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聽朋友說,安省自由黨正著手在安省教育系統中貫徹「同性戀教育」,他向我推薦「銀禧社」網站(jccsa.ca)題為「多倫多教育局「挑戰害怕同性戀反異性戀主義(Challenging Homophobia and anti-Heterosexism)政策」的新霸權主義」的文章,閱后讓我十分驚異和困惑。今日又從「多倫多華語電台」的聽眾交流節目中得到證實,讓我由驚奇至擔憂,最後是憤怒。而絕大多數公眾根本對此事一無所知,被蒙在鼓裡。
網文說:「隨著今年九月份學校開課,安省教育廳要求所有公費教育局(包括公立教育局和天主教教育局)內學校推行所謂「平等及包容教育政策」(Equity and Inclusive Education Policy)。而全省最大的教育局,今年初推出一份教育局文件「Challenging Homophobia and Heterosexism: A K-12 Curriculum Resource Guide」(「挑戰害怕同性戀反異性戀主義:幼稚園至十二年級的課程資源指引」),以反歧視為口號,內容卻涉及不少關於同性戀家庭,雙性戀等多種性傾向的教材。
簡而言之,該教材向幼童(幼稚園至三年級)進行針對傳統性別和家庭概念的批判,灌輸「模糊性別」的概念。比如讓他們習慣於男扮女裝和女扮男裝,模糊性別的外在特徵;閱讀「雙爸(雙媽)家庭」之類的讀物(如My Two Mums, My Two Dads之類的書),以淡化「男爸女媽」的家庭概念。借各種機會讓這些心智初開的蒙童喪失對性別界限的辨別能力。
對於大童和中學生,則是要他們模仿同性戀活動和學習同性戀知識。如鼓勵學生在校內舉辦同性戀遊行(Gay Pride Parade),還要求學生不僅閱讀同性戀雜誌,例如Xtra! (該雜誌在同性戀群體中頗負盛名,其中有許多不適合兒童和青少年閱讀和觀看的圖片),還要從中剪報來彙集資料,必須下一番工夫,費一番心血。
據《環球郵報》(Globe and Mail)報道,漢密爾頓(Hamilton)地區一位父親,杜魯基斯(Steve Tourloukis)將當地教育局告上法庭,因校方不允許他的孩子不上校內具爭議的性教育課程,控告學校教師未能尊重其家庭的宗教信仰。大多區許多家長也開始向當地學校施壓,要求子女所在班級如果要討論一些宗教敏感話題時,需提前通知各位家長。
身為牙醫的杜魯基斯是一名希臘正教(Greek Orthodox Church)信徒,他的女兒和兒子在漢密爾頓公立教育局(Hamilton-Wentworth District School Board,簡稱HWDSB)分別就讀1年級和4年級。他向學校要求,在討論家庭、婚姻及性等問題時應提前發出告知,以便其可以適時決定,是否應該提前對孩子進行教育,或是直接缺席某些課程,但遭到拒絕。
今年本拿比家長組織反對5.45草案失敗后,同性戀等團體士氣大增。最近活躍在大溫地區各學校的男同性戀組織趁機大力推銷的一套所謂的《教師資源手冊》(Out in Schools ,簡稱OIS),就是一例。OIS公開打出的旗號還是「反對校園欺凌活動」(Anti-bully program),可本質未變,是為了向學生洗腦,讓他們認可、欣賞、讚揚同性戀。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OIS這個出自鼓吹同性戀的電影機構——Out On Screen的產品,竟由Telus、 TD Bank 等大機構資助和BC教師聯會推薦。早在2004開始,溫哥華的公立中學就開始使用,並且邀請OIS的負責人Johnstone到學校宣傳,他還帶著pizza和汽水去款待學生。「文化衛士」認為,OIS搞的所謂「反欺凌活動」,大量內容與反欺凌無關,實際上是一個「色情通道」,引誘學生模仿同性色情性行為。因此,辛普森女士以刑事犯罪,一狀告到溫哥華警察局(內容詳見cultureguard.com)。
本拿比學校局在5.45政策還未通過前一年就急不可耐地購入32套Out In School, 今年九月開始向每所本拿比中學發一套,包括DVD,這件事不巧又被「老對手」——父母心聲(Parents Voice)抓個正著。上次雙方過招中,本拿比學校局主席海斯先生信誓旦旦保證5.45開門之後,教學中肯定不會涉及性行為云云,現在謊言不攻自破。殊不知,人家要搞的核心就是這個,因為他們的邏輯是,只有讓廣大同學們認可和欣賞同性戀(當然還有什麼雙性戀等等)的生活方式,才不會去歧視他們,性行為就是其生活方式的核心部分,最容易吸引學子們的好奇心,最好孩子們都去學,接受了、學會了,何來「歧視」?現在,大溫各校同性戀組織如雨後春筍,公開招攬普通學子,其海報就貼在學校辦公室醒目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