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十八大體現中國最廣泛改革共識

[複製鏈接]

9

主題

59

帖子

73

積分

禁止發言

積分
7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紅心A 發表於 2012-12-4 09: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紅心A 於 2012-12-4 09:56 編輯

在環球時報網上看到的一篇好文,轉載至此,與君共賞。
十八大閉幕至今已半月有餘,十八大報告無論對左派還是右派都有一定的打擊,半個月來左派右派圍繞報告中提出的改革問題數次爭執,搶佔報告解釋權和輿論制高點。
中國到底要走什麼路?中國需要走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左派右派只是代表了一小部分人,真正的大多數人民群眾並沒有出聲。十八大報告,真正體現了沉默的大多數人的聲音,極端左派及右派人士的十八大解讀利用廣大人民的愛國熱情綁架了群眾,但實際代表他那個階層的利益!
此文出現的非常及時!
------轉者張思


-----------------------------------------------------------------------------------------------------------------------------------------------------------


關鍵詞:十八大 改革共識 中國特色 政治報告
十八大匯聚最廣泛共識
隨著中共十八的召開和政治報告的公布,外界對中國未來的擔憂一掃而空。
十八大政治報告向世界明確宣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社會的最大共識,也是未來改革與發展的基本方向。
近幾年來,關於改革共識的話題成了中國知識界和輿論界熱切關注的熱點。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斷言【舊的改革共識已經喪失,社會需要形成新的共識】的說法似乎成了一部分公共知識分子的共識。但是,何為中國的改革共識?即使是在提倡新共識的一些知識精英內部,對新共識的界定也彼此矛盾、大相徑庭。如果簡單地把媒體上一些極端主義的主張看成是中國改革的共識,難免會誤導社會、貽害大眾。十八大政治報告再次明確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和制度,正值其時。
由於社會多元化和輿論日益開放,中國各界對當下社會基本現狀的解讀和未來發展方向的主張也日益多元化。這種輿論多元化是中國社會30多年改革促成的一個巨大進步。但是在現代社會中,並不是所有階層和社會群體的聲音都能夠有同樣的機會的得到公開表述。社會每日每時都發生著無數的事件,社會的不同群體也在發出不同的聲音,對未來發展方向有不同的期許。
思想與觀念的表達需要平台。掌握輿論平台的現代媒體的一個重要職能就是要儘可能地對社會信息進行平衡的篩選和過濾,從而儘可能全面地把信息傳播給社會大眾。從這個意義上講,大眾媒體在整個社會的輿論走向中居於核心地位,它決定著社會輿論的基本面貌和風格,決定著給社會大眾提供什麼樣的信息和價值觀念,給什麼樣的社會群體提供表達意見的平台。
但是,有兩個重要的因素決定了現代媒體很難真實地反映社會心態的全貌:
首先,現代媒體普遍出現異化。在現代社會中,媒體已經成為一種巨大的權力,而任何權力都存在異化的可能。媒體人自己的價值觀和政治立場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媒體對社會信息的篩選和政治觀點的表達。大眾媒體中的專業人士往往憑藉手中的權力和平台把自己的政治立場和價值觀念打扮成全社會的主流意識。
其次,媒體的商業化導致對極端偏激觀念的追逐。在任何一個社會,極端主義和偏激思想都容易引起轟動,而穩健中庸的觀念則會難以引人關注。所以,媒體為了商業利益,往往刻意把一些個別的極端主義推到輿論平台的中央,而普通民眾理性穩健的觀點卻被淹沒了。
喧囂的極端主義並不等於社會共識,社會沉默大多數的意見一定要得到表達,否則社會共識無法凝聚,改革與發展也都無從談起。隨著中國的教育普及,尤其是30多年來的社會高速發展,中國社會已經是一個利益多元、民智大開的社會,中國的政治體制也給沉默的大多數提供了表達政治意願的渠道。由一小群知識精英在書齋中開一個不接地氣的務虛會議,就能以全民的名義擬定一份規定中國向何處去的空洞政治宣言,這樣的時代早已經過去。在今天的中國,要獲得中國社會的共識,不能夠僅僅在書齋里坐而論道,不能夠僅僅依據漂浮在媒體上的泡沫,而要做深入的社會調查,要了解社會各個階層、各個社會群體的意見和要求。即使是在最廣泛基礎上彙集起來的社會發展綱要,也需要多次反饋到各個基層組織和社會群體以徵求意見而加以修正。從十八大政治報告起草到定稿的過程看,這份政治文件顯然是在最大程度上彙集了當今時代的社會共識。
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的起草開始於今年1月,起草小組包括中共核心領導成員和中央政府有關部門及部分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員及專家學者。為了使十八大政治報告具有廣泛的民意基礎,中共中央專門發文通知,要求全國各個地區、各個部門對黨十八大議題提出意見。
為了在一些重大的經濟政治問題上獲得社會共識,中共中央專門組織了46家單位就15個重點課題進行調研,46個承擔單位先後派出101個調研組,足跡遍及29個省區市,召開座談會1073場,深入1433個單位實地調研,一共完成了57份調研報告。此外,政治報告起草組還專門組成7個調研組,分別到12個省、自治區和城市進行專題調研,特別請有關部門提交了專題研究報告。今年7月下旬,中央要求在北京的全國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的黨政幹部就十八大政治報告涉及的一些重大問題發表意見和建議。
政治報告的初稿形成后,中央高層再次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中共的十七屆中央委員會、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成員,十七大代表和十八大代表,中央黨政軍各部門、各人民團體的黨員負責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和軍隊各大單位黨委負責人,都對政治報告發表了意見,徵求意見人數達四五千人。
為了確保十八大政治報告能夠集中表達全國民眾關於中國未來發展的共識,胡錦濤總書記主持召開了7次座談會,直接聽取包括31個省區市黨政主要負責人、軍隊各大單位的軍政主要負責人的意見和建議。由於中共是中國的執政黨,中共的十八大政治報告涉及到中國未來發展的路線和方向,中共中央還專門聽取了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領導人和無黨派人士對十八大政治報告的意見。
政治報告初稿完成後,還採納了包括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在內的126個單位的909條意見和建議。即使在十八大召開期間,報告起草組還根據分組討論兩輪反饋的158條意見,對報告稿又作了19處修改。
所以,從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的起草過程看,這個文件是一個成員構成廣泛的起草團隊歷時近一年,在全國各界反覆徵求意見而最終形成的,這樣的政治文件確實在最大程度上表達出了當今社會絕大多數成員對未來發展的意見和要求。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十八大政治報告作為一份繼往開來的政治文獻,其中既包含有對執政黨過去五到十年工作的全面總結,也包含有對未來中國五到十年發展的宏觀規劃。由於政治報告的巨大涵蓋面,二萬多字的政治報告分了十二個部分進行全面闡述。其中,十八大政治報告用以凝聚全社會共識的核心精神則是宣示未來中國舉什麼旗,走什麼路。政治報告中提出的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應該說是當今中國社會的最大共識。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平民社會的國家,平民主義是中國社會最強大的文化傳統;中共在上世紀領導的現代建國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平民建國,平等觀念作為一種立國精神積澱在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心中;而今天日益市場化的社會經濟在客觀上不斷地產生著社會分化。歷史傳統、平民建國和市場經濟這三個基本因素決定了中國政府必須要在社會分配問題上進行強有力的調節以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這既是中國的國情,也是社會絕大多數人的共識。正是基於這一堅實而深厚的社會基礎,十八大政治報告提出未來中國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但是,堅持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和制度並不等於重新回歸改革前的發展路徑。十八大政治報告提出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具有明確的針對性。不走老路就是要強調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路線是符合中國國情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政治報告中所指的所謂封閉僵化的老路,主要是指把階級鬥爭作為當代中國發展的基本動力;把政治運動作為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形式;把計劃經濟經濟等同於社會主義經濟。這三個錯誤的教條在改革前束縛了中國的社會發展,全國民眾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今天一些人把改革前30年美化為一種毫無弊端的烏托邦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發端於1979年的改革開放正是擯棄了改革前30年中形成的上述錯誤教條,才讓中國走上民富國強的道路。不走階級鬥爭、政治運動和計劃經濟的封閉僵化老路應該是今天社會大多數成員的共識。
當然,提出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並不是全盤否定改革前30年的基本道路,更不是全盤否定前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中
共建政后的60多年是一個完整的,有著內在邏輯聯繫的發展過程。改革前30年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獨立自主的地位,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建立起基本的國防體系和工業體系,這一系列的成就給1979年以後的改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制度基礎。發端於上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並沒有把既有制度推倒重來,而是在發展中進行改革,這正是說明了改革前後兩個歷史階段的承繼和變革關係。
社會主流意見亟需彰顯
十八大政治報告提出的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也有明確的針對性。所謂改旗易幟的邪路就是指放
棄中國現有的社會主義憲政體制,全盤照搬西方國家的經濟政治體制。主張改旗易幟的人在中國社會中雖然只佔很少一部分,但卻大多集中在知識界和媒體界。由於這一部分人佔據了輿論平台,很容易把他們自己的主觀訴求打扮成全民共識。在當今中國,主張改旗易幟的人常常會利用改革這個口號做文章,把中國的對外開放和改革歪曲為跟西方社會全面接軌,而把不符合這一標準的改革行為都斥之為倒退或改革停滯。
十八大政治報告提出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就是要彰顯執政黨在未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守社會主義憲政體制的堅定決心。
毫無疑問,對於絕大多數的中國人來說,今天中國的所有改革最終都是為了實現民富國強和中華民族的復興。中國必須要進一步深化各個領域的改革,特別是政治領域裡的改革。為了完成中國的現代化轉型,中國必須學習世界上其他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但是,中國的改革是中華民族的自我更新,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要刻意與某種外國的模式接軌,更不是要去實現某種政治理念。一些人希望通過移植西方國家的經濟政治制度來實現中國社會的轉型是行不通的。西方國家的成功之路有著西方自身的文化傳統與當時的歷史條件,而且西方國家的發展模式在今天也遭遇嚴重的問題。以為照搬西方國家的基本制度就能解決中國社會所有的問題是一種民族虛無主義的烏托邦。中國的改革與發展有兩個基本底線。一是不能割斷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形成的文化傳統,盲目模仿他國的改革只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二是不能違背社會主義的憲政體制,拋棄了現有的憲政體制,中國勢必分崩離析。突破了這兩條底線,就不是在中國進行改革,而是在瓦解這個國家,是把中華民族引向毀滅的邪路。
對於凝聚社會共識來說,讓沉默大多數的聲音得到表達最為重要。如果一個國家的發展只是被少數極端主義的烏托邦迷夢所左右,難免會步入這樣或那樣的陷阱。拂開泡沫,彰顯主流已經成為中國進一步發展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今天的中國,持理性、中道立場的人構成了社會的主體。儘管中國今天問題多多,抱怨多多,但絕大多數中國人都從改革中獲得利益,都對進一步的改革以給予巨大的期許。很少有人會真正同意倒退到改革開放之前的道路上;同時,絕大多數人對改革的期許是正面的,很少有人會贊同割斷中華文明的傳統,放棄中國的憲政體制而去跟某一些國家的基本制度接軌。這些腳踏實地的大多數人默默耕耘於中國現實中,從來不對中國的發展故作驚人之語。他們的聲音常常被泡沫的喧囂聲淹沒,這次十八大政治報告提出中國未來要舉的旗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要走的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彰顯出這些沉默大多數的主流心聲,凝聚了改革的共識,實為中國之大幸。

9

主題

59

帖子

73

積分

禁止發言

積分
73
沙發
 樓主| 紅心A 發表於 2012-12-4 15:51 | 只看該作者
改革是全國人民的改革,改革的利益也必須由全國人民共享。如果僅僅由一小部分人來推動改革,而不讓人民來討論和反思,不管理由有多充分,也不管方案有多科學,其動機絕對是不純正的,人民也必然會產生大大的懷疑。如果改革總是讓積極推動改革的那一小部分人得利,而廣大人民卻沒有權利去參與甚至是推動改革,這樣的改革也就走到了死胡同。要做到改革利益全民共享,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必須予以尊重,就必須讓人民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到改革中去,人民要討論和提出改革方案,改革進程必須能夠看到人民的身影,必須能夠聽到人民的聲音,要重視人民對改革的切身感受。只有這樣,改革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地發展下去,才能持續地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並真正謀利為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09: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