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西方媒體"集體爆料"揭秘中國,背後竟然有四大因素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3-1-10 16: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3-01-10 08:17:55 來源: 鳳凰網

剛剛過去的2012年,在西方主流媒體上刊發中國領導人及其「家族」隱私的揭秘文章,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從《紐約時報》到《華盛頓郵報》到彭博新聞社,都曾在年中歲尾,連篇累牘地發表深度的調查報告;其完備和細緻程度,令人既狐疑,又驚嘆。為什麼在中國領導人面臨代際更替的2012年,所有這些揭秘文章都會一涌而出呢?時間上如此巧合,西方媒體之間是不是有什麼默契,有什麼不可告人的陰謀?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細究起來,促成這一報道高潮的背後因素包括:


1,國外受眾對於中國的關注重心,正從抽象轉為具體,從「事件」轉向「人物」。

包括路透社駐華總編輯、《紐約客》駐華首席記者、彭博通訊社上海分社社長在內的西方媒體代表人物,幾乎都不約而同地在各種訪談中透露,現在美國和西方的讀者們,在關注中國時,已經從過去(也許僅僅是10年前)對華的懵懂無知狀態,變為相對地熟稔和專業。

而其所提出的問題和看問題的視角,也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外國人看熱鬧」的心態,而是切切實實地在探究和思索中國的問題。換句話說,過去對於中國的報道,僅僅用一些抽象的、掃盲式的、程序化的報道,就可以滿足受眾的要求;而現在,讀者更關注那些背景的、深層的、人性化的東西。這種需求,使得關於中國的深度調查報道,更加廣受歡迎。

2,正因為讀者的期待增強,國外媒體派駐到中國的報道團隊的素質也大幅提升。

以前,來中國當駐華記者,並不是一個所有外國記者都競相追逐的美差;因此,過去那些國外媒體來華報道隊伍的整體水平,也是參差不齊,魚龍混雜的。現在,隨著中國在世界事務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各種西方報紙電視媒體上的頭條新聞,不斷從中國傳出;於是乎,在追名逐利的動機驅使下,很多資深的西方調查記者紛紛申請來華常駐。

漸漸地,國外媒體一流的駐外報道團隊在中國開始扎堆,競爭也隨之激烈——比如,2007年的《華爾街日報》,就是憑著一組關於中國環境問題的深度調查報道,獲得了西方媒體業的最高獎:「普利策獎」。「普利策獎」,是一年一度西方新聞界的盛事和媒體關注焦點。

每年入選作品的截止日期是一月初,而其深度報道獎的標準恰恰是「就一件大家都知道但並不確切了解的事件進行全面的挖掘揭露,併產生巨大的影響」。無疑,2012年這一組組對於中國領導人的重頭揭秘文章,是非常符合這一標準的。正是在這種同業競爭和行業榮譽的吸引下,各個駐華媒體間互相學習,你爭我趕,一組組深度報道紛紛出爐。

3,與中國經濟領域相關的信息渠道透明公開,為深度經濟報道提供了便利條件。

無論是通過網路上公布的公開信息,還是通過國家有關部門有償獲取的商業類信息,對於外國媒體的記者來說,在中國獲取所需要信息的難度,其實遠低於世界上很多國家,更低於象俄羅斯這樣對於外國記者嚴加防範的國家。這其實反映了中國在商業、金融、服務業等領域,都已經和國際上的標準規範接軌。

其中一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從2010年開始,一家創辦於美國、名叫「渾水公司」(Muddy Waters)的諮詢機構,致力於揭露美國證券市場上中國上市公司的財務問題。該公司就是利用了中國相關信息資料獲取便利的背景條件,先後使數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名聲掃地,被迫退市,直接造成了「中國概念股」在美國股市的衰落。這一調查渠道,無疑被新聞媒體們複製到了他們的調查報道當中。

4,中國網路空間、特別是微博等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大量的獨家新聞線索和報料。

舉例來說,在《華爾街日報》駐京的總部里,專門有一個20多人的部門,所有的中國僱員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各種中文網路媒體和微博上搜羅各種熱點信息和新聞資料。《華爾街日報》的中文網頁上,每天都有根據中國網路信息所集納出的新聞報道集。據專門負責這一部門的總編輯介紹,在今年年初「王立軍事件」期間,他們派專人24小時輪班倒來刷新相關的微博網頁,以便在第一時間獲得最新資料。

事實證明,正是因為對於網路媒體的關注和利用,《華爾街日報》在有關事件的報道中,屢屢拔得頭籌,獲得獨家新聞的披露權。 另外,中國各級領導人的子女赴國外求學深造,以前是可以隱姓埋名,保持低調的。但現在,隨著資訊手段的不斷更新,國外媒體對於中國政治的關注,這些信息早已被國外媒體所系統性地掌握。相關信息,隨時可能在某個時候整體披露出來,形成新的熱點。

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就類似事件的應對,基本上採用的還是條件反射式的「封堵策略」和「鴕鳥政策」;手法老舊,效果有限。從最早的阻止相關文章發表,到隨後的封網屏蔽,到律師出面澄清並保留法律手段討回公道,到有關媒體對國外媒體的揭批,明顯可以看出,有關部門還試圖用老辦法來解決新問題。

這種方法,對於一時一事,還勉強能夠應付;但在現代全媒體、多媒體、自媒體、社交媒體、跨時空媒體的環境下,對於撲面而來的國際關注、放大鏡、閃光燈、手術刀,就無異於螳臂當車,掩耳盜鈴了。這樣做,只可能將事情越拖越大,越拖越深,造成長遠的傷害。中國現代外交中的媒體公關策略,在轉型期的中國,成為了一塊越來越扎眼的短板。(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  吳旭)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03: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