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珍寶島戰役之後,蘇聯為什麼賣給中國軍用運輸機

[複製鏈接]

1776

主題

1806

帖子

2566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6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ammy00210909 發表於 2013-4-11 15: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據[9。13」前後的空34師](作者:余汝信)說:
1969年12月,經周恩來批准,從蘇聯進口安-24型運輸機第一批共5架,總參確定分給空軍3架,空軍確定分配給空34師。
1969年12月6日,經周恩來批准,決定從巴基斯坦和英國進口英制三叉戟運輸機21架。其中15架分配給空34師作專機使用,另6架分配予民航。先期從巴基斯坦進口的4架由空34師接收,1970年8月接收3架,1971年第一季度接收1架。
(引文完)
從上文可知,三叉戟和安24同時引進。安24 後來叫做運7。我們知道69年中蘇之間關係緊張,至少打過兩場小戰爭。一場是珍寶島,一場是新疆鐵列克提。鐵列克提戰鬥在69年8月發生。3個月後的12月,蘇聯的軍用運輸機就到貨。
69年中蘇之間有這麼多武裝衝突,蘇聯還賣給中國軍用飛機,是不是讓人費解?
更有費解的事情。69年珍寶島戰爭之前,中國還購買了更為大型的軍用運輸機。
「1966年1月,從蘇聯進口圖-12型運輸機2架,全部裝備空34師。同年4月,又從蘇聯進口安-12型軍用運輸機3架。1968年再進口9架,其中1架裝備空34師(其餘裝備空13師)。」
(來源同上)


圖片說明:1971年8月5日,中蘇在莫斯科簽署兩國間換貨和支付協定。


圖片說明:安12,中國名字為運8,載重20噸 。

這種軍用飛機上的合作,在珍寶島事件之後,或者說在69年9月機場談判之後,規模更大。中國在70年購買了安12的散件和有關技術,在西安組裝。安12在中國叫做運8,屬於中型中程運輸機。可載重20頓,航程5600 公里以上。從北京起飛,可達包括西藏在內的任何地區。起降對機場要求很低,沙礫、土質、冰雪覆蓋地面都能起降。降落跑道只需620米。這種飛機的尾部有炮塔,裝備兩門23毫米機炮。前部也可裝炮塔。尾部上翹,車輛可以直接開進機艙。可裝兩輛卡車,或一輛裝甲車,及其乘員。蘇聯人曾用其裝載過t54坦克。如果不裝載車輛,可裝全副武裝人員96人。或空降兵80多人。除了上述在68年購買9架之外,在70年以後購買了散件和製造技術。西安飛機公司在70年試製組裝運8,在74年首航成功。
這也說明,在68年到72年,表面上中蘇關係最緊張的時刻,實際上中蘇還在進行軍事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軍用運輸機方面的合作,在69年9月周恩來——柯西金北京機場談判之後有加強的跡象。運7(安24)70年12月組裝試飛,運8(安12)在70年組裝,74年試飛成功。我們先看看這兩種(運7,運8)的用途。

運7較小,但是是全氣閉的(內部加壓),適合運送小部隊和空投傘降。運8(安12)可以運載裝甲車。68年8月蘇聯佔領捷克,79年入侵阿富汗,用的就是安12。這種飛機的駕駛艙和轟炸機一樣,下方有視窗,可觀察降落場地。該飛機機尾的炮塔,可用於控制機場。炮塔下面的大倉口,有利於部隊乘車從機艙中迅速衝出。佔領捷克那次行動(68年8月),蘇聯謊稱飛機故障,要求降落。一架安-12 在晚上十一點降落在布拉格機場后,從飛機中衝出70多名士兵,佔領機場。隨後幾十架安12降落,從中開出坦克和裝甲車,形成一支機械化部隊。
蘇聯佔領阿富汗,用的也是安12。
是不是因為68年8月的捷克事件,充分顯示了安-12的作用,中國才大量購買?
另外,中國在1970年購買了蘇聯的米6直升機:

運載軍隊的米6。
「解放軍陸軍航空兵擁有少量的米-6(北約代號「吊鉤」)重型運輸直升機。據信這些直升機是在1970年向蘇聯購買的,直到近期才開始向公眾公開了少量信息。米-6巡航速度為250千米/小時,航程620千米,最大載重12噸。據說有三架已經墜毀,剩餘的使用壽命已到期。」(下劃線為筆者所加)
引自空軍網:http://air.top81.cn/pla/mi6.htm

米6的民航塗裝,
米6、安-24(運7)和安12(運8)可以配合使用。因為這些飛機平常作貨運和載人,軍用、民用的外表一樣,所以很有欺騙性:機場以為飛機裡面是一般人員或貨物,但是降落之後,可從安24(運7)中衝出50名士兵。米6則可用機炮和導彈控制戰場。並在機場附近卸下裝甲車。運8(安12)的后艙門可開出裝甲車。如果機場沒有特別加強防備,不能抵禦這種偷襲。我們看上面裝載軍隊的米6和運7用的是民航塗裝。運八也使民用塗裝(但有一個軍徽)。其目的就是欺騙機場,以利偷襲。

圖片說明:運7 運送軍隊。但是這種運7H並非蘇聯賣給中國的那種。蘇聯賣給中國的安24B沒有后艙門。中國企圖改裝一個后艙門,但是在69年3月完成全部設計后,因為強度不夠放棄 。69年3月正是發生珍寶島事件的時候。但是在第二年,中國進口了更多地安24。上圖的運7H應該是中國後來進口的有后艙門,或對其仿製的安26。該機型在1989年才仿製成功。蘇聯在66—70年賣給中國的安24B,同樣也可裝50名全副武裝人員。69年機場談判之後,中國不但買了整機,還買了技術和關鍵部件,在70年12月25日,由西安飛機公司組裝、試飛成功。

這三種飛機明顯地能夠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有了這三種飛機,如果中央發現某軍區有不穩跡象,則可利用這些飛機,派遣嫡系精銳部隊,在當地可靠部隊的協助下突襲。重演「捷克事變」,把「不穩」首領緝拿回京。

如此可以證明,文革期間,蘇聯願意幫助中國保持中央集權,加強對各軍區的控制力。而69年(珍寶島戰役之後)蘇聯賣給中國安24(運7)和米6,可視為蘇聯認為中國有迫切之需要,加強對地方各軍區的控制。
以下引自[珍寶島事件 蘇方的視角],〔俄〕С。貢恰羅夫,В。烏索夫著,馬貴凡譯
(珍寶島事件后)蘇聯駐華使館不斷提出警告說,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亂情況下,中國某些領導人,為了加強自己在爭權鬥爭中的地位,有可能下令在邊界上發動大規模作戰行動。
(引文完)
我們再看69年和蘇聯的衝突:珍寶島戰役前軍委有明確指示,火力不可擴展到主航道蘇聯一側。但是在3月15日卻發生了兩個師炮團對蘇聯河岸縱深的指揮部和集結地的「火力急襲」。
在69年3月15日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說「不要打了」,但在17日又發生一次炮戰。之後不久,在1969年6月10日,發生新疆巴爾魯克山戰鬥(中方主動開槍),8月發生了鐵列克提戰鬥。而且有三名記者在場(並陣亡)。
林彪在69年一年都在主持備戰。強調「要做八成打的起來的準備」。並強調「三個一切」(用打仗的觀點觀察一切、檢查一切、落實一切),69年9月11日中蘇兩國總理機場談判之後,林彪在9月27日戰備會議上繼續強調「三個一切」。並認為計劃中的69年10月20日蘇聯副外長來京談判,可能是「捷克式突然襲擊」。
珍寶島戰役之後,蘇聯緊急和中南海中的毛澤東或周恩來聯絡,說明蘇聯認為毛、周並不想和蘇聯打仗,想打仗的是軍隊,也就是林彪。因為在68年7月全面軍管之後,軍隊的權力達到頂峰。打仗有助於保持、擴大這種權力。蘇方屢次要求談判,但是得不到中方的回應,在69年7月26日,秘密緻函中國國務院,也就是周恩來,要求擱置邊界糾紛,恢復國家間的正常關係。
所有這些。都表示蘇聯人認為周恩來不想和蘇聯打仗。而軍隊願意和蘇聯打仗。蘇聯人認為毛澤東和周恩來對各大軍區的控制力減弱。而林彪對各軍區可以直接控制,並能挑起中蘇戰爭。
如果蘇聯人有上述判斷,筆者認為也頗符合實際情況。雖然最初要和蘇聯打仗的是毛澤東本人,目的是動員軍隊,進入戰備狀態,防止蘇聯對他來一個捷克式襲擊(68年8月)。在珍寶島那塊地方打就夠了。但是對於林彪或軍隊來說,擴大戰爭,在邊境全線開戰,才能真正進入戰時狀態,那時候軍隊的地位就不可動搖了。江青那一夥也就沒有權利了。
所以蘇聯和毛澤東可以合作,解決林彪。上述那些飛機可以幫助中國中央政府,控制這些越來越不聽招呼的各大軍區。林彪掌握著好幾個大軍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22: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