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如何選擇明師?

[複製鏈接]

1635

主題

2471

帖子

8711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87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開心樹 發表於 2013-1-25 09: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聖嚴法師著

韓愈曾經說過︰「術業有專攻」,因此,學習任何法門都應該選擇有專精獨到
功力的明師,不論做學問、學藝和學佛,其道理都是相通的。雖然明師未必出於明
師之門,明師門下也未必出高徒,但是追隨明師,至少不會指錯方向,教錯要領,
實要比所謂「以盲引盲」來得安全。

  可是誰是明師?往往無法得知,特別是宗教經驗和禪修工夫,在自己尚未入門
時,更是無法判斷誰是明師或不是明師?不過,明師雖然未必有名,但若為大眾公
認的明師,自然要比自稱明師而尚未被大眾所公認的,要可靠得多。在無力明辨誰
是明師或不是明師的階段,追隨已被大眾公認的明師是比較安全的。或者由已經成
名的老師,介紹尚未成名的老師,也是較可信的。而由你所信任的明師介紹另外一
位明師,也是可取的,如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大善知識的方式
,就是通過一位介紹一位,形成了五十三位的連鎖關係。他們人人都是明師,因此
,善財童子絕不是病急亂投醫似地盲目拜師。

  世間任何時代都有許多自稱為一代宗師的人物,他們妖言惑眾,顛倒黑白,混
淆視聽,廣收徒眾以虛張聲勢,如果不加明辨,即很可能以有名的邪師為明師。所
以,孟子也說︰「人之大患,在好為人師。」因為那些邪師對社會人心有誤導作用
,使人間產生更多的紛擾不平衡、困惑不安定;因此跟他們學習某些邪法、邪說和
邪術,不僅不能開拓人生境界,反而會為自己帶來身心的傷害,家庭的失和。只可
惜一般人實在很難識破這些人的真偽、邪正。

  從佛法的立場說,邪與正、暗與明的標準,都在於自我中心的考察,如帶有強
烈貪瞋習性的人,一定不是明師;又如雖然表現仁慈,和顏悅色、道貌岸然,但倘
有憍、狂、慢等氣質的人,也一定不是明師。找明師,《大智度論》卷九揭示了四
個要點,稱為「四依法」。

  第一、依法不依人︰明師不以自我為中心,也不以特定的某一個人為權威,是
以共同的原則、規律為依準。律教的法就是因緣法、因果法,如果一位老師所說的
道理與開示,違背了因果和因緣的法則,就不是明師。因為因果是要我們對自己的
行為負責;因緣是教我們對一切的現象不起貪瞋等執著心。否則,雖眾人尊其為聖
人,也和邪師無別。

  第二、依義不依語︰凡是真正的法則,一定是放諸四海皆準,古往今來皆同的
,不會因民族、地區、文化等背景的不同而有差別。如果說有宗教上的禁忌,或有
語言上的神祕,便都不是正法。正法應注重義理的相通,而不當拘泥於語言上的相
異。例如說︰回教徒重視阿拉伯文,猶太教重視西伯來文,都與此準則相背;佛教
徒重視梵文、巴利文,只是為了考察原典,以追求原義,並不是說梵文和巴利文有
特別的神力或神聖。當然,印度教是重視梵語、梵音的,此與佛教有別。

  第三、依智不依識︰智是聖人的智慧,乃從無我的大智、同體的大悲中產生。
因此,凡含有自我中心,不論為己為人,乃至於為一切眾生,或者為求成就無上的
佛道,不論是大我、小我、梵我和神我,個別的我與全體的我,都不能產生真正的
智慧,因此仍屬於知識及認識的範圍。知識是從自我的學習經驗中產生分別、記憶
、推理等的作用;而智慧則只有客觀的現象,沒有主觀的中心;只有運作的功能,
沒有主體的中心,如果與此相違,就不是明師。

  第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是無法可說、無法可執、無法可學、無法可修
,也無法可證。正如《壇經》所說的無念、無相、無住,不為什麼,也沒有什麼,
只是照樣地吃飯、穿衣、過生活、自利利他、精進不懈。

  根據以上四點標準,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判別,誰是明師?誰不是明師?再依
據這四個標準去訪察你所希望親近的明師,大概不會有所差池,日積月累,縰然不
得明師,你自己也已經成了明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19: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