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媒體人:南周與庹版獻詞都是在做夢 而中國需要的是夢醒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13-1-5 20: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3/1/5  消息來源:財經網  

作者 曾飈 簡介:英倫在線(TalkTone)智庫,主要從事英國公共政策和中英關係分析。

  媒體獨立在當前中國政治中是一個長久的夢,也是中國夢的一部分。

  本周兩件事情關於中英媒體,都發生在歲末年初。《泰晤士報》前總編William Rees-Mogg在12月29日逝世,享年84歲,這是筆者第一次在英國見證一位媒體英雄的生死歷程,他出生在布里斯托,幼年就讀的Clifton College就在不遠地方,生前在牛津大學的柏里奧學院(Balliol College)攻讀歷史,柏里奧是牛津大學政治熱情和參與最高的學院。學生時代,他擔任過牛津大學辯論協會(Oxford Union)的主席,這個身份類似於中國的北大清華的學生會主席,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他憑藉學生政治的歷練,可以躋身於英國政壇,但他選擇了媒體。


  他的一生,在英國政壇最為動蕩的60-80年代,執掌《泰晤士報》,這段經歷值得被深入閱讀。筆耕不輟,在臨終前兩個星期,他還寫完了一篇政治評論。在他近些年的《泰晤士報》專欄中,筆者印象最深是,2009年英國警察闖入了議會,搜查保守黨議員辦公室,他幾乎以聲嘶力竭的文筆上抨擊這次闖入事件,讓我想起了中國政治中的老幹部上書中南海。

  毫無疑問,他是個保守派,但是在維基百科上把他註明為」crossbench」,跨黨派或者中立,我不太相信。但是最精彩的評價,是來自他的老東家《泰晤士報》的訃文,對他的人格蓋棺論定「His owlish appearance and authoritative style suggested a man who knew his own mind on everything and would hold to his opinions with tenacity…In fact, except in matters of religious faith and personal conduct, far from being a model of steadiness he was, on the contrary, quite volatile.」

  這段精彩的描述,包含了英式的矛盾,尷尬和無奈,卻又是如此的真實。這也是英國政治的魅力所在:在一個極度裝逼的建筑西敏寺里,著裝歷史性裝逼的人,整天在吵吵嚷嚷著很不裝逼的事,比如要收多少錢。這與很多國家的政治風格,剛好相反。

  這段論斷又如此深刻地道出了知識分子與政客的區別,假如忍受不了知識分子的「空談誤國」,又不願意做政客的「實幹興邦」,它含蓄地給這樣矛盾的人格組合一個不錯的職業:媒體人。

  這樣矛盾的人格在中國政治中,大概可以用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來定義,至今在中國政治得不到應有的認同和尊重,甚至被貶低。然而達到這類媒體人的水準,在中國依然還是稀缺,這稀缺的原因,我是從《南方周末》的新年獻辭風波中讀出來一點點。

  根據目前看到版本,《南方周末》在一張報紙上做兩個夢想,一個夢想勢大力沉,一臉幸福的黑甜鄉,夢話都是高中歷史教科書上的一樣樣的;一個夢想是聖經翻譯體,滿篇佈道。兩個夢想聽起來都是大仁大義,卻像是孔夫子和孟子打架,結果據說已經讓十多名南周的員工微博被禁。

  這個結果令人心酸。筆者對中國媒體的力量,特別是在政治中的力量,一直看低。它不是William Rees-Mogg能夠生存的理想行業。一個真正的政治性媒體應該是依附於一個特定的政治集團,否則就無法生存下去,不能夠真正定位自己的真正讀者,而這些讀者的缺失,就會讓這份媒體在社會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代理人。

  看到兩份致詞,都不約而同地把自己作為對一個「夢」的迴音,讓人覺得無非是同一家公司的兩個頻道罷了。筆者所想到的稀缺原因,是中國媒體並非缺乏發出不同聲音的能力,而是找不到彼此獨立的資源。

  看著《南方周末》談了十多年的夢想,始終都是夢想,筆者已經有些厭倦,然而2012年的北京說我們要作夢,於是全國各地打呼嚕。這從另外一個角度提醒筆者,讓筆者需要對《南方周末》致敬,它比別人早做了十幾年的夢,最有資格醒醒了。

  只不過,筆者一直困惑的是,這真的是一個夢想的國度,還是在裝著醒不了?好吧,繼續談,看看2013年醒著,還是睡著,什麼時候開始實幹。 [ 俺想說幾句 ] [ 查看網友評論( 6 ) ]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18: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