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經濟危機徵兆的「秘密」

[複製鏈接]

2346

主題

2510

帖子

365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6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笨鳥后飛 發表於 2012-11-5 07: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勞動生產率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核心指標。從歷史縱向比較,改革開放對中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根據世界銀行5月23日發布的報告,中國2011年的勞動生產率是1980年的8倍,按照平價購買力計算,2010年的中國實際勞動生產率也比1990年增長1倍以上。

  但橫向比較的結果是,中國的勞動生產率水平不僅比發達國家要落後數十年,甚至比不上拉美以及印度、泰國和摩洛哥等國家。中國科學院曾發布多份報告認為,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只相當於美國的1/12,日本的1/11。近日中科院現代化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報告也認為,2008年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約為世界平均值的47%,約為高收入國家平均值的2%。國際勞工組織也在2007年發布報告,認為2006年中國工業勞動力年均創造財富1.2642萬美元,不如拉美地區和中東地區勞動力年均創造1.8908萬美元和2.1910萬美元的水平。

  中國勞動生產率的嚴重滯后狀況,不僅深刻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即中國經濟的實際發展質量水平遠非表面數據顯示的那樣高,實際存在很大的泡沫因素,而且因其所衍生的問題,已經對中國經濟基本面產生了重大影響,自2010年底以來中國經濟持續性地增長放緩勢頭,就是其突出表徵之一。

  勞動生產率水平的低下,對中國可能具有的毀滅性的因素是,使中國原有的廉價勞動力充足和低附加值工業生產繁盛推動經濟低效、規模性增長的階段性優勢喪失殆盡,卻無更富有競爭力的勞動力和高附加值產業持續促進經濟穩定、高效增長。未來中國的適齡勞動力人口將顯著減少,而隨著中國通貨膨脹水平的上升,勞動力價格近些年來也在不斷上漲,因此,中國將不得不面對適齡勞動力人口減少和勞動力成本增加的雙重負面結果,由此將導致經濟長期在低水平上徘徊。勞動生產率提高,關鍵還要靠勞動力,也就是人的因素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關鍵。

  過去的失誤是,過於注重數量增長而忽視了質量提升,過度使用廉價勞動力和依賴政府投資推動經濟規模增長而忽視了勞動力生產技能和知識水平的培養,導致經濟雖然獲得了表面的繁榮和發展,卻並未同步實現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各種矛盾和問題集聚到一個臨界點以後,經濟發展必然會遭遇難關,出現增速放緩的局面,如不進行有效改革,將使經濟長期陷入低增長的泥淖,甚至會使增長停滯。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毫無疑問,勞動生產率低下是其核心因素之一。在中國勞動生產率低下的現象以及可能引起的惡劣後果背後,深層次的問題是,中國經濟沒有全面和徹底地貫徹市場經濟法則,在權力過度干預下呈現出結構性扭曲的格局,一方面是經濟高速增長的繁華景象,一方面是掩藏在這堆繁華下的泡沫和低效,包括勞動生產率的低下、高附加值產業未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擴張性的政府投資的泛濫等等。

  市場經濟的自由屬性和權力的過度干預,是當前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基本矛盾之一。權力對經濟的干預,主要還是依靠行政資源主導下的經濟手段的綜合運用,比如財政、稅收、金融政策等,但更為惡性的權力干預形式則是政府官員通過行政命令直接介入經濟運行的具體環節,比如通過權力尋租使得政府招投標行為虛化、弱化。

  除了為國家、為事業的崇高信念之外,主導官員的還有兩種思維方式,其一表現為一切圍繞政績轉,透過促進經濟發展帶動個人仕途發展;其一表現為權力尋租,藉以中飽私囊,發家致富。政績思維決定了他們將經濟的量的增長放在了地方發展的頭等位置,千方百計引進項目,吸引投資,千方百計聚集資金,加大投資,總而言之,就是為官一任,促進增長,好打開個人仕途的方便之門。在政績思維下,他們會傾向於發展短平快的項目,發展立竿見影的項目,比如房地產業、低附加值加工業以及化工、煤炭等重型工業。這些行業都輕視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不重視勞動力技能的提升,同時,由於官員們的精力過於投入到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項目,因此具有長遠意義和戰略價值的教育和科技就難以獲得與其作用相稱的地位,勞動力的知識和技能長期得不到應有的提高,久而久之,無論是勞動力因素,科技因素,還是產業布局因素,都無從對提高勞動生產率作出積極的、有效的貢獻。在權力尋租思維下,權錢交換,或者由權生錢,說到底它們本來都是可以用來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的重要資金(比如貪污所得,如果投入教育,將直接提高教育水平。又比如,受賄所得,如果用於提升企業的科技研發或者用於員工培養培訓,將直接提升企業的科技含量、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員工的技能水平。)。

  總之,權力在調控市場經濟和支配資源配置的過程中佔據了主導地位,起到了舉重輕重的作用,市場機制則遠離中心,退居邊緣。權力經濟的本質是,資源不是計劃調節的,也不是市場支配的,而是權力干預下再按照市場模式運作的,市場機制有時候完全淪為了權力運作的遮羞布。權力包辦了市場運行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且由於產生機制的不夠民主、內部制衡性因素不足以及外部監督因素的匱乏,導致其難以得到有效的制約而絕對化,因此對市場經濟的損害,對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往往是致命性的。

  提高勞動生產率,從根本上說,是發展生產力的需要,是提高中國經濟發展質量水平的需要,更是推動中國經濟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需要。只有通過改革的辦法,致力於改變權力主導和過度干預經濟的局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經濟運行中的支配性作用,才能解決中國勞動生產率低下的問題。同時,從權力的產生機制、內部制衡機制和外部監督機制入手,為其越軌和濫用築起防範和懲戒的堤壩,也是真正讓前面所提改革得到徹底進行的必要條件。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13: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