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東正教的復活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舟行天下 發表於 2013-5-29 06: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李正榮/文

5月4日晚,11時30分,莫斯科中心的基督救主大教堂洪鐘齊鳴,東正教最高等級的人物身穿白袍,舉著金十字架、金典、金像等等聖物,從大教堂列隊走出,走在最後的是莫斯科及全俄羅斯東正教牧首基里爾一世。牧首手執神杖,白袍綉金,鬍鬚飄飄,氣度威嚴。此時,全俄羅斯以及耶路撒冷、喬治亞、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等東正教教堂也都聖鍾轟鳴,慶祝耶穌基督復活。

第三代霓虹燈從地腳把強大的光柱打在基督救主大教堂的白色牆身上,這座命運詭異的大教堂又多了幾分壯麗。這些21世紀的科技手段被用來裝點這個嶄新的教堂,被用來光耀這個古老的教派。

蘇聯解體,東正教在俄羅斯全面復興。在這個復興路上,1999年12月31日是一個重要節點:這一天,重新興建的基督救主大教堂再度開放。

基督救主大教堂:詭異的命運與新世紀的復活

莫斯科的基督救主大教堂是新世紀才建成的全新教堂,但是,它又不是新教堂,它的前身,外觀設計一絲不差的前身建於1832年。但是,1931年12月5日,一聲轟響,基督救主大教堂,這座全東正教最大的教堂,被蘇維埃的炸藥夷為平地。這是因為斯大林政權要使用這個位置,在莫斯科心臟建造全世界最高大的摩天大廈——蘇維埃宮。按照斯大林的設計,蘇維埃的莫斯科要建設8座摩天大廈,其中有6座在第二次大戰前已經建成,第7座是戰後修建的莫斯科大學。這便是莫斯科的蘇維埃經典建築「七姊妹」、斯大林引以為傲的標誌性建築。這些建築常常被說是「蘇維埃風格」、「斯大林風格」。但是,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高聳的哥特式建築,原來都是羅馬帝國建築的翻版。其中最典型的「義大利的蘇維埃宮殿」就是計劃在大教堂位置建造的「蘇維埃宮」。

基督救主大教堂本來是為紀念1812年衛國戰爭而建。按理說,它與蘇維埃的主流意識形態並不衝突。1812年6月24日,拿破崙率領61萬大軍,越過涅曼河,對俄羅斯不宣而戰,80天後佔領莫斯科。但是,敵軍佔領下的莫斯科發生火災,全城毀於烈火。冬天馬上來臨,法國人沒有糧食,沒有柴薪,全軍將陷於沒頂之災。拿破崙不得不於10月19日下令撤離莫斯科,而俄羅斯人開展「游擊戰」,打擊撤退的法軍。拿破崙最後只帶走不足6萬法軍逃出俄國。這場戰爭,俄羅斯竟然取得全勝。何以致勝?俄羅斯人,從沙皇、全軍總司令到一般的平民,都認為這是喀山聖母再一次顯靈,是救世主拯救了俄羅斯。於是,在最後一個法國人逃離俄國邊境之時,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下達諭令,要在莫斯科修建一座最大的教堂,紀念這次勝利。

其實,對於1812年戰爭的評價,蘇維埃的歷史學和19世紀沙皇帝國的官方歷史學並無太大衝突。大教堂的修建,不僅體現沙皇官方歷史觀點,而且也體現了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為代表的「人民的觀點」——1870年代以後,大教堂進入後期工程,在教堂外圈的廊殿牆壁上,安裝了59塊文字紀念板,上面刻寫參加1812年戰爭的軍團番號和在戰爭中死亡或受了致命傷的將士名字——這些都是托爾斯泰於1860年代發表的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影響的結果。

1812年的英雄在蘇聯時期也是正面形象,原本不該用炸藥毀滅它。但是,大教堂的位置太好了。

當年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動議修建大教堂,首先選址在莫斯科城市南邊的麻雀山。設計圖紙是羅馬式的。但是,那裡的地質狀況不好,以當時的土木技術,無法建造大型建築,只建了一個小堂。幾番周折,繼任的沙皇尼古拉一世決定重新啟動這個工程,選址就在克里姆林宮牆外的城市中心。沙皇下令遷走原本在這裡的修道院,1832年,在這個心臟地帶舉行了大教堂奠基儀式。在隨後的70年,兩代沙皇相繼營造。1882年衛國戰爭70周年的時候,大教堂開始正式舉行宗教儀式。

然而,不出50年,這座輝煌的大教堂被無神論的蘇維埃炸藥毀滅了。

但是,詭異的事情又出現了。

誰也沒有想到,蘇維埃宮始終沒有建成。到底因為什麼,眾說紛紜。然而這個事實被東正教信眾看成是「基督保佑」。赫魯曉夫時期,蘇維埃宮的建築工地被改建成世界最大的露天游泳池。又過了40年,蘇聯解體,東正教重歸俄羅斯主流生活,1994年,時任東正教牧首的阿列克賽二世向莫斯科政府,向俄羅斯葉利欽政府提出重建大教堂的要求,很快得到批准。1995年動工拆除赫魯曉夫游泳池,只用4年時間,大教堂便重新聳立在莫斯科的心臟地帶。

復活之後的大教堂,每逢復活節,似乎更加「復興」。

俄羅斯東正教:復活節的高潮在哪裡?

我因為要研究基督教文化,數十年來,無數次參觀基督教教堂和基督教儀式,天主教的、新教的、甚至摩門教的禮儀都參加過,算是見過一些世面了。2010年我在莫斯科工作,又因專業所需,時時觀看各方教堂的儀式,這座基督救主大教堂的儀式也曾參觀過幾次,但是,此番看到大教堂的復活節前夜的守夜禮,才算領略到基督教禮儀的盛大、繁縟、恢宏以及程式森然。心想,東正教的禮儀生活,至此應該進入高潮了吧。

但是,我錯了。

因為大教堂的復活節儀式是東正教最高級的官方禮儀,警察從5月4日下午開始就在廣場周圍外拉起警戒線,在警戒線入口處配備安檢門。復活節前夜11時,守夜禮正式開始。大教堂外面的廣場除了警察和保安,空無一人。若是和此時東正教的其他教堂相比,基督救主大教堂的復活節,裡面太恢宏,外面太冷清!

其他的教堂院落呢?此刻都是熙熙攘攘的節日歡樂。

繞堂巡行是信眾禮拜的重要一環,但是,基督救主大教堂內的信眾不被允許隨意跟隨神職人員巡行,所以,大教堂廣場空曠無人,這充分顯示出東正教官方教會最高級儀式的森嚴等級。廣場上,除了兩列白袍神職人員之外,只有幾個便裝男女跟隨,除了保鏢,大概都是「內部人士」了。這寥寥的信眾跟隨在牧首基里爾一世後面,連「代表」的感覺都沒有。

難怪非官方的東正教,特別是那些故意躲避鬧市的修道院,神職人員提起莫斯科都頻頻搖頭,不以為然。

大教堂的固定席位:普京「悄悄」來到大教堂

神職隊伍繞教堂巡行一周之後,又回到大教堂的西門。牧首基里爾一世站在緊閉的大教堂門外,從一個老主教手裡接過金質的手提香爐,開始祝聖。他先是對著銅鑄的大門揚起香爐,十分虔敬;然後對著空曠的廣場反覆揚起香爐,並且通過僧袍里隱藏的麥克風,高呼「基督復活了」。這時,大教堂最大的四口懸鐘也鳴響了,洪亮的鐘聲遠播百里。只是不知為何響起的警車聲參雜其間,有點略煞風景。我想,此刻應該是高潮了吧。

但是,我又錯了。大教堂的復活節儀式,還有更高級的程序。

門外祝聖之後,牧首基里爾一世打開厚重的銅門,進入教堂,開始復活節早晨的第一場晨禱。牧首高喊:「基督復活了!」教堂里所有的信眾齊聲回應:「耶穌真的復活了!」因為有教堂內的百姓呼應,復活節的氣氛顯然比空曠的廣場熱烈多了。

這時,我才明白托爾斯泰在他的小說《復活》中描寫的復活節守夜禮和晨禱。小說中,年輕的主人公在「基督復活了」、「真的復活了」的應答聲中,心靈產生了極大的感動。是的,在這種神聖的時刻,每一個人的心靈都不可能不受到感染。

突然我發現,攝影師的相機鏡頭調轉了方向,不去拍攝祝聖的神職人員,反而對準另外一側。原來,就在牧首和各位大主教輪番祝聖「耶穌復活」的時候。俄羅斯總統普京、總理梅德韋傑夫和夫人、莫斯科市市長索比亞寧「悄悄地」出現在大教堂的寶座之側。

此刻正是午夜零時零分。看來這種儀式化的時間,也要顯示最高級別的。於是我又想,俄羅斯政界最高權力人物的出現,應該是今年復活節的高潮吧。

但是,我感覺現場的俄羅斯信眾似乎並不以此為意——普京和他的小兄弟年年站在這裡,手秉紅燭,與民同慶。後來查資料,我又知道1999年12月31日同時發生的兩件事,把普京總統和大教堂緊密連接起來。那一天,葉利欽總統宣布辭去總統職務,普京出任代總統;同樣也是在那一天,莫斯科的這座命運詭異的基督救主大教堂正式啟用。那年的新年第6天,也是俄羅斯東正教按儒略曆法過聖誕節的時候,普京借德國總統訪問的機會,以俄羅斯新總統的身份光顧嶄新的大教堂。此後,每年的復活節午夜零時零分,普京都要出現在同一側禮台,站在同一個地方,甚至穿同一款式的西裝,扎同一色調的領帶,手秉紅燭,與民同慶。

這時我才明白剛才的警車聲,也許是這個緣故。

按俄羅斯憲法(1993年),俄羅斯聯邦被明確地「定義為」「世俗國家」(俄羅斯聯邦憲法第一章第14款第1條)。這個憲法定義,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它是基於這樣的憲法理念:「俄羅斯聯邦承認意識形態多樣性。任何一種意識形態都不能具有國家的性質(品位)和義務的性質(品位)」(俄羅斯聯邦憲法第一章第13款)。

基於此,任何一種宗教都不能具有國家的性質(品位)和義務的性質(品位)(俄羅斯聯邦憲法第一章第14款第1條),因此,「各種宗教團體與國家分離並在法理面前平等(俄羅斯聯邦憲法第一章第14款第2條)」。

也許正是基於憲法的這個含義,普京作為聯邦總統也必須「悄悄地」進入大教堂。

但是,憲法的規定和社會的事實常常是複雜的。蘇聯解體,信仰自由,1992年,信教人數佔總人口的比例從原來的20%迅速增加到40%,到1997年增加到50%,到2007年幾乎增加到70%。近幾年信教比例又上升到80%左右。2012年統計結果,俄羅斯東正教會的信眾總數是5880萬人,在俄羅斯所有信教人中佔41%。這樣的一種大比例,也許是普京年年站在這個顯要位置的依據。因為總統站在這個位置上,俄羅斯的政府和俄羅斯東正教的關係,就不是一種簡單的分離關係。

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俄羅斯聯邦各省份紛紛在中小學開設「東正教文化基礎」課程,到2007年,基本上所有中小學都開設了這樣的課程,終於引發「十位科學家上書聯邦總理普京」的事件。十位科學家,其中有兩名諾貝爾獎項獲獎者,向當時任總統的普京遞交公開信,對「俄羅斯東正教教會積極滲透俄羅斯公眾生活、積極滲透公共教育體系」提出質疑。他們認為,學校的所謂「東正教文化基礎」課程,常常不是講授「宗教文化」而是直接傳授神學,大大違背了憲法原則。十位科學家的公開信引起爭論。2010年,俄羅斯教育與科學部頒布法令,規定中小學開設的課程正式名稱是「宗教文化基礎及世俗倫理」,其基本模塊是「東正教文化基礎、伊斯蘭教文化基礎、佛教文化基礎、猶太教文化基礎、世界宗教文化基礎、世俗倫理基礎」。這樣的課程標準,應該符合憲法的「多樣性」原則了。但是,這個「多樣性」僅僅是為了在名目上符合憲法。

從這個社會事實看今年的復活節,普京悄悄地來,又在中途帶著牧首的祝福,帶著牧首的復活節禮物,隆重地離去,這既是憲法的效果,又必定產生社會的效果。

大教堂的語言象徵:22種語言的復活節祝聖

大約5月5日凌晨1時5分,大教堂復活節晨禱進入新的高潮,牧首基里爾一世率領俄羅斯東正教高級神職人員和部分外國模樣的神父,用22種語言,輪番誦讀《約翰福音》第一章第1節到第17節。

這是值得一提的細節。東正教重歸俄羅斯主流生活之後,時任莫斯科及全俄羅斯東正教牧首的阿力克塞二世就一直致力於擴大東正教的國際影響力。東正教全權移交給基里爾一世之後,東正教會更加註重國際拓展。我查資料,2010年的復活節晨禱,已經用各種語言誦讀約翰福音第一章。顯然這項誦讀已經成為一個固定的禮儀。牧首用希臘語、拉丁語領頭誦讀,其他大主教、神父各自手捧大開本的繡花錦緞製成的紅色禮儀文件夾,認真誦讀。

不過,在2010年,所謂各種語言,在希臘語和拉丁語之外,只是14種語言,是斯拉夫諸語以及法語、德語、英語、西班牙語等西方語言。到了2011年,這個「誦讀禮」有一個明顯的變化,誦讀所用的語言增加到20種,所增語種有漢語和日語。這正是我要強調的。

今年,誦讀語種增加到22種。有些誦讀者很熟練地讀出經文,眼睛並不專註手捧的文本;但是,有些誦讀人卻緊緊盯住文本,神情緊張,顯然,他所誦讀的不是母語。今年漢語文本的誦讀人,漢語發音不太好。大概是照著「音標」讀,我琢磨很久,才勉強聽出「……真理,都由耶穌而來……」,原來正是約翰福音第一章第7節:「律法本是籍著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來的。」

因為是中國人的緣故,聽出了這段漢語,我很高興,自認為這才是今年大教堂復活節守夜禮儀的高潮。還特意記了一筆:輝煌的大教堂禮儀,也不讓漢語缺席了。

在各種語言的經文誦讀中增加漢語,一方面是中國元素太重要了,「漢語在東正教世界也不可缺席」;另一方面,這是東正教的一種姿態,在世界和平的旗幟下,在各國人民和諧共存的旗幟下,2011年之後大教堂復活節的漢語經文誦讀,大概顯示了東正教正在努力尋求在漢語世界的拓展。

大約凌晨2:00,開始領聖餐,牧首基里爾一世親自主持,信民排隊接受聖餐,老少歡喜,群情激動。復活節的高潮至此應該結束了吧,我想。

我又一次錯了。

5天之後,我才知道,今年的俄羅斯東正教復活節高潮,不在這個基督救主大教堂裡面,也不在莫斯科,甚至也不在俄羅斯,而是在中國,在北京。

5月10日,莫斯科及全俄羅斯東正教牧首基里爾一世帶領一個龐大的東正教使團乘飛機抵達北京,正式訪問中國。基里爾二世全副東正教教主的盛裝,後面的隨行人員也是東正教官方禮儀的裝束,充分顯示出,這一個團隊是以東正教最高級別的身份正式訪問中國。當天,牧首基里爾一世走進人民大會堂的福建廳,接受習近平主席的接見。

5月15日,牧首帶領的東正教使團還在中國上海,俄羅斯國家電視「俄羅斯1」的文化欄目播發了一個專題片,顯然是事先編輯好的,但加入了牧首和東正教總部外交事務局負責人、都主教伊拉里歐的現場採訪,可見整個行程是計劃周密的。

17、18日,「俄羅斯之聲」電台、「俄羅斯報」相繼採訪伊拉里歐,訪談此次訪華的意義。

這位都主教伊拉里歐是今日俄羅斯東正教極為重要人物,而他所在位置——東正教外交事務部部長——也是極為重要的。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今日的牧首就在這個位置上。1993年,基里爾一世以普通宗教人士第一次來中國。從那時起,他一直在為今日的「官方」訪華鋪設道路。

伊拉里歐對這次東正教官方使團訪華的「總結」是:「這次訪問取得極大的成果,正像牧首基里爾一世所說的那樣,起初,這僅僅是一個夢想,然後這個夢想成為現實,而這個事實會一直存在下去」。他說:「僅在一兩年前,沒有人會想象牧首基里爾一世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訪問。這不是一種私人的、半官方的訪問,而是在最高的國家層面上進行的訪問。和中國的主席會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現象。任何時候、任何一個基督教教會領導人也沒有和中國的領導人會面。一年前,沒有人想到會在北京、哈爾濱、上海舉行奉神禮(東正教禮拜的專用詞),特別是在上海聖母『救贖』教堂舉行的奉神禮,在這裡,已經半個世紀沒有舉行奉神禮了。」「我認為,這次訪華在許多方面都超過了最高的期待。」(俄羅斯之聲,5月17日)
沙發
 樓主| 舟行天下 發表於 2013-5-29 06:46 | 只看該作者
東正教和復活節的曆法問題

現在我似乎需要說說什麼是東正教了,需要簡單說說為何東正教的復活節等宗教節日日期和西方大多數國家的節日日期不一樣。

東正教一詞,在英語體系中有三種稱呼:一是Eastern Orthodox Church;二是Orthodox Church;三是Orthodox Catholic Church。可以說,第一種稱呼是「俗稱」,第二種是「簡稱」或「區分稱呼」,第三種才是正式的。

三種稱呼的直譯分別是「東方的正統的教會」、「正教會」和「正統天主教會」。

Catholic 有兩個古希臘語詞源,前面的音節是「照」的意思,後面的音節是「全部」「整個」的意思。Church 古老希臘語詞源是「屬於主的」、「主的領地」。Orthodox 的古希臘詞源是「正確的」、「正統的」。

如果看它的正式稱呼Orthodox Catholic Church,跟我們略為熟悉的天主教Catholic Church又重疊了。所以,西方乾脆在天主教前面也加上一個限定詞,變成「羅馬天主教(Roman Catholic Church)」。但是,這樣的處理也不是十分「對仗工整」。所謂「正統天 主 教 (Orthodox  Catholic Church)」,讓「羅馬天主教(Roman Catholic Church)」聽著有點彆扭:你東方的基督教是「正統教會」,羅馬教皇統治下的基督教會難道就不是正統么?

這場爭論在11世紀演發成兩大教會的「對決」,連續兩百多年的時間裡,數次把對方的教皇處以絕罰——開除教籍。

這段歷史說來話長。其起因源自君士坦丁大帝。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攻下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側的拜占庭城,決定在此建立新首都,當時叫「第二羅馬」,於是義大利的羅馬文化也都遷移到這個新都。從基督教歷史發展來說,自從君士坦丁大帝接受基督教洗禮,基督教才從被打壓的「流亡」教派變成了正統的國教教派。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看,第二羅馬的天主教會確實是第一「正統」的教會。這便是東正教的起源。

後來,「第二羅馬」又被稱為「新羅馬」。到了5世紀,這裡被稱為「君士坦丁堡」。1453年,這座城被阿拉伯人攻佔,變成了今日的「伊斯坦布爾」。

這期間,公元988年,俄國沙皇弗拉基米爾領受東正教。從此,東正教在俄羅斯成為政教一體的國教。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東正教的中心轉移到俄羅斯,1589年,俄羅斯東正教會正式被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承認,從此,東正教教眾與天主教教眾不分上下,領地更是隨著俄羅斯的擴張而廣袤無邊。如今,「君士坦丁堡」依然有「君士坦丁堡、新羅馬及正教普世教會」總牧首。但是,由於莫斯科及俄羅斯東正教教會是最大的東正教教會,所以,莫斯科及全俄羅斯東正教會的牧首才是整個東正教教會的最重要人物。

東正教言其為「正教」,也便處處堅持「正教傳統」,比如,東正教的經文不是以拉丁文為正典,而是以更古老的希臘文為正式經典語言。這一點的確佔據了「正統」地位。要知道,天主教的舊約正典是從希伯來文轉譯為希臘文,然後又轉譯為拉丁文的。而新約正典本身就是希臘文書寫的。

另外,東正教一直堅持用「儒略曆法(Julius Caesar)」紀年。這個「儒略」就是凱撒大帝,現在更多通譯為尤利烏斯(Julius)。這位大帝的全名是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 Gaius Julius Caesar)。

到了1582年,教皇格利高里十二世採用新的曆法,被中國人稱之為「格里曆」,就是我們今天使用的公曆。了解了這個曆法分歧,我們就可以回答俄羅斯的基督教節日為何與西方國家不一樣了。兩套曆法之間的換算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數學問題。大多數俄羅斯人也只能看到了「黃曆」,才知道本年的宗教節日日期。今年的復活節,天主教、新教是在3月31日慶祝,而俄羅斯為首的東正教是在公曆5月5日祝聖。耶穌基督的復活日竟然相差一月有餘。

中國人,即使不是基督徒,也都熟知聖誕節,但是對復活節不是很在意。其實,每年春天的復活節才是所有基督教世界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無論基督教那一個教派,無論按那一種曆法計算,復活節總設定在星期天;復活節前面的一周被稱為「聖周」,而復活節的后8天是「聖托馬斯周」。在西方,「聖托馬斯周」已經很少算作節日,但東正教區把古羅斯傳統的「紅山節」放在此時。因為復活節的前後都有一連串的「偉大的日子」,所以節日氣氛是一個高潮連著一個高潮。

「偉大的星期四(聖星期四)」,我們翻譯為「濯足節」,是說這一天,耶穌為門徒洗腳。的確,這一天,神父、主教、大主教、以至於牧首、天主教的教皇都會跪在地上給教民洗腳!但是,說這一天就是「最後的晚餐」那一天,似乎更方便,更全面。「受難星期五」,我們翻譯為「基督受難日」:這一天耶穌被釘在十字架。這一天傍晚,東正教教堂會抬起一個床狀的聖物,在教堂外面巡行,象徵抬著從十字架上移下的耶穌基督的遺體。這個巡行儀式把復活節帶向高潮。「偉大的星期六(聖星期六)」,是復活節前夕,是當年把耶穌安葬在墓穴的日子。現在這一夜的儀式,就是復活節前夕的儀式,就是我們說的守夜禮。

接著就是復活節,耶穌死後復活的日子,是基督教所有教派最歡喜的日子。

今年按儒略曆計算,俄羅斯東正教的復活節在5月5日,除了宗教的聖周、托馬斯周(俄文音譯是福馬周)的聖日之外,「世俗」的節日也是連在一起的。之前有5月1日的「春天與勞動節」,之後有5月9日的勝利日,湊上周六周日,今年的5月初,成了俄羅斯的長假日,復活節的氣氛更加熱烈了。加上基里爾一世的中國之行,今年的俄羅斯復活節的確有點不同尋常,連天氣也難得,一口氣晴朗十四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0: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