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傳常委爭奪戰改革派敗北 名單中有4名保守派把持要職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12-11-6 20: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2/11/4  消息來源:明鏡網  

  在歷經薄熙來(專題)事件的衝擊,新領導人有可能記取教訓,大膽走上政治改革的道路,但如果十八大后政治局常委會還是由多數保守派把持,那他們推動改革甚至釋放民主空間的希望將破滅。

  改革派在常委爭奪戰中敗北

  七常委名單是:習近平(專題)、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張高麗及王岐山。11月2日,《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發布這個人事版本時表示,未來黨的領導將由保守派主導。

  習近平(專題)和李克強無須贅述,是黨內的第一號和第二號人物;排名第三的張德江將執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NPC);第四的俞正聲任全國政協主席(CPPCC);劉雲山接替李長春的位置,繼續掌控整個國家機器的意識形態;張高麗任國務院副總理,負責經濟方面事務;最後排名第七的王岐山接管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CCDI)。

  這七人各司所職,成為中國下一世代的掌舵者。然而,《南華早報》指出,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與張高麗四人都是保守派人物,他們入常意味著保守勢力依舊當道,改革派在常委爭奪戰中敗北。

  分析家認為,黨內兩個與胡錦濤親近的改革派,同時也是入常唿聲極高的李源潮和汪洋紛紛中箭落馬,一方面可能因為他們相對年輕,李源潮才62歲,廣東省委書記汪洋57歲,另一方面是黨內保守老同志包含李鵬在內的反對,大老們偏好保守派人物。

  有些研究員指出,在歷經薄熙來(專題)事件的衝擊,新領導人有可能記取教訓,大膽走上政治改革的道路,但如果十八大后政治局常委會還是由多數保守派把持,那他們推動改革甚至釋放民主空間的希望將破滅。

  《南華早報》提到,常委人選的決定絕對是場腥風血雨的政治鬥爭,胡錦濤、江澤民和習近平(專題)都在幕後你爭我奪以確保自己的黨羽能獲得權力,可是胡錦濤人馬全數遭到淘汰,是比較令人意外的一點,顯示出他不敵黨內其他老。

  悉尼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中國研究中心負責人克里·布朗(Kerry Brown)受訪時表示:「我想這份常委名單能說明,胡錦濤是個弱勢的領導者,他甚至連86歲的江澤民都無法勝過。」

  北京政治觀察家陳子明向《南華早報》表達了他的憂心忡忡。他指出張德江、張高麗和劉雲山都是典型保守派人物,因此這次的權力交接可能是反改革的。利用年齡因素排擠年輕的改革者。這證實黨並沒有真正追求民主改革的意圖,儘管西方世界對中國改革態度樂觀。

  李源潮是現任中央組織部部長,他跟胡錦濤關係密切,能爬到這個位置是源自胡錦濤給他的權力基礎,但《南華早報》認為,李源潮最終被排除在常委名單外,是胡錦濤一個很尷尬的失敗。

  消息人士說,黨內的老同志認為,李源潮和汪洋還年輕,未來還是有機會攀升到中央政治局的最高峰。五年後,現在名單中有五位常委將因年齡限制退休,屆時常委人選會再次洗牌,就可能有李源潮和汪洋的舞台了。

  無論是陳子明,或諾丁漢大學中國政治專家曾銳生(Steve Tsang)都一致同意,雖然胡錦濤在安插常委人馬上遭逢巨大挫敗,但他會試圖保留在軍中的影響力,意即繼續擔任軍委會主席,正如江澤民十年前做過的一樣。但也有另一種聲音認為,胡錦濤將會裸退,因為他已經失去戰鬥的精神。

  除了常委席次獎落誰家外,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問題也吸引了外媒注意,那就是常委一定是七名嗎?從過去歷史來看,中央政治局曾有過五名、七名、九名甚至是十一名常委,這或許就是中共政治迷人之處,在眾多人為因素影響下,你永遠預料不到領導人的下一步,即使普遍預估此次常委數量將從九名縮減為七名,但這樣的改變不會是偶然,中間必經歷了精心的政治計算。

  常委變少有望提升效率

  陳子明表示,所有跡象都顯示未來的常委將只有七名,「我認為,他們的目標旨在提高高層間的效率和統一性,在會議上,更少的人將更容易做出共同的決定。」

  中央政治局的常委向來由一群上了年紀、灰頭髮和身穿深色西裝的男人所組成,他們決定關於經濟與外交等的大方向,但國家媒體不會報導他們的會議過程,唯有在所有成員達成一致共識后,總書記才會出來公開說明,這也意味政策被制定完成。

  當然,《紐約時報》指出,中國政治沒有看起來那麼單純,高層在下決定時還得徵求黨內退休老同志或前常委的意見,有時這些人存在著很大的影響力,像江澤民。以近期沸沸揚揚的常委名單為例,可以很清楚看見這位前國家主席施力的痕迹,在後台,他與領導人們談判誰該入常。

  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中國政治學者梅翰瀾(Alice L. Miller)認為,縮減常委席次是為了解決黨在決策上長久以來的諸多缺點,「其中一個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政策停滯,如果常委人數過多,便難以達到集體共識,所以我想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想改變。」

  然而,另一方面來看,派系角力將隨著常委人數減少變得更嚴重。《紐約時報》預測的名單包含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王岐山、張高麗和劉雲山,但最後一人可能還無法確定,無論李源潮或俞正聲都是有力的爭奪者,誰入常誰失常均不會令人感到意外。

  對常委席次縮減的結果,該報認為,應是胡錦濤和習近平共同推動,儘管他們是從不同的利益考量出發。一些黨內人士說,較小的常委陣容,可以讓兩人擁有更多的權威,在權力的天秤上也儘可能達到平衡,同時,人數變少使得胡、習更好操控他們的盟友或親信入常,在接下來五年唿風喚雨。

  中國政治沒有什麼是一定的,也許到最後還有變數。陳子明告訴《紐約時報》,2002年胡錦濤初次上台時就贊成七人常委的制度,但他與江澤民一直在人選上無法達到共識,因此胡錦濤被迫接受九人常委,讓江派人馬入常。

  21世紀以前,常委有時是七人、有時是五人,1966年有十一名常委。常委的「大」或「小」也關係到政治鬥爭。《紐約時報》指出,根據一份趙紫陽晚年的記事,1987年黨的高層領導人已同意將常委席次由五人擴張到七人,但到最後一秒鐘鄧小平不得不放棄這計劃,因為黨內的保守派大老否決了兩位常委人選。

  所以,《紐約時報》認為,這次的常委席次不見然一定就是七人,如果領導人無法達到共識,最終結果可能仍是保留一個九名常委的中央政治局,以容納所有人的利益。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22: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