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論影視劇熱播的文化反思

[複製鏈接]

3651

主題

3686

帖子

520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出水蓮 發表於 2013-4-7 17: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年來,"雷人"電視劇頻現,一方面是生產者只盯收視,另一面是觀眾無所用心地娛樂至死。正確價值觀和趣味若不佔領,錯誤的價值觀和畸形的趣味就會無限張揚。要改變現有的創作生態,以百花齊放遏制野草蔓延,以高超手藝拍出優秀類型劇,讓雷劇、山寨劇無人喝彩。(新京報)

  黨的十八大報告,鮮明地提出了「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2013年兩會上,文化成為炙手可熱的關注點。中國「文化產業」的規模和影響力究竟如何?如何建設文化強國,實現「文化產業」走出去?所有這些,都成為了2013年「兩會」代表和委員熱議的話題。 「文化走出去」、「加大文化投入比例」、「設立全民閱讀節」、「保護文化遺產地」……每一個提案議案,每一個觀點都讓人們感受到代表委員對文化強國的殷切期盼和高漲熱情。

  習近平主席近日在坦尚尼亞進行國事訪問時發表演講說,"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熱播,使觀眾了解到中國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一時間,斯瓦西里語版本的<媳婦的美好時代>在網路迅速走紅,觀眾所熟悉的人物、場景,加上陌生的配音,意趣橫生,網友稱:"世界正在了解中國媳婦!"

  要贏得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尊重,首先要彰顯中國文化的獨特氣質和厚重感,要體現我們的價值觀和完整的文化體系。這一點,韓國影視文化產業一直做得相當成功。韓劇在全世界尤其是在中國的熱播足以彰顯它的優秀魅力和文化取向。

  韓劇熱播在文化上應引起我們的警覺。韓劇所渲染和表達的真善美、傳統倫理道德,無疑對我們的文化記憶有著強大的召喚力。

  其實,韓劇在中國熱播並沒有什麼奧秘,無非是把我們的文化精髓賣給我們,相當於使用者向發明者收取版權費。難道不是這樣的嗎?韓劇人物看起來都青春靚麗,骨子裡卻非常傳統,彰顯的文化精神都是圍繞著儒教的道德核心——忠、孝、誠、信、禮、義、廉、恥在進行;所表現的愛情大都純潔,絕少性元素,更無「一夜情」。韓劇之所以讓中國人感動,產生廣泛的共鳴,就在於這些作品的文化內涵在它的發源地——中國的文化產品里已經很少看見了。

  韓劇在中國熱播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任何一個傳承久遠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之根,民族文化既是它的遺傳信息密碼,又是它的精神寄託和凝聚紐帶。回望歷史的時空,五千年文明安在哉?歷代名都化為灰燼,典籍文獻基本毀損,技術發明大多失傳,只有浸透於腦髓的民族心理認同及其價值取向延續著中華民族的過去和未來。正是有這條文化之根,既能挽九洲於陸沉,又能扶大廈於將傾,並由此存亡繼絕,讓世界上至今還有一個中國。韓劇熱播,證明大多數中國人不願意在當下物慾橫流的環境中沉淪,渴望能夠繼續獲得民族文化的滋養,同時表達著對遠去的民族文化的懷念與熱愛!

  華夏文化能夠在異域成長並出口轉內銷,證明華夏文化自身的生命力,同時也證明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不與現代化絕緣。豎看歷史,在逝去的千古歲月,喜馬拉雅山以東的亞洲均屬「儒家文化圈」,南北朝鮮曾經還是中國的一部分,一百度年前還是中國的屬國,不少韓國人的祖宗就是中國的移民,華夏文化能在韓國保存和發揚當然有其歷史條件。然而,韓國又是一個新興工業化國家,基本上實現了現代化,惟其如此,更能說明中國傳統文化的存在價值和現實意義。

  基本現代化了的韓國人不但不拋棄他們從中國繼承來的傳統文化,而且還用它來經營自己的現代化。在上世紀末,媒體曾有這樣的報道:當亞洲金融危機襲來的時候,亞洲諸多新興工業化國家金融崩潰,企業倒閉,有的還發生了社會騷亂,以至政權更迭。而此時的韓人卻堅守對國家的忠貞,非但沒有像印尼那樣同室操戈,趁火打劫,相反空前地團結起來,剋制自己,共度危機,許多家庭婦女把自己的金銀首飾捐獻出來,要以一點硬通貨來挽救本國的金融。正是有如此高度的民族認可,韓國最早度過了亞洲金融危機,保持傳統文化的民族精神居然在「全球化」競爭中獲得了莫大的收益!

  韓國人很時尚,但時尚中又很傳統。而很多中國影視劇對民族文化不是審美而是「審丑」,有渲染不完的小足與大辮子,有展現不盡的醜陋與粗俗。經過多年的「審丑」,民族虛無主義成為時尚。如今書讀得好的就是要出國的,出國混得不錯的就是不回來的。即使沒本事出國,也要把為外國商社打工當作求職的首選目標。

  面對一切精神空白,缺乏精神支撐的中國民間自然就允許「韓潮入侵」。對比中國文化在中韓兩國的境遇,讓人感到悲哀。悲哀之餘,又覺得不必過分責怪年輕人,民族虛無主義有其充分的時代背景。一百多年前的「西風東漸」,讓人數典忘祖;開啟新時代的五四運動,又以「打到孔家店」相號召。既罵「桐城謬種」,又罵「選學妖孽」,幾千年文化遺產被「大師」們全盤否定。所謂「新文化運動」,實際上變成一場「挖祖墳運動」。流風所及,傳統文化成了現代化的對立面,幾十年的主導思想基本上是外國人的思想。一會「階級鬥爭」,一會「全面專政」,一會又讓追逐剩餘價值剝削的西方經濟學變成中國的顯學,在批判傳統文化的「重義輕利」中把中國人的價值取向定位於富裕二字,既鼓勵「自營自利」,又提倡「能掙會花」,甚至讓人搞錢不擇手段。共產主義雖然沒有宣布作廢,對照現實生活,不是感到虛無縹緲,就是有點名不副實。

  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把文化改革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列入各級政府效能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體系,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這樣的說法在先前的報告和文件中是沒見到過的,由此看到了中央政府推動文化建設的決心。

  文化「走出去」,怎麼走、展示什麼、表達什麼,需要更長遠、更有高度的考量。無論是政府還是個人,都必須把自己變成文化發展繁榮的推動者和踐行者,通過努力讓時下慢慢離我們遠去的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重新指引我們中華民族的前進方向。(明雪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18: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