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諾貝爾獎獲得者講述科學家如何煉成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2-11-9 06: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2年10月26日 08:51  中國青年報

  近日,兩位曾經的諾貝爾獎獲得者——200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87歲的美國人奧利弗·史密斯教授,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90歲的楊振寧教授,先後來到上海與滬上青年們分享了各自的科研經歷。

  「如果導師不換一個你喜歡的課題,就換掉這個導師」

  在很多人眼中,科學家這個稱呼略顯神秘,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長大成為科學家」的夢想。奧利弗·史密斯也不例外,「7歲那年我看了一本關於超人的漫畫,從那時候起我就立志要當一名科學家,雖然那時候的我連科學家的確切定義是什麼都不知道」。在史密斯眼中,科學家就是超人,可以變出各種各樣的東西,「所以準確地說,我那時應該是想成為一個發明家」。

  史密斯的很多科學研究其實並不只是單純枯燥的理論,而是一些令人愉快的「發明」。「比如我獲獎的研究所用的儀器設備,由於沒有現成的設備可以買,於是我自己做了一個」,史密斯指著一張圖片中的粉紅容器說,「這是我在實驗室附近買的嬰兒浴盆!」他還得意地告訴大家,浴盆兩邊插著密密麻麻線路的大傢伙,其實是從別的實驗室弄來的報廢儀器,「只要能用就行!」

  史密斯反覆強調興趣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他建議大學生一定要研究自己有興趣的課題,「如果你不喜歡這個課題,你就去找你的導師要求他給你換一個;如果他不答應給你換,那麼,就換掉這個導師。」

  史密斯還提醒現場的年輕人,要樹立遠大目標,但千萬不要把得諾貝爾獎作為自己的目標,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共同點都在於「樂在其中,充滿信念」。

  隨手記下的很多小細節經常成為研究的靈感

  史密斯保留了自己從研究生到現在半個多世紀的所有筆記,從井井有條的方程式,到複雜變化的反應圖,60年的研究思路一目了然。他覺得記筆記這個好習慣讓自己受益良多,「筆記本上隨手記下的小細節,經常成為研究的靈感,因為實驗中很多現象都是稍縱即逝的,也許當時並沒有在意,但它們往往可以為日後的思考帶來巨大啟示」。

  當翻到很多年前某一頁畫滿奇異圖案的筆記時,老教授皺了皺眉頭,但很快他便笑著說,「就算你忘了你畫的是什麼,它們至少還挺漂亮」。

  而在復旦大學,楊振寧也向同學們介紹了自己的「獨門秘籍」,他稱之為「滲透性學習法」。這一秘籍的要訣在於,把同一個理論多聽幾遍,「一遍兩遍的時候不懂沒關係,你腦子裡已經留下了印象,下次再遇到相關的問題,就可以與從前的印象聯繫起來,慢慢就能明白了」。

  不求甚解,是大師學習的最高境界。而要達到不求甚解的境界,還在於合理運用直覺。

  楊振寧說:「直覺往往能帶來機遇,我們每個人都有非常準確的直覺。」他告訴學生們:「當直覺與書本知識衝突時,不要馬上相信書上寫的,這也許就是研究靈感的來源。即便真的是直覺錯了,我們根據知識修正自己的直覺的過程,也是一次進步。」

  同樣的道理,在史密斯教授口中也有相似的表述,他從啟蒙老師歐迪·布朗身上學到了對自己畢生研究最有用的一課,那就是「合理地去感受,學會理解常識」。

  不過,史密斯運用「常識」還得到了另一個心得,那就是「有勇氣」。他說做科學研究尤其如此,「有需要就要敢於說出口,科學家總是單槍匹馬,做研究的資源也很有限」,說著他指著一張幻燈片說:「這個細胞就是我向同事馬丁要的,培養這樣一個細胞得花不少時間呢!」

  天才應該被放在合適的位置

  就在出發來上海的兩天前,87歲的史密斯教授仍在自己的實驗室里進行一項最新的研究。他說在美國沒有法定退休年齡,只要能夠提供證明表示自己還有能力繼續工作,就可以像他一樣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但是做研究有時候的確是件有點『自私』的事,因為你完全在按照自己的興趣行事,並沒有顧及別人」,因此,他十分感謝研究所的領導和同事,「我得感謝他們批准我不參加那些與研究無關的事情,感謝他們讓我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我所擅長的領域」。

  楊振寧也提到研究環境的重要性。他在懷念鄧稼先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奧本海默和鄧稼先分別是美國和中國原子彈設計的領導人,各是兩國的功臣,可是他們的性格和為人卻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說他們走向了兩個相反的極端」。奧本海默鋒芒畢露,鄧稼先則真誠坦白,從不盛氣凌人,「我以為鄧稼先如果是美國人,不可能成功地領導美國原子彈工程;奧本海默如果是中國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領導中國原子彈工程。當初選聘他們的人,錢三強和葛羅夫斯,可謂有知人之明,而且對中國社會、美國社會各有深入的認識」。因為即使是天才,也只有在適合自己生存的環境下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創造力。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1: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