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孔子的人生境界

[複製鏈接]

238

主題

3050

帖子

1821

積分

禁止發言

大一新生(四級)

積分
18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笨蛋阿Q 發表於 2012-11-29 23: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孔子的人生境界

【為政第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白話: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求學做人;三十歲就能自立自強;四十歲通達事物情理,不再疑惑;五十歲知命安命樂天;六十歲對別人的言語,一聽就明白其心意;到了現在七十歲,已經達到隨心所欲,一切言行都自自然然的合乎法度,不會踰越規矩。」

阿Q曰:

這一條是孔子自述一生各個階段有不同的境界。「十有五而志於學」,顯然孔子在十五歲之前還是一個懵懂無知的少年,並無顯著的特異天賦,十五歲時忽然成熟懂事了,父親早死,門衰祚薄,全靠寡母將他扶養長大,如果自己再不爭氣,如何對得起母親的厚望?所以此後立定志向發憤讀書,認真做人。「三十而立」,到了三十歲,終於學有所成,不論立身或行事,都憑自己所學所得的道理去處理應付,可以自立門戶,站穩腳根,不必再依賴他人了。「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對於一切事物的發生、過程、結果,通過格物致知的精神,都能窮究其理,明白真相而做出正確判斷,再也不被任何事物所迷惑。

孔子說過:「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篇〉以上三個人生階段可以說是屬於「下學」的境界,普通人只要有心,肯下功夫,都可以達到。至於五十歲以後的三個階段,可以說是屬於「上達」的境界了,對凡夫俗子來說,簡直比登天還難,這就是聖人和普通人的差別所在。

孔子對天命很重視,在《論語》中曾強調過多次。什麼是「天命」呢?這是一個大題目,不容易講,姑且從孔子觀點做簡單的說明,「天」,是有意志的天,是創生萬物、主宰萬物命運的至尊神。儒家對「天」的態度是「知天」、「敬天」、「畏天」、「順天」,但也不是一味屈服於天意,人的積極作為仍被肯定和鼓勵,所以儒家主張「盡人事,聽天命」,人事的努力在先,聽之於天命在後。「命」,任命、生命,人的形體、生命是上天所賜,降生人間必有使命在焉,不可虛過,而且壽命長短也是上天註定,人力無法改變;命,運命,通常是指人在現實生活中所遭遇到的某些限定,即使盡其努力也無法突破這種限定,稱之曰「命」。

「知天命」,簡要說就是:知道我這條命是上天所賜,壽命長短無法自己作主,一切吉凶禍福、成敗得失,都是命中注定,由不得人,活在人間只要盡其在我,對得起天地良心就可。「知天命」並不是消極的人生態度,而是認真正視現實生活中某些即使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改變或突破的限定,與莊子的「外物不可必」意思相近,如此才能以豁達開朗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的不如意,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從「知命」進而「安命」,再而「樂天」,這才是真正的君子應有的人生態度,所以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堯曰篇〉

「耳順」,耳朵很靈,不是聽覺靈得像媽祖身邊的順風耳,是說別人講的話,一聽進去就知道對方的心意是什麼,瞞不過他老人家也,真是厲害!照這麼說,可見「耳順」也就是「知言」了,孔子曾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堯曰篇〉

「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到這裡是最高境界了,聖人一舉一動,無論是言語還是行為,都是自自然然的表現,不需思考不需琢磨,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一切都合乎天理人事,不逾越規矩法度。普通人如何能做到這樣呢?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攜手同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20: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