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解 作者:耕雲導師

[複製鏈接]

37

主題

66

帖子

8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啟明 發表於 2012-12-3 10: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解
                     ~耕雲導師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講於台北市

  任何一種有系統、有義理的文字,都是由外舉決定內涵的,經典也不例外。因此當我們了解了這一部經典的標題之後,也就會了解它的旨趣了。這裡我們首先要討論: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一、經名解釋

  般若:查字典注音為班若或缽惹,實際上應該讀成缽瑞。這種發音是不是很標準呢?也不然,因為唐朝時代「般若波羅蜜多」的讀音是「巴尼亞巴拉咪達」,這個音譯跟梵文的原音是相吻合的。懂得梵文的人,他不會念缽瑞,而是念「巴尼亞」。

  般若的基本含意是智慧,其所以不翻譯,是因為它雖然可以翻為智慧,但跟我們通常所謂的智慧,在程度上是有差距的。我們說某人很有智慧,那僅只是指他那六塵所積的表層意識。這裡的般若並不僅是指表層意識,而是指心的原態與共相。既然找不到適當的中國文字來表達,乾脆就不翻譯了。

  一般法會中大多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為何「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不加上「摩訶」兩個字?因為摩訶般若是全稱,只用般若是簡稱,只要提到般若,就一定是摩訶般若。摩訶般若即是大智慧,大到什麼程度?它是一切世間智慧的本源和實性。世間的智慧,是否離開了般若呢?它雖然已經不是般若的原態,但卻也離不開般若,因為「煩惱即菩提」,當我們感受到煩惱的時候,就證明我們有生命、有覺性(菩提)。如果是沒有知覺的植物人,還會有煩惱嗎?為什麼不用「摩訶」,表示它是略稱,而「摩訶般若」就是具稱,就像我們講電視機是television,如果只說T.V.,別人也懂。

  波羅:正確的讀音是「巴拉」,是彼岸、對岸,且含有解脫的意義。

  蜜多:正確的讀音是「咪達」,是到達的意思。

  我們有時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有時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也是簡稱和具稱。「多」字只是在強化語氣。有些人不懂,平常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念多了,他以為這是一句,經名則是多心經。佛法講求「一心」,哪裡有什麼多心經呢?這就不正確了。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經名的全稱,意思是:透過根本的、原本的、一切智慧之母的偉大智慧,到達解脫彼岸之心要的經典。在基本上,我們對《心經》應該有兩種認知:

  一、《心經》是借著偉大的智慧,到達解脫彼岸的一種心態──法的現量的描述。

  二、《心經》是指靠著這偉大的智慧,到達解脫彼岸,這一類經典的精華、心髓。

  《心經》是《大般若經》的精華、心髓,也是借著偉大智慧,到達解脫彼岸的一種心態的敘述。因此這部經在中國流傳最廣,時間也最長。據說,玄奘大師在取經的過程中,經歷過很多的危難,就靠這部經獲得精神的力量,突破險阻艱辛,才能達成偉大歷史使命的。

  我們在此只講「般若波羅蜜」,而在佛教中有六波羅蜜──六種解脫法門。六種波羅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又叫「六度」,「度」即前進、到達。這六種法門,都可以使我們到達解脫的彼岸,以「六度」為總綱,發為萬行,即所謂「六度萬行」。

  為什麼這裡只說般若波羅蜜,不談其他五種?《大智度論》講:「五度如盲,般若作眼。」布施而沒有般若波羅蜜,只能創造痴福,可以上升天堂,福報享盡,依然墮落六道,那是不究竟的。為什麼這裡只說般若波羅蜜?因為般若波羅蜜既是解脫的必須條件,也是解脫的足夠條件。

  般若波羅蜜涵攝其餘的「五度」,自然就具足了「六度」的功德。有了般若波羅蜜,再行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的時候,當下離能所、泯理事、三輪體空、不種因、不造業、直證解脫。

  如果離開般若波羅蜜,他所行的只是人天小道,只能為來世造福,而無裨於解脫道。所以般若對解脫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二、般若性質

  般若,又可分三種性質:

  (一) 實相般若

  就法的實性、法的實相來講,叫「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就是法的「現量」和「證量」,佛的「法身」的當體。

  (二) 觀照般若

  雖然在觀察,但不是用分別心,不是用第六識,而是用般若。用第六識,叫做「取相分別」;用般若,則對境不起認同心,所以叫「觀照」;而「觀照般若」就是用般若觀照實相的當體。

  古德說:「萬事萬物,凡夫執實謂之有,二乘分析謂之空,菩薩眼見菩提、眼見佛性。」眼見佛性,你說什麼不是佛性?如果用觀照,那不用分別,當體即空。所以我們可以了解:「般若不但是實相的本身,也是一種眼見佛性的觀照法門。」

  (三) 方便般若

  所謂「舍方便,無究竟」,說到真理的究竟處,是無法開口的。否則,有你能聽,有我能說;有能知的你,有所知的法;這與不二法門豈非南轅北轍?所以談到真正的佛法,沒有你開口的餘地,才一開口,早已不是真實的佛法了。但要啟發人們的覺性,是需要一把鑰匙的,這就是方便。例如:文字般若,文章寫得稱性,讓人讀後茅塞頓開;說法辯才無礙,使聽者斷惑、除疑,走向光明之道,這都是方便。語言三昧、文字三昧都是方便,乃至禪宗的擎拳、豎拂、棒喝也都是方便。

  般若大致有這三種性質、三種作用:

  「實相般若」是真理的本體,「圓證佛性」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的。

  「觀照般若」是以自己的摩訶般若,來照見自己的法性。有個很好的比喻說「如珠吐光,還照珠體」,好像夜明珠一樣,自己發光,照亮自己的存在。所以摩訶般若所觀照的就是自己。

  「方便般若」就是逗機說教、因病與葯,以種種法救種種心的善巧方便了。了解了這些,再討論下面的經文,就感覺很親切、很簡單、很明白了。

  經,古時印度人叫「速達辣」,音譯為「修多羅」。中國也有四書五經,經典就是金科玉律,是人生的軌範。而佛經則是生命解脫路徑的指標,猶如氣象報告的經緯度,是最直截了當、最標準、最不會使你迷失的路線,循著這個路線前進,就可以到達解脫的彼岸。



  三、經文淺解

  下面講經文: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就經文來說,有兩種解釋:

  一、是觀察自在、徹底斷惑、法界即我、觸目菩提的大菩薩。

  二、是尋聲救苦的聖觀自在──觀世音菩薩。

  這裡雖沒有明確的標示,但兩種意義都有;而在此所謂「觀自在菩薩」,是泛指一切自觀自在、觀察自在的大菩薩。

  菩薩貴行,所謂「六度萬行」;離開行,就沒有證,也沒有菩薩。坐在那裡不動,是不能到達彼岸的。踐行般若波羅蜜,有深有淺,因為踐行的深淺,所以從登地菩薩到十地菩薩、從等覺到妙覺,都是由踐行般若波羅蜜的深淺度來分證的,並非以任何標準來規定,也無須透過人評會議。

  前面所說「觀照般若」,就是不用六識,也不離六識。法相宗的修行重點是把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轉為「成所作智」,把意識轉成「妙觀察智」。「觀照般若」是要使六識消融於般若,產生觀照作用;觀照作用就是「大圓鏡智」。

  我們經常聽說「一塵不染」,什麼東西一塵不染呢?不是指你的色身,色身在現在這大都市裡,每一秒鐘都受到可怕的污染;「一塵不染」是指你的心。「染」,就是被它黏住了、波及了、污染了。如果你只觀照而不認同,它就不會污染你了。我們用分別心,就會因見取而受染:耳朵猶如錄音機,一首歌聽幾遍,雖然沒有見過歌詞、曲譜,也就會唱了,因為人腦有記錄慣性。耳朵對聲音,如膠似漆,於是就吸收了。眼睛對形象,就像錄像機一樣,見過一次面就「感光」了,下次再見到,「喂!老張你好……」,留有影像嘛!聽、記、想,慢慢在原本心態的表層累積成一層原無的覆蓋層,這六塵就構成了心垢,逐漸掩蓋、埋沒了原本的自我──真實的本心。「觀自在菩薩」用自覺觀察,借甚深般若波羅蜜的行證,所發露的智慧解脫心態,照見了五蘊皆空──一塵不立。

  「五蘊」又叫「五陰」(色、受、想、行、識)。「蘊」就是聚集。色、受、想、行、識,愈來愈多,於是我們從生到老,腦細胞的褶子也愈來愈多。小學畢業,只裝了小學教科書;國中畢業,又裝了國中的教材;大學畢業,又裝了不同的內容,這叫做「蘊」。接受多了、經驗多了、理解多了、常識多了,這就是「為學日益」。

  如果我們用分別法,則「色、受、想、行、識」每一樣都可以寫一篇很長的論文,而且大有內容,大有文章。如果我們用觀照,則「色、受、想、行、識」原本不存在,原本非實有,畢竟「如幻如化,空無自性」。空,很多人認為是什麼都沒有,是斷滅,其實不然。佛教說「空」,有很多種:二乘聖人所講的「空」是「分析空」,分來分去,分到最後什麼也沒有了。菩薩的「空」是「當體空、般若空」。如果用三觀的尺度來看,菩薩離二邊、行中道,二乘偏空,凡夫執有。

  空,有兩種解釋:

  一、「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是一種動機或最初的影響力;緣是條件。由動機和條件組合的任何事物,都是原本空無自性的,「空」就是「無自性」。全世界所有研究形而上學的都公認:真實、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只能發現,不能創造;真理也是普遍如此的,並非在中國是真理,到外國就不是了;並非你信,它就是真理;不信,它就是罪惡。

  就我們所了解,在這大宇宙中,除了條件的組合,根本就沒有任何永恆的個別事物的存在。所以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條件組合的東西,都是空幻不實的因緣假合。

  「空」不是沒有,而是原本如此。諸相原本不有,再加上一個「無」字,豈非多餘?「空」是什麼?「空」就是指沒有個別的自我,沒有個別的自性。「空」是什麼?它是萬有的原因、創造的勢能、發展的餘地和不息的生命。因此森羅萬象,一一從「空」里來,又到「空」里去;如水泡般,來實無來,去實無去。不二法門,豈有剩義?

  二、我們一講到「有」,就形成窒礙;說「空」,極其自然。「空」是體用一元的,「空」就是餘地,有道是:「忠厚留有餘地步,和平養無限天機。」家裡後面有院子,就可以種種花;前面有院子,還可以擺放盆景。假如前、后都沒有院子,那就毫無發展的餘地了。

  心空的人,度量大。量大的人,什麼事都好商量;度量狹小的人,魯仲連來了也沒有用。所以「空」就是創造、發展的勢能。因為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鳶飛,如果不空,有什麼用?房子不空,怎麼住?杯子不空,誰買?船若不空,一下水就沉了。所以只有「空」,才能使人不沉淪。般若慧便是「空」的妙用,契合空性,摒除自我執著,才有自在逍遙的人生。

  由於「空」,才能不斷地創新。宇宙中每一秒鐘都有新的星球形成,每一秒鐘也有許多星球殞滅。森羅萬象,全顯「空」的體用。而修學佛法,首先就要「心空」。「心空」就是要空去塵垢──從生到死所累積的心垢,因此才說「為學日益」,求學,天天有心得;「為道日損」,學道得丟掉很多多餘的東西,天天都在減損。要把那些捨不得的嗜好、孤僻、個性、我執、法執統統丟掉,丟到一物不存,如同桶底脫落,就是大事了畢了。

  所以說:「空,永遠是大宇宙不斷進化、不斷開展、不斷創新的無限勢能。」如果不空,就如同一潭死水,了無生機了。

  佛法講「空」,不是叫我們去分析「空」,把「空」當成一種學問,而是要我們「心空」。只有掃除五蘊、六塵所積的心垢,讓心空了以後,自己原本的摩訶般若才會發露、呈現。如果用六識分別,把廢知識、假常識堆滿一腦子,每件事物都執著,摩訶般若就會被窒息、被埋葬了。

  一生懷才不遇,被埋沒了,沒有關係,人生如幻,過程短暫,拿人與地球的壽命來比,太短暫了;如果你認為地球是永恆的,就太愚昧了,連地球都要壞,何況短暫的人生?能壞的東西,原本就不是你的。古人說「無量劫來賃屋住,從來不識主人翁」,無量劫來都租房子住,哪個是主人?不知道!這很有意味,也很通俗,但也說明了「空」絕不是死的;「空」是有而不實的、變動不居的。

  因為用「照」,所以「五蘊皆空」;若是用分別取相,五蘊宛然實有,根本不空。本經講的是般若波羅蜜──智慧解脫法門,所以舉出聖觀自在菩薩,在他的般若觀照下,相對的五蘊就不存在了。色、受、想、行、識沒有了,就像槍靶子沒有了,子彈就沒有射擊的目標了,一切苦厄也就超越了;「度」就是超越。

  。。。。。

敬請繼續閱讀,文章鏈接:
http://www.anhsiangchan.org/treasure/106.html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1: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