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生三境說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作者:何鑫業
  王國維有人生三境說:「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孔子也有人生三境說:「少年人血氣未定,戒之在色;中年人血氣方剛,戒之在斗;老年人血氣已衰,戒之在得。」
  現實生活中,還有一些別樣的「三境」。2011年,一個步行在高速公路上被交警勸阻的40歲男人,也有三境,他的三境小一些,但很溫暖:「日行一百里,小年夜在岳父家過,大年三十給母親磕頭。」當時,眼看勸阻會貽誤男人偉大的「三境」,交警竟呼喚同事替班,自己開車送了他300公里。
  這讓我想起一位作家,他的三境之一也很溫暖:「帶祖母去集市,騎那種載貨的大號腳踏車,讓老人家坐在後面,墊上棉墊。」2012年,一個女生貼出她的微博:「我的理想是愛上一個人,和他去鄉下教書,壟出一塊地來,種上豆角和絲瓜。」2012年,記者採訪一位抗戰老兵,老兵的心愿是:「把散落在緬甸的戰友的遺骨都收起來,造一本花名冊……要一個字不錯,一個人不落下。」2012年,高曉松的妹妹說:「哥,我在非洲呢……我的摩托壞了,整個非洲都沒這零件……我現在在撒哈拉當導遊,等零件寄到。」當然,這些都不是典型的三境。水的三境,才更像三境:「不污,不形,不滅。」不怕同流合污,沒有固定的形狀,生生不滅。最近,科學家發現水還有更偉大的第四境——平衡和參與地球的自轉公轉。
  1989年,在蘇州寒山寺參加一個「為世界和平祈禱」的活動,晚上與住持閑聊,他說了一個佛門中人的三境:「忘記自己是誰;忘記此地是哪裡;忘記還有生死這回事。」當時,我抑鬱症嚴重,便很想知道人的生死預期,談著談著,談到了死的困惑。沒想到,他一句話便把我點醒:「施主的肉胎系白白所得,談何懼與不懼!」譯成口語,就是:「人生在世,買一根油條尚且要付錢,上天把身體賒給你,分文未取,他要拿走的時候,還輪得上你來說三道四?」真是好境界!
  民國時期,杭州流行三種人的三種生活方式,也算是三境:一種是落魄文人,「釣一隻蝦,暖三盅酒喝」;一種是普通人家,「抓一條魚,分三家人吃」;還有一種是有錢人,「做一票生意,養活三代人」。另外,當代的宅女宅男也有三境:「不洗,不喝,不出門」和「不嫁,不娶,不見祖母」——為何是不見祖母,而不是不見父母呢?因為祖母要嘮叨呀,而父母是早已司空見慣,無可奈何了。
  搞藝術的也有三境,他們「白天,糊塗一丈;傍晚,入木三分;凌晨,離地半尺」,或者「看電影時忘帶眼鏡,下館子時忘帶酒,談戀愛時忘帶女友」。
  其實,做過「呵苗如子、殺人如麻、揮金如土」這些事情的曾國藩,也有人生三境:「少年經不得順境;中年經不得閑境;晚年經不得逆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21: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