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諾貝爾獎的職場啟示錄

[複製鏈接]

1264

主題

3083

帖子

7985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798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籽棠 發表於 2012-11-13 15: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堂侄,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2008年10月8日與日本人下村修、美國人馬丁?沙爾菲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錢永健是一個擁有廣泛興趣的人。小時候因為有氣喘的毛病,他只能待在家裡,出於對化學的愛好,於是就在自家的地下室搭起自己的「小化學實驗室」,擺弄起瓶瓶罐罐來。16歲時,錢永健獲得西屋科學天才獎,當時他研究的是如何將金屬融進硫氰酸。這個「西屋科學天才獎」是全美最久遠也是最負盛名的科學比賽獎項,獲獎者經常被看做是「小諾貝爾獲得者」。之後,他又通過獲得的西屋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念書。雖然成績出色,但錢永健也有過對化學厭倦的時候,在哈佛大學求學時,他就對呆板的課程設置頗為不滿,所以自己上了不少鋼琴課。而在劍橋大學繼續深造時,他想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所以從化學轉到了分子生物學,又轉到了海洋學。「我總有一些關於在藍色大海上航行的夢想,但是結果表明,我的工作和這個美夢無關。最後,我終於明白,我根本不關心藻海的深度問題。」於是錢永健又從海洋學轉到了生理學,並獲得博士學位。當時,他的研究主要側重於人腦,這對於他來說更有研究的樂趣,在錢永健看來,人腦是一部讓人心醉的織布機,「它需要更為熟練、更為精細、更有創造性的方法把碎片拼織起來。」此後,他又「回歸」化學,開始了自己對於綠色熒光蛋白的研究之路,並最終成就了輝煌事業。

    人生在世,絕大多數人都會走彎路,其中也包括諾貝爾獲獎者這些名人、偉人。錢永健就是一個典型代表:他就經歷了化學—鋼琴—分子生物學—海洋學—生理學—化學的輪迴。其實,走彎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條衚衕走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錢永健適時回頭的成功案例告訴職場的人們:只要自己有能力有水平,在大公司或高薪職位求職失敗后,不要氣餒,密切關注這些公司的招聘情況,一有機會,捲土重來;跳槽跳得不好,不要緊,好馬也吃回頭草,到原來工作過的公司去應聘……總之,只要有利於事業發展、人生進步,多回幾次頭又何妨!

    緊跟潮流的克魯格曼

    克魯格曼:美國著名經濟學家,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克魯格曼的緊跟時代潮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積極參與政治。1992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使克魯格曼在全美國人面前大出了一番風頭,他在電視上的經濟演說給柯林頓極大的幫助,雖然柯林頓在執政之後並沒有啟用他為總統經濟顧問,而是選擇了伯克利大學的女經濟學家泰森,原因在於克魯格曼的性格過於剛直,在華盛頓和學術界都得罪了不少人。克魯格曼自己也說:「從性格上來說,我不適合那種職位。你得會和人打交道,在人們說傻話時打哈哈。」但克魯格曼讓全世界人民記住了他——包括諾貝爾獎的評委們。二是關注世界金融危機。克魯格曼由於對亞洲金融[3.60 0.00%]危機的成功預警以及對如今能源危機和石油價格持續攀升的預示,被人們認為是一名成功的經濟預言家。20世紀90年代,克魯格曼於1996年出版了《流行國際主義》一書,大膽地預言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使他在國際經濟舞台上的地位如日中天,奠定了其作為「新一代經濟大師」的地位。世界經濟學界的許多人在當時就已經斷言:克魯格曼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只是時間問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周業安教授認為,金融危機的出現終於成就了克魯格曼:「他在2008年獲獎應該和金融危機有關,如果只是得益於其在國際貿易和新經濟地理學方面的開創性貢獻,為什麼不給另一位權威學者迪克希特呢?所以推測下來,還是有金融危機的因素。」

    克魯格曼的成功得益於他善做時代的弄潮兒,政治經濟兩手抓。這樣做,使他總是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持續地吸引著人們的眼球。職場人要學克魯格曼的緊跟潮流,就要積極參與公司的各項活動:不管是「百日營銷大戰」,還是為公司的發展獻計獻策;即使是八小時以外的活動,都要積極參加;工作不管分內分外,努力做出成績,著力表現自己……這樣就能引起老闆的注意,得到加薪晉級的機會。

    彰顯獨特的克萊齊奧

    瑞典文學院認為,把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法國人克萊齊奧是因為他是「不斷開始新旅程、詩意歷險和性迷醉的作家,他超越主導文明,以及被這種文明壓抑的人性之探索者」 。 克萊齊奧1963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說《訴訟筆錄》引起了極大關注,而作為小說家取得突破的作品是1980年出版的《沙漠》,其他代表作還有《金魚》、《流浪的星星》、《少年心事》和《戰爭》等。

    對於克萊齊奧這個世界名不見經傳的「三流」作家獲獎,很多人憤憤不平。雖然這跟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的年齡結構有關係——一幫七八十歲的老人,思想與閱讀習慣還停留在上個世紀。此外,「諾貝爾文學獎就像割韭菜」, 克萊齊奧獲獎並不表明他對世界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而是在法國,屬於他的那一撥作家過世以後,只剩下他了。這就如同沈從文死後,巴金成了文學泰斗,這實際上是一個論資排輩的問題。然而,倘若我們帶著後知之明來回顧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前前後後,那麼克萊齊奧的得獎也就再自然不過了:因為他代表的正是霍勒斯?恩達爾口中那「孤立的、與世隔絕的」美國文學的反面。無論是克萊齊奧四海為家的漂泊經歷還是他多樣化、難以定義、充滿多元文化特質的書寫,都是獨立和自閉的反面,這讓他贏得了諾貝爾委員會那些老年評委們的青睞。

    克萊齊奧的成功,作品的水平尚屬次要,關鍵在於他獨特的個性與經歷,瞎貓碰死鼠,克萊齊奧的這種獨特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們所欣賞的,那麼就評克萊齊奧吧!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文學範疇很難說誰好誰壞的情況下,評委們的主觀意願就可以決定一切。職場也需要獨特的個性人生,一個沒有個性、人云亦云、不顯山不露水的人是很難引起老闆的注意的,更談不上老闆會欣賞提拔你;再說老闆也是人,他們的喜惡也是千差萬別的;一個有獨特性格的人,從理論上來講,都會有老闆欣賞的。所以說,人在職場可以有缺點,但不能沒個性;說不定你的老闆什麼時候心血來潮欣賞你的個性,你就時來運轉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1: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