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TO:徽塵 「缺鐵性貧血的起因、癥狀及治療方法」

[複製鏈接]

3623

主題

8754

帖子

6711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壺清茶 發表於 2004-11-17 05: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缺鐵性貧血是指體內可用來製造血紅蛋白的貯存鐵已被用盡,紅細胞生成障礙所致的貧血,特點是骨髓、肝、 脾及其他組織中缺乏可染色鐵,血清鐵蛋白濃度降低,血清鐵濃度和血清轉鐵蛋白飽和度亦均降低。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病因及發病機理

缺鐵性貧血可發生於下列幾種情況;

一、鐵的需要量增加而攝入不足

在生長快速的嬰幼兒、兒童、月經過多、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婦女,鐵的需要量增多,如果飲食中缺少則易致鐵性貧血。無論人乳、年乳或羊乳,鐵的含量均很低(0.1mg%)。穀類食物如米、面、乳兒糕等含鐵量也很低。且所含磷酸及肌醇醇六磷酸能與鐵形成複合物,使鐵不易被吸收。故八個月以上的嬰兒如果仍以乳類或穀類食物為主要營養,常發生缺鐵性貧血。青春期的女青年因月經來潮,易出現潛在缺鐵。月經過多,多次妊娠和哺乳促使大量婦女出現缺鐵性貧血。

二、鐵的吸收不良

因鐵的吸收障礙而發生缺鐵性貧血者比較少見。但胃次全切除術後由於食物迅速進入空腸,故食物中的鐵沒有經十二指腸被吸收,可發生缺鐵性貧血。各種不同原因引起的長期嚴重腹瀉和真性胃酸缺乏也可以引起缺鐵性貧血。

三、失血

失血,尤其是慢性失血,是缺鐵性貧血最多見、最重要的原因。消化道出血如潰瘍病、癌、鉤蟲病、食道靜脈曲張出血、痔出血、服用水楊酸鹽后發生胃竇炎以及其他可引起慢性出血的疾病,婦女月經過多和溶血性貧血伴含鐵血黃素尿或血紅蛋白尿等均可引起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的發生是一個較長時間內逐漸形成的。鐵耗竭期,貯存鐵耗盡,血清鐵蛋白減低,此時並無貧血,若缺鐵進一步加重。貯存鐵耗盡,血清鐵蛋白和血清鐵下降,總鐵結合力增高,轉鐵蛋白飽和度下降,鐵粒幼細胞缺乏,遊離紅細胞原卟啉增加(也見於慢性病貧血、鉛中毒、紅細胞生成原卟啉症、鐵粒幼細胞性貧血和紅細胞生成明顯增加的狀態如鐮狀細胞性貧血),輕度小紅細胞,稱為缺鐵紅細胞生成期,缺鐵再進一步發展,遊離紅細胞原卟啉更高,呈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稱為晚期缺鐵性貧血。早期缺鐵常不伴有血液學的異常;在這個階段,血清鐵濃度偶爾低於正常,而鐵貯存顯著缺乏。當缺鐵進一步發展,貧血比紅細胞形態改變先出現,儘管有一些細胞可比正常細胞小,比正常細胞蒼白。血清鐵濃度常減低,但也可正常。晚期缺鐵階段呈典型的小細胞、低色素、血清鐵減低的貧血。

缺鐵時,首先含鐵血黃素和鐵蛋白在骨髓和其他貯存處消失。許多其他重要的鐵蛋白活性減低,如細胞色素C、細胞色素氧化酶、琥珀酸脫氫酶、烏頭酸酶、黃嘌呤氧化酶、肌紅蛋白等,因此在缺鐵時,許多組織細胞代謝和機能發生紊亂。胃粘膜分泌鹽酸常減少。43%缺鐵患者空腹組織胺試驗顯示胃酸缺乏。尚不知胃酸缺乏是鐵吸收不良的原因,還是缺鐵是萎縮性胃炎和胃酸缺乏的原因。神經系統機能障礙,缺鐵的患者單胺氧化酶活性減低,可導致神經和智力發育損害。

組織學發現,上消化道迅速增殖的細胞對缺鐵特別敏感,舌、食管、胃和小腸粘膜萎縮。頰粘膜變薄和上皮角化。咽喉粘膜萎縮,可在環狀軟骨後區域形成蹼,因此產生缺鐵性吞咽困難(Sideropenie dysphagia),即Plummer-vinson綜合征(或Paterson-kelly綜合征)。



本病臨床表現有①原發病的臨床表現;②貧血本身引起的癥狀;③由於含鐵酶活力降低致使組織與器官內呼吸障礙而引起的癥狀。對前二者不再贅述。

一、上皮組織損害引起的癥狀

細胞內含鐵酶減少,是上皮變化的主要原因。

(一)口角炎與舌炎 約10-70%患者有口角炎、舌面光滑與舌乳頭萎縮,尤其老年人明顯。

(二)食道蹼 環狀軟骨后的食道蹼,是由於食道上皮受炎細胞浸潤及退行性變和角化所引起,於吞噬時出現硬塞感(Plummer-vinson綜合征)。在我國比較少見。

(三)萎縮性胃炎與胃酸缺乏

(四)皮膚與指甲變化 皮膚乾燥、角化和萎縮、毛髮易折與脫落;指甲不光整、扁平甲,反甲和灰甲。

二、神經系統方面癥狀

約15-30%患者表現神經痛(以頭痛為主),感覺異常,嚴重者可有顱內壓增高和視乳頭水腫。5-50%患者有精神、行為方面的異常,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動、精神遲滯和異食癖。原因是缺鐵不僅影響腦組織的氧化代謝與神經傳導,也能導致與行為有關的線粒體單胺酸氧化酶的活性降低。

三、脾腫大

其原因與紅細胞壽命縮短有關。


一、血象

早期或輕度缺鐵可以沒有貧血或僅極輕度貧血。晚期或嚴重缺鐵有典型的小細胞低色素型貧血。紅細胞壓積和血紅蛋白濃度降低的程度通過紅細胞計數減少的程度。還可見很少的靶形、橢圓形或其他不規則形態的紅細胞。網織紅細胞計數大多正常,白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減低。血小板計數高低不一。

二、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躍,粒紅比例降低,紅細胞系統增生明顯活躍。中幼紅細胞比例增多,體積比一般的中幼紅細胞略小,邊緣不整齊,胞漿少,染色偏蘭,核固縮似晚幼紅細胞,表明胞漿發育落後於核,粒系細胞和巨核細胞數量和形態均正常。

三、骨髓鐵染色

用普魯土蘭染色可見骨髓含鐵血黃素陰性(正常為+~++),鐵粒幼細胞陰性或減少(正常為20~90%)。

四、血清鐵蛋白

鐵蛋白是體內儲存鐵的一種形式,血清鐵蛋白也可以起到運鐵的作用,通常1 ug/L代表體內有儲存鐵8mg,故血清鐵蛋白的測定是估計骨髓鐵貯存狀態的一種敏感的方法,血清鐵蛋白正常值為100±60ng/ml),缺鐵性貧血時小於15ug/L(15ng/ml)。

五、血清鐵

缺鐵性貧血時血清鐵常低於10.74umol/L(60ug/100ml),總鐵結合力增高,高於64.44umol/L(360ug/100ml),血清鐵飽和度減少,低於15%.六、紅細胞遊離原卟啉(FEP)

正常為0.29~0.65umol/L(16~36ug/dl),缺鐵貧血時增高。此外,其它血紅素合成障礙的疾病,如鉛中毒和鐵粒幼細胞性貧血時,FEP亦增加,故FEP可做為初篩試驗。


根據病史、癥狀、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骨髓紅系統增生、細胞外鐵消失、細胞內鐵減少或消失、血清鐵蛋白減少、血清鐵降低、總鐵結合力增高、鐵飽和度下降等。缺鐵性貧血診斷不難。但確診后必須查明缺鐵原因,並需與下列疾病鑒別:

一、慢性感染所致的貧血

一般為正細胞正色性貧血,但亦可為輕度低色性。血清鐵也是低的,但血清總鐵結合力不增高反而降低,由於鐵的利用不良,鐵粒幼細胞亦可明顯減少(但不完全消失),但由於貯存鐵增多,骨髓含鐵血黃素顆粒明顯增多,一般可查出明確的感染灶,如呼吸道、泌尿道感染、骨髓炎、盆腔炎、結核病、真菌感染等。

二、海洋性貧血

是由於構成血紅蛋白的珠蛋白肽鏈合成減少所致,有家族史,為不同程度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血片中見較多靶形細胞,血清鐵、骨髓含鐵血黃素和鐵粒幼細胞都明顯增多,血紅蛋白電泳異常。

三、鐵粒幼細胞性貧血

是由於幼紅細胞線粒體內酶的缺乏,鐵利用不良,不能合成血紅素,因而有血紅蛋白合成障礙,所以也有低色素性貧血,但血清鐵增加,總鐵結合力降低,骨髓內含鐵血黃素和鐵粒幼細胞都明顯增多,並出現特殊的環形鐵粒幼細胞,有診斷意義。

缺鐵性貧血大多是可以預防的,在易發生這類貧血的人群中應重視開展衛生宣教和採取預防措施,例如:①改進嬰兒的哺乳方法,及時增加適當的輔助食品;②積極貫徹計劃生育、防止生育過多過密;③在妊娠後期和哺乳期間可每日口服硫酸亞鐵0.2或0.3g;④在鉤蟲病流行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寄生蟲病防治工作;⑤及時處理慢性出血灶。

如何治療:

治療缺鐵性貧血的原則是:①病因治療 儘可能除去引起缺鐵和貧血的原因;②補充足夠量的鐵以供機體合成血紅蛋白,補充體內鐵的貯存量至正常水平。

一、病因治療

病因治療對糾正貧血的效果,速度及防止其複發均有重要意義,因此必須重視,否則,貧血的治療可能完全無效或療效不明顯,另一方面則可能忽略嚴重的原發病,例如早期癌腫等,將延誤治療時機。

二、鐵劑治療

有口服及注射兩類鐵劑

(一)口服鐵劑 最常用的製劑為硫酸亞鐵,成人劑量為每日三次,每次0.2~0.3g(每0.1gFeSO4
人生苦短,笑比哭好。

———— 

3623

主題

8754

帖子

6711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11
沙發
 樓主| 一壺清茶 發表於 2004-11-17 06:02 | 只看該作者

缺鐵性貧血的膳食原則

(1) 提供足夠的造血原料,以使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恢復正常。
(2) 製造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所需物質主要是蛋白質、鐵、銅、葉酸、B12它們是紅細胞生長發育不可缺少的物質。
(3) 含鐵豐富的食物有動物肝臟及內臟,瘦肉、蛋類、豆類、綠葉蔬菜、水果。
(4) 蔬菜水果中含鐵較多的食物有菠菜、芹菜、油菜、蘿蔔纓、貢菜、薺菜、番茄、杏、桃、李、葡萄乾、紅棗、櫻桃。
人生苦短,笑比哭好。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0: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