人類都經歷過肉食階段,消化生肉會練就強有力的胃腸;華人改吃細小的粒食,只費吹灰之力就能消化。根據進化論「用進廢退」的規律,華人的胃腸當然普遍較弱,容易形成中醫所謂「厥冷」畏寒的身體類型,其表現是面色蒼白、四肢冰涼等,「寒涼」類的蔬菜多吃一點就會瀉肚子。粟食越久,消化力「退化」越甚,秦漢時代樊噲那樣的壯士註定越來越少。被號稱「百菜之王」的葵菜,漢代還是做菜羹的主料,後來卻急劇消失,八成也是因為其性「寒滑」而被後起的菘,即白菜取代,據孫思邈《千金食治》,菘菜「性溫」。

歷代養生家沒有不強調熱食的。筆者手頭有一部《中國養生大成》,其中眾多古代養生家異口同聲地叮嚀人們:少吃涼東西。梁代道士陶弘景的話最能概括:「凡食,欲得恆溫暖;凡食,皆熟勝生。」一切吃的總是熱的比涼的好,熟的比生的好。
除了菘菜,華人飲食史上的另一怪事,是「膾」的失傳,這同樣可以用體質的變化來解釋。去過日本的沒人不對「生魚片」印象深刻,日本人也為這種美食自豪。其實那跟華人學的,成語「膾炙人口」出自《孟子》,你說「膾」是生肉片不是魚片?「膾」字本來作「鱠」。史書《吳越春秋》里有個「膾殘魚」的掌故,說西施吃剩的膾扔進太湖裡,變成了銀魚。銀魚也叫「麵條魚」,可見中國古人吃的「膾」是生魚絲,日本學生的刀工還欠一道工序。生魚片好吃,除了最新鮮的本味,更因為片兒薄,跟蘸的調料融合得好;這麼說,生魚絲的味兒該更美多少倍。

唐代白居易的詩還拿「膾」當作美食的代表,有句曰:「果掰洞庭桔,膾切天池鱗。」宋代以後膾便急劇衰落,元代菜譜《居家必備事類全集·飲食類》中, 「膾」只有兩種,竟在「素食」類里:「水晶膾」其實是拌石花菜,不過還用膾的調料(用「鱠醋」澆);另一款用麵筋做主料,名子就叫「假魚膾」。

曾是第一美食的「膾」,怎麼後世國人連這個漢字都不熟識了?其緣故推想是華人「腸胃弱」的體質日益加重,受不了又生又冷的拌魚絲。粱代的陶弘景最早提出,吃膾可能有害,流行病剛痊癒的,吃了會拉肚子。他的《養性延命錄·食戒》說:「時病新差(瘥),勿食生魚,成痢不止。」到了南宋,哲學家真德秀(字西山)明確提出,吃生魚膾會招引消化系統疾病,應跟「自死」的牲口一樣划入禁食之列。《真西山衛生歌》說:「自死牲牢皆勿食,生膾偏招脾胃疾。」

膾的消失,另一緣故當是「炒」法的發明。魚鱠變成熘魚片,在適應華人變弱的腸胃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存了生魚片的新鮮,更重要的是,剛起鍋的熘魚片是熱到燙嘴的。

7

主題

246

帖子

280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80
沙發
jguan 發表於 2013-5-18 01:18 | 只看該作者
用火熟食是人類文明進化的一個標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22: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