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背離大同奔小康也是改旗易幟

[複製鏈接]

1990

主題

1萬

帖子

741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1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2-12-4 05: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背離大同奔小康也是改旗易幟
曾飛   2012-12-02   

「小康」是當前中國的一大熱詞。一些執政者或許希望以此作為凝聚民心的社會理想。
  
所謂「小康」和「大同」,原本是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社會理想。
  
《詩經·民勞》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這可能是最早出現「小康」社會理想的文字記載了。詩中的意思是:民眾也夠勞苦的,應該稍微安康了。要愛護王畿的民眾,以安定天下四方。
  
後來《禮記》中記載了孔子對民間社會理想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惡其不出於其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身體,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共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所謂大同的意思是:當大道得以施行的時候,天下為全天下人共有。社會選賢能做事,講求信義和睦相處。所以每個人不單單孝敬自己的父母,不單單愛護自己的子女,還會使社會上的老年人得以安享天年;壯年人能發揮所長,貢獻社會;幼年人能好好地成長起來。使鰥夫、寡婦、孤兒、沒有子女的老人家,以至殘廢疾病的人,都能得到照顧。使到男子都有本身適當的工作,女子都有歸宿的家庭。人們厭惡把財貨資源拋棄於地上,也不會據為己有;人們厭惡自己不出力工作,但出力工作並不只是為了自己的私利。這樣,社會上也就不時興陰謀詭計,搶劫、偷竊和作亂的事難以發生,因而人們也就不用關上門來彼此防範。這就叫做『大同』。
  
在那「大同」的理想社會裡,人品沒有被扭曲,大自然賜予和人類勞動所獲得的豐碩成果由全體居民共享,人們不貪不鬥,和睦相處,人類具有了最佳的生存與發展的能力。
  
對比一下馬克思的共產主義,似有幾分相似,或者說是現代理想社會的古代源流之一。
  
而所謂小康的意思則是:如今的現實卻是大道無法施行,天下已被私家所佔有。人們只孝敬自己的父母,只愛護自己的子女,出力生產財貨,只是為了自己。上等人佔有的利益由自己的子孫世襲,各自築起城牆溝池來固守自己的私利。用禮義來規範社會行為——用以確立君臣的名分,加深父子間之恩澤,使兄弟和睦,令夫妻和合;用以設立各種制度,劃定田地的疆界;用以確立聖賢與勇士,獎賞為自己效力的人。由此,陰謀詭計時興,而戰爭也由此而起。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等君子都是這個時代的選擇。這六個君子,沒有一個不是小心謹慎地遵從禮制的。他們以此來區分義與不義,考量社會誠信,指出人們的過錯,標榜仁愛,講求相讓,使老百姓有常規得以遵從。執事者如果不遵從常規,就會被眾人所以為是禍害。這就叫做『小康』。
  
在那不得已退而求其次的尚能容忍的「小康」社會裡,人格之扭曲尚能得以控制,極端的惡行被遏制,大自然的賜予和人類勞動所獲得的豐碩成果雖然被私家瓜分,但在禮制的約束之下,還能尊崇一定的規則,標榜仁愛,講求相讓,從而不至於使大部分居民無以為生;人們的貪慾與爭鬥受到一定程度的約制,尚能相安無事,社會秩序不至於崩潰,人類尚能繼續生存與發展。社會處於過渡性的中間狀態。一旦倒退就會惡化,走向崩潰;一旦向前就有希望走向大同。
  
對比一下馬克思的社會主義,也有幾分相似,或者也算是現代理想社會初級階段的古代源流之一。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和五花八門的「社會主義」諸如封建的社會主義、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它是向前的,與共產主義理想相聯繫,為共產主義打下物質與精神基礎。而後者是倒退的,它們把社會引向人吃人的罪惡時代。
  
在前進性的小康社會裡,人格的改善為純正的人格打下基礎,按勞分配為按需分配的高級階段做好準備;生產資料的部分公有為生產資料的公有製做好準備;初步的全民富足為社會的全面富裕打下基礎。在倒退性的小康社會裡,沒有了這種聯繫,諸如封建的社會主義、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就僅僅是封建官僚或壟斷資本為了維護自己的特殊利益而用來安撫民眾,維護現行社會秩序得以穩定的手段之一。這樣的「小康」與維護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的原則背道而馳,維護的僅僅是極少數人的特殊利益。他們給民眾一點「富足」無非為了維穩,以維持統治者安穩地享用自己的榮華富貴和繼續進行無恥的掠奪,以滿足統治者無窮無盡的奢侈慾望。歷史上被稱為統治者的「讓步政策」。「小康」也就成了皇帝的新衣,成為反動的社會主義,或反動的小康社會。
  
可見民眾心中至上的期望是逐步走向大同社會,只是在一時大同難求的情況之下才退而求其次,先求過渡性的小康社會,然後達成理想。因而,人們不得已而求其次的所謂小康,尚若根本與人們所渴望的大同無干,那也就必然使民眾失望,民眾不歡迎少數統治者自私的追求——官僚富豪的小康。非常滑稽的是,這樣的「小康」如孔子所言早在禹、湯、文、武、成王、周公時代就已經實現了,人們只需復古,回到成王、周公時代,或者退回到漢唐盛世、滿清康乾盛世即可,根本無需「奔小康」。
  
至於在當今社會熱議的所謂「小康」,其實已經成了一個相當含糊的理念。在《辭海》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較寬裕,可以安然度日。」
  
然而,時下對於「小康」,人們至少可以有兩種不同取向的解讀。
  
2002年11月20日廣州日報,這樣解讀小康:小康標準界定。小康實現程度在進行統計計算時分為三大步驟:第一是小康內涵的界定。小康涵義類似於國際上通用的生活質量的涵義,一般包含三層意思,即物質生活狀況,主要內容為食品、衣著、住房、交通等物質條件;生活環境狀況,主要指空氣是否清新、交通是否擁擠以及水質和綠化狀況;社會環境狀況,主要內容是社會秩序與安全感、社會道德風尚等狀況;第二是確定小康標準臨界值和指標權重。第三是計算小康進程,國家統計局採用了區間距離實現程度的方法測算。從標準規定的五個方面看,我國當前經濟水平和精神生活已達到小康標準,物質生活、人口素質和生活環境實現程度分別為94.6%、88.4%和91.5%。
  
更具體的界定見諸SOSO百科《小康社會》:
  
小康社會,是古代思想家所描繪的誘人的社會理想,也表現了普通百姓對寬裕、殷實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所謂全面的小康社會,不僅僅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滿足城鄉發展需要,十六大報告中,從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四個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內容。特別將可持續性發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體就是六個「更加」:「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十個基本標準:
  
一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
  
二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萬元。
  
三是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爾係數低於40%。
  
五是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0平方米。
  
六是城鎮化率達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計算機普及率20%。
  
八是大學入學率20%。
  
九是每千人醫生數2.8人。
  
十是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看完之後,人們想到的可能是美國社會就是「小康」,或者說是「大康」更確切,美國的各項指標大多遠遠超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十個基本標準」,除了恩格爾係數稍微超過於40%,不過還是比中國低得多。於是為何如今的所謂「現代化」會被一些人等同於「美國化」也就不難理解了。尤其是一些永不知足的貪官,對此特別能理解,讓他們奔小康就直接奔美國去了。一時做不到的,也已經當了裸官了,隨時準備著「奔小康」。似此,「共產黨人」與「社會民主黨人」似乎已經和諧大同了,人們已經感覺不到其間有何本質性的區別。這也許就是某些人所謂「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的偉大成果?難怪他們自己對此也覺得特別彆扭,於是急欲改旗易幟,以便明火執仗搶掠而無需偷雞摸狗般地搞腐敗。
  
但至少還有另一種解讀,諸如2012年11月09日十八大代表朱之鑫這樣解讀小康:
  
朱之鑫說:為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八大報告從五個方面充實和完善了奮鬥目標: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人民民主不斷擴大。……
  
——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在經濟發展基礎上使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擴大消費、促進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目標要求包括: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育水平明顯提高,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不斷夯實;就業更加充分,民生之本得到保障;收入分配差距縮小,發展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人民網《面小康,奮進中國新圖景——訪十八大代表、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之鑫》)
  
看完之後,人們想到的才有了點馬克思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建成「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和毛澤東「一切為了人民大眾的利益」的影子。「共產黨人」與「社會民主黨人」才依然有根本性的區別。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及理論創新才有點靠譜,才符合人民大眾的願望,才不至於離經叛道,走上邪路。
  
之所以如是,不外乎小康與大同的關係,其背景涉及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的問題,涉及歷史的進步還是反動的問題。是一個無法迴避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問題。除非當政者本來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不是人民的一分子,那當然與之無干,無需關注,更不許爭論。

因而,把「小康」孤立起來,說「小康」不與大同理想相聯繫,談「富裕」不以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為根基,僅僅是追求少數人富裕和極度享受,而讓大多數人貧窮和安分守己,藉此以維穩,那麼它就不是人民大眾的心愿,就不可能是凝聚民心的社會理想,就不可能獲得人民大眾的支持。「奔小康」如果背離了大同理想的大方向,搞特色社會主義如果背離了共同富裕的大方向,那也就已經是改旗易幟,走上邪路了。這一點,事關民族的命運,國人不能不特別加以關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21: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