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畝產2986斤,科學還是吹牛?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3-2-25 21: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 半島晨報     2013-02-25

  據說印度創造了一項新的世界紀錄。比哈爾邦一位名叫蘇曼特·庫爾馬的農戶所種的稻米每公頃單產高達22.4噸(約合每畝2986斤),超過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創下的每公頃19.4噸(約合每畝2600斤),成為新的水稻平均畝產世界紀錄。近日,英國《衛報》的這一報道在網上熱傳。更讓人稱奇的是,這一紀錄是在沒有使用化肥和除草劑的情況下實現的。《衛報》將印度的「超級豐收」歸功於一種耕作方法——作物根系強化法(SRI)。這則消息引發我國民眾及專業人士的爭論:這一紀錄是否可靠?

  疑點一 消息出現的時機耐人尋味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萬建民告訴記者,這則印度農民創造水稻單產世界新紀錄的消息,最早出現在2011年年底的印度地方報紙上,這位農民還獲得了印度2011—2012年的「Krishi Karman Award」獎。

  萬建民說,由於沒有非常可信的測產記錄,學術界對該紀錄的真實性一直存在懷疑,所以當時該消息在印度被炒了一段時間后,就基本銷聲匿跡了。

  他分析道,由於該單產紀錄被稱是通過SRI來實現的,該技術主要是施用堆肥、人工除草、高產新品種、濕潤灌溉,非常迎合目前「自然農業」「低投入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等新概念,因此,該水稻單產紀錄作為SRI技術推廣和宣傳的一個成功案例,被一些國際非政府組織和SRI技術推崇者重新拾起,於今年2月16日在英國《衛報》再次出現。據說在這個村子,去年水稻收穫季前夕,許多參與推廣「強化栽培」技術的資助人都相繼退出。隨後,印度政府對這個項目注入了一百萬美元,不久就「產生了世界紀錄」。這個巧合耐人尋味。

  疑點二 袁隆平用過這個技術,沒特別增產

  對這一新紀錄,國內部分學者持審慎態度。中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下轄的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稻專家趙炳然、中國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朱德峰等均表示,在沒有實地驗證的情況下,無法對印度高畝產水稻做出客觀評價。

  據記者了解,袁隆平致電萬建民稱,他已對「印度農民創造水稻單產世界紀錄」作出正式回應,直言這是「百分之一百二的假傢伙,吹牛皮」。獨立撰稿人王韜也表示,這是印度在「放衛星」。據介紹,十幾年前袁隆平早將SRI引入中國,中國國內也有過不少SRI的試驗,袁隆平也署名發表過文章,並沒有什麼特別增加產量的作用。

  疑點三 數據公布機構缺乏權威性

  萬建民說,不僅國內相關專家認為這值得懷疑,國外相關專家也認為這是「may be interesting」(也許有趣)的事情。

  他們首先質疑的是單產測定及紀錄頒布的機構有問題。萬建民表示,該單產是農民自己測定,印度地方農業部門及相關專家在事後進行驗證的,測產過程中並沒有相關專業人員監督。產量紀錄出來后,是通過地方報紙宣傳的,並非專業機構或農業管理部門頒布。印度地方官員在知道該消息后,才進行事後調查確認。因此,儘管該農民獲得了不少榮譽稱號,但至今也沒有一份來自官方或學術機構的證明或證書(產量驗收證明)。「事後去調查,收都收了,都是些禾根在那裡,那是什麼真實數據? 」袁隆平說,只有實地現場驗收的數據才可靠。

  疑點四 關鍵是種子,而不是這項技術

  《今日農業》認為印度農民成功的原因,包括採用了SRI技術;當年雨量特別充沛,氣候條件有利於高產;採用了新品種,如庫爾馬就採用了拜爾集團的雜交水稻種子arise 6444。袁隆平說,這一新品種的產量可達到每公頃10噸左右,而SRI技術在低產地區可增產10%—15%,如此推算,在良種良法的推動下,要達到每公頃22.4噸幾乎不可能。

  根據SRI技術在我國四川、重慶、雲南等地的示範推廣情況分析,萬建民說,SRI技術與當地傳統和集約化技術相比,增產幅度一般不會超過30%;如果對照產量水平較低,增產幅度也不會超過100%。印度比哈爾邦的水稻平均單產在每公頃4—5噸左右,僅僅採納SRI技術,達到22.4噸的可能性很小。「除非是在試驗小區上,大面積不可能實現。 」

  此外,美國康奈爾大學農學學士李飄認為,高產的重要原因還是使用了雜交種子,而不是使用這個技術本身,「在SRI自己的官網上,討論這個世界紀錄時,清楚地寫著蘇曼特·庫爾馬用的是拜爾的雜交水稻品種6444」。

  疑點五 《衛報》記者並未親眼見證

  報道「印度紀錄」的作者、《衛報》記者約翰·比達爾在給記者的郵件中表示,他一年前開始關注印度的水稻種植,並於去年12月來到那爛陀,在當地採訪一周。他顯然並沒有親眼見證產量誕生的過程。對於產量測定方法等疑問,約翰表示,這對他來說太過專業。但他堅稱,這一數字是真實的。他也不認為使用哪種稻種是增產的一個重要因素。因而不難理解他在文中忽略了水稻種子這一信息。

                              據《科技日報》《東方早報》報道

  相關鏈接

  破紀錄之地是個「衛星村」

  此次水稻單產世界紀錄的發生地達瓦什普拉村,位於印度最貧困、腐敗現象最嚴重的比哈爾邦,該村也是印度的 「衛星村」「奇迹村」,因為過去三年裡,這裡已放了多個農業「衛星」。據印度媒體報道,在2011年上半年種植季,該村一位農民「創造」了馬鈴薯產量新的「世界紀錄」。而在2011年的下半年種植季,當地另一位農民創造了小麥產量的 「世界第三紀錄」。 據《光明日報》報道 SRI技術特點 1.早移植,少移植,間距大; 2.多利用有機質,即生物肥料; 3.不大水漫田; 4.增加除草的工作量。優勢省種子,節水,減少資源投入。超級高產從來不是它的主推內容。

  缺陷

  在連續耕種的土地上使用,會造成水稻田土壤退化;需要當地有很好的水利設施條件;需要很大的人力勞動投入。

  適用性

  比較適合經濟相對落後、勞動力豐富且成本較低的地區。我國農業需要規模化生產、機械化作業。所以不適合在我國推廣。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448

主題

928

帖子

5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名譽教授

Rank: 6Rank: 6

積分
50475
沙發
前兆 發表於 2013-2-25 23:45 | 只看該作者
袁隆平致電萬建民稱,他已對「印度農民創造水稻單產世界紀錄」作出正式回應,直言這是「百分之一百二的假傢伙,吹牛皮」。

我看不要輕易下結論,看看再說吧!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句話一點也沒錯!科學技術上就得留一手。不對,應該留好幾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3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3-2-26 00:16 | 只看該作者
前兆 發表於 2013-2-25 23:45
袁隆平致電萬建民稱,他已對「印度農民創造水稻單產世界紀錄」作出正式回應,直言這是「百分之一百二的假家 ...

同意對科學問題,應留有餘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06: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