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品牌立國:中國向德國製造學什麼?

[複製鏈接]

2726

主題

2980

帖子

4164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16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豬快跑 發表於 2013-2-18 08: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0年Interbrand全球最佳品牌100強出爐,遍覽其榜還是尋不出一個中國品牌,不覺叫人扼腕興嘆。美國毫無疑問的位列榜首,而位列第二位的卻是二戰中的最大輸家——德國。德國的工業革命足足比英國晚了近80年。而「德國製造」,更是被當時的「世界工廠」嗤之以鼻。二戰結束至今也不過60餘年,德意志民族在之後的歲月里,憑著自身嚴謹的態度,創造出了無數知名品牌。如此短時間內德國崛起速度之快簡直叫人瞠目。

  從「國民轎車」到「大眾汽車」

  說到德國品牌,人們的第一反應都會是賓士,寶馬,大眾這些汽車名牌,作為汽車的發源地,德國在造車行業的確獨佔鰲頭。但殊不知,在1929年,德國的人均汽車擁有量卻大大落後於英法兩國,每237人才有一輛汽車,與英國的45人即有一輛對比起來,著實有愧汽車大國的稱號。其原因是德國生產的汽車風格以奢華為主,其高昂的售價與燃油稅價極大的限制了銷售數目。在希特勒上台的第11天,他就宣布了「國民轎車」的概念:最高時速100公里,百公里油耗小於7升,可乘載2名成人和3名兒童,售價不超過1000馬克,讓每人都擁有自己的轎車。當天,「大眾汽車」(Volkswagen)一詞被第一次提到。在希特勒大力鼓勵汽車生產的戰略下,大部分汽車企業在納粹統治經濟中追求自主戰略,適時調整自己的生產,贏得了戰爭時期的生存和發展。

  二戰結束,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徹底覆滅,但他讓轎車進入百姓家的承諾,卻在德國實現了。二戰後,德國人並沒有從政治正確的角度出發,拆掉那些帶有納粹印記的大眾工廠,而是保持了這「希特勒的產物」的發展並予以扶持。他們將重點放在「甲殼蟲」這一車型上,就是這款小型車,之後在美國打破了福特「T型車」的銷售記錄,創造了一個新的時代。而德國也從此正式成為了歐洲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出口國。正是憑藉著德國人對最初「大眾汽車」品牌的堅持,才使得「國民轎車」的理念終得實現,成為了現在真正意義上大眾的汽車。

  品質至上,不打價格戰

  固執的德國人不會輕易在任何方面低頭,對於產品的價格,更是顯得「一毛不拔」。價格高居不下,是德國產品的一大特點。1899年,是Carl Miele和Reinhard Zinkann相遇的一年,也是德國美諾(Miele)誕生的一年。兩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帶著相同的理念「追求極至永不妥協」,創立了家族企業德國美諾(Miele)。「追求極至永不妥協」這八字箴言成為德國美諾(Miele)的公司哲學,被傳承了112年。

  1929年,美諾推出了歐洲第一台洗碗機,當時一台洗碗機價格相當於一戶人家三年的收入。推出沒多久便遇到美國經濟大蕭條,洗碗機的銷路很差,但是美諾仍堅持洗碗機的研發,從未間斷。

  戰後1960年,美諾推出歐洲第一批電動洗碗機,銷路仍然很不理想,這批洗碗機只製造了不到一萬台,但美諾仍然堅持把洗碗機當做有潛力的產品,繼續研發並製造,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才開始大賣。如今美諾洗碗機、洗衣機等以10倍於其它同類產品的價格出售且供不應求。

  美諾公司創立從一開始便堅信「令人信服和持之以恆的品質才是成功之本」。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德國美諾堅持品質至上,仍然堅持德國製造,形成以Guesersloh (居特斯洛)市為中心,輻射整個德國的8間工廠。同時,德國美諾Miele為研發支付巨大投資,每個工廠都配設獨立的研發中心,確保每件產品無論設計還是品質都達到業界唯一的20年使用標準。

  美諾作為德國製造業的一個縮影,真正的映射出了德國製造行業的嚴謹和對高品質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只有保證質量,才有資格對價格下滑說「NO」。

  強勢貨幣,逼迫企業轉型

  如今的德國有著高品質且高價位的產品,賓士車動輒百萬;全球佔有率第一的斯蒂爾電鋸賣16000元;美諾洗碗機賣36000元等等,這些全部都是德國的實力證明。可是誰又會想到,在1940年以前,德國的產品竟和「粗製濫造」畫等號,以至於二戰後英國還要求德國產品一定要打上「德國製造」以便於和自己的產品相區隔。這一切的恥辱在今天已經完全改觀,而這個變化源於德國的貨幣政策。

  直到1999年歐元問世之前,馬克一直都是歐洲最強勢的貨幣,致使企業出口必須保持高價位,可以保證製造保持在本國內,不用外移,也使產品本身質量有了保證,為德國的品牌創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也正是走向高端市場所致,德國企業的製造很少找代工,幾乎一切製造都由自身解決。拿美諾(Miele)洗衣機為例,除了少數零件以外,大部分彈簧,鋼槽和其他配件都由美諾自己開發,甚至連控制洗衣機的電路板也由美諾自主開發,以此來確保最高品質。

  製造業才是王道

  而當下中國房價逐年猛漲,很多製造企業紛紛投身房地產事業,房地產的暴利讓微利的工業製造企業無心戀戰,這樣一來,中國的製造業優勢漸失,這就是房地產暴利對製造業的擠出效應。但是在德國,情況迥然不同。在德國,房地產不是暴利行業,製造業才是王道。德國人人雖然收入頗高,但是德國首都柏林房價卻遠遠不及中國的北.上.廣.深。數據表明,在過去十幾年,德國房價每年平均上漲1%,而物價水平每年平均上漲2%,相比之下,德國房價實際上在以每年1%的速度縮水。自1977年以來,德國平均房價上漲60%,而個人收入增長已超過了3倍。德國土地實行私有制,各級政府對土地的使用都有明確限制,商業區和住宅區劃分明確,而房地產價格也取決於市場,而不是房地產商說了算。同時,德國的每筆房屋售賣交易和房屋租賃交易都會記錄在案,以便統計出該區域租售房屋的平均價格,超過這一價格的將得到重罰。

  如此遏制房地產商投機取巧,拒絕商家暴利,使得在德國炒房根本無利可圖,也使的德國企業深知製造業才是王道,從此安心從事研發製造,杜絕了一夜暴富的念頭。

  幸福企業,幸福員工

  只有幸福員工才有幸福的企業,數據表明,中國90%的質量問題都是員工的有心之失,而非無心之失,雖然無法統計員工工資被拖欠程度和產品品質之間的關係,但員工不幸福,是無法精益求精的。相比之下,德國的員工卻很幸福,所以才有了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德國製造才有高品質的保證。德國製造業在全國經濟的比重為27.9%,是七大工業國中最高的。

  為保證德國製造的品質,德國制定了一個特殊的「學徒制」教育體系。「學徒制」即為選擇職業教育的16歲學生必須當3—4年的學徒,其中一半的事件在企業「學徒實習」,一半的事件在學校學習理論。工會在450個行業里也有嚴格的規定:必須通過學徒制才能被企業聘用。一旦成為了企業的技術員工,薪水也相當可觀:德國的藍領工人平均工資遠高於英、法、美、日等國。工人高水準的工資有助於企業的發展,比如美國的福特早在多年前印證了這個事實。

  1913年,福特在針對銷量愈發增長,現有生產條件已經無法滿足消費時,創立了世界上第一條汽車裝配流水線,使得汽車裝配速度提高了8倍,「10秒成一車」成為了現實,當年,福特就創下了20萬輛的生產記錄。到1920年時,福特的年產量已經高達到100萬。

  外在數據飆紅,但是福特內在卻出現了大問題,產量上漲,老闆發財,但是員工待遇卻絲毫未動,員工的不滿情緒在飛速滋生,幾千個人辭職不幹了,公司的人員流動也一度達到380%。

  公司的一位創始人詹姆斯·考森斯看到了這枚「不定時炸彈」,1914年1月5月,亨利·福特推出了具有時代意義的一項改革措施:將工人每天的工作時間從9小時減少到8 小時,日薪卻從當時的2.5美元提到5美元,另外還有部分高工還享有利潤分成。這一爆炸性的消息一經傳播便有上萬名求職者便聞風而來。幾乎所有老百姓歡呼雀躍,而資本家們則認為福特是要「毀了美國工業」,金融各界人士也站出來指責這一行為,連《華爾街日報》都認為此舉「犯了經濟罪」。

  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在高工資的激發下,在車間到處都是工人洋溢著幸福的笑臉,而勞動積極性也大大提高。而從外在數據上來此舉更是大獲全勝,實施這一制度后,1916年的年利潤比1914年整個翻了一番,達到6000萬美元。福特的百年基業,就此奠定。

  「德國製造」的勝利

  雖然德國品牌在20世紀不斷崛起,但作為老品牌強國的英國,卻遲遲不肯承認德國的成功。直到二戰結束,英國依然堅持要求在德國進口的產品上打上「德國製造」的標識。這一狀況,直到日不落帝國失去勞斯萊斯的那天才徹底打破。

  寶馬(BMW)的前身是一家飛機工廠,他們在1916年3月7日成立,最初以製造流線型的雙翼偵察機為主,直到1929年7月BMW才推出首輛汽車,但隨著寶馬在汽車領域的不斷技術創新和發展,逐漸發展為汽車界巨擘。而勞斯萊斯汽車品牌幾乎等同於大英帝國的權力、尊貴與繁華,歷經百年滄桑變故,終於逐漸失去了昔日光輝,於2003年被寶馬收購。而勞斯萊斯又曾是英國著名飛機引擎製造商,如今已入德國寶馬麾下的勞斯萊斯也為英國皇家空軍提供發動機,在二戰的戰場上,勞斯萊斯贏了。而英國萬萬不會想到,在半個世紀之後的品牌戰上,勞斯萊斯卻輸在了寶馬手上。

  取長補短,品牌立國

  德意志是個偉大的民族,戰敗后,憑著強大的意志力,以對歷史負責的態度洗刷了自己的恥辱,又重回世界強國之列,他們所依仗的,就是那些作為行業翹楚存在的本國品牌。回想華夏五千年文化的輝煌,而如今全球品牌100強中居然沒有中華品牌的身影,著實讓人反思。

  如今的中國品牌整體狀況不容樂觀,出口下滑,產品質量受到國際質疑,企業以賺錢為目的而忽略品牌建設,工人工資佔GDP比重過低,這些德國曾經的危機在中國隨處可見。想要做出一個好品牌,一個讓世界承認的品牌,中國企業應虛心向德國製造學習,以下是給中國製造企業的幾點啟示:

  1.     加強產品監管力度,保證產品質量

  中國是個製造業的大國,無論走到世界的哪個角落你都能輕鬆買到「made in china」的產品。但是中國卻不是製造強國,大部分中國製造業都以OEM聞名, 靠著拿到國際大廠的定單和設計圖來製造,而在產品質量上卻一直沒有得到國際的認可。俗話說「千里長堤潰於蟻穴」,只要有一個細節出現問題,整個產品就不會有好結果。除了本身監管系統完善的大企業,眾多中小企業也要加強對產品生產的監管力度,本著切實負責的態度來從事製造,為人民謀福利。也只有加強監管,才能有助於潛心開發製造,保質保量,在成為製造大國的同時成為製造強國。

  2.     適應微利時代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經歷過漫長的短缺經濟時代,計劃經濟使得所有商品都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況,百姓即使有錢也買不到商品。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消費類產品產生旺盛的爆髮式需求,企業生產出的任何產品都會被一搶而空,供不應求使暴利時代的企業往往忽視產品的品質。而在台灣地區,人少貨多,品質差的商品遭到唾棄,商家只能在提高成本,保質保量上下功夫,這使得台灣製造企業的產品利潤象刀片一樣薄,是真正的「微利時代」。中國大陸並沒有經過這樣的「微利時代」,但是近年來眾多的產品過剩現象,提醒了國內製造企業專註與靠品質取勝,也要求這些企業努力適應新的「微利時代」。

  3. 提高品牌價值,讓人認可中國製造

  可口可樂的創辦人曾經說過:「即使我的企業一夜之間燒光,只要我的牌子還在,我就馬上能恢復生產」,這就是品牌的價值。而如今全球百強品牌沒有中國的身影,這是對中國製造又一次警醒。沒有優秀的品質,就沒有成功的品牌,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中國製造企業也要提升品牌價值。讓中國品牌馳名海內外,讓中國製造成為優質的代名詞。

  4.     有效的遏制房地產暴利,回歸製造業

  當下中國房地產的暴利吸引了眾多企業想從中「分一杯羹」,遏制房地產暴利勢在必行。一個國家長久的繁榮是不可能建立在房價暴漲的暴利之上的,要回歸根本,製造業才是王道,要讓製造業有利可圖,提升中國品牌形象,同時提升中國製造的價格指數。

  5.善待員工,提高員工工資待遇,使員工感到幸福,培養大批優秀技工。

  幸福員工才能支撐起一個幸福企業,而一個個幸福企業才能產生幸福GDP,讓員工感到幸福,是所有企業必須所做的事。員工的幸福,不僅僅是工資的提高,更是其真實才能的上升,對於製造業來說,每個技術工人都是其關鍵組成部分,技工的職業技能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到產品的質量,企業的品牌滿意度,甚至國家製造業的強盛。提高技工專業技術,全心培養精英藍領,是中國製造業的另一個目標。

  6. 重視中小企業

  德國非常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其實,大部分的德國企業都是中小企業,規模雖然非常小,可是並不妨礙他們在各自的領域成為世界上的龍頭企業。目前,有1000多家德國中小企業在世界同類市場中遙遙領先。這些中小企業看問題更為長遠,更為專註,他們會設身處地的考慮客戶的需要,重視技術的持續發展,強調創新和產品質量,利用自身的技術創新和堅固的品質不斷增加品牌效益,擴大品牌價值。中國經歷改革開放30年,經歷過年的發展眾多出口業當中也彙集許多的中小企業,而我國的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還有許多不足,品牌創建更是微乎其微,與德國比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綜上所述,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不光要做出口大國,還要做出口強國,做品牌強國。品牌立國才是我國企業發展之本!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8: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