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憶念佛法僧?如何禮敬?(轉貼)
憶念佛陀:
Iti』pi so bhagava araham sammasambuddho vijjacaranasampanno sugato lokavidu anuttaro purisadamma-sarathi sattha deva manussanam buddho bhagava』ti. ( 如此,他成為世尊是:阿羅漢、正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佛教徒憶念佛陀經常念誦的偈誦。今將佛陀九個名號作簡明的詮釋以便利憶持。
一、阿羅漢 ( araham,應供、應 )
1.他離一切惡。
2.他破煩惱賊。
3.他斷生死輪迴。
4.他值得人天供養。
二、正等正覺者 ( sammasambuddho,正遍知,正覺知一切法的人 )
1.他未得到引導而圓滿自悟。
2.他遍知諸苦法,斷絕諸集法,證得諸滅法,修習諸道法。
三、明行足 ( vijjacaranasampanno,具足智慧與德性的人 )
1.他的明具足,所以一切神通、智慧圓滿。
2.他的行具足,所以慈悲圓滿,能廣利眾生。
四、善逝 ( sugato,善凈行的人 )
1.他行中道行,沒有斷見、常見或極端苦、樂行。
2.他善說真、實、有利益的法。
五、世間解 ( lokavidu,徹底認識世間的人 )
1.他了解世間,其緣起,息滅及導向息滅之道。
2.他從所有層面了解眾生、眾生業行、眾生世間。
六、無上士調御丈夫 ( anuttaro purisadamma-sarathi,受調御者的無上導師 )
1.他馴服人、非人、畜生,以溫和訓練、嚴厲訓練以及溫和、嚴厲訓練。
2.他向未調御者宣說種種法,鼓勵他們邁向聖道。
七、天人師 ( sattha deva manussanam,天、人的導師 )
他以現世、來世、勝義諦,引領有情度諸苦厄。
八、佛 ( buddha,覺悟的人 )
1.他證悟解脫痛苦的究竟智慧。
2.他覺悟四聖諦,也令他人了解四聖諦。
九、世尊 ( bhagava,一切眾生中最尊貴的人 )
1.他具最勝之德,一切眾生之最上,值得尊敬。
2.他分別種種道、果,破了煩惱,抵達苦的邊際。
3.他破了貪瞋痴、一切惡法。
憶念達磨
Svakkhato bhagavata dhammo, sanditthiko, akaliko, ehipassiko, opanayiko, paccattam veditabbo vibbuhi』ti. ( 法是世尊善說、自見、無時、來見、引導、智者各自證知的。) 由憶念達磨(法),而尊敬、順從引導入正道的師長,尊重恭敬無比尊貴的法,思念法於心中,而得廣大、清凈的信心。法的六個特性分別解說如下:
一、善說 (svakkhato),佛陀說的法,初善、中善、后善,善美的、不顛倒的、趣入解脫的。
二、自見 (sanditthiko),法可由自己親見,不是只依他人所說而信,而是依自己的觀察智慧而親見、親證的。
三、無時 (akaliko),法是隨時隨地可修可證的,不用在特定的時空之下才可修證。得到聖道(四向)之後,緊接著即刻得到聖果(四果)。
四、來見(ehipassiko),證道是存在的,不是空虛的,值得邀請人一起來見證。
五、引導(opanayiko),以法作為引導來取證涅盤。
六、智者各自證知(paccattam veditabbo vibbuhi),行者修法乃至證果皆是自知自證。
憶念僧伽
Supatipanno bhagavato savakasavgho, ujupatipanno bhagavato savakasavgho, bayapatipanno bhagavato savakasavgho, samicipatipanno bhagavato savakasavgho, yadidam cattari purisayugani attha purisapuggala, esa bhagavato savakasavgho, ahuneyyo, pahuneyyo, dakkhineyyo, abjalikaraniyo, anuttaram pubbakkhettam lokassa』ti.
(善行道者是世尊的聲聞眾,正直行道者是世尊的聲聞眾,正理行道者是世尊的聲聞眾,和敬行道者是世尊的聲聞眾,即是四雙八輩,這是世尊的聲聞眾,值得供養、值得供奉、值得奉施、值得合掌禮敬,在世間無上的福田。)僧伽之德分別解說如下:
一、行道者(supatipanno),僧伽是依佛陀善說的法與律而行道的聲聞眾。
二、正直行道者(ujupatipanno),僧伽以正直的身口意行道,如法如律,不走偏鋒、不極端。
三、正理行道者(bayapatipanno),僧伽為正理、真理而正當行道。
四、和敬行道者(samicipatipanno),僧伽具有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精神,世間無與倫比的和合眾。
僧伽是四雙八輩(須陀洹向、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的搖籃,他們是佛陀的賢聖弟子,值得供養、供奉、奉施、合掌敬禮,為無上諸福、利益的增長處。
一、得供養(ahuneyyo),僧伽值得受供養飲食、衣服、卧具、醫藥等資身用品,僧伽接受供品,施者可得大善果報。
二、值得供奉(pahuneyyo;ahuvaniyo),供奉物值得奉獻僧伽,僧伽也適宜去接受。
三、值得奉施(dakkhineyyo),值得施予僧伽。施者由於無貪、無瞋、無痴的凈施,可得大善果報。
四、值得合掌敬禮(abjalikaraniyo),僧伽如法如律行道,值得受世人合掌敬禮。
憶念甚深之僧德,彼時心不被貪瞋痴糾纏,降伏恐懼,忍痛苦,得喜樂,尊敬、順從於僧伽,得廣大、清凈的信心。
禮 敬
明法比丘
佛門的禮儀是維繫正法律倫理的制度、折服我慢、禮敬者受福、正法住世等,它的意義非常重大。禮敬之事,佛門四眾弟子應實踐、拱護,這是不關繁文縟節,不關時代變遷。未學得禮敬、恭敬法者,應放下身段,學習佛門的應對進退諸禮儀,切莫執取世俗的平權觀念,自生學道的障礙,而在無形中,增長惡業及損失法益與福利。
一、誰可受禮
以眾生來說,釋迦牟尼佛陀當然是最尊.最貴,佛陀最值得受一切眾生的恭敬、合掌、禮拜。再來是先在佛陀座下受具足戒(受持227條戒及諸禮儀)的比丘,先受戒者為尊(Bhante大德),后受戒者為下座( Avuso友),證聖果的下座比丘也必須禮敬凡夫的上座比丘。比丘也是男女在家居士禮敬的對象,無論居士是否證聖果。
巴利《律藏》〈隨附〉第十五,說五種可受比丘禮拜之人:先受具足戒者可受后受具足戒者之禮,別的道場(=異住)長老如法說者,阿闍梨(依止的師父),和尚(出家受具足戒的師父),等正覺者(佛)。比丘具五種法可禮足:覆一肩(偏袒右肩),著外衣,合掌,以雙手掌碰觸足根(五體投地.頭面禮),存敬愛之心。比丘若不禮貌對待上座比丘,就違犯了戒律。
後來有女人出家,出家的比丘尼也受居士的禮敬,但比丘尼需禮敬比丘,這是佛陀制定為維繫正法律的倫理制度,絕無輕視女尼的意味。女人出家的故事是,瞿曇彌(撫養佛陀的姨母)請求出家,經阿難的代為求情,世尊為女人訂定八敬法(八尊師法),瞿曇彌同意之後,佛陀才應允女人出家。佛陀制定的八敬法其中一條是﹕「比丘尼雖受具足戒百歲,還應禮拜(abhivadanam)、迎送、合掌、和敬當日才受具足戒的比丘,尊敬、敬重、奉行、讚歎此法,盡形壽不得犯。」(巴利《律藏》小品‧第十.比丘尼犍度、《增支部》八集‧五十一;另記載於《五分律》大正22.185~6《四分律》大正22.922~3、《中阿含經》116經 大正1.605~6 )
佛陀為何值得受人禮拜?波斯匿王白佛言:「如來功德應受人禮拜」。世尊告曰:「汝今云何言如來應受人禮拜?」王白佛言:「如來有六功德,應得受人禮拜。云何為六?
如來正法甚為和雅,智者所修行,是謂如來初功德,可事可敬。
複次,如來聖眾極為和順,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所謂聖眾者四雙八輩,此是如來聖眾,可敬可貴,世間之大福田。是謂如來第二功德。
複次,如來有四部之眾,所施行法皆習行之,更不重受觸擾如來,是謂如來第三功德。
複次,世尊,我見剎利之姓,婆羅門、居士、沙門,高才蓋世,皆來集論議,我等當以此論往問如來,設彼沙門瞿曇,不報此論者,則有缺也。設當能報者,我等當稱其善,是時四姓來至世尊所,而問此論,或有默然者。爾時世尊與彼說法,彼聞法已,更不復問事,況復欲論。皆師事如來。是謂如來第四功德。
複次,諸六十二(邪)見,欺誑世人,不解正法,由此致愚,然如來能除此諸邪見業,修其正見,是謂第五如來功德。
複次,眾生身.口.意行惡,彼若命終,憶如來功德,離三惡趣,得生天上,正使極惡之人,得生天上,是謂第六如來功德。其有眾生見如來者。皆起恭敬之心。而供養之。」(《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二‧第十經,大正2.725上~中)經過大王的解說,佛陀付囑「持此法供養、善諷誦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