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耕雲導師講詞:禪的認知與修學

[複製鏈接]

37

主題

66

帖子

8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啟明 發表於 2012-11-26 02: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啟明 於 2012-11-26 11:58 編輯

禪的認知與修學
           ~一九八八年一月卅一日講於台南市


  一、前言

  在這人心陷溺、物慾橫流、正法凋零的今天,各位能夠參加這次聚會,非常難得,非常可貴。

  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成因,每一個時代的形成,也都是基於這個時代人們的心態。一種惡劣的心態,則會導致人類的災難。儘管自然科學飛躍進步,物質文明高度發展,但物質的滿足,永遠填補不了人們心靈的空虛;儘管知識爆炸、科技起飛,但學術並沒有提升人類的品質,這是個可悲的現象。我們如何解決這個面對的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發揚中華文化,提倡固有的禪學。



  二、禪宗的特色、作略和風格

  提到禪,真是五花八門,包羅極廣。我們知道印度教的禪定,很接近佛教的四禪八定,几几乎除了在認知上有所差距以外,在修持的過程、方式上,可以說大同小異。佛教本身也有禪,像天台止觀、密宗的金剛坐禪,乃至於最高級的金剛大手印,都是屬於禪的範圍。不過,就禪的性質來講,有「共法」、「不共法」。

  什麼叫「共法」?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可以打坐。現在的超覺靜坐,佛教的每個派別、不同要領的禪定,乃至於天台止觀法門,這是佛教教內、教外共有的、共同的修持方式。

  什麼叫做「不共法」?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祖師禪」──「宗門禪」,它是不共法,是禪宗特有的,也是中國特有的。達摩祖師西來,把菩提種子種植在肥沃的中華文化土壤里,開出一花五葉的奇葩。這是中國人值得自豪的地方,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佛法的真生命、真血脈。沒有了禪,就沒有真正的佛法;沒有了禪,就沒有宇宙的真實;沒有了禪,我們所能把捉的都只是相似,而不是全等。

  在表象上,「祖師禪」跟一般所說的禪定是不同的。一般的禪定側重於打坐,而禪宗的禪雖然也打坐,但是那只是少數的派別,而且它打坐的方式,並不要你守竅、守丹田,只管打坐,這就禪宗來講,雖不算是正統,但也不算是旁支。這話怎麼講呢?因為在五祖以前,講究打坐觀心,六祖以後,禪宗就變得極為生動活潑,行、住、坐、卧都要保持「定慧圓明」;若一起來,心就亂,那是不究竟的,當然不是究竟法門。何以見得禪宗不講究打坐?《六祖壇經》里講得很清楚:「生來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這講得很好,打坐對見性者來說,是一種約束,顯得不解脫;儘管它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過程,但是還有比打坐更高的法門。

  (一) 打牛 打車

  何以見得不以打坐為然?六祖的大弟子南嶽懷讓禪師,感覺自己的年齡大了,需要找一個接棒的人。古來學法,徒弟找師父千辛萬苦,師父找徒弟那也是萬苦千辛。達摩祖師面壁九年,難道印度不好打坐?不辭險阻艱辛,關山萬里,跑到河南少林寺去打坐,為的是什麼?他並不是為了打坐,而是要等一個人,等誰?等二祖,等到了二祖,他的法才可以傳下去。南嶽懷讓禪師也是一樣,感到傳燈的時候到了,就到處查訪,查訪到馬祖道一禪師,覺得這個人根器好、素質高。找到馬祖以後,看到馬祖在那兒打坐,跟他打招呼,馬祖根本不理不睬。禪師與眾不同的是,都有極高的智慧和很好的方便。南嶽見馬祖不理睬,就拿塊磚頭在他面前地上磨,唏哩嘩啦地制噪音,這下子馬祖忍不住了:「欸!老法師,你在搞什麼?」「我磨鏡子啊!」「這磚頭怎麼可以做鏡子呢?你開玩笑!」「那我問你,你在幹什麼?」「我打坐啊!」「你打坐為了什麼?」「我打坐為了成佛啊!」「我磚頭若磨不成鏡子,你打坐也絕對不能成佛。」這一句話,把馬祖道一給打動了。馬祖就問:「那你說怎麼做才對呢?」南嶽說:「怎麼才對?我們打個譬喻,譬如牛拉車,車子不走,你打牛對?還是打車對?」馬祖說:「當然是打牛。」南嶽說:「現在你卻明明是在打車!」

  從這個小故事,我們可以知道,禪宗的特色,並不執著有形的修持,諸如延年強身的大小周天、冀求打開中脈……等,禪宗不屑一顧。禪宗的究竟處在「歸無所得」。為什麼「無所得」?因為整個宇宙都是你,你以外無二無三,你就是絕對的、不二的,還能得個什麼呢?從這個小故事,我們就知道禪宗不拘泥修行的形式。所謂「十字街頭好修行」,反映禪是重內明、重心態的,這是表現在方式上。

  (二) 俱胝一指禪

  在風格上,禪極為活潑,極為生動,沒有定法如來可說。我們舉個小例子:有位俱胝禪師,出家以後,尚苦行,結茅庵而居──用稻草蓋個棚子住在那裡。有一天下午,來了一位尼姑,說:「我想借宿一晚,可不可以啊?」他說:「非常歡迎!」尼姑說:「你歡迎我,我還不一定敢住呢!我有個問題,你若答對了,我就打擾你,住下來;你若答不對,那我只好走啦!」俱胝禪師說:「你只管問。」

  尼姑就問:「什麼是佛?」俱胝和尚居然瞠目結舌答不出來。愈簡單的愈困難,說到佛,誰不知道?問「什麼是佛?」要下個界說,就不簡單了。既然答不上來,這位尼姑就要走,他留都留不住。事後俱胝和尚心想:「我是男子漢大丈夫,出家兒是佛子,怎麼連這麼簡單的問題都沒法答覆呢?」感覺很慚愧,決心下山到處去參訪,因為大事未明嘛!

  他正準備走,半夜裡禪定中,山神跟他講:「你不要走了,幾天以後,有位天龍禪師路過此地,他會幫你了畢大事。」

  過了幾天,果然天龍禪師路過,在他那茅庵里歇腳、喝茶,他就把這個故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天龍禪師。天龍禪師說:「你問我。」他就問:「什麼是佛?」天龍禪師只豎起一個指頭,沒有講話,而俱胝和尚就當下大徹大悟了。

  以後凡是有人來問法,無須開口,不管問「什麼是佛?」、「什麼是法?」、「什麼是僧?」他都用「這個(豎起一指)」回答。大家都認為這「一指禪」像嚼橄欖,含藏無盡,餘味無窮!

  他有個小徒弟,只有十幾歲,說懂事又不懂事,說不懂事,卻有點兒調皮。看見師父見人問問題,就豎起一個指頭,他想:「這事情很簡單,我也會。」以後凡有人來,他就說:「不要麻煩師父了,有什麼問題,問我。」人家問:「什麼是佛?」小和尚就依樣畫葫蘆地豎起一指。這一招也很靈。

  以後這件事傳到他師父耳朵里去了,「師父啊!你那個小徒弟,雖然只有十幾歲,卻也懂佛法啊!」「怎麼回事啊?」「有人問他什麼是佛?他也跟你一樣伸個手指頭!」

  俱胝和尚聽了這話,心裡有數了。有一天把小孩叫來:「聽說你也會佛法,對不對啊?」「對!」俱胝和尚袖子里藏了一把很鋒利的刀,笑著問道:「那你說說看,什麼是佛?」

  小和尚手指剛一豎起,老師父一傢伙把他那手指頭給砍掉了。依常識看,這不但殘忍,還構成了傷害罪;但就佛法而言,這是無比高明的善巧方便。這個小和尚手指頭被砍掉了,疼得又哭又鬧地就向外跑,禪師大喊:「你給我回來!」

  小和尚回來了,禪師又問:「什麼是佛?」小和尚又再豎指頭,一看手指頭沒有了,這小傢伙年齡雖小,根器卻很猛利,當下恍然大悟。

  禪宗的作略,禪宗的接機,禪宗的風格,就是這樣的活潑生動,超出常情;所謂「向上一路,密不通風」,既不是用常識可以理解的,又沒有定法如來可說。而且禪宗有句話──「丈夫自有衝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也就是說那些陳腔濫調,那些舊的窠臼、舊的模式,不必去接受,不必去承襲,而應各自創新,別出手眼。所以禪永遠都是活活潑潑地展現著法的生命,活潑潑地展現著每個禪師自己的法的人格。什麼叫「法的人格」?除了法,沒有他,他整個生命的內涵就是法,他一舉一動、舉手投足都是法的展現;像這樣的風格,可以說完全是法的人格化的自然流露。

  (三) 臨濟三頓棒

  現在禪宗只剩兩家了,一個是曹洞宗在日本,一個是臨濟宗在中國。過去五宗七家,現在只剩下兩個宗派,曹洞宗我們不講,我們講開山立宗的祖師──臨濟義玄禪師。這個人極為內向,見人講話都臉紅,他雖然出家修行,但是不敢向師父提問題,他的老師就是黃檗希運禪師。他不敢向師父問問題,不問問題,那怎麼能「了」呢?

  當時陳睦州為第一首座,看臨濟根器不錯,就問他說:「你來此地多久了?」「三年了。」「你有沒有向師父問什麼問題呀?」「沒有。」「你為什麼不問?」「我不知道問什麼!」「你為什麼不問:什麼是佛法的的確確的真意呢?」

  在臨濟還沒有去問之前,睦州首座就先去見黃檗禪師說:「臨濟雖然是個後生,根器很好,將來會成為一株大樹,為天下人遮蔭哪!」

  當臨濟問師父:「什麼是佛法的的大意?」話還沒有講完,師父拿了棒子把他揍了一頓,不答話,就把他趕走了。

  回來,首座問:「你問的結果如何?」他說:「我話還沒講完,師父就揍了我一頓。」首座說:「你再去問!」又去問,又挨了一頓揍,於是他就不敢再問了。首座說:「你非問不可,這是最重要的關鍵,你這一次問,一定會有結果的。」臨濟第三次再去問,又被揍了一頓。

  臨濟想:「不問佛法,三年只在這裡混飯吃,問佛法就挨揍,我究竟錯在什麼地方?」他見了首座就說:「我三次問法,三次挨揍,我在此地機緣不契,跟師父無緣,只好到別的地方修行了。」

  首座說:「你到別的地方修行,並不是不可以啊!但是,你不能開小差,不告而別,就這樣溜了。大丈夫光明磊落,來去明白,你應該去向師父辭行!」

  臨濟就去向師父辭行說:「師父啊!我要走了。」「你到哪裡去呀?」「我不知道!」他師父笑笑說:「你要走,我也贊成,但不要迷失方向走錯了路,高安灘有個大愚禪師,你到他那裡去,大概你的問題就能解決了。」

  臨濟到了高安灘,見了大愚禪師,大愚禪師說:「從哪裡來?」他說:「從黃檗來。」「為什麼離開黃檗?他是大善知識啊!」「我三次問法,三次被打,不曉得我有什麼錯?」大愚說:「那個黃檗──你的師父,為了使你大徹大悟,都累壞了,你今天卻跑到我這裡問有過無過?」

  臨濟一聽,當下恍然大悟,把大愚禪師拉過來,在他脅下點了三下。大愚說:「這不關我的事,你的師父是黃檗禪師。」於是臨濟又回去了。

  黃檗看他回來了,就說:「你這個傢伙來來去去,什麼時候才了結啊?」他說:「因為你老婆心切,太疼我了,所以我又回來了。」「誰說的?」「大愚禪師說的。」「這老小子多嘴,下次我遇到他,要好好揍他一頓。」「何必等下次,現在就揍!」他拉師父過來,就打了幾拳。

  我們看到這裡,都會覺得這簡直是荒謬絕倫,這是犯上作亂,這叫什麼嘛?毫無道理可言。你用邏輯去推,推不出任何一條線索,怎麼回事呢?各位想一想,當你冷不防被別人揍一下的時候,是什麼心態?你會有妄想嗎?你會有煩惱嗎?你什麼都沒有,緊張之餘,就只剩下一顆空空朗朗的心了。

  臨濟聽了大愚指點,明白了之後,在大愚脅下點三下──你叫別人在你脅下最敏感的地方點三下試試看!當你被點的時候,所有的念頭都會被點掉的。

  臨濟回來,他師父說「大愚禪師這個人多嘴,下次我碰到,好好揍他一頓」,結果他把他師父拉過來揍了一頓,這表示什麼?這活生生地表現出「不二法門」的實質內涵。

  看了禪宗活潑的作略,禪宗的不立文字,禪宗的超卓風格,就知道「不歷僧祇獲法身,即身成佛」,絕不是誇大;只要你有機緣,只要你能相應,你就可以一生了畢大事,超越劫數。

  (四) 丹霞燒木佛

  從上面幾則事例來看,我們就可以知道,禪是非常超脫的,它是宗教,卻又是超越宗教的。何以見得?趙州禪師說:「佛,這個字,我不喜歡聽。」過去有個禪師說:「誰在我的禪堂念一聲佛號,就請誰挑水三擔給我洗凈禪堂。」連一句佛號都會把禪堂念臟,禪能容得下什麼?更有意思的是,有位丹霞天然禪師,他冬天行腳,晚上住一廟裡,廟裡給他掛單,但是不讓他進寮房,說:「我們這裡人太擠,你老兄如果實在不肯走,就在大殿里打坐好了。」大殿空蕩蕩的,很冷,怎麼辦?幸好還有不少佛像,於是他就把那些木雕的佛像,一尊一尊的堆起來燒了烤火。第二天,住持責問他:「你為什麼燒我的佛像?」丹霞說:「我燒取捨利。」「木佛哪有什麼舍利?」「既然沒有舍利,就不是真佛,多燒幾個有什麼關係?」這是丹霞天然禪師的雋事。

  禪,就是在佛教中突出而又升華的一個宗派,這是一般外道禪、世俗禪、次第禪所無法夢想到的。禪的風格如此、性質如此,在實質上是什麼呢?是宗教嗎?禪是既「即」又「離」,即「立」即「破」,因此它是宗教,卻又超越宗教。禪若不超越宗教,誰會去燒自己供奉的佛像?禪若不超越宗教,它怎會說「佛這個字,我不喜歡聽」?它若不超越宗教,怎麼會「念佛一聲,挑水三擔」?

  感謝大家的誠意,我不必忌諱,願意說實話,就心靈究竟解脫而言,宗教是不究竟的。什麼叫做不究竟?一個能崇拜的我,一個所崇拜的他,對立宛然,分明是兩個!凡落二三,依佛法的眼光來看,都是不究竟的。

  (五) 唯我獨尊

  佛一出生,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圍走了七步大聲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你看!這豈非是我執很重?不是!他那個「我」,是指「法」,是指宇宙的實相,是顯示「不二法門」,是「不與萬法為侶」,是「萬象叢中獨露身」。太多人都誤會了──「喲!佛祖真偉大,你看!天上天下只有他是老大。」其實,事實並非如此,他只是說一切唯「法」獨尊;他所顯示的是「法界一真,法海一味,大圓覺海」,如此而已!佛豈有我執?當然後人對這話的解釋很多,註解很多,那麼誰解釋得最好呢?雲門宗的開宗者雲門文偃禪師。

  有人問雲門禪師:「佛祖一生下來,剛出娘胎,他就能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圍走了七步,高聲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什麼意思啊!你對這有什麼解釋呢?」雲門禪師說:「有什麼解釋啊!可惜當時我不在場,我若在的話,一棍子打死喂狗,貴圖天下太平。」

  這個人聽了答案,大惑不解,就問另外一個禪師:「雲門禪師是不是佛教徒啊?他怎麼講出這種話來呢?是不是有罪啊?」「呃!雲門講這段話,功德無量,只這段話就報了佛的大恩,功德都說不完,哪裡還會有罪呢!」

  我們要知道,佛出生的使命原在教化眾生,教人們向他看齊,希望能超越他。那位雲門禪師一棒子打死了「唯我獨尊」的人,豈不比「唯我獨尊」的人更獨尊!釋迦牟尼佛聽了會高興,為什麼?禪門有一句話「養兒不及父,家門一世衰」──兒子如果不比老子強,家道就會衰落了;如果兒子比老子強,老子會歡喜無量,絕不會嫉妒的。各位是不是希望自己的兒子比自己強一百倍、一萬倍呢?大家都是這樣。所以雲門這句話,就報了釋迦牟尼佛的宏恩,讓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界大大放心,而慶幸家門出了這樣一個超佛越祖的子孫,如來家業會大大興旺,不會衰敗了。

。。。。。。

請繼續閱讀

講詞鏈接:http://axcy.fjsy.net/Temple/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1459&syID=207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9: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