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如何憶念佛法僧?如何禮敬?

[複製鏈接]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5-24 09: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如何憶念佛法僧?如何禮敬?(轉貼)

憶念佛陀:

Iti』pi so bhagava araham sammasambuddho vijjacaranasampanno sugato lokavidu anuttaro purisadamma-sarathi sattha deva manussanam buddho bhagava』ti. ( 如此,他成為世尊是:阿羅漢、正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佛教徒憶念佛陀經常念誦的偈誦。今將佛陀九個名號作簡明的詮釋以便利憶持。

         一、阿羅漢 ( araham,應供、應 )

            1.他離一切惡。
            2.他破煩惱賊。
            3.他斷生死輪迴。
            4.他值得人天供養。

         二、正等正覺者 ( sammasambuddho,正遍知,正覺知一切法的人 )

            1.他未得到引導而圓滿自悟。
            2.他遍知諸苦法,斷絕諸集法,證得諸滅法,修習諸道法。

         三、明行足 ( vijjacaranasampanno,具足智慧與德性的人 )

            1.他的明具足,所以一切神通、智慧圓滿。
            2.他的行具足,所以慈悲圓滿,能廣利眾生。

         四、善逝 ( sugato,善凈行的人 )

            1.他行中道行,沒有斷見、常見或極端苦、樂行。
            2.他善說真、實、有利益的法。

         五、世間解 ( lokavidu,徹底認識世間的人 )

            1.他了解世間,其緣起,息滅及導向息滅之道。
            2.他從所有層面了解眾生、眾生業行、眾生世間。

         六、無上士調御丈夫 ( anuttaro purisadamma-sarathi,受調御者的無上導師 )

            1.他馴服人、非人、畜生,以溫和訓練、嚴厲訓練以及溫和、嚴厲訓練。
            2.他向未調御者宣說種種法,鼓勵他們邁向聖道。

         七、天人師  ( sattha deva manussanam,天、人的導師 )

            他以現世、來世、勝義諦,引領有情度諸苦厄。

         八、佛 ( buddha,覺悟的人 )

            1.他證悟解脫痛苦的究竟智慧。
            2.他覺悟四聖諦,也令他人了解四聖諦。

         九、世尊 ( bhagava,一切眾生中最尊貴的人 )

            1.他具最勝之德,一切眾生之最上,值得尊敬。
            2.他分別種種道、果,破了煩惱,抵達苦的邊際。
            3.他破了貪瞋痴、一切惡法。



憶念達磨
Svakkhato  bhagavata  dhammo,  sanditthiko,  akaliko,  ehipassiko,  opanayiko,  paccattam  veditabbo  vibbuhi』ti. ( 法是世尊善說、自見、無時、來見、引導、智者各自證知的。) 由憶念達磨(法),而尊敬、順從引導入正道的師長,尊重恭敬無比尊貴的法,思念法於心中,而得廣大、清凈的信心。法的六個特性分別解說如下:

              一、善說 (svakkhato),佛陀說的法,初善、中善、后善,善美的、不顛倒的、趣入解脫的。

              二、自見 (sanditthiko),法可由自己親見,不是只依他人所說而信,而是依自己的觀察智慧而親見、親證的。

              三、無時 (akaliko),法是隨時隨地可修可證的,不用在特定的時空之下才可修證。得到聖道(四向)之後,緊接著即刻得到聖果(四果)。

              四、來見(ehipassiko),證道是存在的,不是空虛的,值得邀請人一起來見證。

              五、引導(opanayiko),以法作為引導來取證涅盤。

              六、智者各自證知(paccattam veditabbo vibbuhi),行者修法乃至證果皆是自知自證。





憶念僧伽
Supatipanno bhagavato savakasavgho, ujupatipanno bhagavato savakasavgho, bayapatipanno bhagavato savakasavgho, samicipatipanno bhagavato savakasavgho, yadidam cattari purisayugani attha purisapuggala, esa bhagavato savakasavgho, ahuneyyo, pahuneyyo, dakkhineyyo, abjalikaraniyo, anuttaram pubbakkhettam lokassa』ti.
(善行道者是世尊的聲聞眾,正直行道者是世尊的聲聞眾,正理行道者是世尊的聲聞眾,和敬行道者是世尊的聲聞眾,即是四雙八輩,這是世尊的聲聞眾,值得供養、值得供奉、值得奉施、值得合掌禮敬,在世間無上的福田。)僧伽之德分別解說如下:
一、行道者(supatipanno),僧伽是依佛陀善說的法與律而行道的聲聞眾。
二、正直行道者(ujupatipanno),僧伽以正直的身口意行道,如法如律,不走偏鋒、不極端。
三、正理行道者(bayapatipanno),僧伽為正理、真理而正當行道。
四、和敬行道者(samicipatipanno),僧伽具有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精神,世間無與倫比的和合眾。
僧伽是四雙八輩(須陀洹向、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的搖籃,他們是佛陀的賢聖弟子,值得供養、供奉、奉施、合掌敬禮,為無上諸福、利益的增長處。
一、得供養(ahuneyyo),僧伽值得受供養飲食、衣服、卧具、醫藥等資身用品,僧伽接受供品,施者可得大善果報。
二、值得供奉(pahuneyyo;ahuvaniyo),供奉物值得奉獻僧伽,僧伽也適宜去接受。
三、值得奉施(dakkhineyyo),值得施予僧伽。施者由於無貪、無瞋、無痴的凈施,可得大善果報。
四、值得合掌敬禮(abjalikaraniyo),僧伽如法如律行道,值得受世人合掌敬禮。
憶念甚深之僧德,彼時心不被貪瞋痴糾纏,降伏恐懼,忍痛苦,得喜樂,尊敬、順從於僧伽,得廣大、清凈的信心。


禮   敬
明法比丘
佛門的禮儀是維繫正法律倫理的制度、折服我慢、禮敬者受福、正法住世等,它的意義非常重大。禮敬之事,佛門四眾弟子應實踐、拱護,這是不關繁文縟節,不關時代變遷。未學得禮敬、恭敬法者,應放下身段,學習佛門的應對進退諸禮儀,切莫執取世俗的平權觀念,自生學道的障礙,而在無形中,增長惡業及損失法益與福利。

一、誰可受禮
以眾生來說,釋迦牟尼佛陀當然是最尊.最貴,佛陀最值得受一切眾生的恭敬、合掌、禮拜。再來是先在佛陀座下受具足戒(受持227條戒及諸禮儀)的比丘,先受戒者為尊(Bhante大德),后受戒者為下座( Avuso友),證聖果的下座比丘也必須禮敬凡夫的上座比丘。比丘也是男女在家居士禮敬的對象,無論居士是否證聖果。

巴利《律藏》〈隨附〉第十五,說五種可受比丘禮拜之人:先受具足戒者可受后受具足戒者之禮,別的道場(=異住)長老如法說者,阿闍梨(依止的師父),和尚(出家受具足戒的師父),等正覺者(佛)。比丘具五種法可禮足:覆一肩(偏袒右肩),著外衣,合掌,以雙手掌碰觸足根(五體投地.頭面禮),存敬愛之心。比丘若不禮貌對待上座比丘,就違犯了戒律。

後來有女人出家,出家的比丘尼也受居士的禮敬,但比丘尼需禮敬比丘,這是佛陀制定為維繫正法律的倫理制度,絕無輕視女尼的意味。女人出家的故事是,瞿曇彌(撫養佛陀的姨母)請求出家,經阿難的代為求情,世尊為女人訂定八敬法(八尊師法),瞿曇彌同意之後,佛陀才應允女人出家。佛陀制定的八敬法其中一條是﹕「比丘尼雖受具足戒百歲,還應禮拜(abhivadanam)、迎送、合掌、和敬當日才受具足戒的比丘,尊敬、敬重、奉行、讚歎此法,盡形壽不得犯。」(巴利《律藏》小品‧第十.比丘尼犍度、《增支部》八集‧五十一;另記載於《五分律》大正22.185~6《四分律》大正22.922~3、《中阿含經》116經 大正1.605~6 )

佛陀為何值得受人禮拜?波斯匿王白佛言:「如來功德應受人禮拜」。世尊告曰:「汝今云何言如來應受人禮拜?」王白佛言:「如來有六功德,應得受人禮拜。云何為六?

如來正法甚為和雅,智者所修行,是謂如來初功德,可事可敬。
複次,如來聖眾極為和順,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所謂聖眾者四雙八輩,此是如來聖眾,可敬可貴,世間之大福田。是謂如來第二功德。

複次,如來有四部之眾,所施行法皆習行之,更不重受觸擾如來,是謂如來第三功德。

複次,世尊,我見剎利之姓,婆羅門、居士、沙門,高才蓋世,皆來集論議,我等當以此論往問如來,設彼沙門瞿曇,不報此論者,則有缺也。設當能報者,我等當稱其善,是時四姓來至世尊所,而問此論,或有默然者。爾時世尊與彼說法,彼聞法已,更不復問事,況復欲論。皆師事如來。是謂如來第四功德。

複次,諸六十二(邪)見,欺誑世人,不解正法,由此致愚,然如來能除此諸邪見業,修其正見,是謂第五如來功德。
複次,眾生身.口.意行惡,彼若命終,憶如來功德,離三惡趣,得生天上,正使極惡之人,得生天上,是謂第六如來功德。其有眾生見如來者。皆起恭敬之心。而供養之。」(《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二‧第十經,大正2.725上~中)經過大王的解說,佛陀付囑「持此法供養、善諷誦念」。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沙發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5-24 09:16 | 只看該作者
佛陀不依俗禮,迎賓送客。而比丘、比丘尼也不依俗禮,但有時難免俗人有所誤解,經過法義的闡述與折服,俗人知法之後就能信受。有一位鞞蘭若的老婆羅門,參訪佛陀,質問說:「瞿曇,我聞沙門瞿曇,對於老衰、老弱、老邁、老年、高齡的婆羅門不問訊、不從座起、不請令坐。瞿曇,此事不可。」世尊回答:「婆羅門,我不見天、魔、梵、沙門、梵志、人乃至天能令我(如來)禮敬.尊重,而從座起,請令坐者。婆羅門,若有來詣,欲令如來禮敬.尊重,而從座起,請令坐者。彼人必當頭破。」(《增支部》八集‧十一、《中阿含經》157經〈黃蘆園經〉,大正1.679中)經過論理,最後婆羅門則盛讚佛陀為最長者、最勝者。

宣講佛法的在家人也值得恭敬、禮敬,《法句經》392偈﹕「正等覺者所說法,不論從何而得聞,於彼說者應敬禮(sakkaccam tam namasseyya),如婆羅門敬聖火。」比丘、比丘尼可以口頭讚歎說法的在家人,但不可向在家人合掌、禮拜,否則違犯戒律。

二、折服我慢
合掌、打揖、哈腰、頭面禮足,都是以身業表達謙卑之意。應作身.語.意業恭敬、謙卑的而不作,就是明顯的傲慢。傲慢是惡業,當然時時造作此業,就有惡的果報。佛陀告訴斯波,若有男子、女人,憍傲、大慢,應禮敬不禮敬,應迎接、讓坐、讓路、尊敬、敬重、恭敬、供養,而不作,以此傲慢之業,身壞命終將生惡道中,若生人間則生卑賤族。若依儀禮,則命終將升善處,若生人間則生尊貴族。 (《中部》135經〈小業分別經〉;《中阿含經》170經〈鸚鵡經〉,大正1.703~ )
有一則憍慢的故事,舍衛國有一位憍慢婆羅門,不敬父母、長者。為佛陀先用他心通折服,再回答他的「應向誰謙虛」等問題,佛陀說,對父母、兄長、長者不應生慢。應當恭敬,這樣就是善供養。而對阿羅漢解脫者,則應無上的禮敬(te namassa anuttare)。最後憍慢婆羅門信服,歸依佛門。(《相應部》7.15.;《雜阿含經》92經,大正2.23下~24中;《別譯雜阿含經》258經,大正2.463下~464中)

憍慢者的特徵之一是不禮貌,因此,要降伏我慢,就應對長輩、諸師長表示恭敬。而佛門中,正是大可學習到種種禮儀。
三、禮敬者得福利

若人要在今生甚至來生過吉祥的日子,那麼修福業就非常有必要,福業是未來的善知識之一。信仰三寶、修慈、禮敬佛陀.比丘僧是大好植福的良田。世尊說:「月月設大會,乃至百千數,不如正信佛,十六分之一。如是信法.僧,慈念於眾生,彼大會之福,十六不及一。若人於世間,億年設福業,於直心敬禮,四分不及一」。(《雜阿含經》1234經,大正2.338上~下;《別譯雜阿含經》61經,大正2.394下~395上)

又經中世尊告訴諸比丘說:「承事禮佛有五事功德。云何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聲。三者多財饒寶。四者生長者家。五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四‧第三經,大正2.674上)

比丘除了遵守律中所規定的之外,另有令比丘更加增長道力的恭敬法。關於對長老的敬重,就有妙喻說到放牛者的故事,放牛者應該用十一法令牛群長益、興旺。而比丘也應實踐十一法才能令本身的道業增長、興隆、圓滿。其中第十一條是對長老、耆宿、上臘、僧伽父、僧伽導師於公開或私下都要修慈身.口.意業。 (《中部》33經〈放牛者大經〉、《增支部》十一集;十八、《增壹阿含經》卷四十六〈放牛品〉;第一經,大正2.794~5)

而對阿練若(森林)比丘也應特別親近、禮遇,阿練若比丘通常都是遠離憒鬧,少欲知足,勤修禪法。佛陀告訴迦葉說﹕「若是年少比丘,見彼阿練若比丘來,讚歎阿練若法,乃至漏盡身作證。彼年少比丘,應起出迎、恭敬、禮拜、問訊,乃至彼同住者,不久當得自義饒益。如是恭敬者,長夜當得安樂饒益。」(《雜阿含經》1140經,大正2.301中;《別譯雜阿含經》115經,大正2.415下~416中;《相應部》16.8.)

修養恭敬法,可一階一階地往上成就解脫。「若比丘行恭敬及善觀敬重諸梵行已,具威儀法者,必有是處(=此事可以成立)。具威儀法,已具學法者,必有是處。具學法已,具戒身者,必有是處。具彼身已,具定身(=禪定)者,必有是處。具定身,已具慧身者,必有是處。具慧身已,具解脫身者,必有是處。具解脫身已,具解脫知見身者,必有是處。具解脫知見身已,具涅盤者,必有是處。」(《中阿含經》49-50經,大正1.486下~487中;參見《增支部》五集‧二十一)

四、不可受禮之人
有一些時節因緣,不應禮拜,也不應受人禮拜。《律藏》〈隨附〉第十五,佛說五個五種不得受禮之人:入家中(尚未入座或準備好)、車行中、暗中、不注意、睡眠者不得受禮。喝粥、於食堂中、趣向[敵方]、想餘事、裸體者不得受禮。嚼食、噉食、大便、小便、被舉罪者不得受禮。后受具者不得受前受具者之禮、未受具者不得受禮、異性之年長者說非法者不得受禮、女人、黃門(pandaka意為閹人、不男)不得受禮。

另外,比丘正在別住者(犯僧殘有覆藏罪者,依覆藏罪日數,住於另處受治理)不得受禮,相應本日治(犯僧殘者別住時又犯僧殘者,從治理當日重新治理)不得受禮,相應摩那埵(犯僧殘無覆藏罪者或作完別住者,又經六夜六日行摩那埵manatta贖罪)不得受禮,行摩那埵不得受禮,相應出罪(行摩那埵畢,作出罪儀式中)不得受禮。

五、不值得受禮之人
有一些情況或場合,四眾弟子不行恭敬法,反而有幫助沙門的自我反省,使正法久住。而不行恭敬法時,並非心懷傲慢,只是依佛陀的教誡,彼時不適合行恭敬法。《雜阿含經》280經:世尊告頻頭城婆羅門長者:「若人問汝言:『何等像類沙門、婆羅門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汝當答言:『若沙門、婆羅門眼見色未離貪、未離欲、未離愛、未離渴、未離念,內心不寂靜,所行非法,所行疏澀(輕率)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如是像類比丘,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作是說已。當復問言:『何故如此像類沙門、婆羅門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汝應答言:『我等眼見色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念,內心不寂靜,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彼沙門、婆羅門眼見色亦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念,內心不寂靜,行非法,行疏澀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我於斯等求其差別,不見差別之行,是故我於斯等像類沙門、婆羅門,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大正2.76下~77上;參見《中部》150經,大正1.661下~) 若沙門.婆羅門的身、口、意同在家人一樣的欲染,就不值得受人恭敬、禮敬、供養。

六、禮敬三寶的心情
禮敬三寶是知法而實踐,勉強自己作就不能成就上好的善業,若自動自發的禮敬,當然是好樂、喜悅的心情。《法句經》332偈說:「世中敬母樂,敬父親亦樂。世敬沙門樂,敬聖人(brahmabba婆羅門)亦樂。」(聖人,在此指佛陀、辟支佛、阿羅漢。)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八〈禮三寶品〉第一~三經,經中佛陀詳細解說禮敬三寶的利益,佛陀告訴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慾禮拜如來神寺者,當行十一法禮如來寺。云何為十一?1興勇猛意,有所堪故。2意不錯亂,恆一心故。3當念專意,諸止.觀故。4諸念永息,入三昧故。5意(=思想)及6無量(=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由智慧故。7意難觀察,由其形故。8意淡然靜,由威儀故。9意無流馳,以名稱故。10意無想象,由其色故。11梵音難及,由柔軟響故。」

「若善男子.善女人慾行禮法,當念十一事,然後禮法。云何名為十一?1有慢當除慢。2夫正法者於欲而除渴愛想。3夫正法者於欲而除欲。4夫正法能斷生死淵流。5夫行正法獲平等法。6然此正法斷諸惡趣。7尋此正法得至善處。8夫正法者能斷愛網。9行正法者從有至無。10行正法者明靡不照。11夫正法者至涅盤界。」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禮僧者,當專十一法,然後乃當禮僧。云何為十一?1如來眾者,正法成就。2如來聖眾,上下和合。3如來僧者,法法成就。4如來聖眾戒成就。5三昧成就。6智慧成就。7解脫成就。8解脫見慧成就。9如來聖眾能掌護三寶。10如來聖眾能降伏外道異學。11如來聖眾是一切眾生良友福田。」(大正2.806中~下)

七、被禮敬者的心情
被禮敬者心存舍念(平等、平靜心)乃至被無禮對待,如辱罵等,一樣心存舍念,並祝福對方。佛陀說,若有他人恭敬、尊重、尊敬、禮拜,如來不因此歡喜;若有人罵詈、誹謗、瞋恚也不瞋怒。佛陀告誡諸比丘亦應如是學習。(《中部》22經;《中阿含經》200經〈阿梨吒經〉,大正1.766上~中) 祝福禮敬者,則願他們平安.吉祥.喜樂、以此善緣得涅盤等。《法句經》109偈也常用來祝福:「好樂敬禮者,常尊於長老,四福得增長:長壽.美麗.快樂與力量。」若被無禮對待,則祝福對方能離瞋.痴之苦,得正法之樂。

受禮者的出家眾當然要努力持戒、修道,否則有生惡道之虞。經中世尊說:「云何比丘?寧受人禮拜、恭敬為?寧使人取利劍斷其手足?諸比丘對曰﹕寧受恭敬、禮拜,不使人以劍斷其手足。所以然者?斷其手足,痛不可稱計。世尊告曰﹕我今告汝等,非沙門行言是沙門,非梵行人言是梵行,不聞正法言聞正法,無清白行,斷善根,如是之人,寧投身受此利劍,不以無戒受他恭敬。所以然者?此痛斯須間耳。地獄苦痛不可稱計。」(《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五‧第十經,大正2.689中)

八、正法住世
佛陀制定戒律的原意是為了正法久住,四眾弟子依循佛制的倫理制度才能相安、和合辦道,否則上下不分、大小不分必然要不停爭鬥,下輩跟上輩爭權,尼跟僧爭權,在家人跟出家爭權,爭取者不得權不罷休,而擁護正法者不讓步,佛門必然要四分五裂。事實上,在邊地(非佛陀教化區內)、遠離佛世時,必然有人或派系,若隱.若顯要革正法律的命,這是無奈的事。
《增支部》五集‧二十一:金毗羅問世尊:「大德,什麼因緣如來滅后,正法不久住?」世尊回答:「如來滅后,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不恭敬師(佛)、法、僧,不恭敬學習,不互相恭敬,如來滅后,正法不久住。」若四眾弟子實行恭敬法,便能降服我慢,和合.無諍,和樂學法,則可使正法久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3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5-24 09:16 | 只看該作者
強烈推薦諸位認真閱讀思維此文,竊以為有大利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4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2-18 10:01 | 只看該作者
憶念佛法僧,聖戒成就,成就四不壞凈!讚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05: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