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華社批機構改革亂象:無領導下崗 借改革漲價

[複製鏈接]

2189

主題

3562

帖子

2514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4

積分
25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gskhg 發表於 2013-3-24 10: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3年03月24日02:59  新京報 我有話說(8429人參與)   

    「各部門都要自覺行動,限期完成職能轉變各項任務,絕不能『換湯不換藥』。」國務院針對新一輪機構改革敲響警鐘。機構改革有哪些「換湯不換藥」的怪象?記者進行採訪梳理。

  怪象一

  改出一批吃財政飯的閑人

  機構改革中的人員編製,向來是「增易減難」,一些地方經過多次機構改革后,多出了一批巡視員、調研員、×長助理,他們雖然「退居二線」,「巡視員滿天飛」,「調研員不調研」,但工資、待遇一分不少。

  某省於2009年啟動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部門設置由原來的58個減少為47個,精簡比例為19%,然而這些部門的公務員編製未有減少,不再任領導幹部待遇卻不變。一些原廳局級、處級領導,現在不再擔任實職,到幹部沒有配滿的單位,擔任巡視員或督察員,沒有人因機構改革而「下崗」。

  怪象二

  少了正式工多了「臨時工」

  一些地方改革,編製減少了,「正式工」精簡了,但「臨時工」隊伍卻越來越龐大。某大城市一位局長告訴記者,目前局裡有200多個編製,臨時工50人。東部沿海一縣的農業局則更誇張,正式編製只有40個,但「臨時工」有100多。

  在特定情況下,「臨時工」還成為政府的「擋箭牌」。比如,遼寧西豐縣委書記日前涉嫌違規坐豪車、套用武警部隊假車牌,而書記事後回應稱「司機只是臨時工,已主動辭職」。

  政府機構改革需將應該剝離的職能真正轉移給市場和社會,政府的「臨時工」應轉變為企業和社會組織的「正式工」。

  怪象三

  以「改革」之名行「漲價」之實

  披著改革的外衣進行的收權,使漲價幾乎成為必然。

  2002年國務院下發《關於印發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通過成立區域電網等實現輸配分開,建立電力市場。但多年後電網公司成了「巨無霸」,電價被牢牢把住,所謂「聽證會」淪為「聽漲會」。人們為鐵道部改革叫好,但普遍擔心火車票藉機漲價。機構改革不能成為產品漲價、藉機「分肥」的機遇。

  怪象四

  明放暗收、小放大收

  國家三令五申減少行政審批,但一些地方政府卻有「加碼」嫌疑。

  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曾在今年1月的達沃斯論壇上表示,在當前階段,審批越來越多,眼前最迫切的是行政改革,減少審批。

  有專家也擔心,改革後部門權力更加集中,原來只是一隻手,現在成了「千手觀音」。

  政府能不能把不該管的微觀事項堅決放給市場、交給社會,能不能做到多放「事前審批」?應對機構改革進程及時進行評估、監督和完善。

  據新華社電

(原標題:新華社:機構改革應防「換湯不換藥」)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05: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