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你一定要知道的三國歷史細節

[複製鏈接]

2479

主題

2935

帖子

4913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9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簡單快樂 發表於 2013-2-20 04: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 《國家人文歷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當下,新版《三國》熱播。1800年前的金戈鐵馬、英雄氣概、智謀勇義再次成為人們矚目的話題。新《三國》以三國時代為背景進行了重新的改編,介乎於《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而偏「演義」。

    世人熱捧的三國故事,主要來自演義。文學史家都認為,演義成於眾手,一代代說書人、唱戲人反覆宣講、吟唱,集中了民間方方面面的智慧,羅貫中是一個最重要的整理者。將其作者確定為羅貫中則已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的事。此後,乾隆年間的毛宗崗又做了系統整理校訂。

    演義雖說與正史頗多不符,但它已成為中華民族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史詩,融匯了中華民族一千多年來的理想與嚮往。魯迅曾說:「蓋當時多英雄,武勇智術,瑰偉動人,而事狀無楚漢之簡,又無春秋列國之繁,故尤宜於講說。」誠如此言,那確是一個產生史詩的時代。

    不過,歷史劇的創作究竟要在多大的尺度上遵從史實,成為近些年來爭議最大的難題。這問題其實不複雜,一部歷史劇,對確鑿的史實不宜作大改動,而史料中沒有記載或語焉不詳的則可以進行藝術加工。那些認為歷史上的真實故事不夠精彩需要重新編排的說法不值一哂。

    喜愛歷史的人都知道,許多影視劇編撰出來的情節遠沒有真實的歷史故事吸引人,關鍵是導演和編劇能否把它表現出來。

    某些歷史影視劇為了迎合市場和票房,借古人的軀殼將現代人對權力、金錢、美女的欲求表現得淋漓盡致,甚至不惜胡編亂造、戲說連篇。這種「古為今用」,往往會誤導觀眾,以為歷史上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因而「見怪不怪」,「習以為常」,甚至把本來是錯誤的東西,當成真實的歷史接受下來。

    國人對三國史的認識因有了「演義」而更為複雜。不錯,我們在演義里看到了義薄雲天的膽色與忠勇,看到了匡扶正義的光輝和希望,看到了扭轉乾坤的努力和奮鬥,看到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無奈和悲壯,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對三國真實歷史細節的挖掘和品味。

    本文儘力溯本清源,呈現一個個豐富而細膩的史實,讓三國的魅力更加清晰、真切。古今多少事,都付細談中。

    關羽用的不是青龍偃月刀

    青龍偃月刀是整個三國故事中最為著名的兵器,它幾乎與關羽融為一體,人們幾乎理所當然地認為關羽應當使用這把刀,關於它的傳說大家耳熟能詳:溫酒斬華雄、斬顏良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即便到今天,這種造型的刀仍被稱作「關刀」或「關王刀」。可見其在百姓心目中的尊崇地位。

    但歷史上,關羽使用的並非是青龍偃月刀,而是類似於矛一類的兵器。遍查史書,三國時代無人曾使用「青龍偃月刀」,《三國志》中說到關羽「策馬刺(顏)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很可能他使用的是矛,同時隨身佩有短刀,以便對刺殺的敵將進行斬首。

    《三國演義》中說關羽使用青龍偃月刀是一種附會,為的是使人物的英勇形象更加豐滿,其實偃月刀到宋代才出現,也叫「掩月刀」,偃月,即半月的意思。宋代《武經總要》中就有這種刀的繪圖。這種寬刃大刀的製造工藝在三國時還不成熟,很難造出。三國時的刀為窄而直的刀,長度在1米左右,東吳的刀長60多公分,蜀國的刀則長1.2米以上,有堅厚的刀背和單側刃,不再有銳利尖鋒,而且一般都有環首,環首上的布條纏在手腕上,可以防止格殺時刀從手中脫落。

    自西漢時起刀得到廣泛應用,而且傳到朝鮮、日本。秦末農民起義經過楚漢相爭之後,騎兵日漸增多,由於馬速很快,想要斃傷敵人主要靠揮臂劈砍,而不是用劍向前突刺,快速衝殺的騎兵需要一種便於砍殺、不易折斷的短兵器,用以取代重量較輕、只宜刺殺不宜砍殺的劍。這樣一來,尖長的劍鋒的作用不大了。雖然劍兩側都有刃,但是劈砍時只能用其中一側的刃,另一側的刃不但不能發揮作用,而且使製造工藝更為複雜,劍的最厚部分在中脊,不但工藝要求高,劈砍時還容易折斷。用劍刺殺還有一個缺點:因為當時馬鐙還沒發明,騎兵在馬上刺殺極容易把自己頂下馬來。於是,自西漢時起就出現了環首的長刀,這是一種專門用於劈砍的短柄兵器,一側有刃,另一側做成厚實的刀脊,同時去掉了銳利的長劍鋒。厚脊薄刃不但從力學角度看利於劈砍,而且刀脊無刃,可以加厚,因而不易折斷。所以,《釋名》說:「刀,到也。以斬伐到其所乃擊之也。」三國時環首刀已經普遍裝備軍隊,其在實戰中的地位超過了傳統上的劍。當時的鍊鋼技術也有了重大發展,在此之前,上等的鋼只有反覆鍛打而成的「百鍊鋼」。「百鍊」是形容其多的意思。西漢晚期以後,隨著煉爐的增大以及鼓風技術的改進,爐溫提高,可以將鐵熔化了。生鐵可逐漸除碳變成熟鐵,造刀、劍時,用生鐵和熟鐵糅合在一起,反覆摺疊鍛打,乃是百鍊成鋼。在由生鐵煉成熟鐵的過程中,如工藝不夠或原料較差,就煉成質量比較差的鋼,有的環首刀就乾脆是鐵制的。這一時期優質鋼刀的代表作品,應該是山東蒼山發現的一把有紀年銘的長刀,全長111.5厘米,大約是一與三之比。刀身上飾著錯金的火焰紋,並且有十八個錯金的隸書刀銘:「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大刀吉羊宜子孫。」由此可以知道這把刀是漢安帝永初六年,即公元112年製造的。這把刀經過鑒定,是以含碳較高的鋼為原料,經過反覆多次鍛打的。銘文中的「卅」,即「三十煉」,指將鋼鍛造后摺疊鍛打,這樣反覆鍛打三十層而製成的。同時,這把三十煉大刀的刃部還經過了淬火。採用百鍊鋼造刀,大大提高了質量。

    百鍊鋼雖好,但成本高,費時久。曹操曾下令作百鍊刀5把,耗時3年才造成,自己留了兩把,另3把分給了3個兒子用來隨身佩帶。東漢晚期,鍊鋼技術出現決定性突破,發明了灌鋼法,這一技術水平在全世界一直領先到十七世紀。所謂灌鋼法,就是把生鐵液淋灌在熟鐵板上,再加以鍛打,僅需幾個晝夜就可以煉成品質令人比較滿意的鋼。這種鋼雖然品質比百鍊鋼要差一些,但成本比百鍊鋼低了數倍以上。造刀技術的日趨精良使造刀業規模增大,一次造刀動輒上千。蒲元為劉備造刀5000口,在斜谷為諸葛亮造刀3000口,其淬火技術已十分先進。當甘寧百騎劫魏營歸來后,孫權一次賞給甘寧刀百口。由於生產量大,鐵環刀基本取代長劍,成為軍中最主要的格鬥短武器。

    雖然青龍偃月刀在三國並未出現,但帶有木柄的長刀卻是可能有的,《三國志?魏書?典韋傳》就稱:「韋好使大雙戟與長刀」。不過這一時期帶柄長刀不是常見兵器,三國時將領使用的主要是長矛,如關羽、張飛、呂布等用的都是矛,取其突刺作用。

    到了唐宋時期,長柄大刀已成為長兵中的重要武器之一,唐代有種被稱為「陌刀」的長刀就常被使用,這種刀兩面有刃,前邊帶尖,能刺能砍,極為兇悍。唐代名將李嗣業就是著名的陌刀將。宋代的長柄大刀形制多樣,有掉刀、屈刀、筆刀、眉尖刀、戟刀等五花八門的名稱和樣式,當然,也有掩月刀。

    呂布的兵器不是方天畫戟

    前文提到,呂布用的是矛而非方天畫戟。新版《三國》中呂布用的戟實際也是到宋代才出現的「戟刀」。三國時,戟是軍隊中的標準武器,從戰國開始常用「持戟」一詞作為士兵的同義詞。

    呂布為劉備解袁術大將紀靈之圍時,在營門樹戟一隻,約定雙方,如射中小支,則袁、劉解斗。呂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戟的小支原是橫枝,整個戟呈「卜」字形。到了三國時,橫支逐漸彎曲上翹,減弱了勾的功能,增強了刺和叉的功能,稱為「雄戟」。典韋陣亡前,「以長戟左右擊之,一叉入,輒十餘矛摧。」說明小支上翹后,叉法威力大增。戟是制式兵器,大量裝備部隊。官渡戰前,袁紹檄文稱自己的部隊「長戟百萬」,此說雖有誇張,但也說明其裝備之多。袁紹有大戟士700餘人為左右隨從。

    戟分長短,短戟又稱手戟。手戟是單手握持的短柄戟。曹操年輕時,私入中常侍張讓室內,被發覺,舞手戟自衛。典韋喜好手持大雙戟。軍中謠諺:「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說明典韋手戟每隻重40斤,摺合今8.9公斤。

    手戟也可投擲。董卓拔手戟擲呂布。典韋手持10餘只戟,敵至5步,大呼站起投擲,無不應手而倒。孫策席間向嚴輿投擲手戟,嚴輿當場死亡。虎傷坐騎,孫權投擲雙戟,虎受傷而逃。

    軍中所用的戟,主要是長戟。《三國志?魏書?張遼傳》,遼守合肥時,面對孫權的優勢兵力,「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嚇得孫權只好「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

    漢魏時期,車戰衰落後,戟的功效已由主要是回拉鉤斫,轉變為前沖叉刺,因此就與矟(shuò,指長矛)的效能相近。但到南北朝時,大量的甲騎具裝出現在戰場上,要殺傷對方的人或馬,必須穿透或斫(zhuó)斷人披的兩當鎧或明光鎧,以及馬披的具裝鎧。由於鐵鎧制工日精,戟體窄,雖帶旁枝具有叉刺的功能,但穿透力並不如長身闊體的兩刃矟。因此對付披重鎧的敵方,戟的殺傷能力遠遜於兩刃矟。

    從工藝製造技術方面來看,鍛制兩刃矟則較簡易。由於是軍中主要的格鬥兵器,既要求質精,又要求量足,因此工藝簡便易造的矟較之工藝繁複費工的戟,更合於戰爭的需要。馬矟排擠掉馬戟,成為南北朝時騎兵的主要格鬥兵器。

    戟一直流傳到唐代,但那時已不是作為格鬥兵器,而是用於「門戟」了,具有儀仗的性質。門戟的的制度到宋代仍沿用,並規定戟刃改為木質,完全失去了兵器的功能,僅為擺樣子的儀仗。它不僅在戰場上看不到了,連集錄各種兵器的《武經總要》中也毫無遺痕,只錄有異形的長柄刀——戟刀了。

    張飛的丈八長矛並非像蛇一樣

    同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一樣,張飛的兵器「丈八蛇矛」經過《三國演義》的煊染而聲名赫赫。在新版的電視劇《三國》中,我們可以看到,張飛的「丈八蛇矛」矛頭彎曲似蛇,更為驚奇的是其矛鋒如毒舌吐信般雙鋒並舉,煞是威風。不過,好看歸好看,此「蛇矛」只是憑空臆想,在戰場上中看不中用。

    道理其實不複雜,突刺類兵器如矛、戟等,其殺傷力取決於尖刃刺擊時產生的壓強,矛前兩個尖,明顯會減小壓強,穿透力不如單尖,況且中間新月形的矛鋒增加了遇阻的概率,很容易就折斷鋒尖,其裝飾性明顯大於實戰意義。所謂丈八蛇矛,是小說家為了給張飛增添英雄氣概的捏造之物。《三國志?張飛傳》中說他大鬧長坂坡時,只是說「據水斷橋,瞋目橫矛」。那麼,「蛇矛」稱謂有沒有來源呢?有,漢代稱「丈八長矛」為矟(shuò),如《釋名?釋兵》:「矛長丈八曰矟,馬上所持。」矟音同朔,故后又稱槊(shuò)。由於矟和蛇音相近,而矛長又似蛇,故而丈八之矟就訛稱為「丈八蛇矛」,並在後世流傳頗廣,特別是繡像本《三國演義》中將丈八蛇矛的矛頭畫成長而彎彎曲曲如蛇之狀,就與其本義相差很遠了。

    丈八長矛有多長?漢魏的一丈八尺,約合今天的4.15米,這種長度不是誇張,兩軍對陣,雙方都挺矛前刺,矛身長的就可先刺及對方。但矛的長度也不是越長越好,根據使用者的體力及熟練程度,矛的長度有所不同,太長了單兵操作有困難,不靈活,但古代的矛一般都在3米以上。秦兵馬俑坑中所出的最長的矛達6.7米,這可能不是實戰品,而是儀仗性的。如用於實戰,至少要兩個人才能操用。若干支這樣的長矛集合一起對付騎兵衝擊倒是會有效果。

    三國時,長柄矛是制式兵器,大量裝備部隊。劉表支援黃祖,一次派出5000長矛兵。長柄矛也是關西兵擅長的兵器,連關西婦女也載戟挾矛。當時的許多名將都使矛,如關羽、張飛、呂布等。曹操、曹丕父子都曾「上馬橫槊」(《南齊書?垣榮祖傳》),故而蘇軾的《赤壁賦》中有曹操「橫槊賦詩」之句。

    從漢到唐,是由矛到槍的演變時期,也就是由青銅所造的較長的矛,到由鋼鐵所造的較短的槍的演變時期。唐初大將尉遲敬德,不僅自己善使矟,還「善避矟,每單騎入賊,雖群刺之,不能傷,又能奪取賊矟還刺之」(《新唐書?尉遲敬德傳》)。但這時期矛的矛頭逐漸變短,也就成為後世的槍。矛頭變短就更節省金屬,也更適用。

    無論是槍或是矛,凡是突刺兵器,在金屬的矛(槍)頭下邊,桿的前方都有用絲線或獸毛札制的「纓」。其作用是當刺中敵人身體時,敵人傷口的血被纓阻擋,不致順著桿向下流淌,使桿變得濕滑而難以把握,這一細節血腥氣十足。當然,桿上加纓,也可以使得槍和矛更加威風、有氣派。

    勝負靠將領單挑:純屬扯淡

    關於三國時的行軍打仗,《三國演義》中有大量如是描寫:列陣之後,主將騎馬上前一對一廝殺,通常是大戰多少回合,要麼一方負傷敗陣,要麼一方被刺(砍)死於馬下,勝的一方掩殺過去,打敗對方。這純屬無稽之談。

    所謂單挑,即兩匹馬相向疾馳,接觸交手是為一個照面,調轉馬頭衝過來再交手,合兩個照面為一回合。一般來講,三個照面后,馬的奔跑衝刺就不能保持高速。文學作品經常通過單挑以事渲染,正史卻不屑一提。二十四史里幾乎沒有單挑。冷兵器時代的戰鬥有各時期的戰術原則,哪能靠主將單挑決鬥而定勝負呢!

    由此可見,陳壽在《三國志》中寫關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也屬於恭維之詞。一支部隊的主將,是不會沖在最前邊的,因為敵方矯健者甚多,特別是年輕的下級武官和強壯的兵目,會造成嚴重威脅,一旦帶隊主官有所閃失,這支隊伍就陷入無指揮的境況,後果不堪設想。

    三國時究竟如何作戰?整個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主要靠陣法,雙方主帥要想勝利,主要目的就是一個:破敵,即破敵之陣,使敵人陣腳大亂,無法指揮、調度和配合,人數再多也會失敗。故古代士兵操練最多的就是陣法,步、騎、弓弩的排兵布陣、進攻防守,預備部隊的安排調度等等,對一支部隊來講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

    三國時袁紹同公孫瓚的界橋會戰,堪稱冷兵器戰爭時代的教科書。從這一場戰鬥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三國時代野戰的概貌。

    公元192年,公孫瓚率大軍西進去消滅袁紹,進入巨鹿郡廣宗縣(今河北省威縣東)境,在清河左岸距界橋二十里處,兩軍進行了會戰。

    公孫瓚方面參加會戰的共約三萬兵力,包括一萬騎兵和二萬步兵,另有少許人馬守衛大營。基幹力量是燕、代騎兵,由白馬義從、重裝鐵騎和輕騎兵組成。所謂白馬義從,就是騎著白馬的輕裝騎弓手,與鮮卑、匈奴等北方少數民族游騎作戰,非常得力。公孫瓚的二萬步兵及一些輕騎兵,系來自冀州、青州新附的部隊。

    袁紹肯於進行會戰,是因為在千里大平原上,無險可依,不能聽任公孫瓚軍長驅直入。但騎兵居於劣勢,勝算何在?靠步兵的數量優勢。袁紹寄希望於公孫瓚的騎兵在追擊自己騎兵之後,再調頭來對付自己的步兵之前,將公孫瓚的步兵擊敗,使其騎兵失去立腳的根基。

    會戰開始時,公孫瓚將騎兵部署在戰陣的兩翼,中間是步兵方陣。他對新附的步兵頗無信心,便在中央的步兵方陣前部署白馬義從,由大將嚴綱率領。

    袁紹軍兩翼的騎兵很快就被擊潰了,公孫瓚的騎兵轉入追擊。但在中央,袁紹軍的抵抗異常頑強。袁紹任命大將麯義為先登。袁紹、麯義似乎算準了公孫瓚必在中央的步兵方陣前面部署白馬義從。麯義久在涼州,所部士兵皆善戰,對付輕裝騎弓手頗有辦法。他以八百步兵伏於長方盾后,將前後數排長矛伸出,實施堅決防禦,維持戰陣的隱定;後面是一千張強弩,以猛烈射擊大量消耗對方的有生力量,為步兵轉入反攻創造條件。

    在界橋戰場上,嚴綱率領白馬義從疾馳而來——這些騎弓手,對付輕騎兵是非常有效的,不但可以迎面痛擊,還能夠以追殺殲滅之,但馬弓侵徹力、貫穿力尚且不及站在地面上射擊的步弓,怎能與強弩匹敵——立刻遭到有力阻殺,轉瞬間千餘騎戰死,嚴綱本人也陣亡。其餘的白馬義從潰散,衝動後面步兵的陣腳。麯義乘勝轉入進攻,一舉擊潰公孫瓚的步兵主力,追到界橋。

    就在麯義獲勝的同時,袁紹卻處於險境。公孫瓚的騎兵在追擊之後,返身回戰時,困住了袁紹本人。當時,袁紹身旁只有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餘人。別駕從事田豐勸袁紹進入空垣躲避,袁紹將兜鍪脫下擲於地上,大聲叫道:「大丈夫當前斗死,而入牆間,豈可得活乎?」侍衛們見主將如此,無不拚死抵抗。對方的騎兵不知袁紹就在此間,看到箭矢太猛,不願造成過大傷亡,公孫瓚的騎兵撤走。

    在界橋上,公孫瓚收斂餘眾再戰。然而,步兵已經七零八落,單靠騎兵至多僅能牽制,因此公孫瓚軍終不得不撤退。麯義順勢斬斷公孫瓚軍大旗,攻破其大營。

    這場十分壯觀的步、騎會戰,勝負在幾個時辰內立見分曉。界橋之戰是中國古代一次經典的平原會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5 20: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