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媒稱上海發現1-2艘在建巨艦 疑似國產航母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11-6 14: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環球網綜合報道】台灣《旺報》報道,以現在中國大陸的戰力,討論能不能自建航空母艦,顯得有點多餘,應該說中國大陸能造出屬於何種等級的航母,是十萬噸級核子動力航母 ,或者延續「遼寧艦」的風格,走俄羅斯風,還是走出中國自己的味道,建一艘「中國式的航母」。

外媒推估 船廠在浦東

英國《泰晤士報》發自北京的報道稱,西方國家相信,中國大陸會在烏克蘭專家的幫助下,只需在在未來18個月內,就可建造出屬於自己的航空母艦。不少軍事迷發現,在上海浦東的船廠里,有一到兩艘疑似航母規格的船艦,早已安放龍骨,就船體大小推估,是五、六萬噸級大船,應該是中國軍方傳說中的航母。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泰晤士報》這篇報道指出,上述說法來自1名未具名的西方國家軍方高層人士。

報道稱,大陸軍方現在做的每件事,都顯示正在「設計自己的航母和戰鬥群」,「他們(指中國大陸)會在烏克蘭專家的幫助下、在未來18個月內建造自己的航母」。

大陸在軍費開支不斷成長,以及獲得自然資源慾望的驅使下,會期望擁有「完全中國製造」的航母,以此宣示增強自己在全球的地位;至於上個月服役的遼寧艦,「只能用於訓練」。


建立戰鬥群時間問題

「瓦良格」搖身一變成「遼寧艦」,船的內部結構幾乎完全按照中國大陸的設計師的想法完成。再造航母對中國大陸而言,並不是太大的難題,難的是要有足夠戰力的艦載機和能在航母起降的飛行員。

目前大陸還沒有足夠在移動甲板上降落的飛行員,甚至有可能沒有能夠在移動甲板上起降的戰鬥機。

不過不管有沒有艦載機,中國大陸擁有多艘航母,並建立戰鬥群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1名日本外交官說法指出,擁有230萬兵力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目前技術不夠精良,在海外採取行動的能力有限。但如果大陸能在世界各地投放兵力,在談判桌上的地位「就會完全不同」。

1艘航母,加上能向海外運送大型軍事裝備的龐大運輸機隊,以及能讓軍隊在海岸登陸的大型登陸艦,就能讓大陸制訂出相應的對外政策。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沙發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11-6 14:37 | 只看該作者
相關鏈接

萬萬沒想到:中國造航母竟還能賺這麼多錢

航母是昂貴的,也是便宜的

一艘航母終其一生需要巨大的運營成本,光是現代航空母艦上的幾十架艦載機每年訓練中燒掉的燃料價格就達到數億美元。此外還有維護保養費用,維修費用,升級改造成本。當航母壽終之時退役也不那麼簡單,其報廢拆卸本身也是一項需要巨資的複雜工程。據統計,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全壽命費用大概是2000億美元。

而據計算,中國一座現代化中等城市的市政設施費用,包括發電廠、自來水廠等,相當於每平方公里投資3億美元。一座一般的地級市,面積50平方公里的話,其市政設施造價約為150億美元。而一艘美國「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包含艦上戰鬥機,其造價約為200億-250億美元。

也就是說,從經濟規模上來講,建造一艘航母,就相當於在船塢里建造一座中等城市。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算賬, 我們可以看到,航空母艦,對於中國今天來說,也算不上「昂貴」。

每年我國新增建築面積約18億-20億平方米。有人計算過建築需要的鋼材重量,在上海這樣的城市裡,每平方米建築大約需要鋼筋60-70公斤,而與之配套的市政建設需要的鋼材重量與之相當。也即是說,大約每10平方米建築需要一噸鋼材。照此標準,每年我國的新增住房需要的鋼材約為1.8億噸到2億噸。相比之下,一艘「瓦良格」滿載排水量才6萬噸左右。

當然,航空母艦需要的鋼材質量與一般的建築用鋼不可同日而語。並不是新建建築夠多的國家就能造航母。

2010年,中國財政部統計,我國的財政收入8.3萬億元人民幣,按當時的美元匯率,約合1.2萬億美元,美國同年財政收入2.9萬億美元。僅按照這個數據計算,中國的年財政收入約為美國的41% 。 同年,中國軍費5321億人民幣,合782億美元,同年美國軍費6980億美元,中國的軍費開支僅為美國的11% 。中國軍費開支僅占財政收入的6.7%,美國軍費佔財政收入高達24% 。

我們按照美國「尼米茲」全壽命2000億美元開支來計算,將這個數字均攤到其服役期50年中,每年約40億美元。按照我國2010年782億美元的軍費計算, 占軍費的5.1% , 也就是說我國現有軍費可以同時維持20艘「尼米茲」級。

當然,這個說法是荒謬的, 這個數字只是告訴我們,中國並不會因為建造幾艘航空母艦背上重大的財政包袱。

有人面對中美軍費數字的差距,又會陷入一種不自信,認為美國近7000億美元軍費,如此之高,那我們造航母怎麼能比過美國呢?這就涉及美國7000億軍費到底怎麼花的問題了。據相關報道推算,美國每年光是在阿富汗的戰費就需要支出1000億以上,這其中大部分是將作戰物資從美國本土運送到阿富汗的運費。這部分經費沒有給美軍軍事變革和美軍新戰鬥力生成產生任何影響。

同理,美國每年在全世界各地的軍事基地的維護費用,美國核武庫的維護費用等等都需要投入龐大的經費。別的不提,美國海軍10艘航空母艦,每年根據我們上面的計算,就需要數百億美元的維持費。

這樣算下來, 美國用於新武器研製、新裝備生產的經費就有限了。兩相比較,反而是中國的新裝備新技術開發的經費更加充足。

從中國軍費在財政收支中的比例來看,中國的軍費還遠沒有到影響經濟建設的程度。在不大幅度增加軍費的情況下,中國也完全有能力建造和維持數艘大型航母及其編隊。

航母是吞金獸,還是印鈔機

航母無疑是吞金獸,但航母給國家經濟帶來的溢出效應顯而易見。

從冷戰時代起,建造航空母艦、發展載人航天等超級項目就是大國拉動本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據說蘋果iPhone5手機上市可以拉動美國經濟增長0.5%。而建造一艘航母,起碼將在幾年的時間裡持續拉動國家經濟增長1%以上。

美國的「尼米茲」 級航母的建造中,涉及到美國1.6萬家企業的配套。

這些企業分佈於美國各地,涉及每年數十億美元的訂貨,這就是建造航母的經濟效用。

同樣,我國航母改建過程涉及的企業,約為2000-3000家,工作崗位有十幾萬個。未來我國自建新航母,相關企業和工作崗位會更多。

大家都知道美國航空母艦經常會在中國香港停泊。這是由於美國航母的一次戰鬥執勤需要在海上停留半年時間,即使是僅從官兵心理健康角度,也需要有一個機會讓他們與日常的岸上生活有所接觸。所以在每次美國航母訪港期間都會讓艦上6000多官兵到香港享受一次現代大都市的輕鬆生活。在此期間他們僅購物一項就會給香港經濟貢獻超過100萬美元。

因為航空母艦上的官兵薪資水平高,長期海上執勤后也會大大增加他們的消費要求。因此可以說每次航空母艦到訪大型海港城市都相當於給當地商家增加了一次好機會。

航母本身的建造還只是航母「 出生」之前的胎動而已。當它巨大的鋼鐵艦體從船台上滑入大海,開始它波瀾壯闊的一生的時候,航母給國家經濟帶來的影響才剛剛開始。

事實上,如果航空母艦僅僅是依靠建造它來發揮巨大的經濟效益的話,那麼一艘航空母艦並不會比一百架戰鬥機或者一千輛坦克創造更多的價值。航空母艦作為一件武器,區別於一般武器的最大特點,在於其強大的戰鬥力和其帶來的威懾作用。如果對這種威懾加以合理利用,就能成為國家利益的重要立足和支柱。

美國海軍的航母使用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美國作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最為重要的就是其強大的金融霸權:美元作為世界貨幣,享有全世界流通的信用和相對堅挺的額度,擁有鑄幣權的美國則通過幾乎無成本地發行美元來賺取全世界的利益,並能通過貨幣的超額發行,向全世界徵收鑄幣稅。

當然美國這種鑄幣稅的掌握並非憑空得來,美國早年通過發展實體經濟和製造業,並通過兩次世界大戰的累積,成功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的主導地位;而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後,美國之所以能繼續保證其鑄幣權的手段,就在於美國強大的霸權。而這種國家信用的直接體現,便是美國海軍遍布全球的航母戰鬥群。

由於美國航母戰鬥群威力強大且部署迅速,美國通過海洋可以快速將自己的軍事力量部署到世界上幾乎任何一個地區。只要這個地區的力量無法抵禦和挑戰航空母艦,那麼他們屈服於美元秩序也就成為必然的結局。

只要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挑戰美國的航空母艦,美國的信用就不會倒台。美國可以利用這一點隨意增發美元,轉嫁本國的經濟危機。

歷史上確實存在過蘇聯這樣一個挑戰美國鑄幣權的超級大國,儘管經濟實力並無法與美國抗衡,但強大的軍事實力使得航母訛詐止步於華約的國境。然而蘇東劇變之後,這一片土地也無法倖免,全部被歸入了美國航母體系的秩序之下。

這種以先進的科技和經濟基礎為後盾,以武裝軍事集團為核心,以航空母艦為代表,通過軍事武裝集團的訛詐來打擊敵手,從而保證鑄幣權和鑄幣稅的徵收的手段,被軍事專家宋曉軍稱之為「航母本位制」。

與之齊名的還有「F-22本位制」,隨著中俄四代戰鬥機的研發,後者由於優勢的削減而逐漸淡化,前者則由於美國在這一領域的絕對優勢不可改變而將長期存在。

這也就是美國對於中國海軍的發展如此敏感和擔心的重要原因,美國擔心中國軍事實力的上升遲早會挑戰到美國的全球霸權,哪怕僅僅是在亞洲地區的絕對優勢地位。畢竟,處處受到掣肘的「相對優勢」肯定沒有「愛誰就是誰,想啥就是啥」的「霸權」地位來得爽快,更重要的是,這還可能衝擊其可以不勞而獲的金融霸權。

航母是真老虎,也是紙老虎

首先讓我們回顧一段並不遙遠的歷史,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伊朗伊拉克開始互相襲擊裝載對方出口石油的油輪,後來又升級到襲擊對方的石油設施。希望藉此打擊對方經濟以贏得戰爭。

1987年6月30日,美國總統里根決定從7月中旬開始為科威特油輪護航,為此,派遣了一支由50艘艦艇組成的海軍特混艦隊,其中包括航空母艦和150餘架作戰飛機。伊朗面對這種軍事態勢,也決定使用岸艦導彈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並攻擊美國護航艦隊,用武裝快艇對美國護航艦隊進行自殺性攻擊,在海灣水域布設水雷打亂美國的護航計劃。戰鬥持續數月,伊朗海空軍實力遭到巨大損失,只有依靠水雷來繼續進行封鎖。

隨後直到兩伊戰爭結束,美國海軍航母事實上廣泛地參與了對伊朗的作戰行動,為波斯灣地區各國航運提供護航。同時聯合諸國展開掃雷行動,打破了伊朗對霍爾木茲海峽的封鎖。

中東石油出口的90%需通過霍爾木茲海峽。據統計,每天通過霍爾木茲海峽的石油價值高達9億多美元。

我們很難直接計算出美國的干涉為本國挽回了多少經濟損失,但是說美國人通過這次軍事行動賺回了自己航母的成本,毫不誇張。從世界經濟的角度看,美國航母在這次事件中也是為全世界經貿做了一件好事。

中國今天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運船隊,2011年中國外貿總額3.6萬億美元,其中八成依賴海運。可以說這就是中國的「全球利益」。這其中每年通過馬六甲海峽的我國貨船約5萬艘。假想如下情況,南亞兩個主要國家間發生武裝衝突,為了報復我國對其中一個國家的援助,南亞某大國封鎖馬六甲海峽,襲擊中國貨船。如果這種最糟糕的情況發生,我國如果沒有航母,該如何去應對?還指望「世界警察」來「為民除害」?那裡遠離我國陸地,敵對國家擁有航母和艦載機,雖然較為落後,但卻有較強的超低空飛行和發射反艦導彈的能力,我國艦隊沒有空中掩護的話將會面臨巨大的風險。即使強行參戰,也很難有效為我國貨船提供護航。

而我國如果有強大的航母編隊,發生這種情況時我們大可以學習美國在霍爾木茲海峽的經驗,也為世界航運做一件好事。當然,另一方面來講,我們如果擁有一支強大的航母編隊,對手是否會有足夠的膽量來實施這樣的封鎖呢?某種意義上說,能夠通過不使用武力的方式威懾對手而達到戰略目的,這也就是毛主席所說的「紙老虎」效應吧!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3: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