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普京送北京"獨門暗器":一枚就能幹沉美核潛艇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3-4-29 19: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加媒:俄又一獨門武器將售華 潛對潛導彈瞄準美核潛艇

  拿大《漢和防務評論》稱,俄羅斯軍事工業界最高級人士在接受其採訪時透露了一些中俄新的軍購合同的細節。該人士稱,俄將隨「拉達」級潛艇向中國交付97ER1反潛導彈(原文如此,俄「俱樂部」系列導彈中潛對潛型的代號是91RE1,尚不清楚此處是筆誤或俄方出口型導彈的新代號。)

  《漢和》引述這名俄高級人士的話稱,俄羅斯「拉達」級潛艇目前尚未結束海試階段,在動力系統等方面還不能達到其設計目標。中國對這型潛艇的「下潛深度」和「聲吶系統」表示了興趣。這從側面證實了此前媒體關於中俄潛艇貿易的消息。此前有消息稱,中俄將在「拉達」級潛艇基礎上研製新型潛艇,俄目前已承認該國自主的不依賴空氣動力系統研製已經失敗,而中國已經在其新型常規潛艇上應用了這一技術。

  同時,俄方在單雙混合殼體技術和聲吶方面的技術令中國很感興趣。從具體需求角度上來說,中國海軍近年來關注的是遠洋大型潛艇,噸位僅有「基洛」三分之二的「拉達」被認為不能滿足中國海軍的裝備需求。國際軍事觀察家一般認為,通過聯合研製「拉達」改進型潛艇掌握俄方提供的先進潛艇技術才是中國的主要目的,此外與俄方共同研製的「拉達」改進型潛艇也可能用於對外出口。

  該人士還指出目前雙方關於蘇-35和「拉達」級潛艇的合同還是「意向協議」,可能還有變數。

  這名人士提供的另一個信息引起了軍事觀察家的注意。根據他的說法,俄向中國交付「拉達」級潛艇時將向中國交付型號為97ER1(原文如此)的反潛導彈。這是這種武器的首次出口。據悉,俄羅斯此前曾向阿爾及利亞、印度、越南、中國、伊朗出口過「俱樂部」導彈,但均為反艦型號,不具備攻擊水下潛艇的能力。

  「俱樂部」反潛導彈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射程40千米,在空中飛行時速度超過音速,其戰鬥部為俄制APR-3E350毫米輕型反潛魚雷。這種導彈從潛艇的魚雷發射管中發射,發射后迅速衝出水面,飛到預定目標上空后拋出作為戰鬥部的輕型魚雷,魚雷落入水中后自動搜索攻擊目標潛艇。





  潛射反潛導彈到今天已經發展了兩代,以美國「阿斯洛克」導彈為代表的第一代反潛導彈的主要設計目標是使用核武器打擊對方潛艇。由於當時的潛艇聲吶性能所限,精確發現對方潛艇的距離較近,但是如果使用核武器,爆炸的衝擊波足以摧毀爆炸點周圍數千米的潛艇,因此美國和蘇聯研製了使用核深水炸彈為戰鬥部的第一代反潛導彈。

  當然,這些導彈也可以投擲反潛自導魚雷,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潛艇的聲吶和火控系統並不足以支持使用反潛導彈。因此美國「阿斯洛克」及其改進型導彈「垂直發射阿斯洛克」目前只裝備了水面艦艇,這是因為水面艦艇可以通過反潛直升機獲得遠距離上敵方潛艇的信息,隨後用導彈實施打擊。

  到上世紀80年代,隨著潛艇自身靜音性能提高,高性能聲吶系統的裝備,高性能潛艇可能在更遠的距離上互相交戰。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水中聲速限制,潛艇對敵方潛艇信息感知有著高達數分鐘的「延遲」,如果使用魚雷進行對射,雙方有很大可能「互相擊沉」對方。蘇聯率先研製了第二代反潛導彈,這就是「俱樂部」系列的91RE1反潛導彈。

    這種導彈可以在對方魚雷尚未靠近自己前首先攻擊敵人潛艇,由於現代潛艇一般使用線導魚雷打擊對方潛艇,所以一旦擊沉敵潛艇,那麼它所發射的導彈將失去控制,不會再威脅己方。因此可以給俄方潛艇提供「不對稱優勢」,美國注意到這一情況后隨即開始研製代號為「海騎槍」的UUM-125第二代反潛導彈,這種導彈的射程為65千米。到1990年,蘇聯解體後由於預算超支、研製進度拖延等因素,「海騎槍」項目取消。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由於經濟問題未大量裝備91RE1導彈。不過其目前現役主要潛艇均具備使用該型導彈的能力。目前俄羅斯是世界上唯一裝備潛射反潛導彈的國家,在中國之前尚未有其他國家獲得俄出口此型導彈。

  由於該型導彈的尺寸可以適應標準的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因此中國現役所有潛艇均可裝備該導彈。當然,要發揮其射程和飛行速度方面的優勢,潛艇的先進聲吶和火控系統必不可少,中國現役「元」級、「宋」級常規潛艇;093型攻擊核潛艇和此前從俄羅斯進口的「基洛」級常規潛艇經改進均可有效發揮該導彈的威力,裝備新型導彈后,它們在深海大洋中與別國潛艇交戰的話獲勝機會將大大增加。

  中國在獲得「俱樂部」反潛導彈之前曾自行研製「長纓」系列反潛導彈,該型導彈採用「鷹擊8」系列反艦到的那的彈體,在其頭部搭載一枚324毫米反潛魚雷。該系列導彈中最先進的「長纓-3」導彈據稱有從潛艇、水面艦艇和空中發射的能力,其技術上最重要的亮點在於裝有數據鏈,可以在飛行過程中實時改變飛行路線。

  但是這型導彈不太適合潛艇使用,因為潛艇在水下狀態無法使用數據鏈控制飛行中的該型導彈,由於該導彈飛行速度較慢,如果不能使用數據鏈及時控制其改變瞄準點,很可能在對方潛艇進行機動時錯過目標導致攻擊落空。因此前述俄、美80-90年代研製的第二代潛對潛導彈在空氣中飛行時均未彈道式飛行,速度高達2.5馬赫,大大增加了攻擊成功率。

  同時,由於潛艇聲吶發現目標的距離依然有限,「俱樂部」40公里的射程已經足夠,沒有必要強行追求「長纓」導彈高達上百公里的射程。



  俄羅斯也有性能類似「長纓」導彈的反潛導彈,其「無畏」級驅逐艦就裝備有射程120千米的SS-N-14反潛導彈,但該導彈體積龐大,速度更加緩慢,是一種落後的武器,在「俱樂部」出現后,俄新建艦艇上不再裝備該導彈。但對於水面艦艇來說,「俱樂部」40千米的射程略顯不足,因為水面艦艇搭載的直升機經常能在百餘千米的距離上發現對方潛艇。

  從上述情況我們可以注意到,「俱樂部」導彈速度快、射程較近,適合潛艇使用,而「長纓」射程遠、智能化程度較高,適合水面艦艇使用。未來中國海軍可能用這兩種導彈分別裝備潛艇和水面艦艇。

  俄羅斯為91RE1導彈選用的戰鬥部是APR-3E輕型反潛魚雷,該魚雷採用了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在水下航速高達56節,然而其發動機工作時間短,聲吶自動搜索距離短,技術上不能和美國最先進的Mk.50魚雷相提並論。2008年前後,俄測試過一種代號為MTT的新式輕型魚雷,直徑是更接近西方制式的324毫米。

  有猜測可能前述新聞中提到的97RE1導彈換裝了上述先進魚雷。中國近年來也在研製自己的新型反潛魚雷。據稱已經試射的一種新型魚雷性能接近美國的Mk.46 Mod.2輕型反潛魚雷。

  考慮到中國近年來在俄制導彈基礎上重新設計新型導彈的習慣做法,或許中國也將在未來生產一種基於91ER1的新型導彈,新導彈將採用中國自行開發的電子設備、根據中國海軍的作戰需求重新平衡導彈的性能、採用中國自製的新型反潛魚雷。

  此前曾有媒體報道稱中國研製了代號為「長纓-1」的反潛導彈,並稱這就是仿製的91RE1導彈,但同一則新聞中提到其同系列的反艦導彈時聲稱該導彈全程超音速飛行,掠海高度20米。這些信息顯然與「俱樂部」系列的相關參數不符。顯然這種說法離現實較遠。中國已經在「俱樂部」導彈反艦型技術基礎上研製了「鷹擊-18」反艦導彈。但此前沒有確切消息證實中國已經獲得91RE1潛對潛導彈。

  近年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國家掀起了購買和租用現代化潛艇的一股風潮。面對日益嚴峻的潛艇威脅,中國海軍在反潛領域仍有不足,新型導彈的引進將會一定程度上改變這一情況。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沙發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3-4-29 19:24 | 只看該作者
相關鏈接

中國鷹擊18超音速反艦彈服役:一枚就干沉宙斯盾


  「鷹擊-18」導彈定型 美軍評估:最接近完美的反艦導彈

  近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官網發表了表彰某型號設計師周紅麗的文章。文中披露,一種新型反艦導彈——鷹擊-18型近日正式定型。外界廣泛認為它是中國大中型作戰艦艇和潛艇的新一代重要裝備。美國海軍情報部門曾在評估這種導彈為「最接近完美的反艦導彈」。

  航天科工集團官網題為《周紅麗:理想在慧心付出中光榮綻放—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勞動模範周紅麗》的文章提到:「工作伊始,當時計算機控制技術在彈上處於應用初期,曾出現飛行試驗中導引控制穩定性差的問題。這一問題引起了她的關注,她認真鑽研數字控制理論,深入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通過優化設計,解決了數字控制步長大、系統相位滯后帶來的控制穩定性問題。

  2000年,某海軍重大背景型號預研立項面臨著水下發射、亞超音速結合等諸多新技術、新挑戰,『國外能實現的我們就一定能實現』,她主動請纓,帶領大家全面、細緻地預研攻關,拿出一套完整的一體化控制方案,順利通過了演示驗證的成功檢驗。合理的方案加上嚴格的質量控制,在型號轉入研製階段直至定型飛行試驗的七個年頭裡,以優異成績書寫圓滿收官傳奇。型號基本型、系列化發展,開創了一個又一個第一,周總和隊伍人員對曾經的一次次攻堅克難只有輕描淡寫。」

  俄羅斯3M54E「俱樂部"導彈是中國鷹擊-18的設計藍本

  從上述文章內容與公開信息相對照,可以確認文中提到的導彈是中國在2000年前後引進的俄羅斯3M54E CLUB(意譯「大棒」,國內常譯為「俱樂部」)導彈技術基礎上研製的一種新型導彈。目前只有這種導彈具備文中提到的新型導彈的「水下發射、亞超結合」的特性。同時該導彈的另一個重要特點「系列化發展」也與「俱樂部」導彈的發展相同。

  而從文中所提到的信息來看,中國的新型導彈採用了比俄「俱樂部」導彈更加先進的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的飛行控制和引導技術,並非該導彈的簡單仿製版。從先前網路上的一些論文資料等的內容來看,這種新型導彈就是航天科工集團3院承擔的「鷹擊-18」系列導彈。據信,這種導彈將成為中國海軍大中型艦艇和新型潛艇的主力反艦導彈。





  中國反艦導彈家族新成員

  眾所周知,中國海軍十分重視反艦導彈發展,從我國上世紀50-60年代仿製成功蘇聯「冥河」反艦導彈並在其基礎上發展出我國第一代反艦導彈「上游」、「海鷹」系列開始,中國海軍反艦作戰的主力就實現了導彈化。

  其出口版被西方稱為「蠶」式,在80年代兩伊戰爭期間被用來攻擊商船油輪和海上艦船,取得了輝煌的戰果,該彈擁有重達500千克的戰鬥部,一發就可以讓航母之類的目標喪失戰鬥力。至今該彈仍然裝備許多國家的海空軍,中國90年代在該彈基礎上研製了第一種空射對地巡航導彈「空地-63」,成為當時中國空軍最可靠的對縱深目標精確打擊的武器。

  此後中國在引進西方國家先進技術基礎上研製了「鷹擊-8」系列反艦導彈,其最初型號鷹擊-81導彈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射程40公里,戰鬥部重量165千克,性能接近法國「飛魚」MM38導彈。「飛魚」導彈曾經在英阿馬島戰爭期間擊沉了英國「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

  裝備「中華神盾」艦的鷹擊-62是中國第一種自行研製性能較好的遠程重型反艦導彈

  此後中國在該彈基礎上發展了改用渦輪噴氣發動機的「鷹擊-82」導彈,射程擴展到120-160千米。進入21世紀,該彈的最新改進型「鷹擊 -83」成為中國海軍艦艇的主力反艦導彈,其主要改進要點是採用了渦輪風扇發動機,射程提高到200-250千米。近年來,又在該彈基礎上發展出了類似美國「斯拉母」系列的精確對地攻擊導彈「空地-88」。

  近年來,中國在「長劍-10」巡航導彈基礎上發展了「鷹擊-62」反艦導彈,該彈類似美國「戰斧」,射程在300千米以上,戰鬥部達到450千克,目前裝備了四艘我國最先進的「中華神盾」052C型驅逐艦。由於該導彈射程遠,在岸防導彈部隊中已列裝用於取代「上游2號」等老式導彈。

  此外,近年來中國面向出口市場研製了小型反艦導彈C-701系列,該導彈的最新發展型C-705出口到了印尼,其射程可達120千米,是世界上最小、射程最遠的反艦導彈,適合打擊各種小型艦艇。

  同時,我國也發展了前後幾代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其中近期裝備轟-6系列轟炸機和殲轟-7B飛機的鷹擊-12導彈採用來源於俄3M80「白蛉」導彈的技術,全程超音速低空飛行,平均飛行速度超過2倍音速,射程160-200千米。該彈難以攔截,威力巨大,是中國未來主力的空射反艦導彈,未來很可能裝備殲-15艦載戰鬥機。

  但上述導彈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海鷹」系列過於老舊,不堪使用,已經陸續退役。而「鷹擊-8」系列導彈的165千克戰鬥部在打擊8000噸以上的大型水面艦艇時顯得威力略有不足,尤其是在打擊航母等目標的時候需要命中多發才能讓對方喪失戰鬥力,且該系列導彈全程亞音速飛行,突破擁有「宙斯盾」系統的戰艦的攔截概率較低。

  俄羅斯的垂直發射裝置,可以發射「俱樂部」導彈

  使用該導彈打擊對方艦艇編隊需要以大批艦、機組織多批次的「飽和攻擊」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戰爭中並非隨時有組織實施大規模飽和攻擊的機會。

  而在攻擊地面目標的「長劍」巡航導彈基礎上開發來的「鷹擊-62「導彈存在著飛行速度過慢的問題,該彈為了在地面上空更好的導航和延長航程,最大飛行速度只有0.7倍音速,對於反艦導彈來說飛行速度過低,難以突破敵方嚴密的防禦。加上其巨大的航程,飛到目標附近時敵艦很可能已經離開原來所在海域導致導彈找不到目標。





  而全程超音速飛行的鷹擊-12等超音速導彈體積過大,外形不規則,需要大型發射筒才能裝備在艦艇上,且要求艦艇噸位要達到8000噸以上。故目前只有飛機發射的型號。

  鷹擊-18的技術先進性

  鷹擊18導彈的參照標準是俄羅斯3M54E導彈,該導彈具備一系列特點,克服了上述各型導彈的缺陷,同時保持了其優勢,因此美海軍評估后認為這種導彈是「最接近完美的反艦導彈」。

  首先,該導彈的基礎型號是潛艇發射的導彈,為了從潛艇的533毫米魚雷管中發射,該彈的彈翼,進氣口等突出於彈體的部分全部可以摺疊收入彈體內,發射前該導彈外形就是一個直徑533毫米的圓柱體。這就使該導彈十分適合在各種平台上發射,俄羅斯已經發展了潛射、艦載垂直發射、空射型「俱樂部」導彈。該導彈改變了輕型艦艇難易攜帶重型反艦導彈的慣例,目前已知裝備該導彈的最小艦艇是俄羅斯2000噸級的導彈護衛艦。

  其次,該導彈屬於重型反艦導彈,其重量類似「戰斧」或者「鷹擊-62」,這就為其提高射程和威力提供了空間。俄「俱樂部」導彈中的3M54E型導彈的射程為220千米,3M54E1型射程可以超過300千米。同時該彈的飛行速度為0.8倍音速,最低飛行高度5米,比「鷹擊-62」更加適合打擊海上運動中的艦艇目標。

  中國海軍「華羅庚」號試驗艦上的鷹擊18傾斜式發射裝置,可以用於改造沒有垂直發射裝置的艦艇

  第三,該導彈採用新型的「雙速」體制,或稱「亞超結合」技術,「俱樂部」系列導彈的基礎型號3M54E採用的就是這一技術,其單體分前後兩部分,後部裝有渦輪風扇發動機和大型彈翼,可以0.8倍音速的速度飛行180千米。而導彈前部可以與後部分離,分離出來的前部彈體是一個獨立的「小導彈」,該導彈採用一個固體火箭發動機推動,飛行速度可達2.5-3倍因素,航程可以達到40千米。

  由於命中目標時的速度高達3倍因素,故該彈只裝了一個140千克的戰鬥部,主要依靠命中目標時巨大的動能來增強威力。由於水面艦艇攔截超低空目標時一般來說最大射程只有40千米左右,因此這樣的導彈對於防禦一方的艦艇來說與超音速導彈並無區別,具有很高的突防概率。

  第四,系列化發展,「俱樂部」導彈除了上述的「雙速制」模式的導彈外,也有採用全程亞音速飛行的型號,該型導彈的射程超過300千米,戰鬥部重達400千克。這兩種型號的導彈可以混合發射,這樣就可以讓敵方艦艇面對速度不同但幾乎同時到來的兩撥目標,會給其火力分配造成很大的困難。

  而在該導彈基礎上又可以發展出一種類似「戰斧」的對地攻擊導彈,俄近期向越南等國推銷的「俱樂部K」導彈就是這一型號,它可以藏在標準集裝箱內游擊作戰。此外,俄羅斯還在上述雙速體制導彈中的超音速部分基礎上研製了兩種型號的反潛導彈。

  中國的鷹擊-18導彈與俄「俱樂部」相比還有一些更加先進的特性,尤其是由於中國的電子技術方面比俄羅斯更加先進,而公開文章里也提到,「鷹擊 18」導彈採用了數字化飛行控制技術,可見該型導彈在飛行控制系統、導航系統、制導系統方面的採用了比俄「俱樂部」更加先進的電子設備。這可以大大提高導彈的「智能化」程度。使導彈攻擊目標的效率更高。





  鷹擊-18對中國海軍的意義

  鷹擊-18導彈出現前,中國缺乏性能優良的重型反艦導彈,因此在6000多噸的052B型驅逐艦上裝備的是16枚「鷹擊-83」導彈,相比之下,僅200噸的022型導彈艇上也可以裝備8枚同型導彈。兩者除了導彈數量區別,並無差距。中國大型水面艦艇中除了052C的「鷹擊-62」外,對水面目標的攻擊力與裝備「鷹擊-8」系列的導彈艇相比都並無本質區別。尤其是中國海軍的潛在對手擁有大量的8000噸級以上的大型水面艦艇,並且擁有大量「宙斯盾」型艦的情況下,只有「鷹擊-8」導彈的中國大中型水面艦艇就更加尷尬。

  而鷹擊-18作為一種重型反艦導彈,可以大大提高大型水面艦艇的攻擊力。尤其是在最新型052D驅逐艦上採用了導彈全部垂直發射的設計,更加適合裝備鷹擊18導彈的垂直發射型號。最近海軍的「華羅庚」號試驗艦上也出現了鷹擊-18的傾斜式發射箱。可以推斷,中國將會給所有大中型水面作戰艦艇換裝鷹擊18導彈。這將會大大提高中國海軍的制海作戰實力,尤其是提高中國海軍與擁有大量重型水面艦艇的對手作戰時獲勝的機會。

  此外, 鷹擊18導彈也將繼續配備中國自行建造的新型潛艇。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3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3-4-29 19:34 | 只看該作者
中國鷹擊-12反艦導彈世界第一 可制霸中日戰爭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報道,近期曝光的照片顯示中國正在研發鷹擊-12超音速反艦導彈。

  15年來傳聞不斷的國產的鷹擊-12超音速反艦導彈首露真容。根據網路圖片,大致可以推測該導彈的幾何尺寸、重量等要素。據分析,該彈可能是中國用21世紀技術重新設計俄3M80白蛉(SS-N-22日炙)導彈后的升級型,性能大致與之相似。鷹擊-12為空射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裝備於中國海軍的轟-6轟炸機和新型殲轟-7戰鬥機。



  網路上曾盛傳,鷹擊-12為俄寶石,甚至海難巨型反艦導彈仿製型,射程可達500公里,一發可擊沉航母。目前的消息顯示此類謠傳完全沒有根據。

  中國鷹擊-12超音速反艦導彈人類整體式衝壓發動機的集大成者

  我們大致推測鷹擊-12長度在7米左右,直徑0.6米,尺寸比3M55和3M80要小一些,因此發射重量可能也要少一點,考慮到超音速反艦導彈拋棄助推器時的質量和末段質量之比較大,所以它的發射重量可能仍然相對較大,估計在2000-2500公斤左右。(圖片為網上公布的中國鷹擊-12反艦導彈圖片)

  從圖片上來看,沒有看到助推火箭,顯現它應該是整體式衝壓發動機,所謂整體式衝壓發動機就是助推火箭與衝壓發動機融為一體,助推火箭燃料完畢后的殼體作為衝壓發動機的燃燒室,從而降低了導彈的體積和重量,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研製成功整體式衝壓發動機,包括液體和固體和固液等多種,根據鷹擊-12的用途來看,筆者認為是液體衝壓發動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這是因為是液體燃料的理論空氣量大、能量高,另外推力可調節,多適用於飛行包絡(高度和速度)較寬和射程較遠的用途,對於反艦導彈來說,考慮到它的射程、飛行高度等,可能還是液體衝壓發動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美刊稱,美國新安全研究中心當地時間3月11日發表一份12頁的報告,闡述了隨著能遠距離摧毀航母的新型反艦彈道導彈的出現,繼續倚重造價昂貴、體積龐大的艦船有諸多弊端。

  據美國《防務新聞》周刊網站3月12日報道,美國海軍上校亨利·亨德里克斯撰寫的報告《航母的代價》是美國新安全研究中心一系列國防報告的第一篇。該系列報告旨在探討美國國防政策中有爭議的問題,美國必須對此作出艱難決定。

  亨德里克斯認為,70年來一直處於美國海軍軍事行動核心地位的航母正受到威脅,航母可能正變得過於脆弱。

  他還探討了航母生命周期的成本和效用,推薦了一種美國海軍作戰的新策略,其中包括大量利用無人駕駛作戰飛機和裝有對地巡航導彈的潛艇。他還認為美國海軍應該拋棄昂貴又沒有經過考驗的F—35戰鬥機,保留F/A—18 「超級大黃蜂」。

  亨德里克斯寫道,航母有可能淪為與那些最初是它的保護目標的戰艦一樣的地位:體型龐大、造價昂貴、易受攻擊,而且在當代的軍事衝突中派不上用場。在這一趨勢越來越明顯之際,美國海軍仍然重視有人操作的航母而忽視導彈和無人機。

  他推測,如果從頭開始設計海軍艦隊,利用當前技術並著眼於應對現在開始顯現的威脅,海軍艦隊將看起來非常不同。





  隨著其他國家的監視衛星網的擴大以及能夠進行精確打擊的新型遠程導彈的增加,航母可能無法足夠靠近目標而給予有效打擊,它甚至都撐不了太久。

  報道稱,中國正開發多種方式挑戰航母的機動性和抗打擊能力。中國的潛艇(63艘常規潛艇和核潛艇)、水面艦船(75艘驅逐艦、護衛艦和1艘航母)、飛機(227架轟炸機和戰鬥機)、反艦巡航導彈和大量小型船隻(332艘巡邏艇)都對美國海軍特遣部隊構成威脅。

  亨德里克斯寫道,沒有什麼武器能比「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更讓美國海軍戰略學家關注。分析人士預計,每一枚「東風」—21D的造價在500萬—1100萬美元之間。他說:「就算拿最貴的1100萬美元計算,它與一艘航母的造價之比為1100萬美元比135億美元,這意味著利用美國建造一艘航母的價錢,中國就能造出1227枚"東風"—21D導彈進行打擊。」

  報道指出,「東風」—21D的射程為1087英里(約合1700公里),而F—35戰鬥機在不進行空中加油的情況下作戰範圍為690英里(約合1100公里),這也帶來了問題。報告說:「美國防禦力量必須摧毀每一枚發射過來的導彈,鑒於美國巡洋艦和驅逐艦上的彈藥有限,這將是個巨大難題。而中國只需要其中一枚導彈突破防線就能完成消滅對手的任務。」

  殲-31竟然掛了四枚反艦導彈:真的要上航母了

  看到這組圖就明白殲31真的要上航母了!







  英媒:中國用殲31給奧巴馬上了一課 北京笑了!

  美聯社文章,原題:中國試飛第二種隱形戰機原型機 航空專家們11月1日稱中國已經試飛第二種隱形戰機原型機,這是中國飛機行業技術日益先進的一個標誌。

  當天流傳在網路上的一些圖片顯示,這款可規避雷達的飛機在中國東北部城市瀋陽上空飛行,起落架未收起。試飛時有兩架中國研製的殲-11戰機伴隨。中國軍事發燒友網站上表示,試飛活動發生在10月31日,持續了大約10分鐘。

  殲-31的戰機似乎是比殲-20原型機較小的一個版本。殲-20去年在中國西南部城市成都試飛。

  儘管上述兩種戰機都具有隱形戰機的外觀設計,但它們在感測器、雷達吸波塗料及其它重要方面的性能仍然不為人知。外界也不知道這兩種戰機何時能夠投入批量生產,或者是否會投入批量生產。



  資料圖:殲31四代機首飛



  資料圖:殲31四代機首飛

  「我認為,現在研發這種先進戰機,這顯然是向前發展的一步。但在其性能方面大家都無法了解太多。」 沃爾德倫說。

  他表示,更小更靈敏的殲-31似乎是為了承擔戰鬥截擊機的作用,這與美國聯合攻擊戰鬥機的作用類似。而較重的殲-20的目標則是機場、戰艦和其它地面目標。

  研發這種戰機時所面臨的技術壁壘及其研發成本都是巨大的,美國已經掙扎了許多年想要實現他們的潛力。

  巴貝奇說,中國面臨的另一挑戰是為其戰機研發出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應足夠可靠和強大,適合這種尖端戰機使用。中國最近研製出的殲-10、殲-11和殲-15型戰機都仍然嚴重依賴俄羅斯發動機。其中后兩種戰機仿製俄制蘇霍伊戰鬥轟炸機。

  「發動機領域的需求非常大。」 巴貝奇說。

  不過他表示,儘管如此,同時研發兩種隱形原型機的能力仍然顯示出中國航空工業顯赫的能力。

  「這是非常有趣的技術發展。它顯示他們前進的速度有多麼地快。」

  從表象上來看,殲31讓中國在武器上逐步追上美國,而另一方面講,殲31則是讓美元受到極大打擊。

  同樣我們也要說,殲31自身存在什麼問題呢?短距起飛。因為這款戰機就是要上艦的,這點毫無疑問。在艦載機這個問題上大家可能考慮到 F35的垂直起降型。包括「大英帝國」的經典機型「鷂式」。因為垂直起降一舉解決了輕型和中型航母上的滑跑和助推問題。

  但垂直起降帶來的問題也是同樣嚴重。首先是因為垂直起降燃料的消耗而帶來的戰機飛行和作戰性能的損失;其次,是長時間多次的垂直起降帶來的航母甲板高溫自 然冷卻后變形問題。

  而近期公布的照片顯示中國第五代隱形戰機殲31起飛后拖著長長的黑煙,起落架更是沒有收放,看后著實讓人為新戰機揪心。

  發動機作為飛機的心臟,特別是軍用航空發動機,長期依賴國外對國家國防安全是一個重大挑戰。而且,中國現在無法解決軍用航空發動機的問題直接影響到中國戰機出口的前景。



  殲31鶻鷹四代機



  殲31鶻鷹四代機

  由於受到西方的技術封鎖,中國在武器裝備上購買上幾乎只能購買俄羅斯的,這明顯受制於人。中國的武器出口近年受到俄羅斯的關注,兩國在武器市場上的競爭也 越來越激烈,而在軍航飛機的競爭中,殲-31及梟龍的出口目前也不太樂觀,雖然梟龍現在出口了40架,但是這裡都是合作夥伴巴基斯坦採購的,除此之外並無 第三個國家採購。

  這其中就是因為中國無法為出口的戰機提供高質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發動機,難以消除潛在買家的顧慮。比如,早前中國出口梟龍到巴基斯坦就曾收到俄羅斯拒絕提供引擎的威脅,最終在中國答應購買大批俄裝備后才放行。

  中國不得不承認自己引擎發展一直滯后的事實。國產引擎WS-10A目前無法實現替代俄制AL-31FN引擎說明國產引擎的質量還不能達到使用要求。在受制 於俄羅斯的情況下,中國戰機要想獲得國際市場的認可,可謂是難上加難。試問,哪個買家願意在購買中國戰機前,還要事先親自去請求俄羅斯批准出售戰機引擎? 除巴基斯坦外,絕無第二家!

  所以,中國戰機要想獲得國際軍售市場的認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作為戰機心臟的引擎國產化之路是繞不開的。

  殲31成功試飛后,俄頻頻發話,目的不光在技術上制衡中國,更是在外交上夾持中國,尋求新夥伴讓中國很是難堪。而對日問題俄的不當言論,更是讓中南海惱羞成怒。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4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3-4-29 19:38 | 只看該作者
  中國殲31首飛俄羅斯一句話引得世界恐慌!

  俄媒關注殲31首飛,稱中美在為世界大戰做準備

  殲-31是中國第五代戰鬥機的第二款。首架殲-20曾在2011年1月成功試飛。這兩種飛機版本都屬可以躲避敵人雷達的隱形戰機,因此可以說中國是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同時研製第五代兩個版本戰鬥機的國家。

  俄羅斯分析中心專家阿列克謝?蘇哈列夫指出:「無疑我們現在看到一個新的地緣政治領袖的誕生。今後它很有可能將與美國一比高低。中國利用自己強大的經濟潛力,力爭具備未來第二、也許第一大國所必備的全部要素。」





  第五代戰鬥機無疑將令中國人感到自豪。但不排除殲-31和殲-20今後還要進行很長時間的試飛,甚至需要外援。

  而俄地緣政治問題研究所所長列昂尼德?伊瓦紹夫認為,中國試飛五代戰機新版是全球力量平衡將要改變的信號。他說:「世界正在走向強硬的軍事對抗。中國也在做應對準備。中國現在正在竭盡全力用現代戰爭武器重新武裝自己的軍隊。

  首艘航母已經列裝海軍,新一代潛艇、反艦導彈已經進入戰鬥值勤。當然空軍也在加快實施現代化步伐。所有這一切都是很自然的。世界正在準備一場大戰。它的主要參加者有美國、中國和北約。」

  中國在美國宣布重返亞洲戰略后立即進行了殲-20的試飛。殲-31試飛是在中國、日本和韓國交界地區矛盾激化的背景下在中國東北遼寧省進行的。北京在同東京領土爭端上的強硬立場自然也因新型戰機的首次試飛而得到進一步加強。

  殲-31隱形戰機首飛成功 與殲-20形成「高低搭配」

  境內外媒體10月31日傳出中國第二種隱形戰機首飛成功,並有照片在網上貼出,該款戰機的代號為「殲-31」。台灣「中央社」評論稱,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同時研製和擁有兩種第五代機的國家。



  殲31首飛



       殲20

  據報道,殲-31戰機於31日上午首次滑行及試飛成功,旁邊還有殲-11BS等戰機隨列及伴飛。報道稱,殲-31採用雙發、單座、固定雙斜垂尾、無鴨翼、蚌式進氣道設計,估計這種隱形戰機有三種用途,一是與早先試飛的另一款隱形戰機殲-20形成高低搭配;二是作為出口型;三是發展為替代殲-15的新一代隱形艦載機。

  報道稱,中國究竟有沒有能力和資金同時研製兩種五代戰機成為當天網路關注的熱門話題。對此,《航空知識》雜誌副主編王亞男表示,中國追求的是適度的隱身與作戰性能,更多地使用較成熟的技術,而不是一味追求先進性,因此中國同時研製甚至裝備兩種五代機,並非是力不能及的事。

  中國瀋陽飛機公司研發製造的第五代戰機殲31在31日上午成功試飛,殲31採用雙前輪起落架,支柱較粗,外傳是為了因應在航母甲板上起降時必須承受的衝擊 力,外界因而認為殲31將布署在航母上。殲31試飛成功也代表中國成為第二個同時擁有兩種第五代原型機的國家,先前只有美國同時擁有F-22和F-35兩 種五代機。

  其次,殲-31或被用作艦載機,和殲-15形成高低搭配。艦載機和路基飛機不同,不僅航母尺寸比路基機場小多了,這就需要艦載機降落時的滑跑距離更短;而且由於海洋情況,航母會在海上晃動。

  所以艦載機起降時受到衝擊力更大,這就要求艦載機具備更強勁的起降裝置,所以艦載機通常是雙前輪。而殲-31就是採用雙前輪,雙發動機以及個頭相對較小,更適合艦載機。如果有這款隱身的殲-31艦載機,那麼在將來就可以和先服役的殲-15,形成艦載機的高低搭配。

  而殲-31與有「世界戰鬥機」之稱的美國F-35相比顯得更纖薄,這樣的好處是減阻。F-35在單發的情況下要兼顧多任務要求,中機身截面容積膨脹很厲害,后機身不得不採用較大較厚的尾撐來平滑過渡。殲-31的翼展比F-35大;機身比F-35長、薄;截面積比F-35A小。

  也就是說,殲-31的飛行性能和機動性相比F-35有優勢,不過內置彈倉容積比F-35A小,且載油量和航程也比F-35A小。



  殲31首飛黃色殲11B戰機伴飛



  殲31首飛黃色殲11B戰機伴飛

  或與殲-15形成艦載機搭配

  至於殲-31的主要用途,分析人士猜測其將會主要與殲-20和殲-15搭配使用。

  首先,殲-31可言會和殲-20搭配,形成類似戰鬥機和戰鬥轟炸機的關係。無容置疑殲-20在綜合指標上要高於殲-31,畢竟一個是重型機、一個是中型機,但是對於空戰而言,現代空戰不僅僅是機動性和超機動性了,很多時候是超視距和隱身能力,而殲-20突出的鴨翼雖然極大提高了機動性超機動性,但卻對隱身大大不利,而且個頭偏大的殲-20在隱身方面也顯得不足。而殲-31沒有鴨翼而且機體較小,顯然有利於隱身,更適合空戰。所以應該將殲-31發展改進成四代隱身性、空戰為主的戰機,而將殲-20變成戰鬥轟炸機,如此才發揮殲-31(重空戰,奪取制空權)+殲-20(載彈量大,攜帶各種武器)的各自特點的最佳組合。

  機動性優於美國F-35

  而殲-31與有「世界戰鬥機」之稱的美國F-35相比顯得更纖薄,這樣的好處是減阻。F-35在單發的情況下要兼顧多任務要求,中機身截面容積膨脹很厲害,后機身不得不採用較大較厚的尾撐來平滑過渡。殲-31的翼展比F-35大;機身比F-35長、薄;截面積比F-35A小。

  也就是說,殲-31的飛行性能和機動性相比F-35有優勢,不過內置彈倉容積比F-35A小,且載油量和航程也比F-35A小。

  殲-31是技術突破還是網路間諜的成績?

  俄羅斯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專家瓦西里·卡什認為,作為複雜軍事技術的首例殲擊機樣機的出現,可以證明中國在計算機間諜方面取得了成功。

  在第一批有關中國第二波次第五代殲擊機照片出現后就已經非常的明白,到底是什麼能夠讓瀋陽飛機工業集團設計師們產生了靈感。有關首次飛行的照片從各個角度對飛機進行了展示,毫無疑問,這種機型完全是美國F-35殲擊機的翻版。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17: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