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出兵朝鮮到底值不值得?

[複製鏈接]

325

主題

574

帖子

64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4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太陽最紅 發表於 2013-4-2 18: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太陽最紅 於 2013-4-2 20:12 編輯

       導讀:從數據統計來看,對中國而言,朝鮮戰爭實在是一場得不償失的戰爭:經濟上的付出難以估算,政治上又與世界大多數國家對立,傷亡人數還遠大於美國,甚至錯失了收復台灣最好的機會。付出這樣大的代價,中國卻沒從朝鮮得到一分錢、一粒米、一寸土地。但把目光移到戰後,我們會發現,朝鮮戰爭使中國軍隊擁有了對抗強敵的信心,恢復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自豪感,更以此為契機,開始了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變。

  如果中國不參與朝鮮戰爭,很可能在當時就能夠解放台灣,實現祖國統一。確實,在當時,杜魯門已經封鎖了台灣海峽。但這不說明收復不了台灣。美國打到鴨綠江邊,中國尚且能夠把美軍打回三八線,美國封鎖了台灣海峽,中國為什麼就不能突破封鎖而收復台灣?

  美國為什麼要封鎖台灣海峽?因為它的主要兵力在朝鮮打仗,顧不上台灣,擔心中國趁機解放台灣,因此只好派一支艦隊放在台灣海峽嚇唬中國。而這正說明朝戰期間,中國收復台灣是一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最好機會。可惜我們沒有看到這個機會。

  應當肯定,參加抗美援朝的志願軍指戰員們,都是值得中國人民永遠紀念的民族英雄,但這並不等於抗美援朝的決策就一定是完全正確的。抗美援朝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是保衛蘇聯。1963年11月19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親自審閱修改的《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的兩條路線——五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信中說:

  「中國共產黨豈但在言論上堅決反對蘇美兩大國『迎頭相撞』,而且在實際行動中,力求避免蘇美兩大國發生直接的武裝衝突。我們同期鮮同志一道,在朝鮮的抗美戰爭中,我們在台灣海峽的反美鬥爭中,總是寧願自己承擔必要的犧牲重擔,站在守衛社會主義陣營的最前線,而使蘇聯處於第二線。」

  這裡說得很清楚,中國入朝參戰,是為了「力求避免蘇美兩大國發生直接的武裝衝突」。換句話說,如果中國不入朝,而去收復台灣,很可能就會迫使蘇聯入朝參戰。但因為朝鮮和中國接壤,中國擔心一旦朝鮮陷落,中國將直接在邊界上面對美軍,所以必定會首先急著參戰。蘇聯考慮到這一點,就故意堅持不參戰,讓中國去打仗,還和中國做了一筆軍火生意,嫌了一大把錢。

  為了對付中國入朝參戰,美國就動用了陸軍的三分之一,空軍的五分之一,太平洋艦隊的大部分海軍另加15個僕從國共200多萬兵力,耗費7300萬噸物資,直接軍費200億美元以上,動用了除原子彈之外的所有新式殺人武器,死傷39.76萬人,損失飛機12200架、艦艇564艘、坦克3000多輛,是美國獨立戰爭以來遭到的最大損失。

    試想,如果當時美國不是對付中國,而是對付蘇聯,恐怕就得傾全部國力而戰了,哪裡還有餘力顧得上阻止中國收復台灣?而且,美國也不會為了保衛台灣而在台海區域同中國作戰。

  1950年8月4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派特使哈里曼赴東京與麥克阿瑟會談,轉達杜魯門政府的對台政策,強調不得和蔣介石站在一起並把美國拖入與大陸作戰。

  同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通知麥克阿瑟:美國在台灣的行動「只限於輔助性行動」,「不能答應國民黨的要求在福摩薩(台灣)承擔駐紮戰鬥機中隊的任務,也不在福摩薩土地上駐紮任何種類的美國部隊。」

  1950年8月7日,麥克阿瑟在一封電文中說:二戰後,美國的「戰略邊界轉移,而包括了整個的太平洋」,「台灣可以比作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和潛水供應艦」。但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就下令取消電文中關於台灣問題的提法。

  綜上所述,如果當初我們不介入朝鮮戰爭而去收復台灣,很可能的結果是:一方面,美軍在朝鮮被蘇聯紅軍趕回三八線,中朝邊境可保安全,另一方面,我軍攻打台灣不會受到美軍反擊,可以順利攻下台灣。也就是說,我們很可能錯過了自朝戰至今收復台灣、實現統一的最佳時機。

    但是,凡事有失必有得,中國出兵朝鮮錯失了統一國家的機會與時間,但為中國爭取了一個經濟大國,軍事強國的地位,在世界上風雲激變的國際關係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徹底改變了一個多年備受外強屈辱的國家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地位,鞏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權,凝聚了世界所有華人的自信心,這種損失是值得的,而台灣在回歸祖國的懷抱也只是時間問題,中國必將收回台灣,這是中國13億人民不可動搖的決心與信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6: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