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原來,他們是這樣去台灣的:《1949大撤退》中的移民潮

[複製鏈接]

60

主題

450

帖子

294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司馬遷 發表於 2013-5-13 07: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49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截點。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它象徵著勝利,表明「時間開始了」;對另外一部分中國人來說,它意味著遷徙、逃難和悲苦的離別。勝利總是伴隨著失敗,只有兼顧勝利和失敗兩方面的情形,關注他們雙方的選擇和作為,我們才能對歷史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1949大撤退》(作者林桶法,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一書選擇了1949年這個時間點,從國民黨陣營的視角,用客觀的筆觸和詳盡的考據,講述了與勝利和光鮮相對的失敗和暗淡的場景。
        全書主要講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國民黨陣營逃亡台灣的原因和背景,檢討了國民黨三大戰役的失敗;第二是逃亡的部署和撤退計劃的制定,包括種種政策的出台和權謀布局;第三是政府機關、軍隊、物資、文物和人員遷台的詳細經過,以及他們到台灣最初的觀感和對台灣造成的影響。我最感興趣的是第三部分內容,尤其是有關人員遷徙到台灣的過程。那些半個多世紀后從塵埃中抖摟出來的個人歷史,往往能折射出人性的光芒來,為我們考察大歷史中的個人命運提供有益的材料。
        台灣光復后,大陸就出現了向台灣移民潮。但進三大戰役國民黨軍失敗后,移民潮驟然沖向高峰。當時東北及華北大部分地區為人民解放軍佔領。許多民眾往南遷徙,逃亡人潮不斷穿梭於沿海的城市,有些人轉往香港進而逃到國外,大多數人遷往台灣。1949年1月,上海赴台船票暴漲六成,機票上漲八成,即便如此還是一票難求。遷台的出口地點初期主要是上海、廣州和青島。其中上海接近國民黨統治中心,原本就是遠東大港口,自然成為移民赴台的主要口岸。渡江戰役之後,國民政府逃亡廣州並分地辦公。有些機關乾脆遷往台灣。後來,國民政府又逃亡四川,因此後期有許多人從重慶、成都、西昌等地直接坐飛機赴台,或者輾轉赴台。有多少人在新舊交替前夕移民台灣?林桶法的考證是截至1953年,大約120萬人移民了台灣。
        這些中國人是怎麼去的台灣呢?書中記錄的移民過程,幾乎都充滿了緊張、混亂、茫然、無助甚至是恐怖。
        國民黨軍少校軍官許志雨守衛上海。5月25日晚上7點55分師長回到部隊說全師要向台灣「轉進」,由「海鷹」輪船負責運送官兵,起航的時間是8點整。只剩下5分鐘時間了!許志雨等人趕緊撤離陣地向碼頭跑去。離碼頭還有三公里地,道路就被車輛和人流阻塞了。還不容易擠到碼頭,許志雨發現「海鷹號」輪船載客為6000人,可自己的部隊有10000人。一股莫名的悲涼湧上許志雨的心頭:「長官們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就已經置四千官兵於不顧了!」更可恨的是,各種特權、人情關係在撤退中發揮了莫大的作用。官兵們還沒登船,海鷹輪已經在兩天前就裝滿了憲兵、警察、後勤等二十幾個單位眷屬及其加劇、彈藥,沒有空地留給許志雨這些計劃中的乘客了!
        最後,「雖我官兵爬繩而上,亦僅載千餘人,我數千官兵集於碼頭,進無船位可乘,退無陣地可收。」許志雨爬繩上了輪船,而作家張拓蕪則是披上了一件軍裝,在左口袋上角綴著一枚老符號,趁著站在跳板上的憲兵正在盤問另一個軍人並忙於檢查差假證的時候,從憲兵的背後溜上了輪船。
        李敖一家是比較幸運的,他們低價變賣了房屋和家產,換來金條,然後李敖跟著父親在上海街頭當起黃牛黨兌換銀元,再去輪船公司搶購船票,居然讓父子兩買到了8張船票,全家得以上船。不過他們殷實的家底也因此蕩然無存。為了不被人擠佔了船位,離家人提前一天擠上了船,當晚睡在甲板上,靜候第二天開船。第二天清早船開了,李敖的六叔拖著病體擠到碼頭上相送。一方夾在甲板上,一方擠在碼頭上,以淚洗面,揮手告別。
        青年軍軍官賈貞齋比許志雨前在上海上船去的台灣。他在碼頭上看到「人聲鼎沸,士兵、軍眷、難民擠在一起,人們爭先恐後搭船逃離上海,整個碼頭猶如人間地獄。為了要多搭載些人,國民黨軍奉令把武器彈藥一概丟棄在碼頭上,只要人上去就行了,於是碼頭上堆滿了武器、彈藥、黃金、白銀、家當,有些船由於人滿為患而將船梯收起,為了擠上船,許多人冒險企圖攀爬上船,結果像餃子下鍋一樣,由船舷落入海中,真悲慘!由於船隻不夠,碼頭上十五萬國民黨軍,大概僅一成上了船,當船慢慢駛離黃浦江時,最令人鼻酸的是那些上不了船的婦女、家眷,在碼頭上呼天喚地的哀嚎,因為這一分離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才能再相聚。」
        妻離子散、骨肉分離的悲劇真真切切地在眼前上演,可是誰也管不了,誰都是這個宏大歷史時刻的一片浮萍,自顧不暇。
        登上船后,考驗還在後頭。另一位青年軍軍官彭年也是在這段時間逃離的上海。他的船上擠滿了人,我被擠到船上的一艘救生艇上挨過了整個東海,在滾滾波濤上隨著救生艇的搖晃而要換,有時巨大的海浪還會打上小艇。著名的「太平輪慘案」就發生在前往台灣的東海海面上。1月27日是農曆的除夕,而乘坐太平輪前往台灣的大約900人卻沒能辭舊迎新,被冰冷的海水無情地吞噬。究其原因,一來是船隻嚴重超載,二來是倉促開船、在夜間操作不當發生撞船悲劇。死者中有公務員、軍人、商人、富豪,也有從大陸返鄉過年的台灣人、年底去台灣對賬收賬的夥計,更有小夫妻懷抱幼子全家遇難甚至一門三代死絕的悲劇。
        太平輪慘案中有一個細節:有倖存者看到有落水者為了活命,將隨身攜帶的整包金條甩入大海。在生死大潮中,黃金土地、官職地位甚至是個人尊嚴都成了人們捨棄的對象,只為活命。這場慘案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南通一個富商在慘案中遇難,他的兒子李昌珏頓時失去了充裕物質的來源,最後自食其力成了刑偵專家;慘案發生后,承保太平輪的保險公司立刻宣布破殘,輪船公司因此被查封停業,投資人、蔡康永的父親告別了上海富豪生活,在台灣做起了平民,偶爾還懷念一下上海的精緻做派……
        1949年底,西南地區的移民大潮還沒有停息。在成都新津機場,數以千計的人等候飛機的到來。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有飛機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走,但就是一分一秒都不敢離開飛機場。每天只有少數的人在大家的羨慕、嫉妒的目光中搭機離去,卻有成百上千的人繼續從城內湧向機場。早來的人佔據了機場的房間和周邊的旅社、小店和民房,晚來的人沒有地方可住,只好擠在機場的空地上任憑風吹雨打……
        這些場景和內容都分散在《1949大撤退》一書中。作者林桶法是台灣歷史學者,在翻閱了兩岸的原始檔案資料、輔以個人回憶和訪談和認真考證的基礎上,用客觀平實的語氣將宏大紛繁的歷史畫卷娓娓道來。如果說有什麼缺陷的話,那就是作者講了「怎麼去台灣」的詳細歷史,卻忽略了「為什麼去台灣」的重大問題。是留在大陸迎接解放,還是去台灣孤島?是就地抵抗、投降或者起義,還是「轉進」台灣?是發揮人脈關係靠攏新政權,還是堅持原來的道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的選擇,極大影響了個人乃至家族的命運,進而匯聚成強大的、足以改變歷史的力量。大歷史,歸根結底是個人史的集合。個人的觀念和抉擇,雖然是主觀的內容,卻是了解大歷史不容忽視的有機組成。主觀的「為什麼」可能比「怎麼辦」更有意義,更有助於接近歷史內核,難度自然也更大。
        認識《1949大撤退》這段歷史,對於我們理解海峽兩岸的骨肉深情、全面認識1949年的轉折內容、感受個人在大時代面前的顛沛流離,大有裨益。(張程)

8

主題

427

帖子

3439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439
沙發
ahisushi 發表於 2013-5-14 07:26 | 只看該作者
中國人最拿手好戲就是自相殘殺,這種悲劇不是日本人,美國人造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0

主題

450

帖子

294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94
3
 樓主| 司馬遷 發表於 2013-5-14 07:45 | 只看該作者
ahisushi 發表於 2013-5-14 07:26
中國人最拿手好戲就是自相殘殺,這種悲劇不是日本人,美國人造成。

自相殘殺其他國家也有啊。美國南北戰爭不是自相殘殺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4

帖子

15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4
4
極致天地 發表於 2013-5-14 18:58 | 只看該作者
好文。樓主莫氣,有人不懂歷史所以不懂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20: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