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散談張愛玲之紅樓夢魘和張愛玲夢魘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4-10-29 16: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紅樓夢魘和張愛玲夢魘  
十年一覺迷考據, 贏得紅樓夢魘名。這是講張愛玲如何迷上《紅樓夢》考據的。由張愛玲生平可知,她八歲便開始讀《紅樓夢》。這和三毛逃學為讀《紅樓夢》有相似之處。如此看來,《紅樓夢》不僅是張愛玲抑或三毛的夢魘,也是許多人的夢魘,包括我的(我指的是真的夢魘)。

枕邊一本《懷念狼》,同時收了賈平凹的《廢都》,試讀了多次都讀不下去,無非是被賈同志一口一個「婦人」給噎的。我們在很多人的文章里看到了《紅樓夢》的影子,但我並不認為它是一件好事。因為這些仿本的《紅樓夢》,就彷彿是曹雪芹「一時神智不清」寫的。

看《金鎖記》也有同樣的感覺,雖然有人奉之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但一看到幾個丫環操著《紅樓夢》中常用的口吻,背著主人叨叨地說人是非,立刻就讀不下去了。《紅樓夢》的大氣不知有哪位作者真正學得,但那叨叨不休的小家子氣,倒是被很多人學了去,以至於我只要見「紅樓」二字,便幾生反感。

除了《紅樓夢》,我記得還曾經在張愛玲的文字中看到張恨水的影子。雖然時隔十多年,我已不大記得因何而得出該結論,但卻在《張愛玲夢魘》中得到了明證:張愛玲四幾年返上海后,常駐足書攤,讀張恨水和周瘦娟的「鴛鴦蝴蝶派」小說。而張愛玲在某文中描寫的「藍罩衫紅旗袍」的穿法,也明言指出是張恨水所提倡的。「碧雲天,黃葉地」之類的字樣於是隨記憶浮出水面。我們在纖瘦驕傲的新派女作家,和被我父親稱之為「滿臉麻子的三流作家」的舊式男寫手之間,總算找到一點可以稱之為糾葛的東西(原來考據確實有趣,難怪張愛玲會為之著迷)。

張愛玲受了不少人的影響,卻也影響了不少人。據某文統計:內地有王安憶,台灣有朱天心、朱天文,香港更有形神兼似的李碧華、亦舒、鍾曉陽、黃碧雲……連馬來西亞的李天葆,其筆下細膩的場景氛圍和人物心理(特別是女性),也總被視為帶有「張味」。不過這些人當中除了王安憶和亦舒,其它人我並不是很熟悉。

王安憶一直拒絕拿張愛玲和她相提並論,她對張愛玲的懼怕便如同對一種夢魘的懼怕。雖然我們在《長恨歌》中看到了很濃的張味文字,但王安憶卻一再堅持:我可能永遠不能寫得像她(張愛玲)這麼美,但我的世界比她大。我記得之前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曾說過:我的情感範疇比她的大。總之當王安憶自覺在文字上無法與張愛玲媲美時,她惟一的辦法就是想辦法證明自己作品中的世界和天地更為廣大。她試圖將上海四十年飄搖變遷的歷史濃縮於王琦瑤一人的經歷之中,試圖將舊上海的風貌濃縮在王琦瑤生活的那些個陋巷和破屋中,而我作為一名曾經迷戀過她所有作品的讀者,卻為如此單調和沉悶的筆法所困惑,以至於讀到一半的時候,就不得不掩卷放棄了。張愛玲的世界狹小,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好在她從未刻意掩飾過,津津樂道地寫自己那拘拘束束的苦樂世界。王安憶的世界博大,眼界開闊(她有許多機會到各處去體驗生活),卻最終為野心所破壞,欲大則不達。就這點來說,王安憶苦於擺脫張愛玲夢魘的想法沒錯,但因為太想超越,卻反而不及的悲劇,倒是值得人為之三思了。

亦舒,我倒很少把她和張愛玲聯想在一塊。現在仔細想來,亦舒的作品也屬於小資,而但凡小資的東西,大概都有些共通的地方。所以說她學習張愛玲,倒也不會太錯。只是比起張愛玲,我感覺亦舒要大氣和爽利得多,沒有沒完沒了的糾纏不休、纏綿悱惻,沒有過度的對景空嘆,雖然也盡寫人間勢利和世俗百態,但女主人公終歸是看開想開的新派女性。如果非要說二人有相似之處,那應該要數她們的幽默感和自嘲方式吧。

那些不憚於被冠上「張味」二字的作者,恐怕會有一場很美的張愛玲夢魘,而懼怕它的,恐怕反而會有更深的、驅之不去的體會。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08: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