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莫言講的三個故事如何解讀?

[複製鏈接]

391

主題

3923

帖子

2565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好啊好啊1 發表於 2012-12-11 17: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好啊好啊1 於 2012-12-11 02:02 編輯

莫言最近給全世界的人們講了三個故事。

第一個似乎非常容易解讀,答案不會存在太多。可是第二、第三個,解讀的結果就不那麼集中了。好啊好啊下面講講自己的看法:嘿嘿

第二個故事莫言莫言的地方就在於日後他被那個老長官穿小鞋了多次。因為中國文化的正確是有多種的原因就是中國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國度。在長官面前,即便你是對的,低調和屈服可能又是一種最為正確的選擇,說這是一種人格力量有幾分過度了。而是圓滑的人的一種處世方式。也就是奴性帶來的一種處世方式。這的確也是中國文化獨有的一種東西。同時這也是至今這個罈子上還有很多人為農民痞子毛漢奸所蠱惑,為其做種種毫無道理,沒有依據,徒勞無益的辯解,等到離去詞窮之際,就開始罵人。嘿嘿
好啊好啊接受到的這種小鞋多了去了。所以對這個罈子里的謾罵,處理起來簡直就是小菜一碟了。

第三個故事,似乎是真正的壞人,故事裡提及的上帝(中華文化中叫上天)要懲罰的人,在沒有得到懲罰之前,往往假裝表現的比誰都正確。並且是不惜任何代價表現。就如同農民痞子毛漢奸那樣,如果不是這些年不斷地曝光其丑而的面目,還真被人們認為是他死的時候中外人士共同頌揚的那般偉大呢!可是實際上確實那麼偽大。

嘿嘿,
好啊好啊!

附: 北師大教授如此解讀莫言演講中的三個故事

莫言好友,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清華今天做客中新網,解讀莫言在北京時間8日凌晨發表的諾貝爾文學獎演講《講故事的人》中提到的三個故事。

莫言在8日的演講中用三個故事作為結尾,第一個故事關於「哭與不哭」,他說:「上世紀六十年代,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里組織我們去參觀一個苦難展覽,我們在老師的引領下放聲大哭。為了能讓老師看到我的表現,我捨不得擦去臉上的淚水。我看到有幾位同學悄悄地將唾沫抹到臉上冒充淚水。我還看到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學之間,有一位同學,臉上沒有一滴淚,嘴巴里沒有一點聲音,也沒有用手掩面。他睜著大眼看著我們,眼睛里流露出驚訝或者是困惑的神情。」

  「事後,我向老師報告了這位同學的行為。為此,學校給了這位同學一個警告處分。多年之後,當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師懺悔時,老師說,那天來找他說這件事的,有十幾個同學。這位同學十幾年前就已去世,每當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這件事讓我悟到一個道理,那就是:當眾人都哭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當哭成為一種表演時,更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

  對於這個故事,張清華深有感觸,「我們小的時候也經歷過這個,如果不哭的話,這是很嚴重的問題,說明你的思想覺悟不高,階級感情不深,有的孩子哭是真誠的,有的孩子是硬擠出來的眼淚,有的比較樸實就哭不出來,哭不出來就遭到批判。」

  張教授認為,莫言是想藉此故事說明一個正常的社會,應該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允許有不同的聲音,而文學從根本意義上、本質上講,應該是屬於不同的聲音。

  他舉例,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文學作品,都屬於不同的作品,如《金瓶梅》、《紅樓夢》都是特別特立獨行的小說。「這與中國人特彆強調的,包括儒家思想所注重的所謂的韻這個哲學,是有區別的。」

  他指出,文學來有時候倡導無用,而無用就是它最大的用處,因為一個人一生需要干很多事情,他難道不需要精神上的愉悅和休息嗎?不同的聲音和無用的聲音,其實是文學最重要的元素。

  解讀第二個故事:低調和屈服又是一種正確

  「頂撞老長官」是莫言講的第二個故事,「三十多年前,我還在部隊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辦公室看書,有一位老長官推門進來,看了一眼我對面的位置,自言自語道:"噢,沒有人?"我隨即站了起來,高聲說"難道我不是人嗎?"那位老長官被我頂得面紅耳赤,尷尬而退。」

  「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許久,以為自己是個英勇的鬥士,但事過多年後,我卻為此深感內疚。」

  對此,張清華坦言沒有看得很懂。他試圖從自己的角度解讀,「莫言說的是對的,當這個長官目中無人,沒有看到他,他站起來,說難道我不是人嗎?這是對於一個個體權利的捍衛,這是對的。但中國文化的正確是有多種的,即便你是對的,低調和屈服可能又是一種正確,這是一種人格力量,這也是中國文化獨有的一種東西。」

  解讀第三個故事:學會寬恕

  莫言講的第三個故事發生在寺廟內,「有八個外出打工的泥瓦匠,為避一場暴雨,躲進了一座破廟。外邊的雷聲一陣緊似一陣,一個個的火球,在廟門外滾來滾去。空中似乎還有吱吱的龍叫聲。眾人都膽戰心驚,面如土色。有一個人說:"我們八個人中,必定一個人干過傷天害理的壞事,誰干過壞事,就自己走出廟接受懲罰吧,免得讓好人受到牽連。"自然沒有人願意出去。又有人提議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們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外拋吧,誰的草帽被刮出廟門,就說明誰幹了壞事,那就請他出去接受懲罰。"

  「於是大家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廟門外拋,七個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廟內,只有一個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這個人出去受罰,他自然不願出去,眾人便將他抬起來扔出了廟門。故事結局我估計大家都猜到了那個人被扔出廟門,那座破廟轟然倒塌。」

  對於這個故事,張教授認為莫言在回應西方人有基督教傳統的思維方式:「即便這個被扔出去的人確實是一個罪犯,但也是要學會寬恕,如果你不學會寬恕別人,那麼你也就沒有寬恕自己。」

  他引用《聖經》中眾人用石子擊打小偷,耶穌制止了這個行為的故事,表示「這屬於文學的精神,屬於宗教的精神,和通常的倫理道德的判斷,法律的判斷,道德的判斷要區別開。宗教的凈勝比法律的判斷和道德的判斷更高,也更寬,也更人性化,也更符合文學的精神。」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 08: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