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唐志軍:少一點國情 多一點國際

[複製鏈接]

5950

主題

8072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290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仲國民 發表於 2013-2-14 08: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3年02月14日07:31來源:環球網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發展階段已發生深刻變化。能不能走出「中等國家陷阱」,能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繁榮富強,能不能實現人民幸福,都取決於我們對「國情」和「國際」的思辨認識。在我看來,我國必須進行第二次改革和轉型,從第一階段的更多強調「中國特色的國情」轉向第二階段的更多強調「普世價值和國際規律」。這是因為:

  其一,「普世價值」是人類的共同追求,不會因不同國情而失去其價值

  普世價值觀,是「指世界各地的人們普遍贊成,社會各個階層、各個宗教、各個民族普遍贊成的價值觀念」。民主、自由、法制、人權、平等、公平與正義是普世價值的核心內容。為鞏固和推行普世價值,1947年,人類在聯合國召開會議,通過了《世界人權宣言》。應該說,到今天,聯合國人權憲章所倡導的普世價值觀為世界各國人民普遍贊同。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崛起,取得了輝煌的經濟成就;同時,在減少貧困、促進人的發展上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然而:(1)在經濟領域,增長的可持續性、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枯竭,使現有的增長方式受到日益嚴峻的質疑;同時,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斷擴大,財富分配的權力化和灰色化,使得人們怨言很多。(2)在社會領域,價值觀混亂、誠信缺乏,社會公平和正義的缺失引起了人們的不滿和擔憂。(3)在政治領域,民主進程推進緩慢,政府壟斷、腐敗滋生,幹群關係對立嚴重。面對這樣的現象和問題,在中國知識界引發了「普世價值」與「中國特色」之爭。

  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的是,普世價值之所以為普世價值,就在於它體現了人類的共同追求和共同價值所在,決不會因不同國家的不同國情而失去其價值!而且,就其根本來說,「普世價值觀和馬克思主義核心精神及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是一致,自由、公正、平等、正義等普世價值觀蘊含在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精神之內……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普世價值觀也是統一的而不是抵觸的,中華文化尊崇仁愛、寬容、和諧、誠信、正義、民本、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基本理念,和普世價值觀是一致的。」因而,雖然不同的國家具有各自的文化、歷史特徵和政治架構,即具有不同的國情,但這種差異不是對普世價值和現代社會制度架構的顛覆和拒絕。從實現路徑上講,由於初始條件、內生狀況、外部約束不同,后發國家不可能重複先驅國家走過的路,只能另闢蹊徑。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用「中國特色的國情」為託詞來拒絕「普世價值」。民主、自由、人權、公平、正義等「普世價值」一定是中國第二次改革和轉型中繞不過的彎!

  其二,一些「國際規律」是人類歷史所證明了的「社會、市場的鐵律」,不會因不同國情而失去其約束力

  人類社會和市場有其內在規律,這些規律是人的貪婪性、權力欲、對自由、正義和公平的追求等多種深植於人身上的、複雜的、多元的人性造成的,也是由人與人之間的博弈造成的。它們是緊箍在人類頭上的「鐵律」,並不會因某個國家的特殊國情而不起作用,或者消亡。人類的歷史已經證明並且還將證明這些「鐵律」,中國也不會因為現在「中國特色」而逃脫這些「鐵律」的約束。這些「國際規律」是許多方面的,下面我將簡單地羅列其中較突出且對當前的我國至關重要的幾條:(1)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古往今來,沒有一個國家能逃過這條「鐵律」的魔咒。任何國家的任何時候,如果權力沒有制衡,將導致腐敗。(2)缺乏人權和財產權的國家必然走向混亂和失敗。歷史證明,一個不能明晰、尊重並有效保護私有產權的國家,一個隨意侵犯民眾財產權的社會,註定會走向經濟衰退、社會動蕩、人民痛苦。前蘇聯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3)壟斷必然帶來低效率和社會不公,競爭才是市場經濟的根本。壟斷,尤其是政府壟斷,不管以何種形式出現,不管其理由多麼冠冕堂皇,最終只能導致低效率和對民眾的劫掠。而競爭才是市場經濟的根本,才是效率和公平正義的保障。(4)貧富差距過大不僅對窮人是一種災難,對權貴和富人也是一種災難。貧富差距過大,最終將點燃社會割裂的火藥桶,在燃燒窮人的同時也燃燒那些冷漠的富人和權貴。(5)「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大學之魂,泛政治化(行政化)的國家不可能建立世界一流大學。人類的大學發展史表明,任何國家,如果政治(行政)的力量在大學無處不在,這個國家註定出不了世界一流大學!

  其三,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我們每向真正的「普世價值和國際規律」而非欺世盜名的「國際慣例」邁進一步,我國的經濟和社會就前進許多

  1978年以來,中國在強調「中國特色」的同時,走向了改革和開放。就其實質,每一步促使中國進步的改革和開放,都是在向「普世價值」和「國際規律」靠攏、發展,而每一步違背「普世價值」和「國際規律」的改革措施,最終或者是帶來了低效率、抑制了經濟增長,或者是影響了社會公平正義,引起了人民的不滿。

  在政治領域,我們結束了階級鬥爭為綱的政治線路,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放在了經濟和社會建設方面。政治綱領的扭轉,是我國向「普世價值」和「國際規律」的靠攏,從而促進了國民的解放和自由,增強了國家凝聚力和人民對黨的擁護。然而,在政治上,我們也存在著因過度、過多的強調「中國特色」而帶來的扭曲和失范。如:民主的裹足不前和虛而不實,制衡的缺乏,使得政府和某些掌權者權力獨大,由此導致腐敗盛行,人民胸懷怨氣。

  在社會領域,近年來,我國開始重視民生,大力推行城鄉一體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大力促進農村發展。這些措施,從實質來看,正是向「普世價值」和「國際規律」的要求來做的,從而贏得了廣泛的擁護和讚譽。而由於過度地強調「中國特色」,我國長期維繫了城鄉二元分割的戶籍制度,由此制度,農民深受身份歧視之苦,衍生了許多人間悲劇。

  在經濟領域,市場經濟的確立和對外開放無疑是「普世價值」和「國際規律」在我國最顯著、最深刻的反映。由此,我們創造了人類史上的經濟奇迹。然而,讓我們感到寒心的是,我國的經濟領域至今還存在著因借「中國特色」而拒絕真正的走向市場化和開放化。許多領域被國有企業壟斷,而這些壟斷企業,卻沒有履行該有的責任,反而卻利用其壟斷地位不斷地攫取百姓財富。

  在其他的領域,如教育、醫療,我們同樣可以看出,如果某個領域真正向著「普世價值」和「國際規律」改革,這個領域就效率更高、更公平;而如果其以「中國特色」為改革導向,就更低效、更不公平、更多腐敗。

  其四,新階段我國實現發展方式轉型需要「少一點國情,多一點國際」

  在新階段,實現發展方式轉型,必須要在以下領域取得較大的突破:第一,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第二,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第三,城市化;第四,城鄉一體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第五,低碳經濟的發展。

  事實表明,人力資本的積累和技術進步,都必須與國際接軌,按照已被國際上其他國家的歷史所證明了的教育、人才使用、知識創新和知識保護等方面的規律來辦才能取得突破性進展;否則,將導致創造性人才被扼殺、技術創新被抑制。

  歷史表明,當一國大國長期靠出口來維持經濟增長時,不僅會扭曲國際貿易結構,導致各國貿易衝突增加;也會扭曲世界經濟和產業結構,導致世界經濟、金融的不平衡。因此,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才是大國長期發展的內生動力,而此次的金融危機更是凸顯了國內需求的重要性。

  國際經驗表明,城市化是一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也是一國服務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要加快城市化,也需要我們向「普世價值」和「國際規律」接軌,打破「一國兩制」這裡指的是中國存在分割的城市制度和農村制度的制度障礙,賦予人民自由流動權。

  既有的文明和現代國家,其城鄉是一體化的,其基本公共服務是均等化的。當前中國的區域、城鄉和群體差距,亟需中國與國際接軌,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

  低碳經濟是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各國正致力於技術創新、制度協調,以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中國要發展低碳經濟也必須與國際接軌,在技術上、在排放權分配和交易上參與國際合作。

  其五,過多的強調「中國特色的國情」會成為某些利益群體的遁詞,成為阻礙改革推向更深層次的借口

  我國的改革已到了非向更深層領域推進不可的時候。當改革要推向深入,在中國建立起一個更公正、更規範、更透明、更制衡、更利益均衡的法律和政策體系時,不可避免地要觸及到這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於是,一些人或集團,就會打著各種「中國特色」的幌子,以各種理由來搪塞百姓、阻礙改革。比如,對國有壟斷企業來說,當要對其徵稅資源稅或要其將利潤上繳時,他們就會以「中國特色的國情」為託詞,說什麼這樣會削弱其競爭力、說什麼這樣會增加其經營成本……但他們在提高各種收費時,卻會以與「國際慣例」接軌來忽悠老百姓…..

  然而,中國要走向復興,走向公平正義,走向持續繁榮和人民幸福,絕對不可能跳過某些方面的改革,也絕對不能因為某些利益集團的忽悠而拖延改革。作為執政黨,為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和明察秋毫的能力,要善於辨別這些利益集團以「中國特色」為託詞而阻礙改革的把戲,要勇於戳穿他們的騙局,大膽地推進改革向深水區邁進。

  其六,中國要從區域大國走向世界強國,必須「少一點國情,多一點國際」

  中國現在已經是一個區域大國,其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但中國距離世界強國還很遙遠。一個世界強國不僅要有很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更重要的是,它要有被世界其他國家廣泛認同的價值觀、政治影響力和文化吸引力。在價值觀上,它所倡導和實行的核心價值觀是代表人類的「普世價值」的,並且會隨著時代的變遷,提出引領世界發展方向、促進人類自由和福利的新的價值觀。在政治治理上,在國內它是民主的、清廉的,其政府的公共治理水準是高效的、其公共服務是一流的。在外交上,它能主持正義、倡導世界和諧、不搞強權和威脅、擁有廣泛的政治影響力和權威的話語權。在文化上,其文化代表著人類的人性和良知,能促進知識的進步和創新,能全人類傳播公認的正義、和平、博愛等價值觀,能反思人類的劣根性。歷史表明,任何違背以上原則的國家,都不可能成為世界強國,日本就是這樣的典型。種種例證說明,日本現政權所奉行的文化價值觀已同全人類公認的正義、和平、博愛等價值觀背道而馳,憑這一點,日本就無法成為世界強國。同樣,中國要成為一個世界強國,必須要通過輸出具有世界普適性的價值觀和制度優越性來實現。過多的強調「中國特色」將使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制度安排和價值觀失去普遍適用性,也失去其領導性和召喚力。為此,我們必須要「少一點國情,多一點國際」。

  當權力制衡格局未能形成、政治未能清廉、民主還任重道遠,當市場遠未完善、壟斷企業隨意改變規則,當社會公正與人民期望相距甚遠,當貧富差距不斷加劇,當大學不能以知識創造和培養傑出人才為己任,當離世界強國的標準還差很多,當遠未達到現代性所要求的一切時,一個國家如果過多地強調「特殊國情」,而拒絕接受「普世價值」和「國際規律」,其結果只能與走向繁榮、富強、自由、民主、現代性、和諧社會、世界強國等目標漸行漸遠!衷心希望今日之中國能「少一點國情,多一點國際」!

  唐志軍為經濟學博士,湖南科技大學經濟學教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1: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