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德國之聲的中國夢魘》:中國恐懼症下的西方媒體生態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2-10-27 19: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四月網      2012-10-27         作者: 空氣稀薄

  核心提示:書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問題:2008年的西方大喧嘩結果是什麼呢?是否阻止了中國的崛起呢?答案自然是沒有。那場大喧嘩無非是一個大國誕生的陣痛。書的最後一章提出了一個問題:西方媒體在中國報導方面為什麼跟中國沒有交流,沒有交集,而始終是自說自話呢?這樣能解決什麼問題嗎?難道不是一個更全面的、該批評的批評、該讚揚的讚揚的中國報導對世界更有利嗎?

法蘭克福書展上三個鏡頭:




《德國之聲的中國夢魘》已在10月10日至14日的法蘭克福書展上展出,並即將在11月22日到25日的維也納書展上展出


上圖:下排左起第三本即為此書


  2008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年頭。那是一個世界因為中國而沸騰的年頭,那是一個全世界華人首次全體激動起來的年頭。那個沸騰始於是年三月的西藏事件;那個激動始於對西方報導及其引發的西方「無端」沸騰的不滿。在西方,人們走上街頭抗議中國「鎮壓」藏族人,阻撓首次在中國舉辦的奧運會的火炬之行。在世界上,從不關心政治的華人也站起來大聲地表達對西方的片面、扭曲的報導的憤怒。

  《德國之聲的中國夢魘》這本書是一名在西方媒體工作多年的華人記者寫的,記述了西藏事件至2011年底發生在「德國之聲」和其它德國媒體中的事情。它僅僅是記述,是詳盡的資料,但充分反映了西方媒體在中國報導中所處的窘境。這種窘境在20世紀末就已經發生,它至今仍然持續著。

  這種窘境,說穿了就是一種對中國崛起的恐懼症。幾百年來養成了客觀報導的習慣、並將之大寫在各種法律里的西方媒體,在很大程度上背離了自己的法律和原則:不能、不敢說中國好的方面,即使是談經濟,也要牽扯政治,在好的報導中也要有所批評。甚至在國際爭端中,也自然而然地認定中國不好。比如在最近的釣魚島爭端中,西方媒體大多用日本的島名,明顯地站在日本一邊,導致西方讀者也有了明顯的傾向。

  在這種中國「不好論」、中國「恐懼症」籠罩下,於是在德國集電視、廣播、網際網路於一體的國際廣播電視台「德國之聲」內外,發生了一系列的醜聞。在2008年8月,北京奧運開幕之際,該台中國部張丹紅在德國電視台說中國除貧是重大貢獻,引起了海外異議人士和德國媒體的圍攻。繼而擴散到對在西藏事件等方面相對客觀地、比較全面地展開報導的德國之聲中文部的攻擊。一些海外異議人士憑空捏造、隨意組合,創建了一個「親華親共」的德國之聲中文廣播和網路部報導的假象。一些德國記者、政治家盲目地相信這些捏造,而根本不去核對那些指責。所謂的「聯邦德國作家圈」甚至提出要清洗德國之聲中文編輯部、全面監督對華報導。一輪向德國聯邦議院發公開信的熱潮湧現了,在先後至少十封公開信和幾十個德國媒體的報導熱潮中,德國聯邦議院也插手了。中國媒體在這個熱潮衝擊下同樣洶湧澎湃。

  最後的審核結論表明,對德國之聲中文編輯部的指責純屬子虛烏有。本來,這件事情應該過去了。可是,德國之聲領導完全陷入了恐慌之中,在勝利中自亂陣腳。從2009年開始,這個國際媒體全面「執行」了本來被它全面推翻了的對方的要求:請「免疫」於共產主義的台外人員對中文節目展開違反德國憲法的新聞檢查;對堅持德國法律規定的客觀報導原則的編輯、記者實施打壓,直到把四名編輯、記者開除出去。

  2012年10月出版的德語版《德國之聲的中國夢魘》(China-Albtraum der Deutschen Welle,出版社:August von Goehte Lieteraturverlag)一書以詳實的資料,記述了整個過程,揭露了許多令人毛骨悚然的醜聞。在此舉例如下。

  醜聞一:這本書從事實出發,分析了2008下半年對德國之聲中文部的圍攻,指出:德國媒體是上了一些別有用心的華人(所謂異議人士)的當,把那些肆意編造、組合的東西當成事實。他們之所以會上當,可以說成了笑料,就是因為他們認為,異議人士說的一定是對的,說中國不好的一定是對的;

  醜聞二:這本書描述了轉折的過程:德國之聲領導層莫名其妙地拋棄自己的勝利果實,忽然自陷於恐慌之中,推翻了自己本來符合德國法律的立場,對張丹紅等人採取了措施,把報導從全面客觀扭轉到了單一的、對華攻擊性的方向去;

  醜聞三:2009年初,本來在全世界華人圈子裡擁有不少讀者、聽眾的德國之聲,在許多華人眼裡成了異議之聲、法輪功之聲,讀者聽眾和整個影響力銳減。在2009年3月對1959年西藏事件50周年之際的報導中,不顧台內一些編輯、記者的反對,堅持用「起義」來定義當年達賴喇嘛等人的行為。絕對一邊倒的報導,推翻了台長貝特曼自己反覆強調的觀點:我們既不是中共的話筒,也不是異議人士的話筒,推翻了德國之聲法的規定,甚至導致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的書面公開抗議(這種做法在中國外交史上恐怕也是史無前例的)。這本書詳細介紹了這個過程,對「讀者之愛隨風飄散」的原因作了深刻分析;

  醜聞四:請了一名「免疫於共產主義」的所謂「漢學家」來秘密監督中文部的節目、文章。這是新聞檢查,是德國《基本法》(憲法)明確禁止的。這個檢查官重點放在政治內容的檢查監督上,比如,他認為,德國之聲中文部講中國經濟發展得好的時候,沒有講這是西方國家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發展援助」的結果,因此是嚴重錯誤;他憤怒批判「釣魚島」這種純粹中國式的說法,但卻對包括德國之聲德語部在內的一些德國媒體只說「尖閣群島」這種做法不置一詞;他認為在說到兩岸關係時說「大陸」也是錯的,按他的意思,一定要說「中國」和「台灣」這「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這本書後面列舉了一系列例子,說明這個所謂「漢學家」搞的確實就是德國憲法禁止的新聞檢查;

  醜聞五:在這些前提下,德國之聲中文部的報導越來越政治化、異議化,包括經常跟德國的外交政策和總體利益唱反調,比如,違背德國新聞報導不代表任何組織機構立場的原則,在青海玉樹地震時,居然請藏獨組織負責人來寫文章並予發表,或者直接採用海外藏獨的文章,內容包括青海以前也不屬於中國等等跟地震完全沒有關係的言論;違背國際法,所請的記者完全按疆獨組織的口氣來寫報導,比如把新疆叫成「東突爾其斯坦」;派專人報導德國其它媒體都不報導的法輪功政治性演出「神韻」等,而法輪功是被德國法院定性為異教的組織;

  醜聞六:德國之聲亞洲部和中文部從一開始就排除那些堅持德國之聲法和德國憲法、要求和堅持客觀報導的編輯和記者,對他們大量減班、隨意辱罵、無數次說話不算話。在以自由、民主為旗幟的國家的代表性媒體中,實施的是反自由民主的、獨裁的企業文化,直至把那些異己排除出去;

  醜聞七:從上到下不以撒謊為恥。這本書里記述、分析和歸納了德國之聲亞洲部、中文部負責人、德國之聲律師的無窮謊言。甚至對法院寫的文件里,也可以隨意撒謊。

  醜聞八:一個法輪功信徒居然可以主導德國媒體和德國之聲。就是這個居住在德國的法輪功信徒,無端挑起了對張丹紅和德國之聲的攻擊浪潮。之後發生了德國一些媒體攻擊德國漢學家們「全面被中國收買」事件,源頭也是這名法輪功信徒。更有意思的是,作為一個代表國家形象的、特別講究嚴肅報導和來源根據的媒體德國之聲的台長,會在布魯塞爾的一個國際大會上具體介紹與批判中國所謂「五歐分黨」,發一個帖子政府給5個歐分。這個說法的德國源頭也是這名法輪功信徒。但台長卻沒有注意到,就連這個法輪功信徒也說這只是一個比喻,而且她還「創建」了「洋五毛黨」之說,把前總理施密特等人歸入這個行列。正是這個法輪功信徒在2008年發起的運動差點導致德國之聲台長下台,結果他反而聞她的笛聲而起舞。

  無窮無盡的醜聞。還可以列舉很多,比如,憲法反對種族歧視的一個西方國家的一個重要媒體,德國之聲,明確規定非「西方文化圈」出身者不能當重要編輯部的領導人。比如,有的人為了「保命」,有的人為了爭權奪利,可以胡說八道,推卸本身不存在的責任,比如德國之聲在2009年開始加劇的對中文網路部的全面排擠。比如,在四人被開除后,德國之聲中文部的企業文化並無真正改善,抗議者繼續有被開除的,不顧懷孕者請求,繼續要她連續不斷地上夜班,導致流產。等等等等。

  這本書的記述是平實的,有大量的引文,但給人的總體印象卻足夠怵目驚心。那麼,這本書要說的是西方媒體很不好嗎?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至少不完全是。書里的事實表明,無論在哪裡,都有問題存在,在一個以自由民主為旗幟的國家,卻也有機構內部的獨裁,卻也有報導和新聞的不自由。

  從更高更大的層面上看,這本書里反映的其實是這麼一個「大事實」:在西方媒體圈子裡,這十多年來,凡涉及對中國的報導,基本思想是「寧右勿左」。這個「寧右勿左」的基礎是「中國恐懼症」。這個基本思想可以導致報導的偏差,製造報導的禁區,可以導致被視為「左」(親華親共)的媒體恐慌,為保命而寧可踏入法律規定的「勿右」禁區。

  這本書在每一章後面都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書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問題:2008年的西方大喧嘩結果是什麼呢?是否阻止了中國的崛起呢?答案自然是沒有。那場大喧嘩無非是一個大國誕生的陣痛。書的最後一章提出了一個問題:西方媒體在中國報導方面為什麼跟中國沒有交流,沒有交集,而始終是自說自話呢?這樣能解決什麼問題嗎?難道不是一個更全面的、該批評的批評、該讚揚的讚揚的中國報導對世界更有利嗎?

  也許,這本書只是提出問題,並沒有指望能夠解決問題。也許,這本書只是記述過程,其中無非有許多的「揭密」內容。也許作者的樸實願望只是,希望西方人、德國人不要再眼光飄散,而更敢於直視中國。同時,也讓中國人能夠更全面地了解西方和德國。

  這些「也許」或許恰恰能讓人震撼,讓人深思。深思世界上的許多事情。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15: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