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個漢族少年的中國夢(33)猶太人發動了幾次鼠疫

[複製鏈接]

510

主題

606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風華少年 發表於 2013-5-5 08: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個漢族少年的中國夢(33)猶太人發動了幾次鼠疫

1347年夏末秋初,一場罕見的瘟疫從地中海的西西里和科西嘉等島嶼登陸歐洲,短短數月時間便席捲了中、西歐全境,所到之處,人畜多亡,哀鴻遍野,黑死病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它不僅帶來了巨大的死亡,銳減了歐洲人口,還改變了歐洲的社會結構,動搖了羅馬教會.橫掃歐洲大陸的病魔直到1351年才漸漸收斂了淫威。這場史無前例的瘟疫現在叫「流行性淋巴腺鼠疫」,俗稱「黑死病」。雖然尚存爭論,但醫學研究傾向於黑死病的病原是鼠疫桿菌,即一種通過跳蚤在老鼠與人之間傳播的細菌,它傳播速度快,毒性極強,能迅速置人於死地。

黑死病奪去了歐洲約1/3人口的生命。雖然猶太人也難免被殃及,人們驚奇地發現,歐洲猶太人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比其他民族低得多。現代世界輿論把這個歸結為猶太人的衛生習慣好,可是,大規模的瘟疫,僅僅憑一個衛生習慣就能躲過去嗎?比如SARS,我們中國當年是怎麼嚴防嚴治才度過難關的。

是的,恰恰是猶太教巫師,造成了這場大瘟疫!最開始揭開這個秘密的地方是一個小鎮,這個小鎮就是今天瑞士日內瓦附近的小城西恩。根據史料記載,1347年,這個小鎮抓住了一個在水中放毒的猶太人。而且根據醫生的檢驗,正是這種毒導致了黑死病的大肆蔓延。最開始,這種說法還只是一種臆測。但是,到了第二年的秋天,這個猶太人向當局招供了,承認自己投毒的全部罪行。這個猶太人名叫阿濟邁,是小鎮西恩的一個藥劑師。他在法官面前坦白說,自己是在猶太拉比的命令下,用蜘蛛、青蛙、蜥蜴、人肉和基督教堂里的聖餐等,配製成毒藥,然後分發給其他猶太人,投放進小鎮的水井和河流里。還指著《舊約》發了惡毒的誓言。

審判的消息很快就傳播開來,小鎮的居民都震驚了:原來害死那麼多人的,竟然真的就是這些的猶太人。消息傳出,各地的證據都不斷的找到!整個歐洲都震驚了!

1128-1394年,法國先後六次大規模地驅逐猶太人;1290年英王下令驅逐境內所有的猶太人;1485-1492年西班牙、葡萄牙又掀起驅趕猶太人的高潮;1492年西班牙驅趕全國的猶太人,禁止所有的猶太人在西班牙生活,違者就會被處死。歐洲人持續那麼多年的反猶太,難道是無緣無故的?

可是,這方面的研究,在當今,是絕對的禁區!包括猶太人用基督徒血祭猶太神、猶太吸血鬼呀這些事情,都絕對禁止研究。我們能找到的資料已經很少了,猶太人為什麼要消滅這些文稿記錄?為什麼?

這場鼠疫,跟300年後滿清入關前明朝遇到的鼠疫是什麼關係?滿族人是否從猶太人那裡得到了發動鼠疫的技術傳授?今天,猶太人能研製出SARS這樣的生物基因武器對付中國人,其實這是有前科的。

在世界歷史上,鼠疫曾發生三次大流行,死亡人數數以千萬計。第一次發生在公元6世紀,從地中海地區傳入歐洲,死亡近1億人;第二次發生在14世紀,波及歐、亞、非;第三次是18世紀,傳播32個國家。14世紀大流行時波及中國。1793年雲南師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當時「東死鼠,西死鼠,人見死鼠如見虎。鼠死不幾日,人死如拆堵」。充分說明那時鼠疫在中國流行十分猖獗。

猶太人與匈奴人是什麼關係現在學術界還在研究中。

21世紀,人類可能面臨的戰爭形態是不對稱戰爭。利用某些種類的新、危病毒進行生物戰爭,可能成為這種戰爭中的一種重要手段。這種戰爭手段可以在隱秘的條件下採用,並可以在短時期內,給對手造成經濟、政治和生命的嚴重破壞。對此,中國人已有必要引起高度警惕。

---------------------

人類歷史上最早利用生物武器進行的戰爭,起源於漢武帝後期的漢匈之戰,是匈奴人所最早使用。對中國造成了嚴重的禍害。此事件關係西漢後期,以至兩漢魏晉數百年歷史,影響至為深遠。但迄今從未被史家所論及,茲綜括史料,簡述如下。
  
我在編製《漢武帝年表》時曾注意到,征和四年漢武帝著名的「輪台詔」中說:幾年前匈奴將戰馬捆縛前腿送放到長城之下,對漢軍說:「秦人(按此即西語china即「秦人」之稱的起源),(希臘人科斯麻士《世界基督教諸國風土記》:希臘稱中國為秦尼策國(Tlinitza),又稱秦尼斯坦(Tzmista)。長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之敘利亞文稱中國為秦尼斯坦(Tzinsthan)。數名皆同一語源,由海道傳播至西方者。(見《中西交通史料彙編53—54頁)此即英文chinese秦尼斯之語源。)你們要馬,我送你們戰馬。」而所捆縛的這些戰馬,是被胡巫施過法術的馬匹。所謂法術,當時稱為「詛」或「蠱」。實際就是染上草原所特有、漢地所沒有的病毒的帶疫馬匹。漢人將此馬引入關后,遂致人染病。

1.在武帝時代漢匈戰爭之後期,由於漢軍攻勢猛烈,「匈奴聞漢軍來,使巫埋羊牛,於漢軍所出諸道及水源上,以阻(詛)漢軍。」埋牛羊如何能阻擋漢軍攻勢呢?原來這些羊牛也是被胡巫「詛」過的,漢軍觸及或食用或飲用過設置牛羊屍體的水源,就會大染疾疫,使軍隊喪失戰鬥力。顯然,這些牛羊是被胡巫作過特殊毒化處理的「生化武器。」這是人類歷史上見諸記載的第一代生化武器。(上述資料參看何新《中國歷史與國民意識》第428頁。)這種生化戰的後果,《史記》、《漢書》未作詳述。但《通鑒》記東漢桓帝延熹五年春三月,皇甫規伐羌之戰,「軍中大疫,死者十之三四。」可知流行疫病對當時軍隊戰鬥力影響之大。

漢武帝時代的名將霍去病,遠征匈奴歸后,年僅二十四歲就病死了。使他早夭致死的病因在歷史上始終是一個謎。但是《漢書》本傳記:「驃騎將軍登臨瀚海,取食於敵,卓行殊遠而糧不絕。」他的部隊不帶糧草,完全依靠掠食匈奴牛羊,則在胡巫施術后,部屬必多染疾疫。這位年輕將領一向體魄壯健,剽勇過人。遠征歸來后,突患暴病而夭折。現在看來,很可能與匈奴的「生物戰」有關。

2.漢武帝後期,國中已數起大疫。由於當時人認為,來自匈奴的胡巫及其詛咒是瘟疫的起源,因此引起武帝對胡巫的警惕。天漢二年秋,下詔「止禁胡巫祠道中者,大搜(捕)。」武帝多次派出專使欽差「直旨繡衣使者」糾察胡巫。這也是引發後來「巫蠱之禍」的來源。

巫蠱之禍,是發生於漢武帝晚年一次嚴重的宮廷變亂,其直接目標是搜尋和打擊致人病蠱的胡巫。但由於擴大化,株連甚多,引發了激烈的宮廷政爭,這場變亂最終導致武帝心愛的兒子、儲君衛太子劉據之死難。如果究其原因,可以認為這也是由於匈奴搞生物戰所間接引發的一次重大政治事變。(此事請參看本書《論漢武帝晚年的巫蠱之亂》)

3.匈奴(胡巫)通過疫馬和疫畜所施放的瘟疫,當時人稱為「傷寒」。這種「傷寒」有兩個病徵,一是因發高熱而苦寒,《黃帝內經》熱病篇:「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一 是患者體有斑瘀(所以稱為「傷」),死亡率很高。(所謂「瘟疫」,即瘟病,瘟也是發熱的意思。)

由於缺乏有效抗疫手段,自武帝後期開始,從西漢中期直到三國、魏晉的二百餘年間,這種流行惡疫呈10—20年的周期反覆發作,頻頻不已,綿延不斷。在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以及醫學上,均對中國歷史發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和變化。東漢末名醫張仲景總結治療疫病經驗寫成名著《傷寒論》,就是從中醫學上對兩漢時期流行瘟疫的治療方法的一部總結性著作。
  
西漢後期,由王莽改制及赤眉、綠林起義引爆的社會動亂,原因除當時社會中的階級矛盾外,與大疫的流行也有關係。總體來說,當社會的上升期,大疫不致影響社會安定。但在社會危機時期,大疫往往成為社會變亂的導因。至東漢後期,疫情再度頻繁發作。

特別是東漢桓帝延熹年間國中屢發「大疫」。延熹五年瘟疫對軍事的影響已見前述。延熹七年襄楷上疏警告皇帝稱:當前「天象異,地吐妖,人疾疫,」可能會引發社會變亂。這一預言不到二十年就應驗了。桓帝死後,靈帝時代大疫又於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五次爆發流行。

其中尤以靈帝光和五年春(公元182)的大疫最為猛烈。次年即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張氏三兄弟(張角、張寶、張梁)趁民間大疫流行,「以妖術教授,立『太平道』,咒符水以為人療病,民眾神信之。十餘年間,徒眾數十萬。」其徒黨詭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起事焚燒官府,劫掠州邑,旬月之間,天下響應。這就是著名的「黃巾起義。」

4.由黃巾起義,中經三國分裂,直到晉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重新統一中國為止,戰亂分裂綿延持續八十餘年。而在這期間,瘟疫仍然反覆發作不已。

東漢末名醫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悲沉地說:「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經年以來,猶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意謂「我的家族人多,二百餘口人,自建安元年以來不到十年,死去了三分之二,其中十分之七是死於傷寒。」)

戰亂與疾疫,導致這一時期中國人口銳減。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統計全國人口五千六百五十萬。僅八十年後,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統計,全國人口僅有一千六百餘萬,銳減去四分之三)。毛澤東曾注意到漢末三國時期中國人口的銳減情況,雲「原子彈不如劉關張的大刀長矛厲害」。其實,導致這一時代中國人口銳減的更重要原因並不僅是戰爭,而是飢荒和瘟疫。

5.被當時人稱為「傷寒」的這種流行瘟疫究竟是什麼疫病,這一點過去史家無所論及。但從有關史料看,這種疫病發病急猛,致死率很高。病的主要特徵是高熱致喘,氣絕而死。一些患者體有血斑瘀塊。(故稱為「傷/瘍」。)
  
根據史料所記述的疫情特點:(1)由動物(馬牛羊等)作為病毒宿主傳播,(2)起病急猛,高熱,(3)患者體有出血瘀點,(4)具強烈傳染性;似可以推斷當時流行的這種「傷寒」可能是兩種與嚙齒類動物有關的烈性傳染病。一是鼠疫,二是流行性出血熱。筆者竊以為當時東北中國流行的主要是後者,但此病基本未過長江。蓋大江阻隔了老鼠也。
  
流行性出血熱(EHF)又稱病毒性出血熱,是一組由動物性蟲媒病毒(特別是鼠類)引起的傳染病。以高熱、出血(體有出血斑點)和休克為主要臨床特徵,病死率相當高(40%—50%)。(「出血熱由漢他(灘)病毒引起,所致疾病稱為漢灘病毒肺綜合症,英文縮寫為HPS。」)

現代醫學認為出血熱的宿主動物和傳染源,主要是小型嚙齒動物(包括家鼠、田鼠、倉鼠)。但臨床上已查出30種以上動物可自然攜帶本病毒,除嚙齒動物外,一些家畜也攜帶EHFV,包括馬、家貓、家兔、狗、豬等,證明有多宿主性。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作為病毒載體的宿主動物本身染疫后,卻很少發病,而只是通過接觸將瘟疫傳給人類。

我們可以設想,匈奴將馬匹和牛羊屍體染致患病者的排泄或分泌物(即「詛」、「蠱」)后,將動物或動物屍體施放給漢軍。漢軍染病後,其排泄物又通過老鼠及家畜向內地反覆傳播。由此即引發了自公元1世紀至4世紀前後數百年間在中原地區反覆發作的「傷寒」瘟疫。

6.疫疾的流行引起東漢末民間道教與王室貴族中佛教的盛行。實際上,在中國早期道教和佛教最初流行時,都是作為一種醫道和長生道而被信仰的。

道教本起於戰國後期東齊海濱方術士的民間信仰。(陳寅恪觀點。)西漢時期與黃老哲學及導引吐納養生方術相結合,僅流行於貴族中。漢武帝尊儒而貶黜黃老,黃老之術降入民間。在東漢後期,由於「傷寒」疾疫的流行,有方士于吉、張陵、左慈、張魯等以符水方術為人治病,傳布「太平清領書(《太平經》),使其逐步發展為道教。與黃巾的「太平道」一樣,其在民間的流傳與當時瘟疫大流行的背景有直接關係。

浮屠(佛教)於戰國末已傳入中土,但其立教並開始流行於上層精英中,或始於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遠北匈奴,可匈奴祭天所獲休屠王祭天金人,有人認為是金佛象。帶到長安后,武帝詔於甘泉宮中為立祠(敦煌莫高第323窟有此事繪畫)。後漢明帝時期。東漢後期,精英貴族中(當時稱為耆舊俊彥)已流行崇信佛教。當時人認為,「此道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欲去奢。」也是一種養生之道。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致楚王英詔書:
  
「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佛陀)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潔齋即潔靜服素守齋,是一種養生保健之道。在東漢末桓靈時代的疾疫流行時期,漢桓帝亦於宮中設立黃老浮屠之祠。「自永平以來,臣民已多有習浮屠術者,至桓帝,方篤好之,常躬自禱祠,由是其法漸盛。」
  
我們應注意到,早期佛教的傳入,不僅包涵著經、教、學、法的傳入,也包涵著古印度醫學和醫術的傳入(湯用彤曾論之)。桓帝時在洛陽傳佛的西域高僧安世高,既是一代佛學大師,也是一位醫術高超的名醫,所以信徒眾多。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3: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