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伍皓談配備公車質疑:實在沒有太大回應的必要

[複製鏈接]

5950

主題

8072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290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仲國民 發表於 2013-2-15 09: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仲國民 於 2013-2-15 09:40 編輯

2013年02月14日22:48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伍皓:「微改革」改變中國改變未來

  今天,2月14日,是情人節。反正我也沒情人可以約會,老婆孩子也出去旅遊了,我一個人在家獨守空房,閑著也是閑著。我到基層工作,就想沉下來好好做點事,所以這兩年我很沉寂、很低調,基本不接受採訪,有時候實在扛不過媒體朋友的電話襲擊,也只說上三言兩語就掛電話。今天,耐不住「沒有情人的情人節」之孤獨寂寞躁,就破個例敞開說點吧。

  你問我本想破個冰,開全國公示公車之先河,想不到卻把自己掉冰窟窿里了,被媒體圍攻為什麼要有公車。你很好玩嘛,還來了個「元芳體」:這事兒你怎麼看?這事兒我先不回應,因為實在沒有太大回應的必要。我先說說改革。

  中國的改革已進入深水區,現階段,特別是政治體制改革,學者們宏論連篇,而實踐者哪怕邁出一小步,都有付出百倍的艱辛,都要隨時做好倒下、犧牲的準備。

  我曾被媒體稱為「中國官員財產公示第一人」,那是2009年,但不僅內部會覺得你冒失、「不成熟」;你一公開輿論也來質疑你:你就公開的這一套房嗎,怎麼證明?我還一套房都沒有呢,憑什麼你就有了一套房?讓你哭笑不得。不公開的反而啥事沒有,在一旁看笑話。所以,公開財產的做法就堅持不下去。這次公開公車也一樣,你不公開,沒人會來過問你,你一公開,什麼聲音都會來:你憑什麼要有車?他也不管你紅河都是茫茫大山,就問你:總書記、總理都坐轎車,你憑什麼要坐越野車,「譖越」呀!但是,中國要實現「第二次起飛」,不繼續推進改革,能嗎?

  現在,改革的輿論環境變了,因為改革觸及的利益更多元化了,網路化時代,人們表達意見也更隨意、更方便了。不像過去,只要改革,輿論就支持,現在不一樣,推出任何改革,哪怕只是一項很小很小的改革,反對的、質疑的、看笑話的、挑刺的,什麼都會有。在這樣的環境下,推進改革就需要比過去更大的勇氣,改革的風險也比過去要大得多。所以,「聰明的人」,就不肯去哪怕改變一點點,因為哪怕改變一點點都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風險。於是,大家都觀望。觀望什麼?觀望改革的「頂層設計」。

  現在,上上下下都在呼喚「頂層設計」,但是,有二:其一,中國前三十年改革的成功,從來都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都成功於基層的活力和創造。過度依賴「頂層設計」,則基層失去改革的動力,事實上改革是推不動的。

  其二,即便「頂層」設計好了,也還有個變成基層的行動、基層的實踐的問題。如果不能形成支持改革、鼓勵改革、寬容改革的輿論氛圍,而是誰先去行動、誰先去實踐,誰就「出師未捷身先死」,那麼再好的「頂層設計」,事實上也推不動,化不成基層的具體實踐。

  其實,這一次的「公開公車」,也並非我們心血來潮,只是把中央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八項規定」這一「頂層設計」,在基層變為具體的行動和實踐。落實,從來都不應該是跟著喊喊口號,中央發個文件,我們也跟著發個文件,中央開個會,我們也跟著開個會,這就落實完了?如果最現實、最突出的問題一點都沒有解決,這樣的「落實」又有什麼意義?

  比如,解決公車私用的問題,中央的「頂層設計」不可謂不嚴密,可是到了基層呢,大家都心知肚明,和尚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中央三令五申,還是沒管住。昨天新華社「新華視點」還曝光廣州一城管執法車拉著老人小孩去玩「農家樂」呢。那我們就要去深思,為什麼管不住,癥結在哪裡?我認為缺乏公眾監督是一個最現實、最突出的問題,那我們就針對這個最現實、最突出的問題去想改進的辦法,所以我們推出了公開車號主動接受監督的辦法。我感到,現在的改革已不可能像改革初期那樣氣吞山河、大開大合、大破大立了,因為剛才說過,改革的風險增大,哪怕局部、細節、細微之處的改進、改善,往前邁出一厘米都要受到太多太多的磕絆,甚至還沒邁出去呢就絆倒了,沒有一點勇氣和擔當的人,誰也不想去碰什麼改革。要不十八大要專門提出來,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深化改革」呢?改革需要「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才行,中央的這個提法本身是不是就顯得有點悲壯?但這就是中國現階段的現實。

  那麼,在有著如許「悲壯」的現實環境下,怎麼把中國的改革偉業繼續往前推進?對基層來說,中央提出「頂層設計」之後,應該怎樣去行動和實踐?我提了一個新理念、新概念,叫「微改革」。微博興起之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了中國社會,現在不是什麼都流行「微」嗎?微電影、微健身、微讀書、微生活……我倡導「微改革」。

  「微改革」,就是針對現實中大家都司空見慣但卻是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最突出的最現實、最直接的問題,一個一個細節、一個一個細微之處地去逐一研究出能管用、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改進辦法,一點一滴地去推出改革的細微舉措。

  「微改革」,就是絕不激進、絕不冒進、絕不空談、絕不作秀、絕不急於求成、絕不好大喜功、絕不超越現實。而是著眼於身邊現實中一個一個的具體的實際的問題,著眼於「小事」、著眼於細節、著眼於細微,採用「問題導向」的改革推進辦法,做狙擊手,把「問題」當成必須要擊斃的敵人,一個一個地「狙殺」。

  很多人看不起「微改革」。就像公示公車車牌,他說,不就是一個「小動作」嗎,能解決什麼問題!應該來個痛快的,全國都取消公車!光公開個車牌,逗人玩呢?應該「三公」都公開、全國官員的財產都公開!俗話說,船快了會翻船,馬快了會落馬,車快了不撞車那是萬幸,但明知開快車危險,就不能去拿生命冒險。這就是我不贊成激進、冒進的改革而力主「微改革」的原因。完全可以想見,連我個人自願公示個財產、公示個車牌這樣的細微舉動都會受到各種輿論的「雞蛋裡挑骨頭」,各種各樣的質疑和責難,如果陡然就激進地推全國官員都公開財產,那中國社會還不就亂成一團了?今天我只不過公開一輛公車,媒體、網友就揪住不放,還有人已經跑到雲南來查我這輛車該不該配、是否超標、拿車牌的時候有沒有給車管所打過招呼、這車一年跑多少公里、耗了多少油、修理費過路費等等有沒有浪費等一系列問題,試想全國的公車都公開,如果社會還是抱這種「你公開就給我提供了搞你的線索,我就偏搞翻你」的心態,那社會是個什麼局面?文革十年「打倒當權派」、到處貼大字報、到處奪權奪印、到處抓人關牛棚、到處批鬥武鬥的動亂局面就重演了。

  看到問題並不就有多高明,找到能解決問題的改進辦法才是真正的智慧。比如你一開始就問我的問題,媒體抨擊我公開公車暴露了廳級幹部不應配專車的「秘密」。我看了報道的感覺是幼稚、可笑。這算什麼「秘密」呀,現在全國莫說副省級、廳級,鄉鎮長甚至村官都把公車專有化、私有化了,見怪不怪了。但這的確是個問題,可光說是個問題有什麼用呢?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才有意義不是嗎?以為中央下道命令,全國一律取消公車,這就解決問題了?想法太天真了。以前全國清理小汽車運動式地搞過N次了吧,封存的封存、拍賣的拍賣,什麼招都用過了,可風頭一過,清理的結果是公車越來越多、配置標準越來越高。所以,改革不是一腔熱血的事,改革更不是理想化的事。甚至,拿公車這事兒來說,也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問題、反腐敗的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經濟問題有時候你就還不能硬要跟經濟規律對著干。

  社會大眾也要理性地看待「三公消費」等問題。對「三公消費」,主要矛盾不是呼籲取消,而是如何實現「三公消費」的公開、透明,讓納稅人能明明白白知道自己納的稅政府都花到哪兒去了,有沒有被浪費、被一些不良的官吏貪污。

  所以,我們一直選擇「公開、透明,引入公眾監督」來作為我們「微改革」的主要方向。上面講了一大堆,就是我們推行這種「微改革」的理論依據。大家可以回顧一下這些年來我所嘗試的,被很多人看作是作秀、嘩眾取寵的一系列「小動作」,無不都是按照這種「公開、透明,引入公眾監督」的思路,點點滴滴地來進行「微改革」、「微進步」。無論是在擔任雲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期間,我們嘗試了組織全國第一個「網民調查團」、第一個建立網路發言人制度、第一個開通政務微博、組織全國首場「百姓新聞發布會」等等,還是後來我到了紅河州,我們州委書記和州委、州政府一班人非常支持我進行「微改革」,所以,我們又先後推出了全國第一個專門的輿論監督頻道、全國首個「四位一體」的民意訴求熱線、全國首次微博征歌、全國首創「網路批評獎」、全國首次領導幹部大規模通過媒體向人民公開述職、全國首次把群眾代表請進黨代會等等一系列的「小舉措」,其實都是一個主線:「公開、透明,引入公眾監督」。這次,我們公示公車,還是這條「微改革」的主線。而且,我們的「微改革」儘管也受到很多媒體的橫加指責,受到很多阻撓和困擾,但不會停滯,比如針對你剛才提出的「正省部級以下一律取消公車」的問題,你覺得現實嗎?理想化的東西在現實中都是行不通的。不僅不現實,我剛才也把道理講明了,經濟原理決定,如果一律取消公車,不僅不現實,更是阻斷社會大眾獲得財富再分配的途徑、剝奪社會大眾獲得財富再分配的權利。那麼怎麼辦?還是「微改革」,針對公車中的突出問題一點一點來改,所以我們的改革首先就是取消領導「專車」,改為「公務用車」的方式,其次是公示車號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微改革」絕不停滯,還比如,下一個改革舉措我們是針對大家反映最強烈的另外一個問題公務接待來進行「微改革」,我們正在籌劃通過公開招募的方式,成立一個市民監督的小組,我們公務接待的時候,這個市民小組可以自願輪流來「陪餐」,定期請這個市民小組來審查我們的接待費支出。

  你可以認為我們的「微改革」只是些「小花招」,並改變不了什麼。但我曾經向媒體說過,改革其實有三種方法、三種模式,因此也就有三種前途:一種是大刀闊斧、不管不顧地干,就是所謂的「強人政治」,完全個性化施政,這種方式只要你足夠強勢,或者有「後台」撐著你,多能成功,但是很難被複制,你幹得了,大多數人不敢幹;第二種的結局是,不僅不能被複制,還可能被複辟,因為這一類「改革」完全超越了現實,可能幾十年、幾百年後再來看,方向都是對的,但在眼前真行不通,這是所謂「激進派」的做法。我推崇的改革做法呢?是瞅准社會進步的方向,輕輕打開一扇窗,讓清風徐徐進來,再不可逆轉。我稱之為「推窗效應」。有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如果是狂風暴雨,「哐當」一聲撞開你的窗戶,你的第一反應肯定是趕緊去關上窗戶,拒絕任何一絲風來。所以,推窗式的改革是不急進、不狂躁,步步為營,穩打穩紮。但是,會收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效。比如,當年我們在全國第一個建網路發言人制度,誰也沒有去強行推廣過,但他自然就有示範效應,很快全國各地都有了網路發言人;再比如,當年我們開通全國第一個政務微博,中央也沒有下過紅頭文件去推廣,但是就迅速在全國生根開花了。這就是「推窗效應」,「微改革」的效應。

  是的,我們只是一個州市級的宣傳部門,我們能去著手改革的東西太有限太有限,影響的範圍也太小太小。我以前在一個省的宣傳部,一點「微改革」,示範效應相對來說還可以。現在只是一個州委宣傳部的平台,「微改革」的影響力就非常小非常小了。比如,「公示公車」這件事,我們已經做了兩年,我們也不想主動去炒作、作秀,因此也沒有人關注,直到前幾天羊城晚報的記者看到我們按慣例公示的車號,給我打了個電話,我也沒在意,三言兩語回答了他,沒想到他做了報道,就引起廣泛關注了。這是「微改革」的局限性。但是,我覺得只要堅持不懈地「微改革」下去,自然就會潤物細無聲、推窗浴清風地改變一個地方的政治生態,就像這幾年我們在紅河州進行的這一系列「微改革」,帶來的是群眾訴求的渠道暢通了,社會矛盾不那麼激化了,社會就比較和諧了。這兩年雲南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的「輿情」一件接著一件,似乎從來就沒有消停過,但是你仔細回想一下,這些轟動一時的「輿情」里,可曾有一件是發生在紅河州?要知道,紅河州可是雲南的第一大州啊,但是,社會很平穩、輿情很平穩,這不能不說正是我們堅持「微改革」帶來的效應。這是其一。

  其二,我們只是一個小地方的一個小部門,「微改革」確實就像往大海里扔個小石頭,似乎什麼也改變不了。但是,小石頭一塊有時候碰巧了也會激起千層浪來。如果,一方面中央頂層設計,設計出改革的大思路、大布局,而我們每一個地方、每一個部門、每一個單位,都能樹立起「微改革」的觀念,都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針對最具體、最實際的問題進行「微改革」,你「微改革」一個積弊,我「微改革」一個惡習,你解決了這個問題,我解決了那個問題,這樣搞下來全國會是個什麼情況?全國得有幾千萬個單位吧?一個單位一年就算只搞上一個「微改革」,那也是幾千萬個「微改革」、「微進步」呀!積得跬步,可以致千里;涓涓細流,可以匯成大海。全國每個地方、每個部門、每個單位如果都能堅持「微改革」,能不能匯成中國改革的最強音呢?

  所以,「微改革」,將改變中國、改變未來!(雲南紅河州委常委、宣傳部長伍皓答記者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6: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