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四聖諦是大乘佛法嗎? 

[複製鏈接]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1-19 09: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圓宇妙心說:--四聖諦是大乘佛法


原始佛教人士往往就是把佛陀唯一正法律即四諦八正道列為「大乘」,
  因為佛陀的四諦八正道是最為廣大第一的,在《中阿含經》中有如下經文:
  「諸賢。若有無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聖諦所攝。來入四聖諦中。謂四聖諦於
一切法最為第一。所以者何。攝受一切眾善法故。諸賢。猶如諸畜之跡。象跡為第
一。所以者何。彼象跡者最廣大故。如是。諸賢。無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聖諦所
攝。來入四聖諦中。謂四聖諦於一切法最為第一。

請問圓宇妙心上面的經文有沒有進入大乘的法界觀呢?


我們再看看《雜阿含經(七六九)》中有如下經文:
  佛告阿難:「阿難!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阿難!何等為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
煩惱軍者?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阿難!是名正法律乘,天乘,梵乘,大乘,
能調伏煩惱軍者
。」


我手寫我心!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沙發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1-19 17:34 | 只看該作者
四七 『比丘!是故,舍利弗是善達法界。彼善達法界故,我若一日以異文、異方便之義,以此義問舍利弗,舍利弗亦一日以異文、異方便之義答我。我又一夜,以異文、異方便義問舍利弗,舍利弗亦一夜,亦此義答我。我若一日一夜,將此義問舍利弗,舍利弗亦一日一夜,以此義答我。我若二日二夜,以此義問舍利弗,舍利弗亦二日二夜,以此義答我。若我三日三夜,以此義問舍利弗,舍利弗亦三日三夜,以此義答我。我若四日四夜,以此義問舍利弗,舍利弗亦四日四夜,以此義答我。我若五日五夜,以此義問舍利弗,舍利弗亦五日五夜,以此義答我。我若六日六夜,以此義問舍利弗,舍利弗亦六日六夜,以此義答我。我若七日七夜,以異文、異方便之義問舍利弗,舍利亦七日七夜,以異文、異方便之義答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1-20 19:04 | 只看該作者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1-19 04:34
四七 『比丘!是故,舍利弗是善達法界。彼善達法界故,我若一日以異文、異方便之義,以此義問舍利弗,舍利弗 ...

呵呵!你真實是望文生義了,,舍利弗善達法界,那是舍利弗本人的證量,你可是
問非所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4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1-21 09:43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1-20 19:04
呵呵!你真實是望文生義了,,舍利弗善達法界,那是舍利弗本人的證量,你可是
問非所答! ...

不難理解吧,舍利弗是大阿羅漢,善達法界,難到不是阿羅漢的證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5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1-21 09:48 | 只看該作者
【雜阿含經】第393經 (第15卷)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彼一切所應當知四聖諦法。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修無間等。如此章句。一切四聖諦經。應當具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悉應當說。又三結盡。得須陀洹。一切當知四聖諦。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當知.如是當見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若三結盡。貪.恚.痴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於四聖諦如實知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當知.如是當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五下分結盡。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彼一切知四聖諦。何等為四。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一切悉知四聖諦。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得辟支佛道證。彼一切知四聖諦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得無上等正覺。彼一切知四聖諦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可見直到成佛所依的都是同一個法,就是四聖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6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1-21 21:11 | 只看該作者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1-20 20:48
【雜阿含經】第393經 (第15卷)

你完全不明白我為何拿中阿含與雜阿含對比的原因,三十七道品里,為何雜阿含只單
單把八正道列為大乘佛法?因為八正道的修行是可以進入法界,而其它的道品除了
三法印之涅盤寂靜已超出了大乘佛法之外,其它的道品都是世俗諦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7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1-22 11:0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圓宇妙心 於 2012-11-22 11:06 編輯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1-21 21:11
你完全不明白我為何拿中阿含與雜阿含對比的原因,三十七道品里,為何雜阿含只單
單把八正道列為大乘佛法 ...


是您混淆了吧,您不是在問「四聖諦是大乘佛法」嗎?

【雜阿含經】第393經 (第15卷) 說的很明確:
直到成佛所依的都是同一個法,就是四聖諦。

另外三十七道品是整個修學過程,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不都是順向涅槃嗎?!

四聖諦就是大乘解脫法!一切聖者之所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8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1-22 20:35 | 只看該作者
,一切有部(與上座部)只以滅諦為無為,大眾部系則以滅、道二諦為無為,又其強調有關迷妄世界說明的苦、集二諦具有緣起的常恆不變法則或真理,而以此法則歸屬無為法的一點,已蘊涵著「迷悟一如」的大乘佛教思想,即相通於「心雖煩惱所污染、心之本性卻為自性清凈」的立場。「心性本凈」乃不外是以心之本性為常住無為的思想,即以有為法的本性為無為,「緣起無為」與此「心性本凈」相通。部派佛教各宗雖皆接受有為法與無為法的分辨,但對於此二法與四聖諦各諦如何配應,說法殊異,徒增理論上的困擾,有待龍樹空宗帶頭的大乘佛教予以澄清解決。

  部派佛教又分「有漏法」(漏即煩惱)與「無漏法」。佛陀或阿羅漢的證悟所憑藉的智慧,因已斷盡煩惱,故為無漏,而無為法不與煩惱結合,亦系無漏。據《俱舍論》卷一所云,「說一切法略有二種,謂有漏、無漏。有漏法云何?謂除道諦余有為法。」(注10)也就是說,苦、集二諦皆屬有漏。有趣的是,一切有部主張,佛陀的色身有成為煩惱對象的可能,即具「所緣隨增」。譬如傳說有一婆羅門女性對於佛陀肉體(色身)起了愛欲之心,這就是一種所緣隨增;隨增(煩惱污染他法)之法既是有漏,包括佛身的一切色身應屬有漏。與此相反,大眾部主張「一切如來不具有漏法」,因為看到佛陀美好的肉體,愛欲之火自然熄滅,不會成為煩惱對象之故。由是,一切色法皆是有漏,抑或色法之中亦含無漏,也是對於部派佛教造成理論困擾的另一難題。無論如何,從部派佛教各宗對於四聖諦各諦的有為、無為或有漏、無漏歸屬問題無有共識的一點,不難窺知,部派佛教或小乘佛教對於四聖諦的詮釋,也不過是種種「蘊謂」之中的一種,而不是獨一無二的「意謂」結論,且不說有為、無為乃至有漏、無漏之分,缺少大乘二諦中道意義的哲理深度,無法借來理解四聖諦的真正本質。小乘佛教自認對於四聖諦或佛陀金口直說,採取了依文解義的忠實態度,實際上卻產生了依義解文的詮釋結果,於此顯出本身的詮釋學矛盾。這也說明了佛教詮釋學發展史上,大乘佛教所以必須突破小乘佛教局限性的個中道理。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9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1-22 20:44 | 只看該作者
  雖然我們無法探得四聖諦或佛陀當初金口直說的真正「原義」,卻可以借用二諦中道之理去了解佛陀說法的原先用意。佛陀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或證道成佛之時,內心深處冥冥自證的涅槃境界乃屬不可思議、言亡慮絕的最勝義諦,空宗無以名之,乃以「一切法空」予以形容,後來大乘各宗(尤其華嚴)分別以「圓融無礙」、「諸法實相」、「海印三昧」等喻,去作暗示性或象徵性的表達,也都不過是猜測之辭而已。我們不難想像,如果佛陀只「沉醉」於此一境界,而不現身說法,也就不會有所謂佛法,更不可能有佛教傳統的形成。他所以決意現身說法,當然是由於宗教的大慈悲心使然,乃以良醫或宗教教育家身分,去設法下化眾生,解救在生死流轉的苦海滾來滾去的不覺眾生。如說四聖諦確系佛陀的金口直說,則此四聖諦也只能算是世俗諦之事,而與佛陀本人所體認到的最勝義諦有本質上的殊異,只因四聖諦基本上是,佛陀根據離宮出家之前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皆苦」的深刻生命感受、六年之久的苦行與超越苦行的不苦不樂中道實踐、菩提樹下證悟解脫的自受用境界體驗、以及證悟解脫直前直後有關緣起緣生順逆二觀的自我內省等等親身經歷,所構成出來的緣故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0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1-22 20:5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2-11-22 08:05 編輯

  已臻最勝義涅槃境界的佛陀,已經超越而毋需次第井然的苦、集、滅、道四諦,但此四聖諦對於不覺眾生卻有啟迪作用。佛陀雖以「一音」宣說四諦,對於機根不同的聽眾來說,卻成方便善巧,故許聽眾(以及代代佛教徒)依各種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精神需要、不同的時代要求等等,去作種種詮釋嘗試或義理探索。大乘之優越於小乘,即在於此,一方面展現出尋探四聖諦多層義蘊的詮釋學功力,一方面又能越「蘊謂」層次,掘發四聖諦的深層義理,如此創造地發展佛法與佛教,綿延不絕,無有止境。在大乘各宗之中,對於四聖諦多層義蘊與深層義理的詮釋學探索最有代表性的,應該首推天台大師智顗在《法華玄義》卷三推演出來的四種四諦,即生滅四諦、無生滅四諦、無量四諦與無作四諦(注13)。

  智顗的四種四諦說法本於《大般涅槃經》聖行品,但又依據分別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的天台教判,而重新安立天台宗本身獨特的四種四諦。第一是小乘藏教的生滅四諦,認定因緣生滅為實有,即以色心的無常逼迫為苦諦;以煩惱業的流動而招生死輪迴為集諦;以滅盡因果歸於空寂為滅諦;以斷惑業、起正智俾能獲致涅槃為道諦。從大乘觀點去看,生滅四諦應屬世俗諦。

  第二是大乘通教亦即空宗所提出的無生滅四諦,認為因緣諸法即空,既無生亦無滅(因緣諸法本無自性故)。空宗依緣起性空之理,觀察一切生死皆空(無自性)而無逼迫苦惱之相為苦諦;一切惑變皆空,無有和合招苦果之相為集諦;既一切皆空,故無有苦滅可言為滅諦;一切道行皆空,無有能治之道為道諦。智說道:「(無生滅四諦也者,)苦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道不二相,滅無生相」,並引《大般涅槃經》之語:「諸菩薩等解苦無苦,是故無苦而有真諦。(其他)三(諦)亦如是。」(注14)

  如與生滅四諦比較,無生滅四諦當然屬於勝義諦。前者從佛陀還未成等正覺的生命體驗與修道歷程觀點去看「諸法實相」,為了教導不覺眾生舍惡行善,脫離苦海而欣求所謂「涅槃」,硬性分別生死(輪迴)與涅槃(解脫)、煩惱與菩提、眾生與諸佛等等二元對立,仍從世俗人間的角度,而不是從諸佛解脫境界的角度,想去「如實知見」,結果本來應屬勝義諦的「涅槃寂靜」,也墮為相對於我們「此岸」的所謂「彼岸」而已。與此相反,代表大乘通教初門的空宗,破除一切二元對立,從勝義諦觀點宣稱從世間煩惱到涅槃寂靜的一切法為無自性即空,無有生滅可言。但在這裡有一極其弔詭的問題:龍樹本人雖倡二諦中道,但事實上生滅四諦與無生滅四諦、世俗諦與勝義諦、事與理等的分別仍然存在,如何能以中道貫通二者?一切法空的「空」既亦無自性,而空亦復空,則如何才能顯出中道實相?代表中國大乘佛學立場的天台宗,可以說是以無生滅四諦或一切法空為起點,以真空(即)妙有的即事而真中道觀點,重新探索四聖諦的多層義蘊與深層義理的。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1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1-22 22:03 | 只看該作者
 我們如把佛陀一生的主要經歷(包括離宮出家、六年苦行、證悟成道、弘法活動)與四聖諦聯貫起來,則可以說,促使佛陀離宮出家的生老病死等等生命體驗,是觸發他構想四聖諦之中的第一苦諦的主體性因素;六年苦行的負面經驗使他在證悟成道之前改變修行方式,採取禪定為主的不苦不樂中道實路,乃為第四道諦的主要因素;證悟成道當然指謂第三滅諦,同時佛陀根據自己從離宮出家到菩提樹下證悟成道的整個修證歷程,內省到「一切皆苦」的因緣,如此構想出包括順觀(流轉緣起)與逆觀(還滅緣起)的緣起說(即使還未形成定型的十二因緣說),這就是第二集諦;證悟成道之後直至八十歲圓寂為止的弘法活動,當然涉及四聖諦各諦的細節推敲。至於佛陀生前有否形成結集以後的一套定型四聖諦說,則無法斷定。

  根據上面的理解,我們可以獲致兩點重要的「當謂」結論。其一,苦集二諦與證道以前的釋迦有關,描敘生死流轉的因果;滅道二諦與證道體驗及其以後的弘法活動有關,定立涅槃寂滅為佛教修行實踐的終極目標,同時逐漸開展並充實戒定慧三學,當做修道指南,以便人人都像釋迦一樣,終能脫離苦海,獲致涅槃。釋迦佛今天應當對於大小乘各宗說,小乘(以及權大乘的唯識法相宗)有見於生死流轉的因果,但從不覺凡夫的世俗諦觀點去看涅槃解脫境界的結果,分別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故無見於唯佛與佛所知見的諸法實相;大乘則有見於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乃至眾生與佛原本無二,能從佛陀(以及其他諸佛)證道以後的不可思議涅槃境界觀點去看世界與人生,而有「緣起性空」、「圓融三諦」、「一念三千」、「無作四諦」、「法界緣起」(即性起)乃至密教說法,以涅槃解脫境界壓蓋生死苦海的事相,固然彰顯了佛法的勝義,卻容易拋落世俗人間一大半不覺凡夫的無量事相,實有空談妙論、眼高手低之嫌。因此釋迦佛如果活在現代社會,應當要說,必須採取大乘與小乘之間的中道。

  其二,採取兩者之間的中道,並不等於漠視大乘在思想的深廣度優越於小乘的道理。我們站在大乘立場不得不說,證道以後所看的世界(亦即法界)當然要比證道以前所看的世界真實,我們即使還未證道,也必須培養無分別智,去理解真實的法界應是如何。至少有一點不得不肯定的是,超越我們各別的主體性去看原原本本的萬法或法界,我們就會了解到不可能有所謂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眾生與佛等種種二元對立,此類對立原是產生於我們的分別智的。佛陀今天應當會說,他證悟成道的那一天徹底體認到,證道以前的他以一介凡夫的有限眼光(即分別智)去看世界與人生,因此才會分辨苦集二諦與滅諦(以及道諦),其實本來無所謂四諦不四諦,四諦說法的成立,乃是預先假定不覺凡夫的存在才有的。由是可以推斷,整個世界與人生究屬生死苦海抑屬涅槃解脫,完全是在我們主體性的一心之轉,無此一心之轉,世界與人生只是法爾自然,原本如如而已,沒有甚麼好說,大小乘佛教統統可以不要,也無所謂佛法,遑論所謂永恆的理法。

  然面佛法所以產生,佛教傳統所以建立,正是由於我們的一心之轉。從原始佛教開始,代代豈非強調「心凈一切凈,心染一切染」的嗎?明代憨山大師豈不也說過,「從上古人出家本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為開示此事而已,非於生死外別有佛法,非於佛法外別有生死。所謂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所以達摩西來,不立文字,只在了悟自心。以此心為一切聖凡十界依正之根本也。全悟此心,則為至聖大乘;少悟即為二乘;不悟即為凡夫」?憨山此語實有「泄漏天機」般的千鈞力量,不但總結了中國大乘佛學(尤其以明心見性為唯一法門的禪宗)的根本義諦,更可以說為釋迦佛說出了,不同於其他世界宗教的佛教的本質,重點擺在超越大小乘各宗對立的心性體認本位之上。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12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1-23 11:47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1-22 20:35
,一切有部(與上座部)只以滅諦為無為,大眾部系則以滅、道二諦為無為,又其強調有關迷妄世界說明的苦、集 ...

洋洋洒洒說了這麼多,請出示佛經來證明啊,我們的一切言論必須建立在佛法的基礎上的。

一切所謂的宗派,都必須依靠四聖諦而解脫,任何把佛法分為大小乘都是對佛法的破壞,佛法只有唯一緣起法,相關經文,末學在前面已經出示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3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1-24 09:00 | 只看該作者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1-22 22:47
洋洋洒洒說了這麼多,請出示佛經來證明啊,我們的一切言論必須建立在佛法的基礎上的。

一切所謂的宗派, ...

讀佛經讀到你這樣鑽牛角尖,你還須一番努力!

你引述的雜阿含只能說明修四聖諦可以成聖,成聖是可以出入法界,也是大乘法所
在,這個只是在事相來說,但邏輯理上並不等於四聖諦是大乘佛法。

好比蘋果和蕃薯你吃到都是甜的,蘋果是樹上生的,它是不沾污泥的,就好比大乘
佛法,沒有沾染世俗諦一樣,但你卻非要說蕃薯是樹上長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14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1-24 12:10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1-24 09:00
讀佛經讀到你這樣鑽牛角尖,你還須一番努力!

你引述的雜阿含只能說明修四聖諦可以成聖,成聖是可以出入 ...

呵呵,最最基礎也是最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卻被你說成了是鑽牛角尖,可見您離見道尚遠,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根本沒有見道乃至解脫的可能。

至於大小乘的分別,還是不要說了,佛經清楚明白,法只有一乘,即緣起法,一切聖者都是依之解脫的,差別只是發心和智慧的不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5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1-25 02:5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2-11-24 14:24 編輯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1-23 23:10
呵呵,最最基礎也是最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卻被你說成了是鑽牛角尖,可見您離見道尚遠,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 ...




呵呵!你說得沒錯!我是離見道尚遠,因為我正在效法了蘇東波,暫借了佛印禪師的四
大來這論壇來坐,不過你口中喃喃地重複著佛陀的"苦",卻未有見你所謂的"集",可以"滅"得如佛
印禪師那般回答,:我四大本無,五蘊非有,這裡那有空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16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1-25 10:29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1-25 02:57
呵呵!你說得沒錯!我是離見道尚遠,因為我正在效法了蘇東波,暫借了佛印禪師的四
大來這論壇來坐,不 ...

不要妄語啊,暗示自己就是佛印禪師的轉世再來?!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作是說。我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苦集聖諦.苦滅聖諦未無間等。而言我當得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此說不應。所以者何。無是處故若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未無間等。而欲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譬如有人言我欲取佉提羅葉。合集作器。盛水持行者。無有是處。所以者何。無是處故。如是言我於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未無間等。而欲得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若復有言我當於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無間等已得。復得苦滅道跡聖諦者。斯則善說。所以者何。有是處故

若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無間等已。而欲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斯有是處。譬如有言我以純曇摩葉.摩樓迦葉。合集盛水持行者。此則善說。所以者何。有是處故。如是若言我於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無間等已。而欲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斯則善說。所以者何。有是處故。若於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無間等已。而欲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斯有是處故
【雜阿含經】第397經 (第15卷)

修行是有次第的!千萬不要顛倒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7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1-25 16:29 | 只看該作者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1-24 21:29
不要妄語啊,暗示自己就是佛印禪師的轉世再來?!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作是說。我於苦聖諦未無間等。 ...

"四聖諦是大乘佛法"這已經是妄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18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1-26 16:30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1-25 16:29
"四聖諦是大乘佛法"這已經是妄語!

不要誹謗!
如果說四聖諦是成佛之法,您更不會相信了

還是看佛經是如何說的吧

釋迦佛乃至三世諸佛,都是因四聖諦而得證無上正等正覺的,「諸比丘!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故,名為如來、應供、正等覺者。諸比丘!過去世之應供、正等覺者,如實現等覺者,皆對四聖諦如實現等覺。諸比丘!未來世之應供、正等覺者,如實現等覺者,皆對四聖諦如實現等覺。諸比丘!現在之應供、正等覺者,如實現等覺者,皆對四聖諦如實現等覺。」「我年二十有九。出家學道。三十有六。於菩堤樹下。思八聖道究竟源底。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我不得無上正真之道。皆由不得賢聖八品道。以其得賢聖八品道。故成佛道。」「正使當來佛,彌勒之等類,亦用八種道,得盡於世界。是故有智士,修此聖賢道,晝夜習行之,便至無為處。」(《阿含經》)

實際上,包括釋迦佛在內的「過去七佛」,都是通過觀察緣起法而證得涅槃的。比如:「世尊告諸比丘:『昔者毗婆屍佛未成正覺時,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詣菩提樹下,敷草為座,結跏趺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於十二緣起逆順觀察,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緣生有老死,及純大苦聚集。純大苦聚滅(證得涅槃)。屍棄佛、毗舍婆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亦復如是。』」「爾時。菩薩逆順觀十二因緣。如實知。如實見已。即於座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含經》)因此,恆河沙數一切諸佛所講的都是佛法,即都是同一個緣起法,其中任何一尊佛都能代表所有諸佛,釋迦牟尼佛也能代表整個佛法。彌勒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彌勒亦由我所受正法化。得成無上正真之道。」(《阿含經》)他在下世時也會重複釋迦牟尼佛所講過的佛法,而且所度的人也都是釋迦佛的遺教弟子!比如:「又彌勒第三之會九十二億人。皆是阿羅漢。亦復是我遺教弟子。爾時。比丘姓號皆名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諸聲聞皆稱釋迦弟子。」(《阿含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3: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