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香港的貧窮》 一個亞洲國際都會的貧窮有什麼不同?

[複製鏈接]

3012

主題

3946

帖子

7099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9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天河水 發表於 2013-3-29 09: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原題:香港的貧窮

作者:柴子文


   貧窮是什麼?一個亞洲國際都會的貧窮有什麼不同?

    是小朋友住的狹小到玩樂和作業都只能在床上的板間房?是寸土寸金的金融城市裡才有的樓頂上的「城中村」?是街邊吃力推車上坡靠撿賣紙箱貼補生活的老人,或者,被應試教育填壓得透不過氣畢業后其實根本無從改變自身處境的尖子學生?

    很不幸,這些都是香港現在的真實故事。這一批紀實攝影作品,正在太古坊一個名為「貧富懸殊」展覽里展出。

    攝影展里的作品很豐富的民間記錄,由外而內,毫不留情,幾乎將香港底層生活的窘境做了一次全息透視。看完頗有幾分感觸,因為類似非珠寶名畫古董、非時尚非前衛、而直切社會議題的展覽,在香港實在太少了。主辦方WYNG基金會是NGO,設立了高額獎金,鼓勵有心的攝影師用鏡頭去捕捉香港社會的貧窮問題。

    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組由一群學生擠壓身體、扭曲表情,排成問號、金字塔、正方形的攝影作品。在照片里,他們擠破了頭,踩上別人的肩膀,往金字塔的頂尖拚命向上爬,最後的結果卻只是從學校的小框框跌入社會的大框框。刻板的教育體制和社會人才機制,卻並不能讓他們成為真正有競爭力的人才,只能在既定的社會體制下繼續摸爬滾打。

    其實,影像的力量不僅在於記錄,好的攝影作品也是會說話、有思想的,甚至是更會說話,更有啟發性的,一擊而中,有時候比巨細無遺的數字、理所當然的道理,更有說服力。

    二

    客觀條件的短缺與不足導致的貧窮,其實並不見得那麼可怕。

    很多香港人都有全家六、七口擁擠住在一間屋子的記憶。那是香港的六、七十年代,那是一個人人艱苦奮鬥但人人機會均等的年代。尤其是那時候的青年一代,大多隻要讀好書,就有出頭天。就像《歲月神偷》里的故事一樣,父母辛苦工作,孩子也有很多受教育的機會,整個社會雖然生活不富足,卻欣欣向榮,充滿希望。

    香港社會如今的整體物質水平,在當年的「亞洲四小龍」里保持著領先,社會的貧窮問題,卻向制度化貧富懸殊的縱深發展,而更可怕的是,青年人的社會上升通道狹窄,教育並不見得能給青年的未來帶來新的機遇。因此,表面上的生活富裕了,社會骨子裡的怨氣卻此起彼伏。

    那批六、七十年代的青年人如今已進入中年,成為社會的主力,依然要辛苦工作,卻有很好的職位或資源,生活相對穩定富足。但我聽到過不少他們自己由衷表達的愧疚之情,覺得自己享受了當年的發展紅利,如今卻眼睜睜看著年輕人有才華無用處干著急。

    說到底,青年人發展機會的匱乏,才是一個社會深處的貧窮。

    三

    有一次,從深夜的中環打的士回家。一上車,報出目的地,從前排司機位傳來一絲沙啞的聲音,回報的卻是另一個地名。還沒等我反應,司機猛的回頭,要跟我再做確認。這時候我才清楚看到,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頭髮花白稀疏,牙齒掉光的緣故,嘴顯得癟進去了一塊,他的身體小小的,幾乎是佝僂著蜷縮在座椅里。

    他回過頭來再問一遍,認真地用手側捂著耳朵,做出仔細聆聽的姿勢。原來他的耳朵根本就聽不清楚。那麼,他的視力呢?這麼大半夜開車,他不會打瞌睡嗎?幾乎是本能的,我跳出了的士,砰的把門關上。可是,當我準備再叫下一部的士的時候,眼睛卻禁不住濕了。

    我為深夜裡開車的這位香港老人難過,他的家人難道不擔心他嗎?我為自己冷酷的理性本能感到慚愧,我難道不是更應該支持一下老人家辛勞的夜班工作嗎?

    自此以後,我再聽到別人抱怨香港的士司機態度差,就算我也還是會為維護尊嚴跟態度極差的司機吵架,但在我的心裡多了一份體諒,我知道生活的殘酷、貧窮的壓迫會讓人透不過氣,會讓人失去耐性。比起那些台灣的士司機貼心的歸還錢包的動人故事,不知為什麼,我總覺得香港出租司機的故事探究下去,一定更耐人尋味,更動人。

    曾經策劃過一個叫「多拍一點」的攝影欄目,做過的印象最深的一個專題,是香港籠屋,拍攝和採訪那些住在籠屋的老人。你很難想象,就在銅鑼灣時代廣場的旁邊,住著那麼一批孤獨無依的老人,而整個香港竟然有2.1萬間這樣被政府認定為「不適切居住」的籠屋。多拍一點,就照出燈紅酒綠的華燈下滿目瘡痍的貧窮。

    那一張張滄桑的臉龐,那樣有苦難言的眼神,至今常常浮現腦海。

    之所以叫籠屋,是因為一間小小的屋子裡,每個人的位置只有那麼的一角,人變回被困在籠子里的動物。這些老人無親無故或早已流離失所,只能選擇自己安頓自己最便宜的方法,連《桃姐》里那樣的群居老人院都是奢侈的好命運。

    四

    說起「多拍一點」這個欄目,它屬於我參與創辦的香港一本iPad新媒體雜誌,在那裡我有過一年半非常難忘的經歷,自己也經歷了一個媒體人身份的切換,無論是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還是從關注和報道中國為主的題材,到正視腳下香港土地上所發生的一切。更因為這是一本面對兩岸三地閱讀群體的時政雜誌,怎麼定位雜誌的內容取向,從一開始就是一件讓人頭疼、但必須認真考慮的事情。

    我們發現了一個共同點,無論中國大陸,還是台灣,乃至香港本地,都是處在一個轉型的階段,沒有一個社會是完成式的。三個地方的民間,都有迫切的改變的願望,不過問題的性質、具體的訴求不同而已。作為旁觀者,往往看到的是一個地方的優勢,對問題就不會那麼介意。而身在其中,關注的是自己切身利益,感受的是切膚之痛,再小的問題,也是大問題,反而自身的優勢,不太會再主動提及。

    這樣說不是要消弭問題的差異,相對主義,只是想說,三地民間的交流,尤其是中國大陸和港台的實體接觸,「自由行」的時間還很短,暫時還停留在期待、欣賞的層面,但這是不夠的。而且恰恰是因為「欣賞」,抱著「仰視」的不平常心態,當遇到風吹草動的問題,也就容易一下子做出情緒性的大起大落的反應,不能深入切己的去看待問題。

    其實,沒有什麼比去理解一個地方的問題,更能理解這個地方的歷史和現實,困頓與失落,光榮與夢想。而比起互相分享經驗,更有用的兩地交流,也許是互相關注彼此的問題,互相交換民間的記錄。

    也許,當你知道香港的貧窮是這個城市根深蒂固的疼痛,你就不會再那麼斤斤計較於那兩罐奶粉所引發的所謂中港矛盾了,而是更願意停下來聽一聽那些被侮辱與損害者的故事,感同身受,思考同樣的轉型問題。
分享到1

0

主題

167

帖子

523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23
沙發
kukubara 發表於 2013-3-29 10:36 | 只看該作者
拉倒吧,一個『貧窮』的香港僱用了30萬菲律賓和越南,印度尼西亞保姆,700萬人的本地人多會享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1550

帖子

682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草根民

Rank: 5Rank: 5

積分
6821
3
nierdaye 發表於 2013-3-29 14:16 | 只看該作者
kukubara 發表於 2013-3-29 12:36
拉倒吧,一個『貧窮』的香港僱用了30萬菲律賓和越南,印度尼西亞保姆,700萬人的本地人多會享福! ...

老兄,這個你真的有所不知。香港的貧富差距相當恐怖。很多人的生活,極度貧困,居住環境極端惡劣。

就算是普通中產階級的普通住房都算比較擁擠。房價超高。難以想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67

帖子

523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23
4
kukubara 發表於 2013-3-29 14:31 | 只看該作者
nierdaye 發表於 2013-3-29 14:16
老兄,這個你真的有所不知。香港的貧富差距相當恐怖。很多人的生活,極度貧困,居住環境極端惡劣。

就算 ...

倒霉蛋哪裡都有。說香港貧窮,不符合事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1550

帖子

682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草根民

Rank: 5Rank: 5

積分
6821
5
nierdaye 發表於 2013-3-29 17:35 | 只看該作者
kukubara 發表於 2013-3-29 16:31
倒霉蛋哪裡都有。說香港貧窮,不符合事實。

不夠嚴格。

貧富差距過大和分化造成很多的問題。特別是社會最底層生存狀況的惡化是個大麻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67

帖子

523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23
6
kukubara 發表於 2013-3-30 08:23 | 只看該作者
你夠矯情,香港那30萬外佣證明本地人的最底層也是相當滋潤的,否則他們可以去做傭人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6 16: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