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此戰不白打: 中國地圖上少畫了5000平方公里領土?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10-16 17: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weihua99 於 2012-10-17 18:04 編輯

2012-10-13 11:40:08 來源: 新浪博客


這塊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經屬於中國是肯定的。對於這塊爭議地區你不會在中國的任何地圖上看到但你不畫並不代表不存在。

下面這篇文章很長,有時間可以看看,沒時間主要看看黑體字、紅體字即可。

  講中印邊界,我的切入點還是地緣,再結合一點歷史。因為是從純地理角度探討問題,可能會讓某些民族主義者不太舒服,先打個招呼。
  
  一般正常的國家劃界基本原則是依照山形水勢,有山的以山頂的分水嶺為界,有水的按中線主航道。這種劃法能兼顧雙方的利益,最容易達到平衡,所以易於為各國所接受。非洲和北美地區是個特例,你會見到很多按經緯線來劃分國界的,這都是殖民時代留下的後遺症。鑒於當時很多地方一時還無法考察完,各老大帝國又急著瓜分世界,於是用尺在地圖上劃界成了最簡單的解決辦法。這種不負責任的劃界方法是造成了很多邊境衝突。
  
  青藏高原和南亞次大陸之間的天然分界線就是喜馬拉雅山脈,中國和印度(包括尼泊爾、不丹兩個緩衝國)之間大體也是按照喜馬拉雅山分水嶺劃界的,只是到了新J與克什米爾交界地區形勢發生了變化。先上張圖,讓大家看看清楚


  
  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和南亞國家的分水嶺主要是喜馬拉雅脈,在將到青藏高原的西北角時分水嶺出現了分支,分成了兩條,南面的為主線(簡稱南線),或稱大喜馬拉雅山脈,北面的則是平均海拔僅次於喜馬拉雅山脈的喀喇崑山脈及其餘脈(簡稱北線)。
  
  如果從地緣的角度這兩條山脈都可以成為中國和南亞國家的天然邊界,中國如果將邊境線推至南線,則可以對印度造成壓倒性優勢;而印度如果能夠將邊境線定在北線,則可以為其核心平原區獲得足夠的緩衝區,亦可以此為據點向中國的新J滲透。
  
  但這塊地方註定不會只有中印兩國窺視,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巴基斯坦不能容忍中國或印度獨佔兩山之間的這片高原,因為誰佔了這塊高地,伊斯蘭堡所在的印度河平原都將無險可守。
  
  基於以這塊高地對上述三國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特別是印、巴),因此上演一場現代版的三國演義也就在所難免。這片土地也就成為世界地圖上唯一的空白地區。
  
  說了這麼多卻忘了介紹這塊戰略要地的名字,相信你肯定聽過。他就是——克什米爾。
  
  克什米爾是中印邊境的重中之重,其複雜程度遠非一兩句話就能解釋清楚的,因此會放在最後講。在這裡先提及它的戰略意義是想讓大家清楚,克什米爾決不只印、巴兩國的利益。事實上國際上也一直認定,克什米爾問題是中、印、巴三國的問題。
  
  前面說過除克什米爾外,中國和南亞次大陸的邊境(包括藏南的實際控制線)大體上是沿喜馬拉亞山脈的分水嶺走的。目前中國和印度的邊境被尼泊爾和不丹分成了三段,即東線(藏南地區),中線(尼泊爾—克什米爾中間),還有就是中間的突出部——亞東。所以這三部分連同克什米爾地區,一共可分為四個部分。
  
  先講藏南:


  
  藏南永遠是中印邊境最熱的話題,提到它就不得不提到麥克馬洪這個人。可以肯定的是當時他在劃分這段邊界時是以喜馬拉雅山脈的分水嶺作為主要依據的。我前面說過,我並不認為麥克馬洪當時在劃分這條邊界時本身帶有多大的惡意,因為依據分水嶺劃分邊界是比較通行的辦法。事實上受當時的條件所限,他這條分水嶺選的並不完全正確。受益於現在的衛星技術,我們很容易看出,這條分水嶺依圖上的白線走會更為準確。
  
  從這張〈藏南地緣形勢圖〉上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單從分水嶺的角度劃分邊界(白線),白線和紅線(麥克馬洪線)之間有兩塊地方劃歸了中國。換句話說,中國在山南地區有兩個突出部,一個是西頭的「錯那」縣,一個是東頭的「墨脫」縣。形成這中國在山南地區的這兩個據點的原因並不相同。
  
  「墨脫」縣的划給中國應當是限於當時的技術能力。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出「墨脫」實際上是向北突出的一條峽谷,喜馬拉亞山走到這后,北有南東向的念青唐古拉山阻擋,東有南北向的橫斷山擠壓,最終形成了一個三角形的稻皺帶。由於地形過於複雜,英國人當時並未深入其中去尋找分水嶺,而是將邊境線劃在了峽谷出口處。這就為中國在山南留下了一個突出部。
  
  中國獲得「墨脫」這個點可以說是幸運,但要想使之具有戰略意義卻又難上加難。你很容易從網上得知墨脫是全中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縣,1993年修成過一條沙石路,不過據說進去一輛車后就塌了。2009年4月29日新公路改建工程正式奠基,出於戰略目的,再多的錢也得花啊!
  
  聽到這裡,你千萬不要以為那裡是個兔子不拉屎的地方,相反由於處在山南,可以充分享受到印度洋上吹來的暖濕氣流,墨脫的自然環境和和西雙版納有得一拼(當然是指海拔低的峽谷地帶)。交通不便只是相對於山北來說,如果向南往印度修路要簡單很多。所以說依照山形水勢劃分邊界是有一定道理的。


  說完了東頭的墨脫,該說說西頭的錯那了。如果說麥克馬洪把墨脫划給中國是因為技術原因,那麼把錯那划給中國則應當是考慮到政治因素了。
  
  因為在14世紀西Z政府就在「錯那」設宗(縣),用以向山南的門巴、洛巴族收稅,應當說是西Z政府派駐山南的據點。由於有了明確的行政機關,因此麥克馬洪在劃界時並未依照分水嶺,而是在「錯那」下面繞了一下。而恰恰是這麼一繞,給中國留下了一個缺口,1963年那場戰爭,解放軍就是從這裡攻取達旺並繼續南下的。
  
  「分水嶺」這個詞用在喜馬拉雅山可以有點問題,因為山上的雪大都凍住了,都流不下來了,呵呵。不過好在這個詞現在已經不太限定住一定要在兩邊有兩條河了,所以還是可以用的。
  
  「錯那」縣整個地形是北高南低,也就是說整個是在南山坡上,一直到海拔2800米的時候有一條亞熱帶的山谷。麥克馬洪認為既然已經給了西Z政府面子,讓出了「錯那」。那就沒理由再把邊界往下劃了,於是邊境線開始順著這條山谷直到不丹,然後向北又回到了喜馬拉雅山的山脊。只是他這麼一劃卻把「達旺」划給了印度,也為日後中國向藏南兵提供了口實。
  
  坦白說西Z政府對於藏南的門巴、洛巴兩族的管理是比較模糊的,現在基於法理上的證據主要是向這兩個民族收過稅,或者說類似於四夷向中央王朝進貢的性質。因此印度和西方國家並不認為這足以成為中國歷史上曾對藏南地區擁有主權的證據(西方國家本來就認為中國對西Z行使主權過行勉強,而西Z對藏南地區的主權又過於勉強,那麼中國對藏南提出主權的要求在他們看來就更是經不住推敲了)。
  
  不過「達旺」是個例外,基於西Z曾經的最高領袖——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有明確的記錄出生於此,因此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達旺」為西Z政府的直接管轄地。
  
  事實上我們現在無法揣測當時簽訂協議的雙方是否明確「達旺」的歸屬。有可能的情況是,西Z政府的代表提出了「錯那」的歸屬問題,但誤以為「達旺」包括在內。而英國人並未發現「達旺」之於藏族的重要性(一個幾百年前的喇嘛出生地是很有可能被忽視的)。如果當時明確提出,英國人似乎沒有堅持要划走的理由(從戰略上考慮,在達旺的南側恰好有一條延伸出來的山脊可以用來做分界線。事實上也很有可能是這條山脊阻止了藏族向山南移民)
  
  *註:以上推論純屬臆斷,如有不同意見可以無視
  
  我盡量從地緣的角度去解釋問題,因為一旦牽扯到政治又會形成口水仗。其實每個國家都有權利尋找對自己有利的證據來提出要求(有必要我可以貼出尼赫魯當年寫給周總理的信,如果第三國的人看到,很有可能會覺得印度才是受害者)。在爭奪領土的時候所以基於地緣和實力所達成的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藏南的情況已經大致說完了,剛才已經有朋友看到那條白虛線了。你應該猜到了,這就是我給中印在藏南劃定的邊境線。
  
  邊境線的合理劃分是要最大程度保證雙方的戰略安全,所以沿山頂的分水嶺劃分容易為雙方所接受。前面已經說了,墨脫雖然位於山南,但於中國來說目前形同雞肋,對印度東北部暫夠不成威協,何況有麥克馬洪線做法律上的保障,墨脫並不會成為熱點。
  
  而對於「達旺」,即使是基於面子,中國政府也會力爭到底。對於印度來說,既然當年英國人出於政治的考慮,讓中國的勢力伸到了山南,那麼有必要考慮尋找下一條分水嶺做為防線。至於這條防線以北的地區,如果有合適的交換品也並非不可以出售。

  附:2005年訂立的《中印解決邊界問題的政治指導原則》第二、三條,注意裡面的幾個關鍵詞
  
  二、本著互相尊重、互相諒解的精神,對各自在邊界問題上的主張做出富有意義的和雙方均能接受的調整,一攬子解決邊界問題。適當考慮彼此的戰略的和合理的利益以及相互同等安全的原則。
  
  三、考慮雙方的歷史證據、民族感情、實際困難、合理關切與敏感因素,以及邊境地區的實際情況。邊界應沿著雙方同意的標識清晰和易於辨認的天然地理特徵劃定。維護邊境地區雙方定居人口應有的利益。
  
  附上一張「藏南」行政區劃圖,你會發現「達旺」南部那條邊界就是我圖上那條白虛線,也就是中國和印度所能達成的戰略平衡線。


  
  個人認為,最終收回達旺地區的可能性為70%,而取得藏南其他地區的可能性為0。當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基於「適當考慮彼此的戰略的和合理的利益以及相互同等安全的原則」,中國在西線或中線是一定會做出讓步的。
  
  對於邊界問題,政治因素不是你說不考慮就可以不考慮的。如果人人都同意看看地圖劃定邊界,這個世界上還會有領土爭端這回事?
  
  我想我前面表達的可能不是很清楚,我所說的從地緣方面去解讀這個問題,盡量不牽扯政治是不想陷入所謂5毛JY之爭。
  
  其實地緣因素本來就是政治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環,所以才會有地緣政治的概念。(很遺憾在中國往往被有意的忽視了),單純根據地圖去划邊界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根據地圖到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戰略平衡點卻是可以的。
  
  事實上我開這個技術貼的意義是想希望看過的人能夠清楚,國際關係的平衡更多的是要看一些現實的因素(比如地緣、實力),民族情緒並非一無是處,但很多時候你的對手並不關心這些。正有如大家往往只知道中國人對領土有熱情,而不會去關心印度對這些土地的看法。
  
  事實上對於這些爭議領土承受更大壓力的是印度,任何一屆政府都需要在公開場合表達不放棄這些土地的聲明,一旦做出讓步,當屆政府在民眾的壓力下倒台是顯而易見的。而在中國請不要太高看自己的情緒,利益交換時並不需要徵求你的意見,我不想討論這是否是一個悲劇,只想說這是一個事實。

       至於有沒有合適的交換品,下一步我們會談到
  
  前面已經講過了,中國在山南地區有兩個突出據點,雖然其中有一個目前形同雞肋(墨脫),但相比印度在山北沒有據點,戰略形勢顯然是要好一些的。當然僅憑錯那這一個點仍是不夠的,幸好中國還有亞東。先上圖
  
  如果沒有尼泊爾和不丹做為緩衝,中印的邊境線會更加複雜。邊境線在這兩個國家的走向基本是按照分水嶺的走勢。只是這兩個國家並沒有緊緊的靠在一起,而是在這中間留下了一個缺口。在這個缺口處並排有兩個地區,一個是錫金,一個是亞東。目前的結果是中國據有亞東,而印度吞併了錫金,這樣看視公平的結果其實對印度的戰略形勢極端不利,因為即使印度同時據有這兩個地區,也僅僅是讓自己的防守做得更好些,而中國有了亞東卻又有了一個前突的據點。事實上印度也一直對亞東這個點視為眼中盯,不過基於西Z政府對於亞東的主權過於清淅,吞併是不大可能的,退而求其次的選擇是駐軍權。中印戰爭中有一個重要的戰略目標就是將印度的勢力撤底趕出亞東,結果當然是達到了。

私下以為如果印度不吞併錫金可能戰略形勢會更好,因為如果這樣,亞東就不會和印度直接接壤。而跨過第三國去攻擊對手的國際風險太大,如果不是世界大戰很少有國家敢這樣做。不過肉有得吃總是要吃的,如果蒙古有條件收回來我想沒多少人會經住誘惑。
  
  放張中印衝突有可能的進攻路線,正如我前面所講的,亞東、達旺是地面部隊有可能突破的方向,而墨脫方向所能提供的則是來自林芝機場的空中支援。


  
  說完了藏南和亞東,下一步該說說中段了。中段位於尼泊爾和克什米爾之間,是被提及最少的,經常被有意忽視了。並且在GOOGLE地圖上,東段和西段的爭議地區都會被單獨圈出來,而中段是完全按印度的要求劃分的。至於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情況,經過研究,有可能的原因如下:
  
  1、爭議地區的面積較小,只有2000平方公里;
  
  2、在印度實際控制當中,收回的可能性小;
  
  3、在1954年的一份文件中,印度認為中方已經承認了對爭議地段的主權。
  
  在國際政治中務實是第一位的,現在的中國更是如此。既然中國提出了領土的要求,那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在沒能看到爭議地區的詳圖時,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這條爭議線應該是在分水嶺上,並試著在圖上標出中方所要求的邊境線。最終和得到的詳圖對比,結果果然一致。還是先上圖


  
  圖中的印度實控線是我特別用綠線中標出的,原來是和邊境線一樣的紅線。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沙發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10-16 17:1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eihua99 於 2012-10-17 18:07 編輯

  可以肯定,中國當時尋求將邊境線移至分水嶺,主要是基於戰略安全的考慮,否則幾個出入的山口就完全在印度掌握之中了。表面的理由當然是有藏民在這放過牛之類的理由。
  
  而同樣出於戰略安全的考慮,印度是決沒有放棄這幾個山口的肯定。一直以來都有一種誤傳,認為中國在東段和西段擁有很大的戰略優勢,好像一個衝鋒印度就會亡國滅種一樣。事實並非如此,首先在藏南亞東一線,我們只亞東、錯那兩個狹小的突破口,即使突破成攻也只能對印度的東北特區構成一定威協。如果無法在短期內結束戰爭,印度很容易從他的內地調集力量發起反攻,而中國即使獲得了戰術上的成功也必須象在1962年那樣迅速撤離。

  
  而西段佔據阿克賽欽更多的是出於戰略防守的目的,如果向南根本無法突破克什米爾的山地。這一點在本章開頭有提到過,下一篇講克什米爾時會著重介紹。
  
  事實上真正對印度構成直接威協的是中段,你從圖上可以很容易看出如果中國突破了這一防線,坦克到達新德里的距離有多近。所以印度是沒有任何理由放棄這些山口的。

  
  你可以仔細品味《中印解決邊界問題的政治指導原則》中的這句話「適當考慮彼此的戰略的和合理的利益以及相互同等安全的原則」。對於印度來說,首都的安全級別顯然要大大高於中國的阿里地區。因此可以說中國放棄中段爭議地區的主權要求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了。
  
  事實上中國對中段的主權要求一直都是當成交換的籌碼,只是一紙聲明尚不足以換取印度交出達旺。有消息稱中印雙方在05年已經就中段交換了地圖,達成了協議,只是看不到公開的新聞稿(所以說所謂民眾的反應在很多時候並不在考慮範圍內)


  不要對所謂地緣政治太認真,什麼事情都不能脫離實際。。
  
  具體到中印之間的問題也不是畫畫地圖就可以弄得清的,事實上就算我把藏南讓出去,中印之間也會在東南亞,印度洋,中亞,甚至西藏等地區發生衝突,這是源於印度對自己利益的主觀定義,無關地緣政治。。
  
  我說過地緣政治在中國是被忽視的,說穿了是基於所謂「人定勝天」的思維。不過即使是在這種思維影響下,中國人還是知道出將入相者需「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諸葛亮未出茅廬三分天下便是基於他對地緣政治的了解。
  
  當然地緣只是解讀政治的一種方法,或者說是政治的組成部分,並不是政治本身。開貼討論只是提供一種看似較新的視角,如君略有所得,吾願足以
  
  我寫了那麼多以印度為假想敵的分析,並不代表我認為中國和印度會真的開戰,雙方所需要的是戰略上的均勢,換句話說打不打不重要,有沒有打的能力才重要。畢竟和平發展是現在的主流,自從有了核武器以後,大國之間的全面戰爭是越來越難看到了。

  另外中印邊境糾纏了太多感情方面的因素,看起來的確象個死結。但這個結終究是要解的。既然不可以出現一方通吃另一方的情況,那就務實一點,先從戰略均衡的角度找到可行的辦法。05年的談判正是按這條路走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上找背景資料。
  
  至於在找到方法后如何去解決國內的輿論那是兩國政治家內部的事,並不在本貼討論的範圍。有可能需要雙方有一屆領導人同時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勇氣,只可惜到現在還沒有,所以事情還拖著。如果政治家們無法對國民自圓其說,那麼保持現狀倒成了最好的選擇。
  
  按說拖著對印度的影響比中國大的多,中國的地緣優勢不說,如果中印問題不解決,克什米爾問題也是肯定解決不了的。不過隨著中國在印度洋上的利益越來越多,如果長期在北線和印度處於戰備狀態,對中國也並非益事。所以在雙方都有了改變現狀的意願后才有了05年重啟談判。
  
  中國在陸地上對比印度的優勢是地緣上的,即中國擁有打進去的可能性就可以了,1962年的戰爭只是證明了這種可能性。事實上在中國最弱的清末民初,印度的宗主國英國也未能打破中國的這種地緣優勢。以現在的國際環境和實力對比來看印度更不會對西Z有什麼想法,而中國本身對印度也沒什麼野心,之所以咬住不放無非是為了阿克賽欽罷了。在這裡先只說一句,只是中國不願承認,克什米爾問題在國際上都被認為是印、巴、中之間的三國演義。在國內是見不到官方關於這方面的報道,要想證明倒也不用費心去看國外的資料,只需在網上隨便找張國外出版的地圖即可。
  
  前幾天將中印邊境的東線——亞東——中線都分析過了,今天當然是要寫中印最後的交鋒處——西線,也就是大家最關心的阿克賽欽問題。西段的形勢最為複雜,並不僅僅是阿克賽欽的歸屬問題這麼簡單,事實上西段的問題和克什米爾問題是密不可分的,或者說它本來就是克什米爾問題的一部分。
  
  關於克什米爾,我在本開講中印邊境問題時已經提到過它在地緣上的重要性。在正式分析之前,我們要先明確克什米爾的地理範圍。
  
  目前對於克什米爾到底包含哪些地方有三種不同的說法。無圖無真相,我把三種地圖做在了一起,大家一看便知。


  
  A圖:是目前網上流傳最廣的一張圖,一般提到克什米爾問題都會以它為參考,主要是夠大夠詳細。仔細看這張圖對於克什米爾的定義除了我們印巴爭議地區、中印爭議地區以外,在東北部還包含了中國新J的一部分。也是關於克什米爾問題地理範圍最廣的一種理解。
  
  這種理解是基於對分水嶺走向的理解而產生的。
  
  我在〈中印邊境山脈走勢圖〉有標明,分水嶺在向北拐到克什米爾時分成了兩路,一路仍為喜馬拉亞山脈,或稱南線;一路北接喀喇崑崙山脈,可稱北線。這兩條分水嶺做為顯著的地理特徵成為劃分國界線的基礎。
  
  不過在喀喇昆崙山北部還有一條著名的山脈,也就是中華民族的聖山——昆崙山。這三條東西向的山脈與西北部的興都庫什山脈形成了一個「爪」字形。國際上有部分政治家和地理學家認為以崑崙山脈做為中國與克什米爾的分水嶺會更清晰,因此造成了這種解讀。
  
  這種解讀方法現在的主要持有者印度方面,究其根源是佔據克什米爾東半部的「拉達克」地區原為獨立王國,其與西藏地區在1684年及1842年曾締結過兩次條約,但都沒有具體劃界。在這種情況下,「眾所周知的天然特徵、並且數世紀以來為雙方所承認的傳統習慣邊界」這個模糊的概念就被提了出來,印度方面便有人據此將這條所謂的習慣線推進至崑崙山脈。
  
  不過現在即使印度官方和國際上仍有人將克什米爾的概念拓展到崑崙山脈,也沒人敢對新J那塊土地提要求了。



  附:克什米爾地理特徵圖
  
  B圖就是我們從小看到的圖了,裡面不管是已經佔了的還是中國認為擁有主權的土地都划入了中國的範圍。官方似乎認為並不需要對這些土地爭議做出解釋,或許政治家們認為這樣的劃法能夠為自己獲得法理方面的依據,但事實上這樣做並無益於事情的解決,只會弔高民眾的胃口,為將來解決問題設置障礙。
  
  在這個問題上印度的政治家做得並不比中國好,甚至可以說顯得更加的不務實。以至於在05年中國擺出誠意,願意犧牲西段的部分利益來換取達旺地區時,仍無法做出務實的決定。


  
  C圖是目前國際上所能夠達成共識的克什米爾範圍,如果你仍然對把阿克賽欽划入克什米爾範圍感到不舒服的話,那不防把概念換成,克什米爾——阿克賽欽問題。
  
  就C圖本身只能提供一個大概的地理概念,並不足以解釋我們的疑惑,為此我準備了一份詳細的地圖。當然,不可否認A圖是一份非常詳細的底圖,因此這份新的〈克什米爾形勢圖〉是以A圖為底圖的。做為民族主義者可以無視新J境內那段紅線,我並不想為此引發新的口水戰。
  
  目前西段有爭議的地區有以下幾段:
  
  1、喀喇崑崙走廊。位於喀喇崑崙山脈的北側,主體為一條大峽谷,網上亦有把這條峽谷稱為「克勒青大河谷」的。對於這兩種稱呼之間的關聯官方和民間並無權威做出解釋,以至於有人誤以為是兩塊地方。事實「克勒青」很有可能是旅行者對於「喀喇」的發音的誤讀。因此你在網上找不到「克勒青」的官方提法,甚至有人據此認為是中國政府有意淡化它的存在。
  
  不管你願意把它叫什麼,這塊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經屬於中國是肯定的。1962年的中印戰爭並不僅震動了印度,巴基斯坦也同樣看到在對抗印度的問題上,中國人要比美國人有用的多。於是1963年中巴雙方簽訂了邊境協議,出於對戰略安全的考慮,中方要求將中巴邊境劃定在喀喇昆崙山的分水嶺上。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巴方放棄「喀喇崑崙走廊」主權也就順利成章了,坐此中巴友誼牢不可破。
  
  小巴的以土地換支援的做法顯然打破了印度將邊境線定在昆崙山顛的希望,因此印度最起碼可以在口頭上拒不承認這種交換的合法性。
  
  2、錫亞琴冰川。對於這塊爭議地區你不會在中國的任何地圖上看到但你不畫並不代表不存在。在圖中你會發現這塊三角地帶深入到了巴控克什米爾。這一地帶目前處於印巴爭議當中,有消息稱,印度的軍隊已經控制了這條冰川。在印巴雙方已經事實上承認了其他的實際控制線的時候,這片爭議區顯得非常的突兀。
  
  儘管錫亞琴冰川徒步旅行者們的夢想之地,但那真可以被稱為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以至於印度最初是採用空降的辦法來顯示軍事存在。
  
  事實上印度並無可能從徒步旅行者那裡獲得足夠的利益,而佔領這條冰川也不足以對巴控區造成足夠的軍事威協(條件過於惡劣,20幾年來雙方光凍死的士兵都有幾千,和墨脫的戰略地位類似)。
  
  另一種可能的說法是:印度希望由此抵消因中國對「喀喇昆崙山口」的控制所引發的威協。但一支時刻掙扎在死亡線上軍隊並不足以有足夠的戰鬥力。因此印度費盡心機硬插一腳顯得十分可疑。
  
  既然排除了經濟利益和軍事目的,那答案只可能是出於針對中國的政治考慮。如果不控制錫亞琴冰川,印度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中巴瓜分喀喇昆崙山口以北的分水嶺,對於巴方將「喀喇崑崙走廊」「送給」中國。印度並不甘心只有口頭上抗議,他需要山那邊的中國人真實感覺到印度的存在。
  
  還有一個法理上的可能性才是支撐印度在冰川上苦撐的精神支柱。1963年的協議中有這麼一條「如果以後一方仍然為巴基斯坦,則應該遵照本條約的規定不變」。這一條怎麼理解都可以,印度可以按他喜歡的方式去理解,前提是你必須站到中國人的對面。
  
  我並不認為克什米爾的形勢發生變化會對喀喇崑崙走廊的主權造成直接威協,畢竟實力和實際佔有才是最重要的。但印度也有權力夢想將邊境線推到昆崙山.
  
  3、阿克賽欽。對於這塊地方的歸屬雙方各執一詞,比較客觀的說法是這裡原來是一塊無人區,無論是西邊的拉達克還是東邊的西Z政府都對它缺乏興趣。以至於當初有個英國人到達這個盆地以後認為自己是第一個到達這裡的。按照誰發現誰佔有的原則,這塊土地被當然的划入了大英帝國的版圖。

  只可惜無論是英國人還是他的繼承者印度都忘了一件事,就是通知西z政府一聲。也許口頭通知過了,但並無書面的證據。當然如果你面對的僅僅是一群喇嘛,你完全有理由無視他們的存在。只是當對手換成中國時,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有鑒於印度(英國)的自說自話,中國人一開始也並沒有意識到阿克賽欽已經被別人畫在地圖上了。精打細算是中國人的傳統,所以在修築新藏公路時需要選擇最經濟的路線,而這條路線就必須穿過這片不毛之地。
  
  印度人當然不甘心放棄阿克賽欽,因為如果失去這個盆地,印度也就失去了將國防線推至昆崙山的夢想。而中國更不可能容忍印度在自己的國防線上獲得這個突出部,失去了阿克賽欽,中國將失去從新J進入西Z的通道,即使繞著走也將直接受到印度威協。
  
  所以中國比印度更加需要阿克賽欽,1962年戰爭的真實目的也在於此。事實上中國也並非十分滿意,阿克賽欽與印控克什米爾的邊境線並沒有如願的劃在喀喇崑崙山脈的分水嶺上,從地形圖上可以看出,這條邊界是劃在山脈的東側,也就是中國一側。

  
  4、班公錯。班公錯是一個湖,也可以說是兩個湖,東西兩塊通過中間一條狹長的水道連接起來。這塊地方很多人歸類到阿克賽欽里,其實是一個錯誤,從地理上完全是兩個區域,比起那塊不毛之地,班公錯湖的景色讓人心醉(網上有很多圖片可供參考)。
  
  戰前中印在這塊區域的控制線在中點,也就是那條狹長水道中間。戰後中國將控制線推進到「西班公錯湖」中間,順帶把下面原來只佔了一半的「曼東錯湖」給佔全了。
  
  相比於阿克賽欽和中段的重要戰略位置,班公錯似乎不夠份量(應該也不是政治因素,更有政治意義的達旺也被放棄了)。當然你可以找出很多民族感情方面的原因,舉出藏民曾到這裡放牧的例子。但這些並不是政治家們優先考慮的,否則拉達克似乎更有理由去爭取。
 
  將國防線推至湖中央,從軍事角度來看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當然在這個鹹水湖上建立一支「西海艦隊」似乎可以用來向印度顯示中國的海軍力量(這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海軍啊)
  
  事實上中國在班公湖地區將防線推進也許一開始就是一個籌碼。在05年中印重啟談判後有消息稱,中國在藏南希望將邊境推至「色拉山口(對於這個山口我明天會講),並且願意為此在西部疆界展現彈性。
  
  西線共有四個地區:阿克賽欽、喀喇崑崙走廊、巴里加斯、班公錯。前兩個地區的戰略地位之重要是決不會拿來交換的。而巴里加斯在印度控制當中,放棄對它的主權要求並不可能換來實際的土地(中線放棄那幾個印度控制的山口也是一樣的)。
  
  那麼最終用來交換的只有可能是班公錯了,當然也許並不需要完全退回原來的控制線,最起碼「曼東錯湖」沒有必要交出去,一人一半大家都覺得彆扭。如果最終交換應該會有一系列的面積計算,我按照湖兩邊的分水嶺劃出了可能的邊線(僅供參考,不承擔任何法律上和道義上的責任)
  
  對於利益的交換隻是一種理性的分析,任何人都有權不接受,至於政治家們接不接受就要看他們是怎麼考慮的了。對於班公錯的籌碼地位,也許一開始是為了將阿克賽欽的國防線推至喀拉昆崙山分水嶺。不過現在看來,出於政治目的,達旺會更重要。
  
  5、巴里加斯。在說到巴里加斯之前我必須承認,之前我認為「西班公錯湖地區」一開始的定位就是籌碼過於輕率了,因為制定計劃的是軍事家們,用來交換則是政治家們的事情。事實上奪取「西班公湖地區」仍然是出於地緣上的考慮,或者說是出於軍事防守的角度。


  
  我之前那張〈克什米爾地理特徵圖〉上我們可以看出,中印邊境在喜馬拉雅山脈那段還是基本按照分水嶺在走,但在向北依照喀喇崑崙山脈劃界時,明顯未按照分水嶺在走,而是劃在了東面,即中國一側,這是歷史造成的。所以西線的戰爭與其說是爭奪克什米爾,不如說是中國在努力將國防線推至喀喇崑崙山脈。
  
  最終的結果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並未能將國防線推至主分水嶺。不過中國在阿賽克欽地區還是在西面找到了可以接受的分水嶺,但在西北角卻留下了一個空白區無險可守。
  
  幸好北面的喀喇昆崙山口在中國軍隊的掌握之中,因此印度想從這裡攻擊阿克賽欽也並非易事。你現在知道「喀喇昆崙山口」這個名詞的出鏡率為什麼那麼高了吧,因為他是阿克賽欽的門戶,而阿克賽欽又是中國西北地區的門戶(相對於印度而言)



  
  回頭再說「班公錯」和「巴里加斯」。可以肯定戰前中國軍隊在班公錯地區的戰略意圖是佔領整個班公錯湖,將防線推至喀喇崑崙山脈分水嶺,最終戰略意圖未能完全實現。
  
  實際上喀喇崑山脈在這一段屬於余脈,並出現了兩個明顯的橫繼面。因此想象在喜馬拉雅山脈那樣按照清晰連貫的分水嶺會比較難。這兩個橫斷面一個在「班公錯湖」,一個就在「巴里加斯」
  
  西班公錯湖地區依地勢可以有三條防線可以選擇,西線就是戰前的東西湖中點,中線就是現在中國的控制線,東線就是湖西頭分水嶺。東線無疑是中國的最佳選擇,不過既然中國當初沒能將防線推至東線,那麼中線所戰略意義就大打折扣了。在這種情況下被政治家們拿去換取更具政治和戰略意義的達旺地區並非沒有可能。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3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10-16 17:2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eihua99 於 2012-10-17 18:09 編輯

  如果說班公錯湖地區退回戰前的防線(東線),中國仍然有險可守。那麼沒能一鼓作氣拿下「巴里加斯」則使得中國在這一地區很難構駐起有效的防線。在地圖上你可以看出「巴里加斯」離新藏公路的距離有多近。而巴里加斯中間的那條小山脈是喀喇崑崙山脈(余脈)在這一段的最後的制高點(東面)。


  
  如果中國能夠控制「巴里加斯」就可以阻擋印度從西面的峽谷地區(兩個橫斷面之一)向新藏公路發動有可能的軍事行動。
  
  正因為如此,中國才一直沒有放棄對巴里加斯地區的主權要求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防線比之戰前是大大的推進了,但也並非象大家之前所認為的那樣對印度佔有了壓倒性的戰略優勢。目前所佔有的防線基本是用來自保的,由於西線的喀喇崑崙山脈的主分水嶺(也就是最高點)在印度手上,中國如果想在這一地區對印度發動進攻是不可想象的。何況即使你有能力突破這道防線,後面還有更高的喜馬拉雅山防線在等著你。
  
  不過中國在喀喇崑崙山脈主分水嶺上也並非一無所得,至少我們從巴基斯坦手中獲得了「喀喇崑崙走廊」將中巴之間的國防線推至了最高點。這條防線的意義不僅僅是使中巴之間獲得了戰略平衡,更重要的是讓中國在「喀喇昆崙山口」以北地區無後顧之憂,可以專心的向南監視印度對阿克賽欽地區有可能的滲入。當然從巴基斯坦的角度是希望中國能更大程度的幫助他與印度對抗。

  
  克什米爾問題基本講到這裡就結束了,相信完全看完的朋友不會再認為克什米爾問題跟中國無關了。克什米爾問題總有一天會解決的,但前題一定是中印之間先劃定邊界。但這並不是說中國在解決了中印邊境問題之後會逼著小巴解決克什米爾問題(這是前面一位朋友提出的觀點)。坐山觀虎鬥一直是大國們所願意見到了,就象美國之於台灣問題,中國之於朝鮮問題。這和道德無關,只是生存的法則。
  
  最後還是想提下拉達克,滿足一下民族主義者的願望。中印在克什米爾的問題說到底就是兩條山脈的爭奪,中國想把防線定在喀喇崑崙山脈,印度夢想把防線推進至崑崙山脈。那一定會有人會想,印度可以得隴望蜀,中國為什麼就不能期望把防線推至喜馬拉雅山脈呢?想法是好的,不過現在是沒什麼機會了,早170年可能還有點機會,這個機會就是拉達克。

  從人類遷移的角度來看,黃種人是佔領了整個青藏高原地區的(主要是藏族)。在目前佔據了克什米爾地區東面半壁江山的拉達克地區原先就是一個藏人建立的一個獨立王國,其與最初的克什米爾(主體為白種的雅利安人)的分界線就是喜馬拉雅山脈。後來信仰真主的雅利安人自17世紀起開始向青藏高原滲入,拉達克的最後抵抗是在1842年,並向當時的清朝求援,但你看看年份就知道中國那時要本無力提供任何幫助。因此克什米爾最終吞併了拉達克。
  
  在這裡說這些並不是說中國目前有可能向這一地區滲入。只是想澄清一個誤會,即克什米爾米爾問題只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衝突,事實是佛教和伊斯蘭教的衝突也不小,相關資料可以在網上查到,你甚至可以看到拉達克地區要求獨立的聲音。
  
  另外可以告訴你,拉達克的別稱叫「小西z」,西方關於西Z的電影基本都是在那拍的。


  
  最後上張圖,讓大家有個地理概念(現在一般地圖上的拉達克地區在印控區,北面只劃到實控線。實際上還應包括巴控區的巴爾蒂斯坦)
  
  在上次分析藏南時我依照地理特徵為雙方在達旺地區劃了一條可能的邊線,事實上我當時並不確切知道那條山脈的名稱。因為鑒於那塊地方的敏感性,中國的地圖在那一帶是空白。直到前天我在一張印度地圖上找到了一個名稱「sela",有可能中文譯名是「色拉」或「沙拉」。
  
  一則來自《印度時報》的消息驗證了我的想法,即北京希望在藏南地區將邊境推到「色拉山口」(或沙拉山口),並願意在西線提供一定的彈性。也就是說中國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就是那條山脊。應該說這表現出了中國方面務實的態度,但印度似乎並沒有接受這個方案。
  
  為什麼這個山口如此重要,而在中印戰爭中卻並沒有被提及呢?在達旺主戰場中,中國向南是沿著西山口——德讓宗——邦迪拉一線進攻的。而其中的「西山口」這個有中國特色的叫法,指的就是「色拉山口」。

  研究過當時戰史的朋友會知道,當時如果不退回去可以在邦迪拉或西山口設防線。邦迪拉守住的難度很大,但西山口是完全守的住的,退回去完全是出於政治的考慮。所以中國這次的提案是很務實的。當然在地圖上看,西山口是在分水嶺的南側,即使印度接受了這個方案也不大可能把山口讓出去。
  
  目前有國內有一種說法,認為西山口所在的山脈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分水嶺。主要是由於在這一地帶正好有一條南北向的小山脈(也就是錯那所在地)擾亂了喜馬拉雅山的走向,使得分水嶺出現了一個缺口,藏族也正是沿著這個缺口向山南滲透。不過他們顯然更適應高原地區,並沒有越過西山繼續向平原地區前進。
  
  西山口所在的支脈做為主分水嶺略顯勉強,但不失為一條清晰分水嶺。如果中國方面願意將錯那——達旺地區設為非軍事區,對印度方面來說也並非不可接受(從軍事的角度)


  
  前面有朋友提到為什麼當時不把拉達克吃下來。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政治上的。因為拉達克成為克什米爾的一部分已經是國際公認的了,中國在克什米爾地區的行動完全是出於自保,主動插一腳進去風險不是一般的大(真要進入,印巴聯合起來先對付中國的可能性都有)
  
  另外就是出於地緣上的,在那張「拉達克」的示意圖上你可以看出,它實際上處在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之間,總體上是一個封閉的環境,其向北只有通過喀喇昆崙山口與中國的新J連通,向南就是通過我前面所說的那個斷口經過「巴里加斯」進入西Z阿里地區。也正是由於這樣相對封閉的環境才造成拉達克地區與西Z地區成為兩個獨立的地區,最終印度獲得了拉達克,而中國保有了西Z。
  
  如果說拉達克地區是夾在喜馬拉亞山脈和喀拉崑崙山脈中間,那他最起碼南北還各有一個出口(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連通中亞地區和西Z、印度的重要商道,甚至中國人要想從內地到拉薩都要走新疆——拉達克——阿里——拉薩的路線)。而阿克賽欽實際上是夾在喀喇崑崙山脈和崑崙山脈之間的一個封閉的盆地,長期以來無人關注,所以才會有主權不清的爭議。
  
  事實上英國人也正是為新J——西Z尋找另一條可能的通道才進入這一地區的。在失去了把拉達克納入版圖的歷史機會後,中國是決不能再失去阿克賽欽了。
  
  不丹的確是個問題,他實際上就是印度的附屬國,軍事外交權都由印度處理,應該也是亞洲唯一沒有同中國建交的國家。印度一直嚴防中國的勢力滲入。錫金原來也是一個這樣的國家,不知道印度有沒有膽量再把不丹一口吃了。
  
  對中印邊境問題說重要也不重要。說他重要是因為如果不解決,中印關係就無法正常化,會喪失很多合作機會,尤其是在經濟領域。
  
  說他不重要是因為雙方都知道目前的邊境線已經穩定了,即使有一點小的變化也無關大局。印度除非能夠將西Z從中國分裂出去,否則就算是佔了阿克賽欽也無法改變他地緣上的劣勢。
  
  在2003年印度已經徹底放棄了分裂西Z的想法,承認西Z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中國也將錫金從地圖上抹去了。隨之而來的就是05年的重啟邊境談判。
  
  不過中國對印度的地緣優勢並不可能真的轉化為戰爭優勢,原因就是打不起來。因為印度之所以放棄分裂西Z的想法,除了面對現實以外,還因為他找到了另一個更有效的對抗中國的方法——核保護傘。目前印度的有核國家地位已基本被國際社會承認了。而兩個核大國之間的全面戰爭是不可想象的。
  
  陸地上的事情在現在看來更多的是面子上的問題,雙方的政治家其實早就對這種無意義的對抗感到厭倦了,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雙方的戰略空間和經濟利益更多的應該來自海上,而當中印這兩個邊緣地區的國家都將視線從陸地轉向海洋時,我們發現這一次的情況倒過來了,佔有地緣優勢了一方成了印度。而正有如巴基斯坦阻止了印度向歐亞中心地帶發展勢力一樣,南海問題也正成為中國挺進印度洋的攔路虎。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7

主題

1156

帖子

652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無出其右者

Rank: 5Rank: 5

積分
6521
4
我們的元首 發表於 2012-10-17 05:19 | 只看該作者
辛苦了!!!!!!
萬分感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主題

1751

帖子

652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大學預科(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52
5
DaHL 發表於 2012-10-17 06:39 | 只看該作者
感謝樓主的文章,有圖就更好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1550

帖子

682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草根民

Rank: 5Rank: 5

積分
6821
6
nierdaye 發表於 2012-10-17 14:19 | 只看該作者
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防線比之戰前是大大的推進了: hehehe, this is interesting.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7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10-17 18:00 | 只看該作者
DaHL 發表於 2012-10-17 06:39
感謝樓主的文章,有圖就更好了。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8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10-17 18:10 | 只看該作者
我們的元首 發表於 2012-10-17 05:19
辛苦了!!!!!!
萬分感謝!!!!!!!!

應該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9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10-17 18:11 | 只看該作者
DaHL 發表於 2012-10-17 06:39
感謝樓主的文章,有圖就更好了。

圖已經配好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10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10-17 18:11 | 只看該作者
nierdaye 發表於 2012-10-17 14:19
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防線比之戰前是大大的推進了: hehehe, this is interesting.

應該是這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448

帖子

979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79
11
qazwsxqaz 發表於 2012-10-17 22:56 | 只看該作者
謝謝樓主的文章,終於知道一些有關那裡的情況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12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10-18 16:23 | 只看該作者
qazwsxqaz 發表於 2012-10-17 22:56
謝謝樓主的文章,終於知道一些有關那裡的情況了.

應該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1550

帖子

682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草根民

Rank: 5Rank: 5

積分
6821
13
nierdaye 發表於 2012-10-19 05:03 | 只看該作者
weihua99 發表於 2012-10-17 20:11
應該是這樣。

totally wrong: google it and u will see sth totally different - 從衝突發生前的實際控制線後退20公里,

本文節選自《專訪中國外交部前政研室主任、前駐波蘭、印度大使裴遠穎》  作者:趙靈敏  原載於:《南風窗》2009年第21期

  《南風窗》:您1994年到1998年曾經擔任駐印度大使。不久前,中印邊界談判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很多人的疑問是:在1962年的中印邊界衝突后,中國為什麼沒有乘勝佔領藏南?在目前印度已經對該地區進行了實際佔領的情況下,中國應該怎麼辦?

  裴遠穎:1962年自衛反擊戰中,中國軍隊越過喜馬拉雅山,打到中印傳統習慣線附近。在取得節節勝利的形勢下,中國突然單方面宣布結束軍事行動,將物資、戰俘歸還印方,並從衝突發生前的實際控制線後退20公里,當時各方都很驚訝,因為這種做法軍事史上還沒有發生過。到今天為止,很多人都有疑問,中國為什麼錯失這個收回藏南的最好機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1550

帖子

682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草根民

Rank: 5Rank: 5

積分
6821
14
nierdaye 發表於 2012-10-19 05:04 | 只看該作者
qazwsxqaz 發表於 2012-10-18 00:56
謝謝樓主的文章,終於知道一些有關那裡的情況了.

what was told in the original article is NOT accurate: India lost the war and win the land.
從衝突發生前的實際控制線後退20公里,

本文節選自《專訪中國外交部前政研室主任、前駐波蘭、印度大使裴遠穎》  作者:趙靈敏  原載於:《南風窗》2009年第21期

  《南風窗》:您1994年到1998年曾經擔任駐印度大使。不久前,中印邊界談判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很多人的疑問是:在1962年的中印邊界衝突后,中國為什麼沒有乘勝佔領藏南?在目前印度已經對該地區進行了實際佔領的情況下,中國應該怎麼辦?

  裴遠穎:1962年自衛反擊戰中,中國軍隊越過喜馬拉雅山,打到中印傳統習慣線附近。在取得節節勝利的形勢下,中國突然單方面宣布結束軍事行動,將物資、戰俘歸還印方,並從衝突發生前的實際控制線後退20公里,當時各方都很驚訝,因為這種做法軍事史上還沒有發生過。到今天為止,很多人都有疑問,中國為什麼錯失這個收回藏南的最好機會。
http://news.backchina.com/viewnews-217196-gb2312.html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448

帖子

979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79
15
qazwsxqaz 發表於 2012-10-24 00:32 | 只看該作者
從衝突發生前的實際控制線後退20公里。。。

那麼到底是怎麼樣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1568

帖子

93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34
16
眼過留聲 發表於 2012-10-24 03:58 | 只看該作者
nierdaye 發表於 2012-10-19 05:04
what was told in the original article is NOT accurate: India lost the war and win the land.
從沖 ...

看看當時的國際環境,看看那裡的地形,你自己都能明白,打贏了,把他們打疼了,撤出是最好的結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16: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