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劉禹錫靠一首詩通吃各地美女

[複製鏈接]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3-1-30 00: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原題:《司空見慣:爛尾新聞的副產品》

文/趙炎

    聽說過「爛尾樓」、「爛尾工程」之類的詞兒,愣是沒聽過還有「爛尾新聞」一說,不能不佩服媒體人超強的創新能力!

    啥叫「爛尾新聞」呢?《新京報》解釋說:「媒體、公眾紛紛關注於那些熱點新聞、事件,特別是牽涉到官員違法、違紀的各類醜聞,並冀望依此推動法治的進步,實現對權力的規範、約束,這當然是一種進步。但弔詭的是,許多新聞事件轟轟烈烈地產生,卻最終悄無聲息地沒了下文……」新聞也有「爛尾」,稀奇!難怪媒體驚呼「弔詭」。

    其實呀,媒體真的不該這麼「沒見識」。為毛呢?中國是個歷史悠久、文化綿長的大國,神馬事兒都是有傳承的。就比如這「爛尾新聞」,唐代就曾有過,還因此催生出一個著名的成語呢。

    新聞主角:一代詩豪劉禹錫

    此君的生平,我想就不必再介紹了吧,小學生經常朗誦的「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就是劉禹錫的大作。劉為官數十年,有一半以上的時間,乾的是監察御史和刺史的活兒。

    監察御史,大家都知道是古代的風紀官兒;然而刺史,就比較模糊。有說刺史就是太守,乃地方州府的行政一把手,對不對呢?對了一半。漢代的刺史,不具行政職能,單純就是巡察地方;隋煬帝改刺史為太守,同時另設司隸台,掌風紀,官兒也叫刺史;唐代相反,太守又改成了刺史。實際上,無論在隋在唐,刺史的「刺」(檢核問事)的職能始終被保留。

    也就是說,唐代的刺史,是集行政、紀檢、監察等職能於一身的。

    唐德宗貞元九年,劉禹錫中了進士,榮入博學宏詞科,不久即開始其監察御史生涯。王叔文搞改革,劉禹錫被重用,短暫離開過「紀檢委」,王叔文倒台,他坐貶朗州刺史,回歸老本行。其後分別出刺過播州、連州、夔州、和州、蘇州、汝州、同州等地。一直到唐武宗會昌年間,年近古稀的劉禹錫,才加檢校禮部尚書,離開紀檢崗位,旋即去世。

    新聞事件:三官兒與一美女的腐敗案中案

    大和五年(831),經宰相裴度推薦,劉禹錫回京到教育部當了個司長(禮部郎中),掛集賢殿學士銜。不巧的是,也正是這一年,裴度罷相,劉沒了靠山,被貶出刺蘇州。

    臨行前,司空李紳仰慕其才名,特大擺筵席為其踐行,不僅如此,李紳還讓自家的寵姬出來唱歌侑酒。此歌姬身段妖嬈,舞姿曼妙,一雙知心體己傳情目,一曲陽春白雪高雅曲,讓在座的嘉賓無不顛倒。(註:唐時司空為「三公」之一,貴族才有的虛銜,地位崇高,不具體任事)

    劉禹錫自然也心花怒放、情不自禁,脫口吟道:「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惱亂蘇州刺史腸」。啥意思呢?用白話說就是:這位美女太風情萬種啦,司空大人天天見,可能沒覺得她的魅力,我老劉卻被她迷倒了,腫么辦腫么辦!李紳是個性情中人,聽了劉禹錫的詩后,哈哈大笑,立即對劉禹錫說:沒啥,她,歸你了。

    這事兒在唐代不算腐敗,只能算佳話韻事(古代娛樂新聞的一種),若在今天,就難免性賄賂之嫌。劉禹錫屬於公然索賄,李紳作為有職無權的宗親,送女人給劉,有無交際地方、積累名利資源的意圖呢?趙炎以為不一定,但其作秀、製造新聞熱點的意圖,則是顯而易見的。古代文人都有這嗜好。

    通過各種「媒體」的炒作發酵,這則新聞迅捷傳播開去。

    好事傳千里,自有妒花風。劉禹錫還未來得及攜美人去蘇州赴任,又爆出另一則新聞。原來,京師長安還住著另一位司空,叫李逢吉,他聽說劉禹錫吟詩得妾,不由妒火中燒,派人去劉的住處蹲守,逮機會強行搶了這位美姬。

    這讓劉禹錫很是難堪也很無奈。告狀吧,不行,人家是貴族,拉倒吧,又有點捨不得。於是,他想了個轍,故伎重施,連寫幾首詩贈給李逢吉,希望司空大人「見慣見慣」,把美女送還。但李逢吉是個見色忘義的主兒,根本不喜歡也看不懂他的詩,想還美人,門也沒有。這真是成也司空,敗也司空。

    新聞爛尾:「司空見慣」變成語

    劉禹錫在失望之餘,跌跌撞撞的上路,大和六年(832)二月,到了蘇州。主角都離開京城了,新聞還熱點個啥?不「爛尾」也「爛尾」了。

    試想一下,如果劉禹錫跟李逢吉爭奪女人的新聞不「爛尾」,結果會怎樣?

    無非兩種版本,一是「司空見慣」的新聞,繼續熱點著,二是「司空不見慣」的新聞在同時熱點,並蓋過了「司空見慣」的風頭。如果是後者的話,那麼,人們會很快淡忘曾經的佳話,而選擇性記住李逢吉的惡行與劉禹錫的憋屈;那麼,「司空不見慣」一詞,將成為坊間熱詞而被流傳下來。

    然而由於李逢吉的仗勢「封鎖」(不接受劉禹錫的詩歌,不妥協放人,新聞也就繼續不下去)和劉禹錫的離開,這則新聞隨即「爛尾」,讓「司空見慣」的佳話始終佔據著「媒體」的頭條。

    一直到劉禹錫三年後離開蘇州,該新聞還很有熱度。「劉禹錫罷蘇州。過楊州,帥杜鴻漸飲,大醉歸,宿傳舍。既醒,見二妓在側,因問之,乃曰:『郎中席上與司空詩,因遣某來。』問何詩,曰:『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惱亂蘇州刺史腸。』」

    杜鴻漸是誰?中唐名相。劉禹錫路過揚州的時候,杜早已罷相,其時剛好任「河南淮西南東道」副元帥,治所就在揚州。而在這之前,杜是從成都回到京城,作短暫停留後來揚州的。

    也就是說,「司空見慣」的新聞,很有可能早已傳播至劍南一帶,甚而至於全國各地。因此,當劉在席間吟此詩,杜立刻心領神會,送上美女也就自然了。

    今天,「司空見慣」是個成語。大家在使用「司空見慣」這個成語的時候,不會不想到其背後的詩人率性與純情佳話,但也不能忘記它曾經的「爛尾新聞副產品」的特性。

    許多事情,譬如各種陋習、腐敗、弄權、醜聞等等,在如今好像都司空見慣。趙炎以為,只有讓這些「司空見慣」不再「司空見慣」,我們的社會才會純正而富有生氣,我們的黨和政府才會廉正而得到人民的愛戴,我們的新聞才會有始有終而不至「爛尾」,我們的媒體才會發揮輿論監督作用而不至發出「弔詭」之聲。

160

主題

1696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951
沙發
粒子在 發表於 2013-1-30 05:55 | 只看該作者
只有讓這些「司空見慣」不再「司空見慣」,我們的社會才會純正而富有生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1 08: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