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海岸線――進化的故事

[複製鏈接]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ylelong 發表於 2013-1-3 03: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誕生在大海里, 從簡單到複雜,從海洋到陸地, 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進化過程。自從人類接受了生命是在進化中發展的概念后,就一直在不斷地尋找和完善這條進化鏈。時至今日,我們只能從斷斷續續的線索中,尋覓那些古老的足跡:
  
  原始地球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由於沒有臭氧層的保護,強烈的太陽紫外線直接接觸到地表,生命都躲在能夠減弱陽光殺傷力的海水裡,陸地一片荒涼。海水中簡單的生命物質經過幾十億年的漫長歲月,演化成複雜的海洋生物,然後再經過相對於整個生物進化過程較短的歲月走上陸地。

  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大部分都參與氧氣與二氧化碳的轉換,地球上的早期生命也不例外。當時大氣層中氧氣的含量很低,而海洋植物製造的氧氣給生活在海洋里依靠氧氣生存的海洋動物創造了必不可少的生存環境。隨著植物爬上海岸,植物的造氧機能最終改變了地球水圈以外的世界。
  
中國的海岸最初的樣子與現在大相徑庭,像如今的西藏、雲南、陝西、山東、河北、遼寧等省的部分地區,以前都是大海或者沿海地區。現在的中國大陸,是在地殼經歷了幾十億年滄海桑田的變化與不斷升降碰撞中被打造出的。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遠古海洋和海岸的遺跡往往會出現在今天中國的內陸地區而不是海岸。

地殼是由陸地下面的陸殼和海洋下面的洋殼組成,沉積在陸殼和洋殼上的物質的結構相異。大陸板塊從洋中脊獲得新生,又在海溝終結,由此可以推斷現在海底的年齡不超過2.1億年。

  為了追尋生命進化的腳步,讓我們把目光鎖定在那些曾經浸泡在海水中的土地上。
  
中國的西藏和雲南,在印度板塊沒有碰撞亞洲板塊形成喜馬拉雅山脈之前都屬於沿海地區。5.4億年前的寒武紀時代,地球被分割成三塊大陸――勞倫古陸、岡瓦納古陸和由許多小島組成的歐亞大陸。現在雲南的一部分土地就淹沒在當時勞倫古陸和歐亞大陸的淺海里。桂林的石山就是由遠古時代深海里的疊層石沉積后產生的石灰岩質形成的。海洋里的原始藻類經過幾億年的繁殖,在光合作用下,在海洋里把二氧化碳轉換成了支持生命的氧氣,而疊層石就是這一代代藻類生物的「遺骨」。

  在如今雲南省澄江的撫仙湖旁邊,有一座非常不起眼的小山――帽天山,它是世界聞名的澄江寒武紀化石群的標誌。古生物學家在方圓上百公里的澄江地區,找到了很多珍貴的寒武紀時代古生物化石。今天地球上的1千萬種動物分別屬於大約33個動物門類,而這30多個動物門類中有90%以上,都是在5.4億年前的寒武紀海洋里誕生的。那麼,我們能不能在這裡找到生物進化鏈上各階段的標誌呢?
  
  寒武紀時代的化石大多數都是軟體動物的化石,過去在山東一些地區發現的寒武紀古生物化石大多是「三葉蟲」這種無脊椎動物的化石。
  
 最早的脊椎動物也生活在水裡,如同魚的樣子,但是沒有上下頜。人類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昆明魚,就生活在當時勞倫古陸和歐亞大陸的淺海里。它們清晰的「之」字形肌節,原始偶鰭和圍心腔,都是脊椎動物的基本特徵。
  
在距今3.5億年前,出現了一種叫作「總鰭魚」的古魚。它們有像肺一樣的氣囊可以直接呼吸空氣,脊柱比較結實,內有五趾型的骨骼。總鰭魚的頭骨、體骨完全是硬骨質的,上下頜的骨骼結構和早期的陸生脊椎動物幾乎一樣,牙齒在上下頜的邊緣上發育得很好。

由於造山運動的影響,地球上的水陸分佈發生巨大變化,大片的陸地露出水面,海洋的面積減小了。水陸的變化導致了氣候、水量的不穩定和旱澇的不均勻,於是,海洋中的一部分動物和植物摸索著爬到了岸上。總鰭魚便是這些開拓者中的先鋒。

總鰭魚爬上陸地后就變成了最早的兩棲動物。兩棲動物的肺和四肢,是人類的肺和四肢的最初原型。它們的四肢各有三段骨骼。前肢由肱骨、尺骨、橈骨和手骨組成,後肢由股骨、脛骨、腓骨和腳骨組成,手腳分成五指。這種格式的骨骼構成一直延續到了今天的人。

  動物走上了陸地,它們身體中直線狀的脊椎開始向上拱起成弧狀,第一個脊椎節變成頸椎,兩棲類開始有了一個脖子。兩棲類動物在水中產卵和孵化,幼體用鰓呼吸,在水中生活,經過變態才變成在水邊生活、用肺呼吸的成年動物。它們既離不開陸地,也離不開海,始終在海岸上徘徊。兩棲動物命中注定要充當生物進化鏈中的一環。
  
到大約距今3億年前,兩棲動物中的一支進化成了爬行類。它們終於離開了海岸,向內陸發展。它們的卵屬於羊膜卵,也就是說它們的卵有層防止胚胎乾燥的羊膜,羊膜腔中充滿羊水,為胎兒的發育提供了水的環境,這使得它們能夠在陸地上孵化出後代。由這種卵孵化出來的幼體可以在陸地生活。這時爬行動物的脊椎已分化為明顯的頸、胸、腰、骶、尾五部分,這是有利於陸地生活的重要標誌。爬行動物的代表是身體龐大笨重的恐龍,它們是生命跨過海岸這個門坎以後的地球統治者。

  爬行動物大約於2億年前分化出了哺乳動物,也分化出了鳥類。哺乳動物不像其它脊椎動物那樣把卵產出體外孵化,而一般是有子宮或胎盤,由母親直接產生幼體。哺乳動物的腦很發達,善於對外界環境做出反應。身上的毛,可以使體溫在正常條件下保持恆定。這種由變溫進化到恆溫,對動物來講是一個重要的飛躍。
  
  在距今7000萬年前,哺乳動物代替爬行動物成為陸地上佔優勢的脊椎動物。少數哺乳動物還發生了另一些變化,比如蝙蝠飛上了天空,鯨通過海岸返回了它最初的家園――海洋。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中又分化出一種叫作「靈長類」的動物,它們後來進化出猴和更高級的猿。在距今1000多萬年前,從古猿中進化出了類人猿,到300萬年前,能夠製造工具的人類終於出現了。
  
但是,在人類進化史上,至今懸著一個謎:類人猿在向人進化的過程中,是如何脫掉那一身毛的?在現存的192種猴子和猩猩中,都無一例外地毛髮披身,而只有作為它們近親的人類卻是地地道道的「裸猿」。

  目前的化石還不能幫助人們弄清這個問題,於是眾說紛紜,各種猜想和假說爭論不休,直到1960年英國人類學家愛利斯特·哈戴教授提出了一個轟動古人類學界的新穎理論――「海猿說」。
  
  哈戴教授認為,走出森林的地面猿,在成為狩獵猿之前,重回了海岸邊。在那裡,它們發現了比平原地帶更豐富、更誘人的食物資源。起初,它們在水坑和淺水中摸索,但漸漸游往深處,開始潛水找食。就是在那個時候,它們與鯨、海豚等其它回到海中的哺乳動物一樣,褪掉了一身的毛髮。這種海岸生活直到它們的工具變得具有足夠威力的時候才結束。於是它們再一次離開海岸,進入了廣闊的原野,成為沒有毛的狩獵猿。

  哈戴指出,地球上所有靈長類動物的體表都長滿濃密的毛髮,皮下沒有脂肪結構,而人卻和水獸一樣,不但皮膚裸露,而且有著厚厚的皮下脂肪。另外,人類胎兒的胎毛生長位置、眼淚和汗腺排出鹽分等生理現象,也明顯不同於其它靈長類動物,倒跟海獸十分相似。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海猿說」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科學家們將人類和海豚、猿猴的某些行為作了對比,認為人類與猿猴之間的不同點很多,而且大部分跟水有關。
  
猿猴厭惡水,而人類的嬰兒幾乎一出生就能游泳。

猿猴不會流淚,而海豚和其它海洋哺乳動物都有眼淚。人,可以說是惟一會流眼淚的靈長類動物,這說明人類可能曾經有過在水中的經歷。

  猿猴的脊柱是不能向後伸的,而人的脊柱可以彎曲,這樣能適應水中運動。
  ……
  
前不久,澳大利亞生物學家彼立克·丹通教授,在對人類和其它哺乳動物體內鹽分平衡的生理機制進行研究時發現,在這方面,人和陸生哺乳動物不同。當生命的胚胎在海洋里孕育成長的時候,海洋的養分、海洋的靈秀,也植入了生命之中,並且一直遺傳到了今天。人也不例外。海水和人血中化學元素的含量比例非常接近,這就是海洋在人身上留下的印記。

當你不小心咬破舌頭的時候,就會嘗到人血所帶有的鹹味兒。人血的含鹽度為10,現在一般海水的含鹽度是30-35,顯然人血的含鹽度要低一些。但由此可以推知,原始生命在海洋里剛剛誕生的時候,原始海洋中海水的含鹽度比今天海洋中海水的平均含鹽度要低得多。

海岸是海洋與陸地之間的一道門坎,它是大自然對所有爬上陸地的生命的一個考驗。如果「海猿說」成立的話,那麼海岸就成為大自然對所有爬上陸地的生命的一個考驗――敢於開拓新世界,走過這道門坎的,就會進步。也許正是因為我們兩度飛躍這個龍門,人類才成了「萬物之靈」、世界的主宰。

  現在生存在海岸線上的人們,其實正面臨著大自然給他們創造的又一次機遇,無論是走向海洋,還是帶動內陸的發展,海岸地區的每一個變化都影響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現在擺在中國「龍」面前的,依舊是開拓,是發展。  

生活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幸福是我們對生活的感受。今天我們的生活如何,感受如何,取決於我們自己用什麼樣的眼光和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image. Images may be subject to copyright. Learn More
周末魚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2: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