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狀元實業家張謇尷尬的科舉舞弊

[複製鏈接]

2244

主題

2484

帖子

3515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51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徽道孤魂 發表於 2012-10-25 09: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高考中,部分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數線的差異及錄取率的高低,通過轉學或遷移戶口等辦法到高考分數線相對較低、錄取率較高的地區應考,這被稱為「高考移民」。

  其實在科舉盛行的古代,早就有「高考移民」一說,由此可見「高考移民」的確為我國教育界的一個老大難問題。仔細研究歷史,你會發現古代參與「高考移民」的,有我們認識的「熟人」呢!

  清末狀元實業家背後的貓膩

  「高考移民」未必是真的移民,很多考生只是弄一假戶口,為了取巧投機,假冒他省之籍投考者,稱之冒籍。

  這招兒在過去風險不小,因為古代考生必須互相做報,一個考生犯了事兒,其他考生也跟著倒霉,為了自身安全起見,大夥檢舉揭發的積極性都非常高,很容易把你弄假戶口的事兒給捅出來。

  但是,無論多嚴的制度嚴防死守,總是會有幾條「大魚」漏網,像我國近代的實業家、政治家、清末狀元張謇,在參加童生試時,也是冒籍考中的。

  張謇是江蘇省海門縣常樂鎮人,那時海門屬於通州,由於其世代務農,祖上沒有參加科考之人,在其老師宋璞齋的建議下,認一如皋人為祖父,更名張育才,在同治七年,在如皋參加科舉考試,並順利通過童生試中的縣試、州試,並且在最後院試時名列前茅,獲得秀才稱號。

  本來考中秀才是很高興的事,誰知道遇人不淑,他冒認的祖父,是一個抽大煙的破落戶,為人陰險狡詐,藉機向張家勒索財物,為此張家負債纍纍,原本的小康之家幾乎傾家蕩產。這還不算,一遭拒絕,「祖父」還會向官府告發張謇不孝,同治十年四月,張謇聽說官府要拘押他,就連夜冒雨潛逃。

  最後終於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主動請求革黜秀才身份,讓其回通州原籍考試。他的這種做法得到了一些正直官員的支持,最後經禮部核准,同治十二年,張謇被劃歸通州本籍秀才。光緒十一年,張謇中順天鄉試,成為舉人。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舉行恩科會試,張謇得中狀元。

  靠「高考移民」出頭的大詩人

  除了張謇,在古代的高考移民中,大名鼎鼎的詩人白居易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讀《白居易年譜》,瞧出來一點小貓膩:白居易祖籍山西,生在河南,戶口則隨他爺爺,屬於陝西省渭南縣下邽鎮的居民,這廝參加科舉考試,應該去陝西渭南才對,但他鄉試那年沒去渭南,而是去了安徽宣城報考。這在唐朝可是違法行為,因為唐朝法律規定,所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必須在其戶口所在地報考。

  白居易之所以去安徽報考,就是因為當時安徽的錄取率比較高。

  要知道唐朝科考跟現在高考一樣,各地錄取率高低不等,有的地方考生多、錄取的少,競爭激烈;有的地方則考生少、錄取的多,輕輕鬆鬆就能考中。

  大詩人王維也是如此,他本應在本貫(籍貫地)蒲州(今山西永濟市西)考試,但王維善彈琵琶曲,博得了某公主的歡心,在其干預下,王維在京兆府應試。

  柳宗元在《送辛生下第序略》中說過:「京兆尹歲貢秀才,常與百郡相抗。」意思就是首都地區錄取率非常高,一個長安城取中的人數竟然跟一個大省取中的人數差不多。

  不光唐朝,兩宋和明清也是這樣子。北宋時江南考生多而錄取少,很難考中;北方考生少而錄取多,容易考中。明清時內地考生多而錄取少,很難考中;邊疆考生少而錄取多,容易考中。

  宋朝文壇大腕歐陽修曾經給皇帝寫信說:「東南州軍進士取解者,二三千人處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軍取解至多處不過百人,而所解至十餘人,是十人取一人。」錄取率低的省份100:1,錄取率高的省份10:1,地域差別如此之大,自然讓考生們眼紅,紛紛玩起舊版的高考移民小遊戲,白居易只是玩家之一罷了。

  由此,我們也能看出,冒籍的類型和冒籍的案件都是多種多樣的。但不管哪種類型,他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想通過冒籍這種方式能夠金榜題名,這樣一來,必然給冒籍地的士子造成不公。(文/劉典)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21: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