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民日報罕見強硬姿態:中國周邊緊張嗎?數據說話!

[複製鏈接]

650

主題

1307

帖子

1403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40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nqiang 發表於 2013-3-13 17: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評社北京3月13日電/和平、穩定、合作、發展是中國周邊地區的大勢所在。中國的發展順應了這一大勢,也是這一大勢能夠形成的重要推動力

人民日報刊文稱,一些西方媒體對中國周邊局勢的報道,總會給人造成一種緊張感,似乎這是一個布滿衝突與危機陷阱的地區,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是那麼的脆弱多變……這是真實的中國周邊局勢圖景嗎?數字最有說服力。

外交部部長楊潔篪在兩會期間表示,2012年,中國與周邊國家貿易額達到1.2萬億美元,超過了中國與歐洲、美國的貿易之和。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中國對亞洲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50%。

這是一個伴隨中國發展而蒸蒸日上的地區,這是一個充滿發展熱情與機遇的地區。發展不僅改變著區域內部的關係,也改變著這一區域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發展是各國最緊迫的現實需求,也符合各國的根本利益。美國、歐洲紛紛調整策略,更加重視這一地區,就是為了分享這一地區的發展動力。

在亞洲史無前例的發展大潮中,中國的拉動作用越來越突出。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不久前指出,過去10年間,世界已經見證了一種新的模式,那就是中國資源的需求推動貿易和影響力的新模式,現在中國的創新和內需將被證明是全球經濟強有力的推動力。

和平、穩定、合作、發展是中國周邊地區的大勢所在,中國的發展既順應了這一大勢,也是這一大勢能夠形成的重要推動力。中國的穩定發展為亞洲國家共同發展創造了良好平台。澳大利亞資源公司首席執行官、金融專家斯托伊科維奇女士認為,中國的發展是一種和平的發展,不僅對地區和全球經濟增長大有裨益,而且對全球穩定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周邊地區,尤其是東亞經濟的高速增長,顯示了整個區域經濟開始出現的結構性變化。和過去相比,這一區域國家經濟增長的最大變化之處在於,它不再是主要依靠向歐美擴大出口而帶動的增長,而是更多受益於區域內經濟體投資和消費的增加,以及各經濟體之間相互投資和貿易的拉動。

這意味著世界經濟格局的重心正在從西方向東方轉移。而這一過程早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就已經開始。亞洲地區,尤其是東亞越來越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對亞洲發展前景有著動人的描述:亞洲復興的內在趨勢在2013年將進一步鞏固;2012年,亞洲有約5億中產階層。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增至17.5億;在本世紀第二個10年,東方仍將如旭日般冉冉上升。

軍界代表委員:中國周邊形勢並非四面楚歌

中評社北京3月12日電/目前,中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年度例會正在北京進行,最高政治協商機構年度例會剛剛閉幕。會議期間披露的中國2013年度國防預算引發關注。與此同時,去年中國頻頻亮相的各類新型武器裝備以及周邊日益嚴峻的安全形勢再次引發外界關於「中國威脅論」的炒作。

國際在線報道,對此,軍界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國防費的增長與國防需求、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適度、合理的,不會給周邊國家帶來壓力。中國防禦性國防政策與和平發展的戰略不會隨著軍力的發展而改變,目前周邊安全問題不會直接導致衝突。下面請聽本台記者楊瓊的詳細報道:

今年中國中央財政國防預算支出暫定為7201.68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增長10.7%,但增幅比去年下降了0.5個百分點。雖然西方媒體依然習慣性地對中國國防費的增長予以「格外關注」,但實際上,中國國防費僅佔GDP的1.6%,這個比率遠低於美英法等國。

作為中國國防白皮書擬制工作專家組組長,全國人大代表、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陳舟認為,當前,中國國防費的增長已走出補償性增長的階段,進入協調式發展的階段,國防建設將更加適應國防需求和國民經濟發展的水平。「這幾年國防費的增長實際上是滿足了國防的需求,與國家經濟增長水平是相適應的。因此國防費的增長應該是正常的現象,是合理的現象。當然,我們也應該說國防費的增長正在走出補償性增長的階段,走入協調發展的新的歷史階段。我們講協調式的發展就是我們投入並不只是為了要補償過去,而是按照我們自己現在的國防安全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適應,讓國防建設有個可持續的發展過程。」

在今年「兩會」期間,與國防費話題同樣受到關注的還有中國軍隊去年以來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去年年底,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首次提出「強軍夢」,要求軍隊「能打仗、打勝仗」和從嚴治軍。

對此,來自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的全國人大代表、第二炮兵某旅旅長談衛紅說,去年以來,軍隊加強了實戰化的訓練強度,拓展實戰化訓練的內容和方式,通過訓練基本手段來提高部隊的能力,做好隨時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準備。「從訓練的內容來講,更多緊貼可能面臨的戰場環境來細化訓練的科目和內容。從內容來講,訓練得更有針對性。在訓練條件上,增加了複雜困難環境模擬,比如加強了複雜電磁環境,惡劣天氣環境。從訓練方式來講,現在都是背靠背的對抗性演練。」

而去年以來,隨著釣魚島、南海局勢的日益嚴峻,中國軍隊在指導思想上發生的轉變被外媒妄自解讀為「中國軍隊可能正準備迎接一場戰爭」。對此,軍界的代表委員們並不認可。他們認為,「能打仗、打勝仗」是對軍人的基本要求,但中國軍人並不單純崇尚武力解決爭端。

全國政協委員、國防部外事辦公室原主任錢利華說:「我們不要把我們周邊的安全環境、我們目前面臨的安全環境說得一團黑、說得四面楚歌,還是要正確地看待我們的安全形勢。我從一個軍人的角度,我認為我們目前面臨的安全問題不會直接導致衝突甚至是戰爭。」

當前,中國面臨的領土爭議主要來自於海洋。而中共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海洋強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再次提出了「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去年,中國首艘航母正式交付海軍,並已靠泊母港;中國海軍多次赴西太平洋進行遠海訓練,並兩次在釣魚島附近海域巡航。

對於海軍的發展,全國人大代表、東海艦隊副司令員兼東海艦隊航空兵司令員孫來沈表示,中國不僅有960萬平方公里陸地國土,還有300萬海洋國土。海軍有能力、有信心應對各種海上情況的發生。「維護海洋權益,維護祖國領土主權完整,是我們海軍神聖的使命,我們將按照軍委賦予我們的使命,維護海洋和平。我們有能力、我們有信心能夠應對各種情況的發生。」

與此同時,也有軍界代表委員認為,在嚴峻的形勢中,往往也有機遇。全國政協委員、國防部外事辦公室原主任錢利華表示,希望通過對話和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所謂的機遇就是我們可以通過協商、談判、正常的對話和交流不斷減少分歧,不斷增加在一些問題上的共識。從而早日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

儘管中國已在各種場合承諾將堅持防禦性的國防政策,走和平發展之路,但是關於「中國威脅論」的炒作仍然不絕於耳,甚至有些國家表示感受到「中國崛起的強大壓力」。對此,全國人大代表、軍事專家陳舟表示,中國的崛起不會給周邊國家帶來壓力,因為中國防禦性的國防政策和積極防禦的戰略不會隨著國力增長而改變。「我們國家的國防政策已經向全世界宣布了,我們走的是和平發展的道路。我們將來強大了我們還是防禦性國防政策。我們的戰略是積極防禦的戰略,這就決定了無論軍事力量多麼強大,中國都不會走進攻的、侵略性的、擴張性的軍事擴張發展道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21: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