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凱恩斯主義理論建築在流沙之上

[複製鏈接]

2352

主題

2650

帖子

3584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5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電腦磚家 發表於 2012-12-17 07: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要是我問:「宏觀經濟學家不需要懂市場機制的運作原理嗎?」沒有人會說「不需要」。但,事實上,大多數的所謂宏觀經濟學家並不懂得市場機制的運作原理,他們也不需要懂,或者說,他們以為他們懂,但實際上並不懂。這似乎很詭異,因為,經濟學家之為經濟學家,就在於他們對於市場機制的運作有著比普通人更深刻的理解,而如果他們不具有這一特徵,那麼,他們是沒有理由被划入經濟學家這個群體的。這也意味著,如果前述事實判斷是對的,那麼,我們就相當於必須面對這麼一個事實,那就是:「宏觀經濟學家其實不是經濟學家」。不可理喻,對嗎?

  這個詭異的事兒還需要從凱恩斯的理論說起。在凱恩斯之前,經濟學沒有區分為宏觀和微觀,當時的經濟學理論對於市場機制的認識處於一個非常粗疏的階段,對於價格如何有效地實現資源配置的缺乏實質性的闡釋,而只是從經驗歸納出發認為,不同資源之間不能實現協調利用的情況只是暫時的,競爭性的市場力量傾向於自動將它限制在很小的範圍內。而1929-1933年席捲世界的經濟大危機的出現使還未來得及充實的市場理論也遭遇了空前的危機,在此背景下,凱恩斯的理論出現,它以市場機制總是會「時不時地失靈」、因此,需要政府時不時採取措施來彌補市場的不足為前提。可以說,最早的市場失靈理論版本也就是在那時出現的。

  凱恩斯的理論其思路很簡單:在整體宏觀層面,總需求和總供給恆等,通過對總需求進行調節(抑制或激勵),就可以使總需求和(在短期內可以被合理地認為是給定的)總供給匹配,從而使經濟平穩運行,既不過熱也不過冷。宏觀經濟學中從GDP=C+I+G+NX的恆等式,到投資乘數、貨幣乘數以及相應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到似乎更技術性的關於消費函數的爭論、對於乘數效應大小的爭論,以及由此牽涉到的對於GDP進行預測所應該基礎的模型的爭論等等,都建築在這個可以說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思路之上。

  很少有人對這個思路本身進行質疑。確實,邏輯上的恆等式嘛,有什麼可質疑的呢?但恰恰是在這裡,它繞過了經濟學之為經濟學最不應該繞過去的問題,那就是: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否是市場上有需求的?照理說,如果生產出來的東西沒有市場需求,這樣的產量就是無意義的、浪費的,任何私人企業不會做「為生產而生產」的事情,這是任何具有常識的人都明白的事情,但,很有意思的是,經過凱恩斯的總需求-總供給框架一處理,「為生產而生產」,也就是致力於「儘可能地將既有生產能力利用起來」的那種性質的生產得到了捍衛,它不再被認為是浪費性的,而是被認為是致力於減少浪費、提高效率的,而所謂的宏觀經濟政策大多數就是致力於干這個的。

  例如,看到有失業現象,或經濟增長率下降的情況,從凱恩斯的分析框架出發,人們就會說,「有過剩的資源沒有得到利用,得靠政府採取刺激措施使它們利用起來,以免浪費」。但是,如果不是陷到這樣的框架中,而是對現實經濟的運行有實質理解,那麼,人們就會說:「這些企業生產出的東西沒有人要,它們不應該再生產了,再生產就是浪費」。

  看看,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浪費觀/效率觀。前者,生產就是一切,生產能力得到利用就是一切,生產能力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被認為是浪費、是沒有效率,而後者,則只把接受了市場檢驗(指有消費需求)的生產看成是有意義的,把超出這個範疇的生產看成是浪費。前者看來是浪費的(例如有人失業了),於後者而言,恰恰是減少浪費(例如,同樣是失業,它就被解讀為提醒人們不要再在錯誤的方向上投入勞動),而前者看來是減少浪費的(例如通過政府政策刺激,讓本來應該倒閉的企業繼續生產),於後者看來則是不折不扣的浪費(繼續讓企業生產沒有市場需求的東西,就是浪費)。

  浪費觀/效率觀經由凱恩斯的分析框架導致的這種顛倒,這不是偶然的。如果不是因為凱恩斯的分析框架從一開始就繞過了市場中的企業生產所必然具有的規定性,不會有這種顛倒。當然,這也意味著,凱恩斯的分析框架由於建立在「繞過了市場中的企業生產所必須具有的規定性」的基礎上,它和市場經濟的正常運作所基於的邏輯是存在著根本性的衝突的。尤其是,政府直接投資來刺激經濟的凱恩斯主義政策更是如此。它相當於為「政府不負責任地生產任何東西而不管這樣的生產本身從一開始是不是方向性地錯誤」提供了支持,因為,在凱恩斯的分析框架中,這樣做也是在「增加產值」。

  凱恩斯的理論同支持中央計劃經濟的理論在思想上是一丘之貉。都是只關注「產出數量」,而不關注所產出的是否為人們所需要這個對於市場經濟的運作來講至關重要的規定性。只不過,前者試圖徹底地繞過,而後者因為是以市場經濟為前提,最終一定要被清算的政府投資因此有私人企業切實地創造的市場價值來為其買單,所以,不會像前者那樣把經濟搞得來完全沒有迴旋的餘地。由於凱恩斯的理論在市場經濟中其不良後果由私人經濟的運作給沖淡了,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它的惡性更隱蔽、也更大。

  中央計劃經濟不需要、也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因為市場機制在那樣的經濟體制下是被徹底禁絕的。但,對於市場經濟則不然,它客觀上提供了經濟學理論家的研究對象,因此,大有經濟學家發揮作用的空間。但很遺憾的是,太多的經濟學家——凱恩斯是其中的典型——並不知道其任務首先在於理解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協調的,而是乾脆跳過這個艱難的認知工作而直接宣稱所謂的「市場失靈」,然後就開始為政府政策開藥方了。不能想像醫生能夠在不理解一個健康的生命其內部是如何運作的情況下就給病人開藥的,但遺憾的是,所謂的宏觀經濟學家大多數乾的恰恰就是這樣性質的事情。

  只有一個經濟學。任何經濟學理論如果置市場機制運作的基本原理於不顧,它都一定是建築在流沙之上的。凱恩斯由於根本不懂得市場運作的基本原理,嚴格地講,只能算一個政策理論家,而不是經濟學理論家。或許,所謂的宏觀經濟學就是「反經濟學的經濟政策理論」的代名詞?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00: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