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董均倫夫婦和《聊齋汊子》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4-11-9 18: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的家鄉膠東半島,勞動人最愛講故事,他們叫作「拉桄線」。據說,海邊上的人,在織網桄線的時候說故事,就習慣地叫「拉桄線」。我是愛聽「桄線」的,可以說是「桄線」把我引進文學之門。這些年,我常回憶小時候的「桄線」,但是時光流失,多半被衝去了。如今,故鄉會「拉桄線」的老人,幾乎都已辭世,年輕人只恐連「拉桄線」這說法也陌生了。但老作家董均倫和他夫人江源送我的民間傳說故事集《聊齋汊子》,讓我重新拾起了兒時的美好記憶。

    什麼叫「聊齋汊子」呢?看了「後記」,才明白書名的由來:「幾百年來,《聊齋志異》為社會各階層所喜愛,可說是家喻戶曉,連偏僻的山溝也不例外,在層層嶺、重重山的沂山一帶村莊,把神話傳說一類的故事,都叫作『聊齋汊子』,『你講個聊齋汊子聽聽』,就是說『你講個故事聽聽』。」這《聊齋汊子》,是董均倫和江源從搜集整理的無數故事中選出的。我驚奇地發現,我失去的故事,幾乎都在這書里了。

    兩本《聊齋汊子》,約近百萬言,長長短短几百個故事,所有這些,都是來自山東各地勞動人民的口頭文學,有的優美,有的神奇,有的浪漫,有的怪誕,都是健康有趣的,不僅具有深刻的寓意和鮮明的思想內容,也使人得到美的陶冶。它展現了山東各地不同的歷史風貌和人情世態,也顯示了勞動人民的無限智慧。讀著這些精美的故事,我好像無意之間,跟著搜集者的腳步,探入到民間文化的最底層,發現了一個巨大寶藏,看到了一個燦爛世界,我驚喜、自豪,具有悠久文化的齊魯之邦,光是蘊藏在勞動人民之中的精神財富,便是難以估量的。

    這《聊齋汊子》的搜集整理人,為此消去幾度春秋、多少心血?董均倫和江源夫婦長年在農村,算來,他們為民間文學已獻身40年了,到如今,已經出版了十幾本民間故事集。老夫妻倆,形影相隨,成年累月穿行在鄉間小路上,走家串戶,聽到哪裡有故事,就立即趕到哪裡,不管風裡雨里,荒村野店,掏出紙筆就聽啊,記啊。夜晚,燈影里對坐,拿出筆記,邊討論,邊整理,有時通宵達旦。說他們「行萬里路,找千人談」,一點也不誇張。從魯南到魯北,從膠東半島到魯西平原,都有他們的腳印。「文革」前,他們在昌南縣一個叫牟家莊的山村,住在一間土屋,長達8年。「文革」后,又到了沂蒙山區的臨朐縣,大約也有3年。下去的時候,把兩個還小的孩子託付給保姆,春節回來,孩子竟不認得爹媽,保姆回鄉下過年,孩子硬是跟走了。唉,老兩口也夠冷清的。我的同鄉嘆息說,老董是「三八式」的老黨員,又是年過古稀的人,也該回到城市安度晚年了,他那精神固然令人欽佩,可是現今像他們那樣的有多少?

    老董不隨和當今的新潮流,總是一身老農打扮,說話也總是很土氣。的確,他的心只系在民間文學上,為它而苦,為它而樂。他深藏在深山重嶺的農村,也難聯繫,可是他卻不忘懷故人,時不時寄來他們的新書,有時還附一短簡,字跡秀氣,語言純樸。

    除了《聊齋汊子》,他們還搜集整理了孔子世家的傳說和故事,至少也有100多個。這也必須下功夫,要跑很多地方。記得我曾有一次對董均倫說:「你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了。」他立刻打斷我的話:「俺倒不覺年齡威脅,只覺時間更緊迫。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和民間老的口頭文學家日漸減少,現在不是從容地聽人家講故事,而是奮力搶救。」說的時候,他的兩道眉毛似在飛舞。

    這老人的激情,使我差一點流出眼淚。我忽然覺得他並沒有老,一種非凡的意志力,在同自然法則抗拒,時間並沒有在他身上流失,他的精神、情態,一如1947年初識時。

    1947年,正是國民黨反動派對山東解放區重點進攻的時候,膠東半島處處可聞隆隆炮聲,就在那時,董均倫風塵僕僕歸來了。人們說,他是從延安來的作家,揚名解放區的《劉志丹的故事》,就是他寫的。他還是個「洋包子」,通英語,抗戰初期,曾擔任過印度援華醫療隊的翻譯,認識著名的柯棣華大夫和巴蘇大夫,還為他們的事迹發表過文章。但是,令人奇怪的是,這位「洋包子」作家,既無洋味兒,也無作家派頭,倒有幾分農民的土氣,純樸中還帶點傻氣。我們共同在半島上最高的文藝機關――膠東文協工作,老董最喜歡到農民中間,言談、作風,都能和勞動群眾合得來。寫作也勤奮,但令人不解的是,這位作家對民間故事特別感興趣,邊搜集,邊整理,一連串地發表了不少。那些故事,有的很短,幾百字就是一篇,後來乾脆叫作「小小故事」。有些同志不無諷刺意味地稱他「小小故事作家」。可是老董對那些風涼話並不在意,依然一頭鑽到群眾里,不斷搜集,不斷寫,執著得很。

    全國解放之後,我和老董先後離開了膠東,在遙遠的地方,我陸續讀到他的新作,如《蠶姑娘》、《山裡姑娘》等短篇小說,都顯示出一個老作家厚實的生活底蘊,散發著濃郁的泥土氣息,閃耀著純樸美。

    儘管他已經是具有一定影響的小說家,卻還是把主要精力,投到被人稱之為「無名文學」的民間故事上,像一個鍥而不捨的淘金者,年年月月,深挖、細淘。苦功不負有心人,他終於獲得金燦燦的財富,為我們祖國的文化積累作出奉獻。

    上世紀80年代,應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之約,董均倫、江源夫婦來到北京,參加為《聊齋汊子》召開的一個研討會。那次我是第一次見到江源,卻像早就相識,她穿著樸素,神情謙和。據我所知,她在讀中學的時候,就發表過小說,後來和丈夫一心一意致力於民間文學,他們夫婦可算得是「天作之合」。

    真正來自人民的東西,必定雅俗共賞,得到人民的喜愛。故鄉的故事,故鄉人更愛。董均倫夫婦的民間故事,在山東千百萬人民中,已經流傳幾十年。在國外,也受到專家和讀者的重視。日本東京一家出版社1975年出版了董、江的故事集,名之《山東民話集》,翻譯介紹此書的兩位日本漢學家,還特地寫信感謝董均倫和江源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德國萊比錫出版社,也在多年之前就出版了董、江的故事集,書名為《中國民間童話》。

    很多民間文學專家一致認為《聊齋汊子》是一部很有價值的民間傳說故事集,人們讚揚董均倫具有蒲松齡風骨。想那柳泉居士,為作誌異書,搜盡鬼狐,而這董均倫,不挖盡齊魯民間寶藏,不肯罷休。1989年,《聊齋汊子》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的第二屆全國民間文學作品評獎中,獲得了榮譽獎。董均倫本人也得到了黨和人民的獎賞,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勞動模範,這都是光榮而值得驕傲的!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8: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