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個漢族少年的中國夢(52)漢族洪門的故事

[複製鏈接]

510

主題

606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風華少年 發表於 2013-5-12 16: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個漢族少年的中國夢(52)漢族洪門的故事

為人不識陳近南,便是英雄也枉然

地振高崗,一派溪山千古秀
門朝大海,三河合水萬年流

三姓結萬李桃紅,九龍升天李朱洪
日月雙懸十八子,洪志復漢正乾坤

五人分開一首詩,
身上洪英無人知;
此事傳與眾兄弟,
後來相會團圓時。

一拜天父創洪門,龍虎龜騰入門中,公伯子男盡收眼,兄弟齊拜香台前。
二拜地母佑吾濟,我幫兄弟緊相聯,一顆忠心奉國家,勿忘我門已故人。
三拜日光列天堂,遙寄我心予亡靈,列宗列祖慰生平,反清復明托我身。
四拜兄嫂請留心,日月同力復大明,憚心竭慮功成日,我靈早赴洪花亭。
五拜洪門始五祖,兄弟相離情難捨,舉世不忘肝膽者,我祖儘是反清人。
六拜我宗萬雲龍,聚集群英起宏基,飛馬猝倒九月九,英雄未捷身先死。
七拜我宗陳近南,泣血忠魂為國家,洪門英名傳天下,幫友結誓從此人。
八拜我洪已亡人,兄弟聚義在洪門,忠心義膽得譽名,已亡兄弟令我尊。

三八二十一

明大復心一

你看著這些,是否似曾相識?

我今天給大家講洪門的故事,洪門對外稱天地會,對內是洪門,以天為父,地為母,日為兄弟,月為姊妹,稱為天地會。神州沉淪,天崩地解之時,天地會就出現了。組織起一次次波瀾壯闊的反清革命。

孫中山也是洪門弟子,《孫文學說》:「洪門者,創設於明朝遺老,起於康熙時代。蓋康熙以前,明朝之忠烈士,多欲力圖恢復,誓不臣清,捨生赴義,屢起屢蹶,興虜拚命,然卒不能救明朝之亡。迨至康熙之世,清朝已盛,而明朝之忠烈亦死亡殆盡。二三遺老,見大勢已去,無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義之根苗,流傳後代,故以反清復明的宗旨,結成團體,以待後有起者可藉為資助也。此殆洪門創設之本意。然其事必當極其秘密,乃可防政府之察覺也。夫政府之爪牙為官吏,而官吏之耳目為士紳,故凡所謂士大夫之類,皆所當忌而須嚴為杜絕者,然後其根株乃能保存,而潛滋暗長於異族專制政府之下。以此條件而立會,將以何道而後可?必也以能全群眾心理之事迹,而傳民族國家之思想。故洪門之拜會,則以演戲為之,蓋此最易動群眾之觀聽也。其傳布思想,以不平之心,復仇之事以表之,此最易使士大夫聞而生厭遠而避之者也。其固結團體,則以博愛施之,使彼此手足相顧,患難相扶,此最合乎江湖旅客無家遊子之需要也。而終乃傳以民族主義,以期達其反清復明之目的焉。」

什麼叫做洪門?

有的說:「洪門就是漢門,因為喪失了中原的土地,所以在「漢」(正體「漢」)字里要除去『中土』就成為洪字了。」
有的說:「因為明太祖年號洪武,所以拿洪字來起名的。」有的說:「據洪門秘冊所載,洪門真主為朱洪竺,軍師為陳近南,大將為萬雲龍等人,最初起於福建,以少林寺為主動機關。」

還有一種說法:「明末崇禎皇帝年間,有山西太平縣人殷洪盛,又名洪英,賢明練達,有義氣,有俠腸。四方豪傑,都慕名來歸。當時稱為集賢館。崇禎皇帝殉國后,滿清的軍隊入關,明朝忠臣史可法在揚州督率軍隊抵抗清軍南下,抵抗不住,史可法為國殉難,殷洪盛又投到明朝將官黃得功那裡。後來黃得功又被清兵打敗,黃自刎殉難。殷洪盛率師繼續和清兵打仗,不能勝,被清兵擊斃,他兒子洪旭,和洪盛的人就到杭州投潞王。那知潞王降了清,洪旭乃再投奔鄭成功。洪盛門人蔡得忠、方大洪、胡德帝、李式開、馬超興等都成了鄭成功的部將,繼續和清兵激戰。當他們在史可法領導下和清兵激戰時,被清兵圍攻甚急,史可法殉國。他們突圍而出,共約今後見到面的時候,應報一『洪』字為暗號,繼續奮鬥,有恢復明朝天下的意義。」

還有的說:「延平郡王鄭成功據守福建,抗清復明,接著渡海光復台灣,繼續抗清;並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在台灣創立「金台山」、「明遠堂」,「漢馨香」、「挽瀾水」,與大臣將帥結義為異姓兄弟,部卒也同時宣誓,這是洪門開山立堂之始。鄭成功在台灣開山立堂后,非常重視以沿海各省作為橋樑,達到進攻清廷恢復明朝的目的。他派盟弟蔡德英等五人及其軍師陳近南偷偷潛入清軍佔領區,謹慎地發展滅清復明的秘密組織。共分為兩路,蔡德英在東南幾省發展,稱洪門;陳近南在西北幾省發展,后經顧炎武、王船山二人演變成為漢留,稱哥老(袍哥)。洪門和漢留組織大致相同。」

本來就是極秘密的保護漢族根苗的組織。洪門的源流,人言人殊,從來不一致,因為它化名特多,有紅幫、三點會、三合會、三河會、天地會、致公堂等等;尚有分支別名,不勝枚舉。但是一致的對外稱曰「天地會」,對內則稱「洪門」。由於清廷對天地會黨徒的嚴刑究辦,殺戮株連,所以洪門集會方式多用囗頭傳述來秘密結社,對來源出處,難免魯魚豕亥,錯綜雜沓了。

洪門創立有許多說法:一說是起於康熙甲寅十三年(1674年)七月二十五日;一說是雍正甲寅十二年(1734年)七月二十五日。

洪門組織的起源,有著許許多多的傳說。因為當時的秘密組織,都有異常濃厚的政治色彩。在滿清王朝統治之下,只要與「造反」二字沾上一點邊,便是凌遲碎剔,九族株連的大罪,更何況洪門還扛著「反清復明」的旗幟呢?因而,它的組織活動、都在極其秘密之下進行的,若干組織大計以及縱橫關係,洪門大都不以文字記載。如此一來,流傳後世的文字數據自然極少之又少。後人著述有關書籍時,參考的只是輾轉抄存或口頭上的記述。因此.眾說紛紜,撲朔迷離。關於這段埋沒了的歷史,在洪門中流傳著一股驚心動魄且頗富傳奇色彩的故事。

洪門是明朝遺臣在國破家亡之餘、為免剃髮結辮之辱,寄跡空門,假借雲遊四方之名,團結各地英雄豪傑之實,從事「反清復明」活動的一種秘密組織。洪門組織運用「神道儀式」和「豪俠義氣」各分向社會高低各階層深入推進,以「行仁結義」策動反清復明之義舉。洪門的秘密口號是「明大復心一」,反過來看讀就是 「一心復大明」。

洪門原來稱「漢留」,到康熙年間方才正式改名為洪門,在與滿清政府展開殊死戰鬥中,為避免滿清政府的注意,在名稱上或稱 天地會,三合會,或稱 添弟會,哥弟會,名號變幻,神奇莫測。「 漢留」據《漢留全史》云:漢留的「留」與「流」「劉」同音,因此 ,漢留 有三種解釋。一是「漢留」是漢族遺留的意思。先賢憐憫明朝的覆亡,痛恨滿清的入侵,留下革命的種子,作為滅滿清復明朝之計,因此稱為「漢留」。二是「漢流」,指漢人之流亞也。因恐怕漢族子孫被滿清收買,因此創立「漢流」,以示區別,用以表明我是漢人之流,不是滿人之流,因此取名「漢流」。三是「漢劉」,是取漢室「劉關張」桃園結義的「義」。凡是人們結拜,必定要供奉桃園,也必定效法桃園,因此便取名「漢劉」。

洪英求見史可法「 議創組織漢留」一日,洪英來到了楊洲求見史可法。督師揚洲的兵部尚書 史可法聞報洪英求見,不覺大喜,久聞他精通文韜武略,是當今難得的人才,便親自迎出把他接進府中。兩人一見如故,秉燭夜談,相見恨晚。洪英欣然答應留在府中,協助史可法籌劃抗清大計。洪英建議史可法在北方建立秘密組織「漢留」,把 北方英雄志士及民眾組織起來,以「反清復明 」相號召,擾亂清廷後方,使清軍無暇南下,以便江南有充足的時間準備抗清大計。史可法聽罷,知此策雖無法解然眉之急,卻不愧是一條長遠之策,便命洪英著手準備「組織漢留」大計。

到順治二年「一6×4五年」初,局勢更加危急,傳說清帝已命多鐸率兵南下,攻打南京的福王政權。史可法見此情刑,心急如焚,便命洪英迅速北上,一面探聽清廷虛實,一面籌組「漢留」組織,以配合明軍作戰。洪英領命,率子洪旭及弟子蔡德忠等人,晝夜兼程,向北而去。沒幾天時間,便來到北京。經過多方探聽,得知清帝的確已命多鐸領兵南征,現正在調集人馬,便趕緊派人回揚州報信。洪英探聽到吳三桂也駐紮在城外,因從前曾有數面之緣,便冒險前去,遊說吳三桂起兵反清,怎奈吳三桂不允。於是,洪英便離開京城,遍訪王夫之、傅山、黃宗羲、顧炎武、共商大計,議創「漢留」組織,以圖反清復明。未幾,洪英忽聞清軍已南侵、揚洲吃緊,便趕緊和洪旭、蔡德忠等人星夜南歸。當大家奔走到安徽蕪湖時,得知揚洲已於四月十五日陷落,文宗-史可法以身殉國。後來史可法被洪門尊為文宗。洪英探知黃得功駐紮在蕪湖附近,便領眾人前去投奔。不久,黃得功兵敗自刎而亡,一時間群龍無首,部眾潰散。洪英於是毅然挺身招撫,在短時間內集合了兩萬餘人,繼續抗戰清兵。不幸於順治二年「一6×4五」年 五月十三日被清兵圍困在離蕪湖西南六十餘里的三汊河口,洪英拒不向清兵投降,寧願戰死沙場。所部終於全軍覆沒,只有洪旭與前五祖突出重圍、倖免於難。一代明室忠臣,壯烈千古,而洪門組織繼往開來。洪門能起於「漢留」,行於「海湖」,就是因為洪英的原故。因而後人稱洪門,又叫「海湖」,「漢留」。洪旭與前五祖-蔡德忠、方大洪、馬超興、胡德帝、李色開、突出重圍離開三汊河后,來到浙江抗洲,投奔明璐王,不久明璐王降清,洪旭等人便又離開杭洲投奔鄭成功而去,為反清復明大業而繼續努力奮鬥。

五祖領命后,便回到福建。一日,五祖路過蒲田九蓮山少林寺,因天色已晚,便借宿在少林寺中。該寺方丈智通,系明室後裔,擅武藝,精劍術,欲恢復明室而在暗中績極搜羅人才。如今寺中已有一百二十八名志士,均精嫻武藝,悍銳絕倫。他們明為少林僧人,暗中從事反清復明活動。智通見五祖相貌堂堂,氣度不凡,便有心結納。大家因志向相同,趣味相投,於是智通便請五祖留在寺中,待機而動。五祖見寺中已聚集了不少反清志士,逐削髮為僧,以少林寺為基地,發展 反清力量,並且隨智通學習武藝,苦練不綴。

不久,鄭君達也來到了少林寺。鄭君達是鄭成功的侄兒,后被尊為洪門五義之一,素懷大志,隨父在粵經商,父死後,得知鄭成功部將蔡德忠等人隱居少林寺,於是偕妻郭秀英、妹鄭玉蘭及子道德、道芳,相投依附,共圖大事。郭秀英、鄭玉蘭和後來的鐘文君被稱為洪門三英。這已是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的事了。但是清兵大舉來火攻,蔡德忠等人逃出少林寺后,不幸被清兵追上。怎奈眾人個個帶傷,戰不多時,便有十三名僧人先後遇難,只剩下了前五祖。就在這危急時刻,突見五人五騎急馳而來,衝進了清軍陣中。只殺得清兵血肉橫飛,轉眼間逃之么么。這五人是楊仗佑、方惠成、吳天成、林大江、張敬之,是地方豪傑之士,因不願投身清廷,以販馬為生,同時廣交天下豪傑。這五人後被洪門尊為中五祖。於是,前五祖與中五祖共語衷腸,各抒抱負,情投意合,便結成生死之交,而修八拜之盟。

510

主題

606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沙發
 樓主| 風華少年 發表於 2013-5-12 16:01 | 只看該作者
前五祖,一日,五人來到惠洲府的長沙灣口,遇到船戶謝幫恆。謝幫恆原是明惠洲府的一名參將,因不願投身清廷,便隱居長沙灣,明以打魚為生,暗中聯絡志士,進行反清活動,被尊為洪門五義之一。謝幫恆聞知少林慘禍,不覺義憤填膺,於是告知五人,在惠州寶珠寺聚集著一批反清志士,介紹他們前去投奔。辭別了五義謝幫恆,五人來到寶珠寺,取出謝幫恆的書信呈上。不一會兒便由寶珠寺僧吳天佑、洪太歲、姚必達、林永超、李式地迎入寺中,共謀反清大計。這五人便是洪門中所稱的后五祖。可惜 蔡德忠等人立足未定,便被清廷鷹犬偵悉行蹤。張近秋親統清兵,包圍了寶珠寺。於是,血戰再起。奮戰之下,蔡德忠等五人衝出重圍,卻被張近秋等清兵緊緊追趕。正在危急之際,樹上突然跳下一名樵夫,手持樵斧,一斧便把張近秋砍落馬下而亡,清軍見主將被殺,頓時大亂。這名樵夫叫吳延賁,是史可法部將吳烈之子,因避清廷的追捕,隱居烏龍山作了名樵夫,是洪門五義之一。

蔡德忠等人逃到了右尋鎮高溪廟,便在寺中養傷。等到創傷痊癒,五人便刺臂書血,共立盟誓,計劃復仇。這是洪門刺血之盟的開始。於是,五人又離開高溪廟,輾轉來到贛洲城西的閻君廟。此廟是黃昌成、鍾玉英夫婦的隱居地。夫妻倆本是明唐王部將,戰敗后隱居此地,暗中聚集志士,以圖反清大業。黃昌成是洪門五義之一,鍾玉英與郭秀英、鄭玉蘭合稱洪門三英。彼此會商結果,於是便囑黃昌成妥為隱蔽,暗中招賢納士,以圖后舉。蔡德忠等決定離開江西。五人前往湖廣地區后,聽說有一股反清力量潛伏在襄陽附近,於是便前往襄陽。

一日,五人在襄陽城中,卻意外地遇到了盟友鄭君達之妻郭秀英、妹鄭玉蘭及子道德、道芳。他鄉遇故知,大家都有說不出的高興。寒喧后,蔡德忠等方知鄭君達被清廷殺害,遺體就安葬在襄陽城東丁山之下。原來鄭君達遇害后,鄭玉蘭姑嫂便聚集君達的部分心腹愛將,圖謀報仇,等待時機。今天他們一行就是準備去祭掃鄭君達的。為表哀思,蔡德忠等便隨他們共同前去致祭。這批反清志士,在墳削瀝血為誓,務必聯同天下反清力量,驅除滿清,還我河山。此時,襄陽總鎮陳文耀忽接密報,便率清兵趕來。於是眾人便在墳前緊急商議,鄭玉蘭乃自告奮勇,由姑嫂二人率若干志士迎戰。郭秀英又將遺孤二人,托蔡德忠等護出重圍,成長後繼承父志。郭秀英、鄭玉蘭姑嫂及三十餘名反清志士,到底人孤勢單,部屬犧牲殆盡。姑嫂二人見狀,為免被俘遭辱,於是帶傷殺出重圍,雙雙投入三合河而犧牲。後由五義謝邦恆得屍葬於河畔,並立碑誌之。蔡德忠等數十人突出重圍之後,在路上遇見寶珠寺僧吳天佑等人,便商議前去解救郭秀英、鄭玉蘭姑嫂及所率志士等人。於是分三隊前往應援。蔡德忠等埋伏在森林之中。正好陳文耀領兵回城,經過此處,便一聲吶喊,奮勇衝殺。五人乘陳文耀不備,將其射殺而死,至是奸臣陳文耀、張近秋先後斃命,少林僧人始消清廷火燒少林寺雪恨。蔡德忠等殺了奸臣陳文耀后,便迅速撤離丁山。在路上卻意外地遇見了陳近南。

陳近南又名陳永華,是鄭成功手下的大將,文武雙全,被洪門尊為宣宗。在蔡德忠等人奉命返回大陸后不久,也被派回內地,發展秘密組織,策動反清起義。陳近南探知吳三桂潛蓄異志,或許能滅清復明,於是康熙九年「一六七零年」在雅洲開精宗山,以便將來取事。后見吳三桂雖叛清,但卻不是為了復明,大失所望,於是養晦待時,觀望不發。陳近南隱居白鶴洞,自號白鶴道人。潛心研究道法,暗中訪賢納友,以圖東山再起。今日故人重逢,真是喜出望外,於是便隨陳近南往白鶴洞而去。不久,又遇見杜龍、杜芳、陳彪等來會,眾人傾訴抱負,肝膽結交。於是,陳近南率眾人,移距白鶴洞不遠,有個下普庵,後有一堂比較寬敝,俗稱紅花亭,可作為凄身籌劃之所,由陳近南主持一切。

一日,前五祖步出下普庵,路過龍虎山時,又遇中五祖 吳天成、楊仗佑、方惠成、林大江、張敬之。號稱五虎大將,專門劫富濟貧,襲擊清軍 。正商談間,只見陳近南聞訊后也趕到此地,於是大家互相引見,便一起回到下普庵。又一日,蔡德忠等五人在下港尾河旁散步,見河中浮來一物,近看是一隻石香爐,大家都很詫異,於是撈起觀看。見是青麻白碇石所造,兩耳三足,爐底有「反清復明」四字,又有小字一行,註明重五十二斤十三兩。五人見狀,都十分驚奇,以為天示報仇之預兆。於是,便攜回紅花亭,告知陳近南。陳近南識得爐底之字,為漢留文字,意即「反清復明」,所注重量為幫中暗號,五十二斤十三兩,即為「五湖、南北二京、十三省」的意思。於是對眾人說:「此是滿清將覆,明朝復興的天意」

不久,吳廷賁、謝幫恆從廣東而來,黃昌成、鄭玉英、周洪英也率眾從江西來會,此外還有明朝遺臣志士,不期而來者有千餘人。一日,眾人正在紅花亭計議組織興師伐清,忽來一少年,面如桃粉,唇若抹朱,兩耳垂肩,雙手過膝,風度氣概,如同劉備,有帝王之相。他自稱:「叫朱洪竹 ,是崇禛皇帝之孫,西宮娘娘李妃所生太子之子,因哀痛國亡家破,太祖高皇帝之鴻業,一旦毀於滿清之手,大漢子民,淪為異族之奴,屠城剃髮,非禮非法;因此志存報仇復國,恢複列組列宗之鴻業,拯救兆民庶黎於水火,蓄心久矣。今見諸位仗劍起義,故特來相投。」說完,又取出御制寶袋香囊為證 。於是眾人把他擁為盟主,稱為小王,即以次日為吉日 宰牲祭旗.,設壇開堂,昭告天地。 康熙十三年「一六七四年」七月二十五日丑時,眾人齊集紅花亭,推陳近南為香主,分列執事,同盟結義。陳近南主香,宣讀盟誓:「各位英傑,歃血盟誓,先來者為兄,後來者為弟,存心忠義,反清復明,以報少林之仇,剃髮之恥,恢復大明江山,發揚洪家威風。」並決定檄告天下義師,定於八月十五日同時大舉勤王,眾豪傑豪氣干九霄,是夜,夜色朦朧,突然天發紅光,眾人驚異,以為有天意助成,「紅」與「洪」同 音,且太祖年號為洪武,小主諱名洪竹 ,又系奉洪英為主,因此以「洪」為姓,而拆「洪」字為「三八二十一」,作為幫中秘密暗號;以紅花亭為兄弟盟誓之所,以同盟日為兄弟誕生之日,而稱此會為「洪家大會」。至此,便由漢留髮展而為洪門,揭開了洪門的歷史帷幕。

紅花亭結義之後,香主陳近南於是與各路英雄主腦人物密謀籌劃起義。以何開、陳彪為守府,杜芳、杜龍為大將軍開路先鋒,吳、洪、姚、李、林后五祖為左營五將 ,吳、方、張、楊、林中五祖為右營五虎大將 ,蔡、方、馬、胡、李前五祖為後隊督兵。此時,蘇洪光也來投效,陳近南見他勇猛,立他為創令先鋒,逢山開路,遇水造橋。安排始定,不覺東方又湧起紅光一陣,大家即以「洪」為號,以「義」為主 ,將蘇洪光改名為天佑洪,祭旗興師,一路浩浩蕩蕩,氣沖牛斗,大隊人馬直指湖北的武漢地區。

當大軍路過萬雲山萬雲寺時,遇該寺住持萬雲龍。萬雲龍原名吳德起,浙江台州人,原是明潞王部將,因在山東起義反清,失敗后逃到此地出家為僧。陳近南見他仗義勇為,且又武藝超群,於是把小主朱洪竹介紹給他,拜萬雲龍為大哥,推為中軍元帥。萬雲龍后被洪門尊為達宗。進軍之初,勢如破竹,攻下許多州縣城鎮,到接近武昌,卻遇上了八旗清兵。激戰中,萬雲龍手舞雙龍槍,親率一隊人馬,縱橫馳騁,往來應援,不幸中箭而亡。洪門弟兄見萬大哥陣亡 ,不覺軍心渙散,小主朱洪竹也在亂軍之中不知去向,於是香主陳近南只得下令撤退。

清廷自然不會給這些「叛逆」茍延殘喘,於是清將屢次投書招降 ,均被陳近南等拒絕 。於是眾人商議,決定將殘餘部眾分成五股,分路突圍,以保存洪門日後起義的實力。如能安全脫險,則分散各地潛伏,伺機建立洪門山頭 ,作長期抗清之計。並且由陳近南留下一首詩,使各人牢記在心中,以作他日聯繫相認之用,這首詩成為洪門史上頗為著名的詩句,詩曰:五人分開一首詩,身上洪英無人知;此事傳與眾兄弟,後來相會團圓時。後來,蔡德忠到福建,建立了青蓮堂;方大洪到廣東,建立了洪順堂;馬超興到雲南,建立了家後堂;李色開到浙江,建立了宏化堂;林永超到甘肅,成立鳳凰郡的會堂;李式地到廣西,成立金蘭郡的會堂;吳天佑到四川,成立建章郡的會堂;姚必達在湖北,成立福浦郡的會堂;洪太歲到江西的白狗洞,成立了隴西郡的會堂。這就是「洪門遍地開花」的開始 。

洪門組織發展很快,影響極大,各省紛起秘密結社,先後出現了三點會,三合會、匕首會、雙刀會,紅槍會、大刀會、小刀會等抗清復明組織。同時又在道教中發展反清復明的秘密組織,創立『白門』,以後發展演變成白蓮教、紅燈照、紅槍會等組織。

還有青紅幫哥老會,就等下次講了。

哎,中國的歷史課本上,連洪門兩個字都沒提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2: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