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讀了許多有關小平同志的文章,特別是在小平同志去世后,人們對小平同志所表達的緬懷之情,令我們深為感動。
小平同志一生波瀾壯闊且極富傳奇色彩,關於他的文章書籍已不算少。由於小平同志一生時間跨度大,內容繁多,加之有些時期的情況以前極少披露,所以在一些報刊書籍中出現了個別與史實不相符合的地方。例如貴報1997年4月18日第2版摘登《鄧小平七十年代的一次南巡》一文中所涉及的內容,即是如此。
關於小平同志「文革」期間所謂曾到廣州為許世友保護一事,純系誤傳。自1976年初「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被第三次打倒至1977年復出工作期間,不論處於被軟禁的狀況或復出前的準備階段,小平同志均在北京,從未去過外地。因此上述文章中所謂的1976年下半年鄧小平到廣州,受到許世友保護,在廣州的菜市場與群眾見面等等,均系原作者之杜撰。
這樣不符史實的還有如青野、方雷所著《鄧小平在1976》中描寫的9月16日鄧小平由駐地「失蹤」這一情節。據該書所云,毛澤東去世后,政治局常委會上突報鄧小平「失蹤」,原來由於守門哨兵的一時大意,鄧小平於散步時走出大門,坐車去見了葉劍英,並就危險時局閉門議事。關於這一內容,該書作者亦云:「他們到底談了什麼,至今黨史、國史、正史、野史談及此事也都使用『據說』、『可能』、『大概』等含糊其辭的字眼……其中緣由,無人知曉」。其實,關於此事沒有一個正式說法的原因十分簡單,就是根本沒有這件事。那時小平同志正被軟禁,完全沒有行動自由,根本不可能偷偷出來去會晤葉劍英。鄧小平與葉劍英的會晤,是在粉碎「四人幫」以後,1977年春節前後。
以上兩例為人所編撰的「故事」,我們在許多地方可以讀到。也就是說,像這樣的一些被「演義」出來的故事,已為各種報刊書籍廣為傳抄引用。
關於《鄧小平七十年代的一次南巡》這一「故事」的由來,《作家文摘》上註明:「原載3月24日《特區文摘》,摘自劉金田主編的《鄧小平的歷程》,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再查《鄧小平的歷程》中載有此章的第191頁中注「摘自《經濟展望報》」。《經濟展望報》又摘自哪裡,便不得而知了。
關於鄧小平1976年在被軟禁時「失蹤」去見葉劍英這一傳說的由來,《鄧小平在1976》中雖未說明,但該書提到,由范碩撰寫的《葉劍英在1976》中寫到過:「這一天,鄧小平選擇了一個最佳時間,以『上街看看』為名,冒著極大風險,悄悄來到小翔風葉帥的住所……對鬥爭形勢的發展和如何解決『四人幫』問題交換了看法。」《鄧小平在1976》一書中還提到:「據多年跟隨葉劍英的一位秘書在撰寫的一篇回憶文章中說:『那天,鄧小平離開小翔風時,手中握著一張九月十六日刊有兩報一刊社論的《人民日報》。』」
從以上兩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可以看出,一些報刊書籍大致就是這樣傳來抄去、相互引用的。由於沒有更進一步的說明,這些「故事」便會以訛傳訛,以似真而又非真的面目為人們接受,並為各撰書撰文之人廣為引用。
寫歷史人物,有傳記、人物紀實乃至傳記體小說等等多種形式。一般來講,傳記作品,應嚴肅嚴謹和緊循史實。其他文學形式的作品或可演義發揮,但也應有一定的尺度,以不掉基本史實和人物的本貌。現在,一些傳記或歷史題材(特指現代的和人物的)作品,往往混淆不清,似傳記而又非傳記,似小說而又非小說。有的則把凡與主題有關的材料統統搜集進來,成了故事材料大彙編,且往往註明,本書材料翔實、經過某某專家或權威部門審定云云。在「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前題下,你抄我,我抄你,抄來抄去內容雷同都還沒什麼關係,一些根本不是歷史真實的「故事」、「演義」等等,經這反反覆復的傳抄,有時竟然因為廣為人知而為人誤認為史實。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編寫人物對話。在一些差不多可以算是正式傳記的作品中,通常可以見到一些人物對話,作者的用意是為了豐富內容,增加可讀性,但其中一些重要歷史人物的對話、一些重要歷史場合的對話、甚至一些絕不會為外人所知的私人對話的出現,會令人在閱讀或引用時產生困惑。在傳記體小說中,編寫人物對話是可以的,但有些對話編得不好或不恰當,就會違背人物的本質。這裡僅舉一例。在《鄧小平的歷程》一書中,有一章《我可不是那種兩面派的人》,其中描寫1961年第二次廬山會議時,卓琳因擔心鄧小平步彭德懷的後塵,勸鄧小平講話不要太直。作者的本意是想描寫鄧小平耿直的個性,但絕不能為了描寫鄧小平的需要而不實地描寫了卓琳。第一,在我們黨的生活中,歷來有嚴格的保密規定,開什麼會,會議什麼內容,不得告訴他人,包括夫人在內;第二,即使卓琳知道了,也決不會這樣勸鄧小平。卓琳與鄧小平不僅是夫妻,更是政治上志同道合的典範。在幾乎所有重大政治問題上,包括面對大的政治衝擊,卓琳對鄧小平的支持始終不渝,絕不會勸其妥協。上述文章中所編撰的,既不符合歷史事實,又不符合人物的本質。作者的本意是好的,但在處理這樣題材的問題上,即使是小說一類的文藝作品,創作、發揮時都應切記注意把握人物本質和政治尺度。
需要提及的是,收有此文及前述有關鄧小平與葉劍英1976年見面一文的《鄧小平的歷程》一書,在醒目的封底寫明:「書中的材料均經有關人士精心編審,具有準確性、可靠性。本書集歷史資料、文學紀實於一體,並有不少鮮為人知的事實披露於書中……」。的確,《鄧小平的歷程》是一本編輯得很好的、可讀性很強的書,擁有許多讀者。但是,我個人認為,越是重要的書,越是擁有廣大讀者的書,越應把握準確。凡寫史和寫歷史人物,均離不開引用和借鑒。鑒於現在一些著作中存在個別誤差,建議有志於此的人在引用時,多注意一下引文的出處和準確性。
本來致信貴報僅為澄清一些史實,不想話一說開就遠了,還請見諒。另外本文對傳記文學作品提出一些看法,也只是希望更多更好的各類形式的傳記文學作品問世。畢竟,我們中國的歷史,應由我們中國人自己來寫;我們中國歷史長河中的人物風貌,也應由我們中國人自己來描繪。
以上如有不當,請予指正。
此致敬禮!
鄧榕謹致
1996年6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