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跟余秋雨去旅行,你願意嗎?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4-11-9 18: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借我一生》的餘波未平,書市上又悄然出現了一套「跟隨余秋雨的腳步」,照樣是暢銷得不行。這套書是余秋雨近年來的旅行筆記,有的是在鳳凰衛視的節目解說詞。「文化散文」的筆調如一,但用在旅遊書上,讀者卻頗為受用。要是和余秋雨一起去旅行,你願意嗎?田志凌肯定第一個報名,而宋曉賢則可能有些猶豫。兩個書評人的意見,也許代表了大部分讀者的選擇?

贊成  

文人情懷 生花妙筆  


    □田志凌(本報書評人)

    《跟隨余秋雨的腳步》叢書一共包含《中國之旅》、《歐洲之旅》、《非亞之旅》和《心中之旅》四部獨立的作品,是一套彩色圖文版的余秋雨旅行散文集。


    15年前,余秋雨就發出了「書齋著述與實際發生的文化現象嚴重脫節」的感慨,從而走出書房開始了他的《文化苦旅》。而在旅行了大半個中國后,他又踏足亞歐大陸,叩訪兩河流域、埃及、希臘、羅馬、印度等古文明發祥地以及眾多歐洲國家。這套書正是余秋雨對這段長長的旅行的一個總結和紀錄。


    與《文化苦旅》一脈相承,這四本書延續了余秋雨獨創的「文化大散文」的風格,繼續在旅行中追尋人類歷史文明的餘韻,抒發人文情懷的慨嘆。書中配插了一千多幅精美圖片,看起來非常符合當下的閱讀方式。
   
    罵不倒的余秋雨


    余秋雨的這套書是十月份上市,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已經攀上了廣州市購書中心排行榜總榜的第11位,售量達到500多套。而此時他的自傳也在熱賣,定價42元的《借我一生》幾個月來一直在各大書店文學類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對所有罵余秋雨的人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嘲諷。從數據來看,至少在這幾周中,在廣州,已經有500多人在看余秋雨的旅行散文,而這才是剛剛開始。


    余秋雨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


    我的購書經歷或許能夠說明點問題。最近一次我去書店,很想買幾本關於歷史方面的書,世界古代史或中國古代史。但我在偌大的書店中搜尋了足足一上午,硬是一本中意的都沒有找到,只好空手出來。書店裡的史書只有兩類,一種太死板,一種太野狐禪。前者是那些一板一眼的歷史教科書,分門別類地講述某個朝代的政治制度、經濟政策、官僚架構,密密麻麻的數據和論述看得人頭大;後者是那些所謂「清宮秘史」一類不著邊際的野史秘聞。


    我希望看到的無非是這樣的一本書:它需要由一顆睿智的心靈來講述,講述的這個人應該有著淵博的史學知識和文化知識,對歷史有透徹的理解,對歷史背後那些隱蔽的規律瞭然於胸。僅僅能夠瞭然於胸還不夠,他還要能夠把這些東西優美準確地闡發出來,帶著鮮活的感情,讓我真切逼近地感知到。


    對於現在國內大多數的學者來說,要做到正確不難,要做到有趣卻難了。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如此受歡迎,就是因為以文學的筆法來敘述歷史,完美地兼備了深刻和有趣,而這樣的人目前實在可以用鳳毛麟角來形容。在我看來,與黃仁宇相比,余秋雨在史學或文化學方面的權威性可能不如,但是余秋雨的難得之處就在於:他做到了更有趣、更好看。
   
    一個頂級的專欄作家


    對於一個學者,人們要求的更多是準確,要有邏輯的嚴密、史料的可靠、理性的剖析,倒是唯獨不要求有趣。因此余秋雨也遭到了許多質疑,有人指出其作品中史實和文法的錯誤,以證明他是個騙子。


    我倒是覺得大可不必。如果我們只是將余秋雨視為一個專欄作者,一個散文作家,那麼他無疑可以算作是頂級的。他所擁有的文史知識,他對歷史和文化的理解,他對事物的觀察洞見,無疑都在絕大多數讀者之上,足以引導大眾。更何況他還有一腔文人情懷,一支足以生花的妙筆,深入淺出,情感豐沛。這樣的人,在我們這個時代里,還遠遠說不上太多,而是太少了。大眾有多麼需要這樣的人和書,你只要數一數讀者用錢投出來的票就足夠了。


    我在旅途中就買了一本《歐洲之旅》來看,後來又看到了其他幾本。和多年前第一次看《文化苦旅》一樣,我還是為書中的很多片斷拍案叫絕,還是不得不驚嘆於余秋雨的筆力和敏銳的洞察力。
   
    我看出了余秋雨的成熟


    我只是一個普通的讀者,但我仍然覺得自己看出了余秋雨的進步。《中國之旅》寫作的年代要早一些。《歐洲之旅》和《非亞之旅》比較近,但大致還是沿襲了《文化苦旅》的寫作方式,每到一地就做一些歷史和文化的聯想,講述一些文化名人的掌故,發一通歷史的感慨。但從文筆來看,已經比《文化苦旅》時要洗鍊了許多。


    在我看來,最值得一看的倒是《心中之旅》。這本書是余秋雨講述自己的故鄉、自己的童年和學校、身邊的朋友以及家鄉的奇人風物等等。或許是因為已經到了一個沉澱和回憶往事的年齡,余秋雨在這本書中表現出的「淺」和「深」的功夫,可以說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所謂的「淺」,是指余秋雨文筆的洗鍊簡約。與《文化苦旅》時期的文章相比,那時的余秋雨多少還有炫耀文功的意思,多有一些精心修飾的句子,所謂脫不去的「文人腔」。而在《心中之旅》里,明顯能夠看出余秋雨運用文字的能力已經爐火純青了。筆力老到質樸,簡單自然,近似口語,卻直達本意。


    所謂「深」,是說余秋雨對於往事、對人生和歷史的回味和理解。因為講述的都是關於自身的事情,而非旅行路上不關痛癢的指指點點,所以內里的情感厚重而深摯。而這種厚重卻都隱藏在簡練乃至淡然的文字背後,由此更顯得意味悠長。


    最能夠體現這種功力的是書中一篇《四明山上的狀元後裔》,酒公張先生從留美的邏輯學博士淪落為為村民寫墓碑的醉鬼野夫,最終潦倒而死。一個知識分子的辛酸命運卻在一種非常淡然乃至調侃的語言里寫就,直到最後水落石出時,我真正感受到了什麼叫做悲劇的震撼力。

存疑 


  他不會讓你浮在景物的表面

    □宋曉賢(本報書評人)

    自《文化苦旅》面世以來,余先生已是國內最著名的文化「驢友」,從平面媒體到電視,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走遍中國到走向世界,苦旅變成了甜旅,余先生帶領我們週遊世界,口不離「文化」,沒文化的地方他不去,引領著求知慾旺盛的中國「驢友」向著世界各地的文化聖地前進,為提高中國廣大「驢友」的文化水平作出了無人能及的重大貢獻。這套書就是余先生近年一邊旅遊、一邊思索的文化結晶。余先生說,「在交通艱難的古代,很多學人走不了太遠,但他們心中的天地卻很遼闊。這種遼闊,是一些無畏的旅行家給予的……這樣的旅行家不僅提升了自身生命的質量,而且也提升了整個文明的質量。」毫無疑問,余先生正是這樣的旅行家。


    我對余先生的工作充滿景仰,在我工作之餘,我很樂意拿出這套書中的任何一本,隨便翻幾頁,就能夠增長不少旅遊和歷史文化地理知識,而且讀起來很輕鬆。余先生寫的是旅遊筆記,每到一處,他寫的都不多,但都有景物描述、有觀景后的思索,一般還會給你講一段當地的歷史或者人物故事。比如在德國,先講講普魯士精神,再到黑格爾墓地看看,納粹遺址也要看看,再順便談談新納粹(參看《歐洲之旅》)……這對一個走馬觀花的遊客來說已經太多了,你說,你還需要什麼?你還想聽什麼?


    我也是一個旅遊愛好者,平日也喜歡舞文弄墨,可是每到一處旅遊勝地,我都不知道該寫點什麼,我總是無話可說。我很想看一看那些大旅行家面對景物時是怎麼想的,感謝余先生給了我這個機會。在著名的印度泰姬陵,余先生寫道:「世間最傑出的精華是無法描述的,但一眼就能發現與眾不同,有點孤獨,有點不合群,自成一種氣勢,又掩不住外溢的光輝……這樣的作品在人類歷史上一共沒有幾件……」接下去,他就開始講與之相關的那個著名的愛情故事。在尼泊爾,他看見「小孩背著書包,老人衣著整齊,一派過日子的樣子」,想起自己「從兩河流域開始,很久沒有看見正常生活的模樣,猛然一見,痴痴地逼視半天,感到得想哭」。(《非亞之旅》)


    在書中,我時常看見,余先生那顆憂世憂民的慈悲之心。在以色列,耶穌的家鄉拿撒勒,他看見一群朝聖的孩子,就想,「真不願相信這些天真可愛的生命遲早也要去承受民族紛爭的苦難」。還是在印度,在恆河,他看見火葬,想到人類的無數悲劇,「惡濁的煙塵全都融入晨霧。恆河彼岸上方,隱隱約約的紅光托出一輪旭日,沒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靜地上升。我看著旭日想,對人類,它還有多少耐心?」(《非亞之旅》)


    同時,他又一路都在思索一些更高深的問題,他總是提出一些疑問,然後再試圖通過自己的思考,或者參考別人的結論,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他寫到巴黎咖啡館,就想起城市文化問題,又想到「中國文人歷來主張『宜聚不宜散』,初一看好像最講獨立,但是,雖散,卻遠遠窺探,雖散,卻單一趨同。法國文人即便相隔三五步也不互相大量,中國文人即便迢迢千里、素昧平生,也要探隱索微、如數家珍」。(《歐洲之旅》)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但要是我去了,最想的還是品嘗一下法國咖啡或者乾脆來一杯勃艮地葡萄酒――我可不知道法國咖啡館賣不賣這東西。


    總之,余先生不會讓你浮在景物的表面,他總想讓你在看景之外得到更多。而據我所知,這正是一般的旅遊者所渴望的。在任何一個著名旅遊點,都常常會有一大群遊客圍著一個導遊小姐,聽她講「那過去的事情」,她講的大都是些陳詞濫調,什麼這塊石頭像孫悟空啦,那個山洞裡有個狐狸精啦……但是,遊客們都張大嘴巴聽得津津有味。可以想見,那些遊客如果帶上余先生這套書遠行,那一定會使自己信心倍增。還可以照本宣科跟妻兒甚至陌生的遊客講解某個典故,那該是多麼得意的事情。


    此外,該書一套四冊,裡面配了大量精美的圖片,你可以實實在在地享受它,並且從中得到神遊世界的樂趣。

     

    「跟隨余秋雨的腳步」叢書


《心中之旅》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4-11/08/xinsrc_5921101080939567964511.jpg
    分為「故鄉」和「他鄉」兩個部分。「故鄉」從余秋雨出生的餘姚橋頭鎮村子里的舊屋開始講起,延伸到家鄉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鄉間牌坊、餘姚人物等。「他鄉」則從山西、新疆、湖北講起,最後落筆於作者生長和生活的上海,回憶自己的中學、大學。書中有一些特殊的值得記憶的人物,一些讓人感動的故事,用類似小說或散文的優美筆法寫成。


《歐洲之旅》
    從歐洲文明的發祥地希臘和羅馬(義大利)講起,到奧地利、德、法、英、西班牙、丹麥、比利時等等,歐洲各國都被一網打盡。作者的落腳之處總在那些承載人類歷史文明的遺址:巴特農神廟、邁錫尼遺址、龐貝古城、佛羅倫薩、威尼斯……,作者思維總是停頓在那些文化史上熠熠生光的名字:但丁、莫扎特、歌德、拜倫、安徒生……



《非亞之旅》
    從文明古國埃及開始,到西亞的以色列、約旦、伊拉克,一路向東,到達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爾。這仍然是一條古文明發源地的考察路線。必不可少的自然是金字塔、耶路撒冷、底格里斯河、巴格達、印度河平原和加德滿都等等。在每一個地方,作者都在努力探詢那些古老的歲月中歷史一次次轉折背後的謎底。


《中國之旅》

    收錄了部分《文化苦旅》的文章,但內容更豐富得多,按照地理範圍分為北、西、中、東、南五個方位。北部的渤海國、承德避暑山莊和平遙,西部的敦煌、陽關和都江堰,中部的天柱山、三峽和赤壁,東部的周庄、蘇州、嶽麓書院和洞庭湖,在中國歷史上承載過文化風雨的大部分地點都被收錄其中。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3: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