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奢侈品崇拜與名校情結 (ZT)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露為霜 發表於 2012-12-24 03: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白露為霜 於 2012-12-23 11:40 編輯

--- 雅美之途



看到國內現在富裕后出現的奢侈品崇拜現象,我想在這裡說說我們家的一些與奢侈品有關的經歷。這也是我常常喜歡在聚會中談到的故事。

我們在美國待了十年後,2000年第一次回國。這麼長時間在外,回國不免要帶些禮物,我們選擇的和大家相似,多是些屬於國內熟知的美國的品牌,像耐克的鞋和MM巧克力糖之類,將限額的行李塞得滿滿的。返美國時,我們也帶回了一些國內親友送的禮物,其中包括太太的嫂子送的一個當時並沒有引起我們特別注意的包。當你被告知這個故事後,你以後選送貴重禮品時,也要惦量一下你的收禮的對象到底識不識貨。

六年以後的2006年,我們趁在北京開國際會議的機會再次回國,這次我們特意安排在香港停留。一來遊覽這個融東西方文化而被稱為東方明珠的城市,另一個目的是看看正在香港讀大學的太太的侄兒,就是他的媽媽送了那個包給我們。記得我們和侄子一起逛香港大街時,他們大致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侄子對太太說:"小姑姑,你在香港背這個包就對了"

太太說:"是嗎? 這包有什麼特別的,拉鏈都壞了"

侄子:"LV的"

太太:"LV是什麼? 這包還是你媽上次送我的"

侄子:"法國名包,價格至少好幾千一個,這是為什麼香港女孩背這包上街會很開心的"

太太:"哎呀,我可真不識貨呀! 我在雜貸店買的水果香蕉都往裡塞,把拉鏈都弄壞了"

這是一個真實的經歷,它發生在我們自認為己經實現了大眾所說的美國夢的時候。雖然我們在聖路易斯郊外也可以說是密蘇里的鄉下久居,但也未必孤陋寡聞。從來美國到去香港之前,我們己驅車到過美國大部分的州,並遊歷過那些中學生說得出名字的絕大部分美國的著名城市。喜歡旅遊的我們在出LV洋相之前,也親歷過佛羅倫薩和羅馬大教堂的壯覌,見識過米蘭和巴黎的繁華與時尚。

後來得知Louis Vuitton的老佛爺店,就位於巴黎的香榭里舍大道上。這也使我們頓悟了,我們02年在巴黎被路邊的中國人請求借護照去旁邊的一家店買東西的原由。他們原來可能就是去老佛爺店買LV包的。當時法國人己經意識到國人對奢侈品的瘋狂,而採取了用護照設限以防止倒賣。

我在寫此文章的過程中,專門向太太核實了一些情況,特別是為什麼我們再次回國時還帶了那個包。她說那包確實是家裡最好的,她長期背著上班的是一個可愛的從沃爾瑪買的藍色帶蝴蝶花樣的包,價值僅三美元。她說在北京陪美國的太太們逛頤和園時,一位教授的太太背得是她自己用手縫的包。如果那次不帶那包回國,我們也不知道何時有機會知情而感謝嫂子的厚禮。
前不久,我們陪同從國內特地來美國看女兒的浙大教授夫婦,席間我談到我們家的或許有些離奇的LV經歷。他們離開之前,我們又特意帶他們到這裡正宗的義大利餐館,去品嘗也應屬於美國文化的一部分的西方美食。閑談間教授感慨說,你們怎麼說也應該屬於美國的中產階級了,居然還有不知道LV的包的。他說國內大學有的都開了奢侈品鑒賞的專業。

我們可以從這些對奢侈品的瘋狂現象推廣到我們體驗到的中國人對名牌的普遍崇拜。我們看到了附合此感悟的方方面面。現在新到美國做博士后的年青中國科學家,都對評價各種科學雜誌品牌的影響因子如數家珍,恨不得能精確到小數點的程度。來美國后如果發表了文章,他們鮮少向你談到他們發現的新現象或機理的奇妙,開始介紹時不說什麼就說我發了一篇幾分的文章。在一個領域工作久了,自知各雜誌的品味與份量,但是很少人會如此清楚如此定量化地把雜誌的分數脫口說出。

國人對美國名校的崇拜更是登峰造極, 一些人可以在不知道常春藤由哪八所大學組成時,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今後能讀常春藤名校上。我能理解這樣能使家長臉上增光。家長們對有諸多㢢端的美國新聞的排名視而不見,但排名位置卻銘記在心。台灣一位母親不能理觧,為什麼自己辛苦資助完成了美國本科的兒子,要到她不知曉的加州理工去讀博。家長很難放棄三十多名而選排名稍後可能更適合他們孩子的院校,更不用說勸家長選擇優秀的但因為小而沒有大眾影響力的文理學院了。

正像一些回國的精英將對頂尖科學雜誌的神化帶回國內一樣,中介留學機構也把美國新聞的排名極端化。隨之而來的是他們按錄取學校的排名來決定最後收取服務費用的標準。

誰都或多或少的有名校情結,沒有也不太正常,但是只要不是太過份就行。畢竟清華北大赴美的絕對人數佔優勢,成功的比例也一般高過其它的院校。在美國學與政治,人文和一些社會科學的相關學科,學校的牌子更是決定今後的飯碗。雖然學技術,醫學或會計等應用性的專業則未必如此。

兒子在被耶魯錄取后的當天,耶魯本地的校友會就將一件胸前印有耶魯字體的冬裝送到家門口,因為學校提前通知了校友會錄取學生的名單。你從此可看出學校是盡一切可能吸引被錄取的學生選耶魯的。我知道耶魯並不是他最心儀的學校,但當我回家時太太說兒子己穿上了耶魯的衣服,看來耶魯校友會的策略還真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我們要出去吃飯慶祝時,他又把那耶魯的冬裝脫了下來。說穿出去太引人注目了,不好意思。這也是我們多次訪問耶魯,但還沒有擁有一件耶魯運動衫的原因。不然的話我們也可以穿穿印有堪薩斯,印第安那或威斯康辛的球衣。

美國政界幾乎被名校畢業生掌控,但是我們今年在各競選場合卻從沒有聽過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敢吹噓,他畢業於哈佛法學院和商學院的經歷。這似乎與中國的畢業於清華的最高領導人正好相反。最好玩的要數2004年的美國總統競選,三位競爭民主黨內提名的候選人狄恩(Howard Dean),利伯曼(Joe Lieberman) 和克里(John Kerry)都是耶魯本科畢業生。狄恩在艾荷華初選前民調一直領先,而克里則最終贏得民主黨提名與同屬耶魯校友的小布希對訣。

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競選而必須面對廣大民眾時,盡量淡化自己的耶魯精英背景。記得民主黨初選他們同台辯論,面對主持人要求他們介紹大學時光時。一個人回答說自己在康州的小鎮度過了愉快的大學四年;另一個則說是在新英格蘭或東北角的一個地方讀的書。小布希則總是以德州人為自豪,雖然他出生在父親當時讀耶魯的紐黑紋。小布希認識到他的出身及東岸教育背景己成為他的一個弱點,因為他初入政界競選德州眾議員慘敗,他被對手描繪成新英格蘭住宿學校培養出的高高在上的貴族。觀察過小布希的人確實可以說,他是平民化了的貴族。小布希後來說過,他最遺憾的是沒有出生在德克薩斯。倒是克里曾在瑞士讀過中學,競選時不小心露過幾句法語,這在美國打伊拉克法國公然唱反調的時候是太不政治正確了。

小布希和克里還是耶魯本科的秘密社團骷髏會的成員,而當媒體問及此事時他們都三緘其口,小布希甚至風趣的說既然是個秘密組織我們應該把它忘了。由於骷髏會每年從本科畢業班中選十五名學生,在一個沒窗戶的房子里活動一年,所以讀了耶魯法學院的柯林頓自然不在其列。但出身於耶魯本科的三位美國總統全是骷髏會的成員,它的成員中也不乏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創始人,國防部長,大學校長或著名政治評論家。他們到底在位於耶魯校園中心位置紐黑紋巿高街的骷髏會裡幹了些什麼,在媒體無孔不入的美國也只是些聽到的或看到的八卦,想像骷髏會成員面向媒體的場景恐怕比登天還難。

與其這麼崇拜歐美的奢侈品牌,不如自己創造出屬於中國自己的牌子。外國人先不欣賞不要緊,反正走在上海浦東大街上的中國人肯定比巴黎街上的中國人多,中國人自己欣賞就有足夠大的巿場。如果說我們還沒有德國般的技術水準,一時半載還難以打造出像賓士寶馬和奧迪的工業硬體;辦出像自然或科學這樣水準的雜誌恐怕也不是我們這一代人能看見的未來。但做出LV之類的皮革製品還是有可能的。說白了無非就是一個包,品牌中時尚的軟成份佔了一大半。裝了不屬它裝的東西拉鏈一下就脫線了,說明質量也不過如此。

華裔血統的人做工藝和時尚也有不落人後的記錄,紐約最著名的婚紗設計師是華裔Vera Wang,你就不用我重提為現任第一夫人設計就職禮服的Jason Wu了。紐約著名的兩所與時尚設計相關的院校Parsons設計學院和FIT,其亞裔學生之多有時使我想起了亞裔佔百分之三四十的加州理工學院。這些學校的中國學生如果選擇回去,應該有志氣去創立有囯際視野的屬於中國的品牌。



<ZT ZT ZT>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22: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