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歷史上那些千古不變的定律

[複製鏈接]

2

主題

2

帖子

4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s123456 發表於 2013-3-1 12: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歷史的發展,如同陀螺的運動,不停地旋轉,一圈又一圈,周而復始。在這種周期性的運動中,有某種恆定的東西,始終保持不變。杜牧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 「後人復哀後人」,不正好反映了中國歷史在變中保持不變的特點嗎?這是一種規律,有人稱之為歷史定律。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殷紂王即位不久,命人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賢臣萁子說,「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糧,只能與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錦繡,乘華車,住高樓。國內滿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異寶。」果然……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越王勾踐,為報仇雪恨,卧薪嘗膽,精神非凡。但他的個人品質卻非常糟糕。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幫他籌劃大計的兩個功臣,成就大業之後,一個被殺,一個逃跑。

  人為什麼會是這樣,患難易共,富貴難同? 現在這些做生意的人,若是幾個人合夥共同創業。開始的時候,兢兢業業,在艱苦環境中共同拚搏,尚能齊心協力。一旦家大業大,有了豐厚的利潤,就會生出異心。彼此猜忌、齟齬,終至於分道揚鑣。 難道人的天性就是這樣?

  第三定律——包圍定律

  諸葛亮說親賢臣,遠小人,但小人卻更善於「包圍」。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論及天下興亡之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指鹿為馬」的趙高,「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禍國「六賊」童貫、高俅、蔡京等,陷害忠良的秦檜,兩面三刀的嚴嵩,無法一一列舉。若能把他們聚集攏來,可以排列成大軍,浩浩蕩蕩。只不過,這隻大軍不能用來上陣殺敵,他們所起的作用,就是「包圍」。

  第四定律——敵戒定律

  唐代柳宗元: 皆知敵之仇,而不知為益之尤;皆知敵之害,而不知為利之大。秦有六國,兢兢以強;六國既除,訑訑乃亡。晉敗楚鄢,範文為患;厲之不圖,舉國造怨。孟孫惡臧,孟死臧恤,「藥石去矣,吾亡無日」。智能知之,猶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敵存而懼,敵去。

  歐洲大陸,自羅馬帝國以後,列國爭雄,就像我們的春秋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總有打不完的戰爭。一個國家,要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必須勵精圖治。當今世界,美國人橫行天下。是三次大戰(兩次熱戰一次冷戰)造就了美國人之「橫」。沒有強大的敵人,失去了外部的壓力,內部自然就腐化。未聞邊塞號角,但見歌舞昇平。自秦以後,皇朝的歷史,一代不如一代。

  第五定律——朋黨定律

  唐穆宗時期,以李德裕為首的士族出身官員結成一派,以李宗閔、牛僧孺為首的科舉出身官員結成一派,兩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訐、傾軋達四十年,史稱牛李「朋黨之爭」。 中國歷史上這樣的「黨(派)爭」持續不斷。

  西漢有外戚、宦官作祟,東漢有清議黨錮,魏晉南北朝有士族門閥,唐有劉李黨爭,宋有「元佑黨人碑」,明有東林黨、宣黨、崑黨,清有帝黨、后黨,國民黨內有黃埔系、cc系、政學系等。 各朝各代,都有朋黨、幫派,是一個很有中國特色的歷史現象。朋黨現象,有其社會根源。中國傳統社會的最大特點是,他是一個宗法社會。

  第六定律——黃宗羲定律

  「帝國千年以來」通過「並稅式改革」解決「農民負擔問題」。歷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改革者的初衷是要通過「並稅」的方式減輕農民負擔。一次又一次的改革,農民的負擔非但沒有減輕,反倒愈益加重。黃宗羲稱為「積累莫返之害」。

  依常理來看,是有些奇怪。像王安石這樣的改革家,詩文寫得極好,富有智慧,怎麼也會犯一些不斷被重複的簡單的錯誤?在農村普遍流傳著一種說法,「上面的經是真經,都是下面這些歪嘴和尚把經念歪了。」

  第七定律——五世而斬定律

  1856—1860年,太平軍兩次打破圍困天京的清軍江南、江北大營,取得大捷。 駐守江南、江北大營的是清廷「精銳」的八旗兵和綠營兵。綠營兵「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八旗兵則更為腐敗無能。兩營潰敗,湘軍成為清廷主力,形勢急轉直下。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一個有本事的君子,得了個好位子,掙了一大份家業,想把他千秋萬代的傳下去。但「五世而斬」,君子的夢想終會被殘酷的現實所擊碎。 老百姓的說法,更加令人掃興。他們說,「富不過三代」。

  第八定律——權大欺主定律

  歷史上「權大欺主」的事屢見不鮮。楚成王兒子商臣,逼迫成王自殺;吳國公子光派專諸刺殺王僚;西漢末有王莽篡漢;晉有「八王之亂」;三國時期有曹操、司馬昭擅權;隋有楊廣弒父殺兄;唐有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宋有趙匡胤「黃袍加身」;明有朱棣「靖難」之變等等。

  在封建皇朝,存在著兩種大搏弈。一種博弈發生在皇帝和皇儲(太子)之間,另一種博弈發生在皇帝和權臣之間。皇帝和皇儲,親生骨肉,也會為了權力生死相搏。

  第九定律——皮毛定律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中國的知識分子就變成了「毛」。 秦之前,文人們曾經有過一段美好時光。他們負笈而行,周遊列國,天馬行空,十分浪漫。秦以後的文人,他們的「笈」中只有先人的經書和教義。

  秦始皇統一中國,他所作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統一了中國人的思想。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沙發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3-3-4 10:17 | 只看該作者
秦始皇好象沒建宣傳部,也沒建學校,而且那時候文人是很受重用的,比如,李斯、趙高都是當時非常有才學的人,秦始皇並沒有因為趙高是個閹人而看輕他,反而讓他當了秦二世的師尊,這是多麼大的信賴?秦始皇能掃平六國,關鍵在於會用能人,而且能駕馭能人。
海外存知彼,天涯若此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3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3-3-4 10:24 | 只看該作者
趙高的指鹿為馬沒指錯呀,最後不是那個戴七寸綠帽子的劉邦得了秦朝的天下嗎?第七的生肖為馬,「鹿」和「綠」的漢語拼音都是Lu。所以,趙公公的眼睛是雪亮的。現在那些教會的牧師們不也在指鹿為馬,說煤球是白的,底下的信徒都不敢說是黑的,可惜都沒趙公公那神性。
海外存知彼,天涯若此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15: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