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13,叩問中國經濟之路

[複製鏈接]

2244

主題

2484

帖子

3515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51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徽道孤魂 發表於 2012-12-18 15: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風向氣球一旦放手,就且坐等風向明確。

  每年歲末中央工作經濟會議,就是這樣一枚測試來年中國經濟政策風向的氣球;這一會議的口徑,往往被國內媒體稱為「定調」。於是,解讀該會議政策文件及官方通稿也成為一門熱門技術活,更何況,2013年是新一屆政府開局之年,這可謂「習李時代」的第一份經濟綱領。

  最近幾年中國經濟看似高歌猛進,卻存在不少結構性問題,溫家寶總理在過去幾年頻頻用「最困難一年」等說法。近期中國出口貿易的增長速度再度放緩,11月出口貿易額為1793.8億美元,同比增長2.9%, 未來數年的經濟減速已經成為業界共識。

  如果以會議日期作為經濟景氣的側面指標,那麼2013年的宏觀形式不容樂觀。這一會議往往在11月末12月初進行,去年12月12日至14日進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屬晚來,而今年則延遲至14日到15日進行,可謂姍姍來遲。

  首先,政策層顯然對於當前困難有相當認識,認為「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產能相對過剩的矛盾有所加劇,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和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並存,金融領域存在潛在風險,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矛盾仍然突出。」

  對策如何?「要繼續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等慣常提法,外界普遍認為延續了上一屆諸多經濟思路,「城鎮化」似是為數不多而又意料之內的政策「新意」。

  如何評價這次會議成果見仁見智。對比下來, 2012會議的口號以及文風相對平實, 甚至被外界評為「中規中矩」,無超預期表現,但是筆者倒是認為有不少亮點。除了外界熱議的城鎮化等之外,顯然決策層關注領域更為集中,有逐步擺脫過去「頭 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跡象,甚至特彆強調了「產能過剩」、「財政風險」等要害問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往往帶有計劃經濟的殘留色彩,變化來臨,很多預定政策每每隨之變化,事後來看往往並不一致;以此而言,倒是決策層對於宏觀形勢的判斷,可以管窺一二,更為值得重視。

  從文本而言,本次會議通稿顯得簡潔,比起上一年大約少了1500字左右,15次提到「改革」,倒也與「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新風無不呼應,甚至官方媒體也留意「工作人員少了,簡報、發言印得少了,文件袋從塑料變為紙質」等細節變動。

  語言即思想,歷年中央工作經濟會議往往流行口號,語義學上的各種痕迹頗為耐人尋味。從1999年是「突出抓好國企改革」,再到2005年「繼續搞好 宏觀調控」,最近幾年頗為流行三字句,從2007「控總量穩物價調結構」開始,每每有 「穩增長抑通脹調結構」 (2010年)、「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 2011年)成為媒體頭條關鍵詞。

  政策執行者的語言從來都是一門藝術,中外皆然,想想格林斯潘的那著名的模糊表達,「我知道你相信你明白了你認為我所說的,但是我不能肯定你是不是意識到了你所聽到的並不是我的意思」。

  中國也不例外,中文的博大精深也被發揮到極致,以連續數年都出現「穩健的貨幣政策」而言,如何定義「穩健」在不同的年份越發截然不同,2010年的穩健還是2011年的穩健?

  更進一步,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錯位值得一再探索。中國的財政政策近年確實實現「積極」,而貨幣政策的「穩健」則時松時緊。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四萬億」政策曾經有很多討論,但即使認為「四萬億」利大於弊的經濟學家,如林毅夫也認為其弊端是不應以貨幣政策為主,而應以財政政策為主。

  問題在於,如果財政政策存在失范,收緊貨幣政策的作用往往力有不逮,甚至誤傷圍觀群眾。筆者曾經多次論述「四萬億」的弊端,而「寬鬆財政政策」與「緊縮貨幣政策」疊加方式,是官方在「四萬億」之後的主流應對方式,但是這一方面使得體制內企業繼續可以得到資金,國進民退趨勢不改,另一方面民間資金則一直趨緊,各類地下金融應運而生正是常態。

  是時候反思過去宏觀政策了。如何使得積極財政政策做到預算硬約束,穩健貨幣政策能夠惠及中小企業,這將是未來政策不得不考慮的核心問題。對比去年通稿中9次提到「風險」,本次則重點提到4次「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強調財政風險,並且置於金融風險之前,提法由去年的「有效防範和及時化解潛在金融風險」變為「要高度重視財政金融領域存在的風險隱患,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在習近平意味深長地拜訪中國改革史上重鎮深圳之後,重啟改革的呼聲四起,那麼從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可以解讀出什麼改革信號?在2013年六大任務中,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佔據一席,北京政策層表示將「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動下一步改革」,明確提出改革總體方案、路線圖、時間表。

  2013年,重啟改革成為關鍵詞,要點何在?中國正面臨經濟與社會的多重轉型,行進在改革的關鍵時期,如果沒有一個基本成型的公民社會,那麼轉型將會面臨很多挑戰。值得肯定的是,本次會議除了提到慣常的從上而下的「頂層設計」提法,本次會議也特別提及了社會與民眾的作用,重提「允許摸著石頭過河」,表示「要堅持有效的改革路徑,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尊重實踐、尊重創造,堅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促進,鼓勵大膽探索、勇於開拓。」

  比較是思維的慣性,常常拿來與中國比較是鄰居俄羅斯。曾經擔任《金融時報》俄羅斯記者的克里斯蒂婭•弗里蘭曾經在其描述俄羅斯轉軌著作《世紀大拍賣》中,她認為歷史的緊要關頭,改革者沒有抓住天賜的良機,他們的失誤讓俄國社會付出了沉痛的代價,需要今後數代人的努力才能償還。

  根源何在?弗里蘭總結了一條,俄羅斯最不良的遺產是它缺乏一個公民社會,「在沙皇統治下,俄國的民間機構就非常不發達。在布爾什維克制度下,民間的東西更是被系統地摧毀了。」沒有公民社會,不可能誕生真正意義上的中產階級,也缺乏溫和派與改良派的基礎。回看中國,目前的緊要問題,或許正在於應該更一步為民間鬆綁,無論經濟還是其他。

  當氣球脫手,除了等待風向,唯一的擔心,或許就是其源自內外壓力的破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0 17: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