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報:亞洲崛起決定未來世界125年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2-10-16 22: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12-10-16 22:55 編輯

   2012-10-11 09:25:23  

  中評社北京10月11日電/1889年,在一位美國富豪創辦了《紐約先驅報》歐洲版(《國際先驅論壇報》前身)的兩年後,拉迪亞德.吉卜林(英國小說家、詩人)在香港跟一些英國商人一起吃飯。當時中國的帝國統治者勉強開始了現代化進程,早就對中國的閉關自守態度感到不滿的英國企業家們為新出現的投資和贏利機會感到振奮。

  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文章稱,然而,吉卜林擔心,這些人竭力「把西方的一切刺激因素——鐵路、有軌電車等等強加給中國」純屬誤入歧途。他提出:「一旦中國真的覺醒,開通了從上海到拉薩的鐵路線,控制了她自己的兵工廠和火藥庫,那會發生什麼情況?」

  吉卜林的猜想與全球化

  吉卜林猜想,亞洲會採納西方國家的刺激因素,東方將與西方接近於平起平坐。如今,他所擔憂的未來已成為現實:中國的驟然崛起、亞洲各種政治和經濟關係的重組將決定今後125年的局面,一如西方政治、經濟和文化模式在全世界的傳播決定了此前125年的局面.但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東方的崛起和西方的相對衰落顯得非常遙遠,歐洲尚在工業資本主義的推動下致力於史無前例的全球擴張。

  亞洲的大多數農耕社會處於從屬地位,對非洲的爭奪才剛剛開始。在不到十年時間里,已經完成了內部擴張的美國也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市場和屬地。吉卜林不失時機地激勵這個國家分擔白人的職責,教化亞洲和非洲的土著。

  幾百年來與宗教美德緊密相連的美好人生有了全新的概念,其核心是個人至高無上:免除了過去對行會和教會負有的義務,對私利的追求從此以後將受益於不斷的技術創新、商業擴張和民族國家的政治體制。

  起源於西方的全球文化在十九世紀開始滲入大多數非西方社會,許多當地文化受到重創。不過,大多數亞洲文化並沒有為了虛無縹緲的現代化而停止抵抗,或者拋棄自身傳統,比如在土耳其和中國。在印度,殖民地時期之後的政府幫助再現和重振了許多本土舞蹈、音樂和手藝。

  全球化再加上大規模移民帶來了多種多樣的混雜狀態和文化傳播。好萊塢文化帝國在印度受阻,後者的國產影片迎合了大批海外僑民和國內觀眾。同樣地,半島電視台、日本動畫片、台灣流行音樂和土耳其肥皂劇都在世界上大片地區劃定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張君勱的預言與亞洲未來

  但全球文化的多樣性無法掩蓋幾乎所有國家(朝鮮和古巴除外)所選擇經濟道路的基本統一性。這個模式最早於十九世紀出現在工業化過程中的歐洲——從農村自給自足到城市職業生活方式的巨變和以消費為導向的經濟發展——如今在世界上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各個角落無限複制。

  表面上,這聽起來像是早就該到來的世界財富再分配。路易威登前不久在烏蘭巴托開了一家專賣店,而在發現蒙古之前,全世界農礦產品採掘者和交易商已經使安哥拉的飯店房價雄冠全球,他們還把目光投向飽受戰爭蹂躪的阿富汗,覬覦著該國的石油、黃金、鐵礦、銅礦和鋰礦等寶藏。

  但當我們獲悉極地冰蓋正迅速融化、美國發生乾旱、各地天氣反常的消息時,我們只能驚嘆於將迄今為止僅幾億歐美人享有的美好人生帶給幾十億人的狂妄工程。

  毋庸置疑,它會以失敗告終,而其影響——政治的、經濟的和環境的——將決定今後百餘年的局面。

  在中國,從農村到城市的史上最大規模人口流動方興未艾。2010年8月,北京城外持續11天的100公里大堵車勾勒出了觸目驚心的中國新城市未來景象,到2020年,中國的城市人口可能會新增3.5億,這超過了美國的總人口。中國現在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到2025年,它將需要修路約50億平方米才能避免現有的公路變成巨型停車場。
  
  北美的能源激增也許會減輕美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但現在輪到中國熱衷於從外國獲取能源。

  「崛起中的」國家還必須應對嚴峻的國內挑戰。南非取得了金磚國家經濟地位,如今要與工人階層中的強烈不滿情緒作鬥爭。在印度中部,山區部族反抗采礦公司奪走他們的土地,因而發動武裝叛亂。

  亞洲經濟增長的最大受益者本身似乎並不十分滿足。加利福尼亞南部大學前不久對中國城裡人進行調查,結果發現,與1990年至2010年間富足與消費水平增加三倍相比,「沒有證據顯示生活滿意度明顯上升」。

  當然,這是亞洲許多偉大思想家和領導人早就預料到的。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哲學家張君勱像吉卜林在1889年一樣清楚地認識到,西方的強大力量使收入、資源和機會集中到一小部分人手裡,而大多數人永遠處於追趕狀態,「孰強孰弱,孰優孰劣」是顯而易見的。

  但張君勱並不像吉卜林擔心的那樣認為東方有朝一日會與西方並駕齊驅。他預言,未來會呈現「多而不均,富而不安」狀況。

  在全世界政冶和經濟危機日益加深之際,張君勱的描述「也許」聽起來太幼稚。因為他所憂慮的那個未來——東方遲遲不能變成西方的那種形象——已經擺在我們面前,並使今後年的前景讓人心情沉重。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87

主題

1128

帖子

627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27
沙發
裘世石 發表於 2012-10-17 11:10 | 只看該作者
亞洲的崛起離不開大陸的崛起。而大陸的的崛起離不開海洋。這就是為什麼總有哪么一些人在拚命遏制大陸的原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3: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